陶惠娟
(上海市嘉定區安亭鎮農業服務中心,上海 201805)
安亭鎮地處上海市西北郊,區域面積約為90 km2,隨著嘉定區汽車產業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安亭鎮“大工業、小農業”的產業格局日益凸顯。目前,安亭鎮耕地面積為779.0 hm2,其中蔬菜田面積約為120.0 hm2(占比為15.40%),而設施菜田的面積為38.7 hm2,占蔬菜田面積的32.25%。總體來看,目前安亭鎮蔬菜種植分布相對較散,規模化程度不高,給當地蔬菜生產帶來了一定難度。為此,筆者擬對安亭鎮蔬菜生產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和分析,并依此提出相關發展對策,旨在進一步推進當地蔬菜生產。
近年來,安亭鎮不斷完善蔬菜安全生產監管隊伍,實行鎮村聯動,建立了鎮、村、組三級安全監管隊伍,形成了蔬菜安全監管網絡。同時,全鎮共設有蔬菜檢測點5 個,每年檢測蔬菜樣本7 000 個左右,農殘檢測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另外,安亭鎮設置了蔬菜補貼農藥專供點,為種植戶提供高效低毒農藥,從源頭上保障了蔬菜安全生產。
近年來,隨著農產品品牌效益的提高,安亭鎮規模化專業合作社開始意識到品牌的重要性,注重打造自己的品牌。截至2022年底,安亭鎮共培育地方特色品牌“黃渡番茄”1 個,注冊百蒂凱、景波、蔬稞達等蔬菜類商標5個。同時,近年來安亭鎮的農產品認證率也在逐年提高,通過有機產品認證的蔬菜面積為12.8 hm2,通過綠色食品認證的蔬菜面積為16.4 hm2,另外有17.3 hm2菜田正在申報綠色食品認證。
近年來,安亭鎮通過創建蔬菜標準園、綠葉菜生產核心基地、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全鎮標準化生產水平逐步提升。通過實行統一種苗、統一施肥、統一防治、統一銷售的管理模式,進一步完善了農業投入品、生產檔案、產品檢測、質量可追溯等全程管理制度。目前,安亭鎮已創建蔬菜標準園1個(面積約23.3 hm2)、綠葉菜生產核心基地4 個(面積約68.5 hm2)、綠色食品生產基地2 個(面積約39.7 hm2)。計劃至2023 年底,再創建蔬菜綠色食品生產基地2 個(面積約27.1 hm2)。
隨著蔬菜銷售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安亭鎮的蔬菜銷售模式也呈現出多樣化的勢態,包括電商銷售、市場批發銷售、田間銷售等多種模式。以2022年的蔬菜銷售情況為例,在叮咚、京東、美團、盒馬等電商平臺銷售的蔬菜銷售量占全鎮蔬菜銷售總量的45.62%,在西郊國際、江橋等批發市場銷售的蔬菜銷售量占全鎮蔬菜銷售總量的32.09%,在田間及菜場銷售的蔬菜銷售量占全鎮蔬菜銷售總量的18.48%,加工銷售的蔬菜銷售量占全鎮蔬菜銷售總量的3.81%。從以上數據可看出,目前安亭鎮的蔬菜銷售主要以電商平臺銷售和批發市場銷售為主。為拓展營銷市場,目前安亭鎮部分合作社正在積極探索訂單農業模式,以更好地適應市場需要,避免盲目生產。
近年來,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安亭鎮蔬菜田面積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從2012 年的197.13hm2,下降至2021 年的120.87 hm2,10 年間減少了約38.69%,見表1。2022 年全鎮蔬菜經營主體共有37 家,涉及13 個村,其中專業合作社有5家,其余均為散戶;規模最大的經營主體的蔬菜生產面積為23.33 hm2,最小的經營主體的蔬菜生產面積僅為0.07 hm2。

表1 安亭鎮2012 年—2021 年蔬菜田面積比較
目前,安亭鎮蔬菜生產從業人員的老齡化現象相對較為嚴重,通過對全鎮37家經營主體進行調查發現,從業人員年齡最大的為71歲、最小的為36歲,50 歲以上的人數占比約為60%,再加上大部分年輕人不愿意從事農業,這種青黃不接的局面給安亭鎮蔬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一定影響,見表2。同時,安亭鎮蔬菜生產從業人員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多為小學或初中文化水平。受文化程度低的影響,安亭鎮蔬菜生產從業人員對新技術、新科學的接受能力相對遲緩。此外,安亭鎮蔬菜生產經營主體的蔬菜生產水平差異較大,經調查發現,規模化的合作社會注重采用綠色、高質、高效的蔬菜生產技術,而小規模的經營主體仍采用傳統種植方式進行蔬菜生產。

表2 安亭鎮蔬菜生產從業人員的年齡結構分析
近年來,安亭鎮雖然加大了農業規模化經營的發展力度,成立了蔬菜類專業合作社10 余家,但是大部分是以村為單位的松散型合作社,數量多但質量不高。同時,從蔬菜產業整體發展水平來看,大部分蔬菜類專業合作社的經營規模小,內部管理和運行不規范,存在諸多問題[1]。另外,目前安亭鎮的蔬菜生產仍處于粗放式管理階段,具體表現為:生產單元小;對新品種、新技術的接受能力受限,阻礙了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與應用;蔬菜的采后處理和加工較為粗放,產品附加值不高,大部分經營主體都是自產自銷且無包裝,轄區內僅有1 家區級龍頭企業進行凈菜加工銷售,但加工量僅占蔬菜總產量的20%左右。
目前,安亭鎮的蔬菜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不到30%,擁有的機械數量不到50 臺,且大多為拖拉機、旋耕機、起壟機等機械,僅有少量的播種機和葉菜收割機,大部分機械由蔬菜生產經營主體根據生產條件自行購買。同時,安亭鎮的農機使用主要是在蔬菜生產前期的耕地、整地環節,在蔬菜生產中期的播種、移栽及蔬菜生產后期的采收等環節中,較少使用農機。經綜合分析,安亭鎮蔬菜生產環節機械化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受傳統的種植習慣影響,蔬菜生產方式難以轉變;現有的蔬菜田基礎設施條件與機械作業條件不匹配;農機與農藝的融合度不高等。例如,蔬菜采用葉菜收割機收獲后仍需進行人工整理,從而降低了葉菜收割機的使用頻率。
近年來,隨著消費者對蔬菜品質的要求日益增加,高品質蔬菜越來越受消費者的歡迎,蔬菜生產正逐步由量變向質變轉變,故提升產品質量成為了蔬菜生產的重點。因此,安亭鎮要在鞏固現有蔬菜標準園、綠葉菜生產核心基地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蔬菜綠色生產基地創建工作,力爭到2025 年底,蔬菜綠色生產基地覆蓋率達60%以上。另外,要通過強化生產全程質量控制和生態環境保護,全面推行綠色生產方式,提高安亭鎮蔬菜綠色綜合生產能力,從而提升蔬菜品質,推動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安亭鎮高溫、寒潮、臺風、暴雨、干旱等極端氣候時有發生,給當地蔬菜生產帶來了一定的風險,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的重要措施。因此,今后安亭鎮相關部門要加大資金投入,提升現有蔬菜基地的設施條件。例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重新規劃新的設施菜田,從而提高安亭鎮蔬菜生產能力,提高蔬菜產量,增加農民收入,進一步穩定全鎮蔬菜生產。
隨著安亭鎮農業從業人員的數量日趨減少和年齡日益增加,合作社、公司等規模化經營運作將是安亭鎮蔬菜生產的必然趨勢。因此,安亭鎮要積極引進具有專業生產能力和較高管理水平的經營主體,將蔬菜生產從粗放式管理向標準化、精細化管理轉變,從傳統的人工種植向機械化生產轉變,在條件成熟的合作社,還可開展蔬菜生產“機器換人”示范基地的創建,以進一步提高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使安亭鎮的蔬菜生產更上一個新臺階。
目前,安亭鎮的蔬菜采后處理主要以清除殘葉、老葉、根部等粗加工為主,然后進行整筐或大袋裝的批發銷售,蔬菜的包裝率、精深加工率不到5%[2]。為提升蔬菜產品的檔次和附加值,提高農戶收入,安亭鎮要因地制宜地建設田頭冷鮮倉儲,并積極引進分級包裝、精深加工等產后加工設備,使蔬菜加工從粗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發展,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同時,要注重引進一批龍頭企業,積極探索集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規模化生產經營模式,打造一批叫得響、信譽高且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品牌,以提升安亭鎮蔬菜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