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鳳 張文婷
摘 要: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目標、是共同富裕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實現中國夢的內在要求。當前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面臨著農村經濟發展相對緩慢、農村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農村教育資源匱乏、農民的價值觀念模糊等困境,阻礙了實現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進程。推進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力度、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等,對于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鄉村文化振興;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時強調:“要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编囆∑酵疽苍赋觯骸皼]有好的道德觀念和社會風氣,即使現代化建設起來了也不好,富起來了也不好?!鞭r民作為鄉村振興的主體,其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也是鄉村振興的終極目標。因此,要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生活需要,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一、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意義
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和物質生活的共同富裕共同構成了共同富裕本質的雙重內涵。沒有物質生活的共同富裕就不可能實現共同富裕,而沒有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就不是徹底的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我們說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保按龠M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更好地滿足廣大農民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需要,實現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與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目標
鄉村文化是鄉村社會的靈魂和精神支柱。為了更好地推進鄉村文化振興,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包括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農村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推進移風易俗等具體要求。鄉村文化振興是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農民作為鄉村文化振興的主體,其精神世界的豐富程度直接影響鄉村文化的繁榮程度。只有不斷提升農民的文化自覺水平、增強農民的文化認同、堅定農民的文化自信,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實現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才成為可能。
(二)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題中應有之義
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目標,旨在讓每個人都能夠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消除貧困和不平等現象,實現社會的繁榮與穩定。農民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在實現共同富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水平直接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和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僅意味著關注農民的經濟收入,還意味著尊重和維護農民的勞動價值和尊嚴,增強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僅是共同富裕的一部分,也是社會穩定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三)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實現中國夢的內在要求
中國夢的核心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其中包括農民的幸福。農民是社會的主體之一,他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質量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穩定和繁榮。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實現中國夢的內在要求。中國農民具備勤勞、樸實、勇敢、堅韌等優秀品質,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力量。只有在實現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礎上,中國夢才能真正實現。
二、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面臨的困境
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升了共同富裕的境界,豐富了共同富裕的內涵,為新發展階段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指明了正確方向。然而,當前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面臨著農村經濟發展相對緩慢、農村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農村教育資源較為匱乏、農民的價值觀念模糊等多重因素制約,這些不利因素不同程度地影響了農民健康富裕精神生活的形成。
(一)農村經濟發展相對緩慢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德意志意識形態》等著作中多次強調,物質生產條件和經濟基礎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而精神文化現象是這些物質條件的反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包括政治制度、宗教、道德觀念、藝術和文學等精神文化現象,這些精神文化現象受到物質生產方式和社會經濟結構的制約。“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睂崿F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離不開農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目前,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人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步伐。但必須看到,還有部分農村農業生產方式和技術相對落后,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經濟發展緩慢,農民收入水平不高,這使得農村地區在文化、藝術、教育等方面投入的資源有限,精神文化發展相對滯后,“精神貧困”問題一定程度存在。
(二)農村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
文化基礎設施是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提高農民文化素質、滿足農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支撐。然而,一些農村文化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數量不足、質量不高,使得農村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面滯后于城市,減少了農民在文化創意產業中的發展機會,也削弱了農村地區的文化軟實力。同時,部分農村文化遺產保護不力,導致文化遺產消失,那些曾經在農村常見的文化景觀、傳統習俗、文化價值觀等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文化傳承和發展受阻。此外,農村文化娛樂活動比較匱乏,農民參與文化娛樂活動的機會較少,導致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充分滿足,影響其精神生活的豐富性。
(三)農村教育資源較為匱乏、人才短缺
教育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關鍵要素,它對于人的全面發展具有深遠影響。良好的教育環境能夠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從而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支撐。然而,在一些偏遠地區,由于教育資源比較匱乏,基層政府財政收入有限,教育投入不足等原因,教育設施陳舊,教師待遇較低,優秀人才流失,導致教師數量不足、質量不夠高,難以滿足教育需求。農村教育資源匱乏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進而影響農村人口文化素養的提升,制約了農村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阻礙了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
(四)農民的價值觀念模糊
隨著全球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多元文化對農民的影響日益顯現。農民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沖擊下,思想變化劇烈、價值觀念模糊,原有的價值觀體系受到強烈沖擊,而新的價值觀體系尚未完善,未能對其思想行為產生積極的導向和規范作用。農民受傳統文化熏陶形成的傳統、保守觀念與現代社會的一些庸俗的價值觀和媚俗的審美觀念形成對立。在傳統觀念與現代觀念的沖突中,部分農民的傳統文化信仰、傳統道德規范、家庭倫理等價值觀念逐漸模糊,不自覺地在一種整體的價值判斷中被裹挾到一種迷茫、被動的狀態之中,無法明確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甚至導致精神生活匱乏,難以實現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三、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對策建議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作為社會的基礎和主要勞動力,他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穩定與繁榮。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可以從推進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力度、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入手。
(一)持續推進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改善農民物質生活
物質富裕是精神富裕的基本保障。當農民基本的物質需求(如食物、衣物、住房和醫療等)得到滿足時,他們才有可能專注于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同時,物質財富的充裕能為農民自身發展提供條件。若缺乏一定的物質保障,農民往往會被迫為了生計而奔波,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追求精神層面的滿足。鄧小平同志曾指出:“共同致富,我們從改革一開始就講,將來總有一天要成為中心課題。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當前,為了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須推進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方面,要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發展多元化經營模式,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拓寬農民就業渠道,提高農民的就業能力和收入水平,使他們在物質上實現共同富裕;另一方面,要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大力推進公共資源進村以及養老、教育、醫療資源共享等各項惠民工作,滿足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公共服務需求,進一步提高農民群眾的生活品質。
(二)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文化基礎設施是滿足大眾文化生活追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重要支撐。因此,要不斷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加大對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投入,建立農村圖書館、文化活動中心、電影院等公共文化場所,為農民提供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空間。二是積極鼓勵農民參與文化產業的生產和經營,激發農村文化的創新潛力,提高農村文化產業的附加值,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提升。三是大力推動農村寬帶網絡建設,提高農村網絡覆蓋率,讓農民可以利用網絡獲取更多文化信息,提升數字文化素養。
(三)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力度,加強科普宣傳工作
要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力度,包括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完善教學設施和優化教學環境等;積極推進現代遠程教育,為農村學生提供優質的在線教育資源,縮小城鄉教育資源差距;加強農村科普宣傳工作,普及科學知識,提高農民的科學素養,如舉辦各類科普講座、展覽,培養農民的科學思維,提高農民的創新能力和適應新時代發展的能力。
(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的見證,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鄉村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留存了極為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從傳統鄉村文化中挖掘優質的思想理論資源??梢陨钊胙芯哭r村地區的發展歷史、民間故事、傳統技藝、風俗習慣,并總結和提煉出其中的優秀文化元素,為農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同時,還可以組織各種傳統文化活動,如傳統節日慶典、戲曲、歌舞、民間藝術、傳統技藝展示等,使農民更加了解和熱愛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年譜(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705-706.
[2]習近平.扎實推動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3]新華社.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2-02-23(001).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5]王前軍,卞學為.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實現路徑研究[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1(02):6-11.
[6]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4.
[責任編輯:王芳玲]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21B0846)
作者簡介:趙小鳳(1996—),女,四川宜賓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發展史。
通信作者:張文婷(1984—),女,湖北孝感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