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凌 楊小能
摘 要: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作為首個推進共同富裕的試點省份,浙江省提出未來鄉村建設進而加快實現農民農村共同富裕這一愿景。以未來鄉村建設促進共同富裕的實現遵循理論、現實、實踐的三重邏輯。本文基于現實情況,提出依托村莊特色、結合“兩山”理論壯大集體經濟,喚醒村莊文化、構筑未來鄉村的精神家園,基層黨建引領未來鄉村的有效治理,堅持“兩山”理論、打造生態環境優良的未來鄉村四個方面探究未來鄉村促進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未來鄉村;共同富裕;浙江省;實踐路徑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2021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浙江省承擔起成為在省域范圍內實現共同富裕的標桿的重任。
改革開放發展至今,中國的經濟水平、人民生活水平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快速的發展也帶來了“城鄉分離”“城鄉對立”等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2022年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開展未來鄉村建設的指導意見》,公布了第一批共100個未來鄉村建設試點村,為鄉村建設的“未來”探路。由此,標志著浙江省將以“未來鄉村”政策為抓手,探索鄉村發展新思路,這也是浙江省作為共同富裕的試點省份,為實現共同富裕采取的一個重要戰略舉措。
一、未來鄉村的內涵與基本特征
(一)未來鄉村的內涵
未來鄉村描繪了鄉村發展未來的形態特征,勾畫了村民未來生活的狀態。根據浙江省人民政府的規劃,未來鄉村建設要堅持以基層黨建為統領,以原鄉人、歸鄉人、新鄉人為建設主體,努力實現人本化,以人民為中心,充分吸納優秀人才加入未來鄉村建設的隊伍行列,提升鄉村治理水平與治理活力;要以造場景、造鄰里、造產業為建設途徑,努力打造擁有九大場景、彰顯江南韻味的鄉村新社區。未來鄉村建設不是城市版未來社區的照搬,而是以“一心三化九場景”為主要目標,以數字化為主要工具,政府、市場、社會多元主體參與治理,打造物質富裕、農民精神富裕、生態環境優良的新型鄉村社區。因此,未來鄉村更像是未來社區的延伸,不僅在城市社區要實現未來的場景,更要打造現代化的農村形態,這也折射出浙江省在縮小城鄉差距、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推動傳統農村優秀文化結合現代化技術所做的努力,著力向共同富裕這一目標邁進。
(二)未來鄉村的基本特征
第一,未來鄉村具有“智慧感”。未來鄉村以數字化為主要工具進行管理、為村民提供服務,吸引高素質的新鄉人、歸鄉人、原鄉人作為建設主體。未來鄉村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在農產品生產的全過程使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智能化信息技術。在鄉村治理的過程中建設數字化平臺,方便村民獲取信息以及服務,拓寬村民、當地企業參政議政的渠道,真正實現多元主體參與村莊的治理。同時,未來鄉村大力發展精神文明建設,提供充足的文化類公共服務,提供更便捷的平臺使村民獲得信息、知識,帶領農民學習新技能、新本領,解決就業,宣傳優良鄉風……未來鄉村中的村民是精神飽滿、思想充盈的,村莊將呈現出“智慧感”。
第二,未來鄉村具有江南韻味。生態宜居是未來鄉村的一大亮點,浙江作為江南水鄉擁有充沛的環境資源,未來鄉村的發展必然要把握這一優勢,將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理論作為綱領,實現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雙循環,將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所得收益反哺生態,加大環境保護的力度。不僅如此,未來鄉村的環境一定是結合本村莊自然稟賦的,具有本村特色,而不是照搬照抄其他村落的環境發展模式。因此,未來鄉村將會呈現出別致的江南韻味。
第三,未來鄉村具有參與感。未來鄉村的場景中包含著鄰里互助友愛、親人其樂融融、村莊一片和氣的景象,村民們互相幫襯,參與村中、家中的大、小、難事,將中華民族中傳統的仁愛、和諧根脈代代傳承下去。在村莊治理層面,以基層黨建為引領,調動政府、市場、農民主體參與政治、經濟、生態、公共服務供給層面治理的積極性,通過三方的有效溝通、資源的有效協調,結合三方的智慧,實現資源、利益的共享。
二、以未來鄉村促進共同富裕的邏輯思路
浙江省以未來鄉村為抓手促進共同富裕,遵循、體現了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理論邏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現實邏輯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實踐邏輯。
(一)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理論邏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同時,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是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之一。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作用,物質文明是社會存在的一個主要方面,精神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主要表現,兩者構成了人類文明的兩大重要層面。物質文明具有基礎性作用,精神文明的發展反過來促進物質文明的發展。改革開放40多年后,我國具備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在物質文明發展的過程中,隨之而來的公共圖書館的興建、互聯網信息平臺的建設、義務教育的普及等基本滿足了農民獲得基礎知識的渴望。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民群眾不再滿足于基本的生活保障,開始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表現出對“富腦袋”的極度渴望。
未來鄉村建設描繪了一個物質富裕、農民精神富裕、生態環境優良的新型鄉村社區藍圖。具體來講就是以基層黨建為統領,吸引人才來鄉就業,結合本土特色,興旺農村特色產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結合現代化技術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從政策設計角度出發,未來鄉村建設通過特色產業拓寬就業渠道,豐富鄉村的物質文明;完善基礎設施包括文化活動室、圖書館、紅色文化館等設施,在物質層面為推動精神文明的發展提供條件;弘揚本土優秀文化,進而潛移默化地豐富農民的精神生活。總之,未來鄉村的建設在政策設計層面上著重強調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這與實現共同富裕是相耦合的。
(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現實邏輯
2022年浙江省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90,在全國范圍來看處于較低水平,但是與發達國家的1.25相比仍舊存在一定差距,也說明城鄉二元體制仍舊存在一些問題。因而通過未來鄉村建設促進共同富裕是當前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社會矛盾的重要舉措。我國當前的社會矛盾中,“不平衡”中的重要方面指的就是城鄉之間的差距。具體來講,在經濟層面,體現為城鄉之間產業發展的不平衡,農村集體經濟薄弱,農民缺少就業機會,農村的整體經濟發展水平以及農民的生活水平低于城市;在基礎設施層面,教育機構、圖書館等文化設施的匱乏使得農民獲取知識與城市相比更具困難性,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基礎設施的匱乏也直接導致了農民物質、精神的匱乏。因此,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有利于解決當前主要的社會矛盾,激發民眾對共同富裕的信心,這個愿景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是可以實現的,也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浙江新農村的發展已經具備了豐厚的基礎,與以往不同的是,未來鄉村建設的開展,不僅要縮小城鄉差距,而且要利用好鄉村的自然稟賦,堅持黨建引領,因地制宜發揚本村的優秀文化、集體經濟,構建本土產業鏈,在美麗鄉村的基礎上,將更多的現代化意蘊嵌入數字化手段,營造數字化場景,利用智能的微場景讓更多公共服務下沉到農村。因此,未來鄉村需要通過不斷建立現代化的產業體系進而拓寬農民增收的渠道、推進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式來提升農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同時,未來鄉村建設通過推進多元主體共同治理,激勵農民創新創業,實現農民精神生活的豐盈,從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所以,浙江省以未來鄉村為抓手促進共同富裕是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現實邏輯。
(三)以人民為中心的實踐邏輯
共同富裕不僅是共產黨人畢生的追求,也是世世代代中國人民的愿望。實現共同富裕是為了人民,必須以人民為中心。同時,馬克思主義群眾觀認為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實現共同富裕必須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激發其創造性。因此,實現共同富裕與以人民為中心是有機結合的。在當前的形勢下,我國的發展面臨著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農民、農村的問題成為黨和國家關注的重點,浙江省推進未來鄉村建設的過程表明浙江省堅定不移地走農民農村共同富裕之路,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實踐邏輯。
浙江省作為第一個共同富裕省域示范區,2022年農村常住人口1751萬,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26.6%,振興鄉村是一個重點議題。在以人民為中心的實踐中,未來鄉村依托高質量發展,為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提供了深厚的基礎。高質量發展不是片面地追求經濟層面的增長,而是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前提,不僅體現在經濟層面,也體現在教育、醫療等與百姓息息相關的民生層面,更要將高質量發展貫穿到鄉村振興的各個層面。未來鄉村通過強化數字賦能,鼓勵原鄉人、新鄉人、歸鄉人來鄉創新創業,實現創新創業的同時既“富口袋”又“富腦袋”,促進鄉村的高質量發展,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同時,未來鄉村貫徹“兩山”理論,結合鄉村特色,走生態發展的道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生態環境問題關系到人民的生產生活,未來鄉村力圖打造生態環境優良、彰顯江南韻味的新社區,滿足人們對優良、宜居的生態環境的迫切需要。
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底氣,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中必須緊緊抓住民心。人民是歷史發展的推手,必須以人民為主體,激發其活力,實現共同富裕。未來鄉村以數字化為工具,將人民作為治理的重要主體,遵從民眾意見,結合實際情況,從而打造物質精神富裕、生態環境宜居的新型鄉村,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邏輯推動實踐的發展。
三、未來鄉村促進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
(一)依托村莊特色、結合“兩山”理論壯大集體經濟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因此,實現共同富裕,物質富足是基礎。未來鄉村是浙江省為實現共同富裕提出的戰略舉措,促進鄉村物質富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未來鄉村中,應依托浙江省數字化優勢,結合本村特點,盤活優勢資源,創新經營模式,進行招商引資,打造特色品牌,優化產業結構,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如“集體經濟企業+外包網絡直播銷售”等模式。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又要時刻結合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理論。例如,寧波市滕頭村以“綠色”為抓手開發鄉村旅游,建造了獨具“滕頭”色彩的產業園區,吸引了眾多游客,不僅提高了村民收入,也使村民在更優的環境中生活。與此同時,基層黨組織應大力培育能起到領頭作用的“鄉村能人”,提升廣大農民的自覺參與度,提升集體經濟治理的效能。
(二)喚醒村莊文化、構筑未來鄉村的精神家園
未來鄉村與共同富裕在本質上都要求物質富裕與精神富裕相協調。當前,在鄉村治理中普遍存在的情況是鄉村文化建設主體的缺位,年輕人大量流入城市,對于鄉村文化了解不夠深入,對建設家鄉文化體系缺乏積極性。政府主體對于文化振興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片面追求經濟效益,造成鄉村文化載體匱乏,有些地方隨意拆除承載鄉村文化的古建筑、輕視方言教育,導致年輕人聽不懂方言、不會說方言,還有的地方在本土民俗中融入過多商業化元素,扭曲本土民俗的本質……受外來資本主義文化、傳統文化糟粕等因素影響,鄉土文化本身被解構,農民缺乏對鄉土文化的自信,盲目追求以經濟為導向的文化,導致傳統的人情社會網絡解構,一些鄉村中存在不贍養老人、攀比等不良風氣。
構建未來鄉村的精神文化家園,首先,要吸引原鄉人、歸鄉人、新鄉人作為鄉村文化振興的人才力量,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吸引人才來鄉就業,創造更多機遇的營商環境呼吁人才來鄉創業。其次,人才來鄉后要做好政策扶持工作,完善各項供給的保障制度。政府作為主導者,應依托當地文化資源,結合村民意見,在尊重當地風俗習慣的基礎上完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出臺保護鄉土文化的政策主張,與學校搭建合作平臺以傳承本土鄉音,應用數字化平臺宣傳本村特色建筑及特色風俗等,構建本土化的鄉村文化體系。最后,要增進農民對于本土文化的內在認同,培育其對本土文化的自信。打造村圖書館、村史館、文化長廊等文化設施,使農民的生活處處包圍著優秀文化,同時不斷開展移風易俗工作,將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剔除,借鑒“楓橋經驗”,由村中能人帶頭調解村民矛盾,協助解決村內與人文倫理相悖的事件,將村民緊緊團結在一起,使村內的文明風尚代代相傳。
(三)基層黨建引領未來鄉村的有效治理
《關于開展未來鄉村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黨建為統領。”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實現未來鄉村的愿景,實現共同富裕這一目標,必須以基層黨組織為領導核心。
當前,在鄉村中仍存在部分黨組織成員素養不高等問題。發展未來鄉村需要基層黨組織成員具備更高的素養,對于“互聯網+”、數字化等先進治理方式,大數據、云計算等前端技術,基層干部不僅需要了解掌握,更要因地制宜應用到工作之中。因此,需要不斷對干部進行培訓,組織他們到具有一定數字化規模的村莊中學習先進經驗,再結合村莊自身人才、財力等實際情況進行應用。同時,需要不斷壯大基層黨組織隊伍,吸納更多德才兼備的年輕人作為技術支撐。作為基層黨組織成員,必須時刻不忘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并運用于實踐,以便更好地服務于人民。
未來鄉村的經濟發展,必須是結合本土特色的、高質量的、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因此需要基層黨組織牽頭,創新性地發展當地經濟。可以通過與高校、其他先進村莊合作,不斷創新本土化的產業鏈,壯大村莊特色產業,培育更多農村新型人才,運用現代化技術進行生產、產品包裝、推廣等,助力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例如寧波市海頭村,由村支書牽頭與高校合作,由高校提供優質的菊花品種,通過黨員帶頭試種吸引其他村民承包種植。不僅如此,村支書還牽頭將菊花的產業鏈做長做強,建設菊花加工智能車間和電商直播基地,在電商平臺進行海頭金絲黃菊的產品銷售,開啟了“互聯網+農業”新模式,全面打通網絡銷售渠道,運用“直播+旅游”這種時下流行的新媒體方式,利用抖音、視頻直播等平臺宣傳菊花節。如今,“海頭菊花節”已發展成集生產加工、觀光旅游、采摘體驗、菊花宴餐飲、特色民宿為一體的農業產業,是縣內知名的旅游品牌。2021年,海頭村村民人均年收入為57865元,是全縣平均水平的1.6倍。
(四)堅持“兩山”理論、打造生態環境優良的未來鄉村
《關于開展未來鄉村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提出,打造未來鄉村必須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理論,將“綠水青山”的理念價值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經濟價值,縮小城鄉差距,成為生態優良的新型鄉村社區,進而增進村民的生活幸福感、作為實踐主體的滿足感,推進共同富裕的實現。
一要深入理解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理論。政府部門作為責任主體,需要將“兩山”理論全面統籌到工作中去,加強頂層理論設計,在未來鄉村大政方針的指導下,結合本村實際,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本村為實現未來鄉村戰略所制定的方針政策的重中之重,引起本區域內所有社會成員的重視。強化農民主體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知,使其充分認識到農村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配合相關生態文明政策的落實,積極投身參與生態文明建設。要以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思想為核心,結合“互聯網+”,利用抖音、微博等社交平臺進行宣傳,使生態文明建設潛移默化地融入農民的思想觀念中。農民更期望看到的是將“綠水青山”的生態價值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經濟價值,村委會可以對農民熟悉的因生態優良帶動經濟蓬勃發展的村莊進行宣傳,深化農民對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認識,激發農民的內在動力。
二要在實踐層面調動政府、市場、農民三主體的積極性。政府需要完善法律法規,加大對于破壞生態環境建設行為的懲罰力度,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落實創造物質條件,例如為各家各戶分發不同類型的垃圾桶。村莊在制定村規民約時,可邀請農民加入村規民約制定的大討論中,鼓勵他們積極建言獻策的同時,還可以提醒作為制定者的農民遵守相關規定。未來鄉村發展經濟要以保護生態環境為準則,結合本村生態特色以及現有自然稟賦,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農民主體的實踐要落實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垃圾分類、施有機化肥等,使其親身體會到村風村貌的改善,進而在思想上加強認同。
四、結語
浙江省作為共同富裕的試點省份,在2022年年初提出未來鄉村建設的愿景,使得共同富裕深深嵌入未來鄉村的建設邏輯之中。未來鄉村建設符合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理論邏輯、城鄉融合發展的現實邏輯以及以人民為中心的實踐邏輯,通過各村挖掘自身優勢,依靠浙江省數字化治理的優勢以及新農村發展的深厚基礎,以“一心三化九場景”為主要目標,政府、市場、社會多元主體參與治理,從而打造物質富裕、農民精神富裕、生態環境優良的鄉村,縮小城鄉差距,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
結合現狀,在未來鄉村發展過程中,各村可以依托村莊特色、結合“兩山”理論壯大集體經濟,喚醒村莊文化、構筑未來鄉村的精神家園,基層黨建引領未來鄉村的有效治理,堅持“兩山”理論、打造生態環境優良的未來鄉村四個方面來打造未來鄉村,全面推進共同富裕。在保護好本村“綠水青山”的基礎上,實現物質、精神方面的富裕,協同多方共同治理,解決多方民生問題,增強農民的公正感、獲得感、幸福感,形成村莊攜手共建未來鄉村的價值共識。
未來鄉村是浙江省解決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問題的重要抓手,浙江農村本身具有豐厚的物質基礎,因此在鄉村建設上可具備“未來感”,其他地區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應該結合自身的發展實際,時刻跟進黨中央的部署,因地制宜,在共同富裕理論的指引下建設鄉村,也要通過鄉村的不斷建設,推進本地區共同富裕的實現。
參考文獻:
[1]顧益康,張永梅.破解農民共同富裕之難的創新路徑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22,44(01):1-6.
[2]林帥君,侯力丹.數字鄉村建設背景下未來鄉村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建設信息化,2023(02):72-74.
[3]崔鑫,高君.新時代推進農民共同富裕的三重邏輯[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22(06):24-30.
[4]習近平.扎實推動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5]呂德文,雒珊.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政策體系及其實現路徑[J].中州學刊,2022(01):83-91.
[6]楊寶國.習近平共同富裕重要論述探析[J].黑龍江社會科學,2023(02):6-15.
[7]鄭瑞強,劉燁斌,宋振江.數字賦能未來鄉村發展:邏輯檢視與實踐向度[J].重慶社會科學,2023(01):46-59.
[8]石建勛,楊璐柳婷.中國式現代化的演變歷程、深刻內涵及推進路徑[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4(01):73-82.
[責任編輯:朱松琳]
作者簡介:張嘉凌(1992—),女,山西晉中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基層黨建與鄉村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