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麗
內容摘要: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大學語文逐漸處于邊緣地帶,各大高校越來越不重視學生的文學素養和思想內涵的培養。新文科的提出及時提醒了我們文學素養對于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在建設新文科的背景下,高校應意識到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加強教學質量評估;培養教師提升學生文學素養的意識與能力,組建新型教師隊伍。
關鍵詞:大學語文 文學素養 教學質量 大學語文教學改革
“四新”建設計劃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國家為此出臺了許多政策,推進新文科、新工科、新醫科和新農科的建設。2018年的《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推出了“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也標志著我國新文科建設的正式啟動。[1]教育部在2022年5月17日發布的《歷史性成就,格局性變化——高等教育十年改革發展成效》中指出,深化新文科建設,明確構建世界水平、中國特色文科人才培養體系總體目標,設立新文科項目和學科交叉融合專業點,推進文理交叉、學科融合,文科教育與社會實務相結合。[4]新文科擔負著重大任務和使命,即“培養知中國、愛中國、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文科人才;培育優秀的新時代社會科學家;構建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學派;創造光耀時代、光耀世界的中華文化。”[2]
一.新文科背景下提高學生文學素養的必要性
(一)新時代、全球化的需求
2016年5月,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的講話中指出,要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4]隨著大國地位的崛起,中國需要在國際學術舞臺上發出具備自身特色的中國聲音。全球新格局視野下,人才需求不斷趨于國際化,傳統文理科培養的人才已經無法滿足新時代人才供給需求,我們急需培養一批具備國際視野、中國特色和多元知識技能的新型專業人才。
(二)高??沙掷m發展的需求
我國高校長期以來存在著分科過細、學科分離的問題。學科分離導致知識體系各自獨立,互不相通,學生“文不通理”“理不通文”成為常態。不同學科之間存在著極大的隔閡,知識無法相通,從而教育資源無法共享,專業發展空間狹小,整體教育質量無法提高,培養出來的人才在就業時具有強烈局限性。打破學科專業間的壁壘,建設起文理科專業之間和學科內部溝通的渠道已經是必要之舉。
(三)人才全面發展的要求
在一個千百年來注重“文教”“詩教”的國家,經歷了百年變化,文學教育逐漸走向邊緣化,存在感不斷降低。從中小學教育開始,文學教育便受到“主課”“應試”等的排擠,蹤跡變得少之又少,到了高等教育階段,孩子們的文學素養自然是“不堪一擊”。文科專業應是優良文化和優秀文學的載體,承載著價值觀培育的重要任務和功能,這與我國當前正在努力推進的“思政進課堂”行動具有同樣深刻的意義。文科是大學的靈魂,理科人才同樣需要接受文學的熏陶與引領才能發展成為一個具備文學素養與科學素養的完整的人。
二.高校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蓬勃發展,入學人數不斷增多,教育規模迅速擴大,但人才質量卻出現下降趨勢,說明高校人才培養存在突出問題。
(一)大學語文教學存在內容淺薄、形式固化的現象
步入高校,語文的學習內容層次突然拔高,閱讀材料大多都是優秀文學作品,但學生們的文學素養并不與之匹配。高校教授大學語文的教師大多是博學多聞的高質量人才,但有時教學效果卻不容樂觀。盡管教師具備較高文學素養與內涵,卻無法將其以適當的方式傳授給學生。由于學生文學素養欠缺,與教師無法進行深層次的文學交流,導致教師教學積極性逐漸降低,教學方式通常為放映課件,教授內容逐漸淺顯等。此外在理工科教學中,教師普遍采用開展實驗教學,注重量化、數據分析等研究方法。除了大學語文和部分文科類選修課,學生并沒有機會和足夠的時間去閱讀、去思考、去深入體會優秀文學的內涵、切身感受文學的美,從而文學素養普遍較缺乏。因此大學語文的邊緣化也導致了教學內容淺薄、形式固化,從而忽視了學生文學素養的培養。
(二)培養文學素養意識顯得淡薄
許多高校對非文科類學生的文學教育還只停留在設置一門“大學語文”公共課的層面,還有部分高校甚至沒有開設這一課程。實際上高等教育的語文教學應是提高學生文學素養的重要途徑,但其教授的僅是語言和相關考試的內容,并未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文學的內涵,感受文學的魅力,因此收效甚微。從大學語文教授形式和教學內容來看,高校對學生的文學素養培養并未給予足夠的重視。高校僅把文學教育相關的課程設置為選修,且課程教授內容不深入,導致教學資源浪費,學生學習體驗感不佳,文學素養難以提高。從高校文學類課程設置、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可知,文學教育和文學素養的提高并未得到重視。
(三)大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參差不齊
教師是學校的核心人物,在加強文化教育進程中扮演著主導作用。老師自身首先必須具有較高的文學素養,才能有機會對學生進行指導。現今在教育事業迅速發展下,高等學校對教師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具有較高學歷和豐厚的教學經歷已是對高校教師的最普遍要求,某些院校教學或職業的“敲門磚”甚至要求老師具有博士學位或國外學習背景。但是,當教師步入高等學校后面臨更嚴苛的課程和學術標準要求,是否有時間和精力研讀文學作品,感受文學對思想的熏陶,可能是一個令人尷尬的問題。另一方面,高校中的大學語文教師并不全部來自于學科語文、漢語言文學等對口專業,有些教師為其他藝術領域的優秀人才,如書法家、古琴家等,這就造成教師的教學能力參差不齊。部分在擅長領域取得成就的教授在大學課堂開展教學時反而經常處于尷尬的境地,無法將自身所具備的欣賞、感受和思考的能力傳授給學生。這導致學生面對如此高質量的教材和教師,卻無法獲得真正的知識與能力。
三.大學語文加強文學教育的路徑
(一)全面提高文學教育意識,加強正確價值觀培養
全面提高培養文學素養的意識,首先政府與高校應堅持“以文化人”“以文樹人”的發展理念,明確大學語文和文學素養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改進大學語文的教材和教師隊伍。院校也應該把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作為未來的發展重心,改善大學語文逐漸邊緣化的情況,進一步優化學校課程體系,并深入探索在文科文學類教育的教學方式上的革新。從發展現狀來看,不得不承認的是歐美一些西方國家的高等教育在多個方面都遠遠超越了我國發展現狀,比如班級設置、藏書資源、師生比例等等,這些差距是我國短時間內無法逾越的。盡管如此,我國可以借鑒國外高校教學、課程等設計思路和實現形式,嘗試“由點到面”的方式進行試點、實驗從而直接有效地加強學生文學素養。
高校應打破職稱評聘中的學科壁壘,更加合理的設置教師的績效考核、教學評價制度,給予更多關注在大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上,并給予教師時間專注于提高自身文學素養。最后,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其自身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將被動接受教育轉化為主動尋求素質的提高。要想大學語文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大學生的文學素養得到有效提升,學生必須意識到文學素養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文學素養是自身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在教師引導下主動閱讀和學習優秀文學作品,將文學教育和提高文學素養深刻融入個人發展過程中長期堅持下去。[6]同時,校園文化和氛圍對學生文學素養的提高也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高校應推進以文學為主題的校園文化建設,將優秀文學作品、經典名著等融入校園,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對于育人的宣傳促進作用。
(二)明確大學語文重要性,提高各領域人才文學素養,
我國高校目前仍然采用文理分科教學形式。文科專業學生除了大學語文,還有其他文學類課程可以選擇,因此其提高文學素養的途徑較多。但大學語文的教學質量仍需加強,它在培養學生文學素養過程中發揮這重要作用。相較于文科專業的學生,理工科學生的文學素養要更缺乏,文學類課程選擇很少,因此大學語文對其更加重要。文學教育應走進理工科學生的課堂,提高其文學素養,實現全面發展。正如著名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所說:“文學教育是一種精神教育、思想教育、美學教育,同時它又是一種非常有利于智力開發的教育?!盵5]如上文所說,理科注重科學性與實踐性,關注點多聚焦在“實驗”、“證據”、“數據”等,導致缺乏文學性與思想性。此外,優秀的文學作品作為人文精神與思想教育資源的最直接載體,對學生文學素養的提升起著最有效的作用。通過閱讀文學作品,學生的人生態度、價值觀、世界觀以及創新思考能力都會受到熏陶,實現優質飛躍。魯迅先生在《摩羅詩力說》中寫道:“蓋世界大文,無不能啟人生之機,而直語其事實法則,為科學所不能言者。所謂機,即人生之誠理是已?!币鉃?,世界上偉大的文學作品,都能發掘人生的奧秘,揭示人生的本質和規律,這是科學做不到的。而所謂奧秘,也就是人生的真理。[5]通過影響人的精神世界對整個社會的環境與風氣都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大學語文不應僅僅是帶領學生瀏覽文學作品的背景和語言,更重要的是實現文學中所蘊含的精神、思想、道德的傳承與延續。經典文學承載著我國優秀文化,作品中常常有著明確的倫理道德傾向,或者蘊含著對真善美的宣傳與頌揚,讓讀者在生活實踐中探索與感受生命之美,從而靈魂得到了凈化。因此,高校應明確大學語文的重要性,尤其強調理工科人才文學素養的提升,合理設置大學語文教學內容,加強對教師的教學評估,同時舉辦各類文學作品賞析、探討活動,幫助文理科同學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三)加強大學語文教師教學評估,組建新型師資隊伍。
1.重視教師教學質量評估
當前我國高校大學語文的教學質量令人堪憂。教師擅長領域不同、教學能力有高有低,造成整體教學質量不高。因此高校應加強對大學語文教師的教學結果評估,監測其課堂教學情況、學生課堂反饋情況,從而對教師教學進行建議或調整。高校應減少盲目安排高水平的藝術家或教授來教學大學語文,術業有專攻,教師的教學能力應是更加重要的方面,否則高水平人才無用武之地,反而教師和學生都感覺挫敗。其實大學語文涉獵較廣,但逃不開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與感悟,因此高校應聘請較為專業且教學能力突出的人才來教授大學語文這門課程。如若安排了教學能力較弱的專家進行教授,高校更要格外注意其教學質量,另外可以設立專門團隊對其進行針對性培訓,幫助其提高教學能力,充分發揮優秀人才的左營。在對大學語文教學質量評估時應減少記憶性內容的考察,更加注重學生是否掌握了體會文學魅力的能力,具備欣賞優秀文學作品的素養。
2.構建多主體、全方面、個性化的教師培訓機制
疫情當前,我國高校發展逐漸顯現出孤立封閉的危險態勢。學校本就是社會得組成部分,而不是獨立于社會之外的孤島。教師培養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就是上級下級聯通和校內校外聯動。高校教師培訓不能局限于課堂上、校園內,應積極鼓勵教師走出去,以及高校引進來,如其他高校、組織的優秀人才、先進理念與研究成果等。教師培訓的主體應該是多樣的,如政府組織、學校組織、自發組織、社會組織等要連成一線,互聯互通,形成貫穿的教師培訓鏈條,并因地制宜制定培訓計劃,做好教師文學素養、教學能力、教學成果的考核工作。同上文所說,教師思維模式上的轉變是首要的。要想自然而然的提高大學語文教師對學生文學素養的重視,就需要進行全方面的培訓與熏陶。教學上,大學語文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理念、教學風格都需要進行改造。教師的教學風格各不相同,因此在進行培養時要提出個性化,發現不同類型教師面臨的困境,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培訓。教學成果最能夠反映教師對提高學生文學素養的理解。教師是否在語文教學中幫助學生深入探討文學的內涵,細細品味文學的美妙滋味,都可以在教學成果中展現出來??傊髮W語文教師的培養主體不只是高校,應是政府、高校、個人三位一體,培養內容也不只是教學方面的能力,而是素養與能力兩手抓,培養方式不是統一標準的,而是富有個性、具有針對性、因人而異的,形成上下貫通,多主體、全方面、個性化的教師跨界培養機制。
總之,在高等教育蓬勃發展的今天,大學語文不應被遺忘在大學課程中不為人知的角落,新文科的提出及時提醒了我們語文是大學教育的靈魂,是我們千百年來的歷史積淀,文學素養是一個合格大學生理應具備的道德品質。大學語文教師應不斷改進教學,創新教學,開展各式活動,切實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唯有將文學素養與科學素養放于平等地位,全面提高大學生文學素養,才能培養出真正的高質量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接班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曹利華,胥剛.新文科建設:地方高校教師隊伍的現實困境及應對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39(11):23-27.DOI: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1.00
5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歷史性成就,格局性變化——高等教育十年改革發展成效.[2022-5-17]
[3]吳巖.積勢蓄勢謀勢識變應變求變——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01):5-11
[4]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6-05-17)[2020-03-07].https.//www.Xinhuaned.wm//p
olitics/2016-051181c_1118891128.htm
[5]張志公.張志公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46
[6]周尋.加強文學教育 提高大學生文學素養[J].中國大學,2015(12):86-88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