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婉聰
摘 要:辦學主張是一所學校在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方針政策中,基于對學校自身的教育功能和教育特色的自主理解,對學校辦學理想與愿景的表達與描述。在形成學校的辦學主張時,應該以孩子為主,基于孩子的成長,用孩子聽得懂的概括性的語言進行表述,讓學校辦學主張能真正進入孩子心里,引領學校教育教學工作。
關鍵詞:人本性 發展性 實踐性 概括性
辦學主張是一所學校在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方針政策中,基于對學校自身的教育功能和教育特色的自主理解,對學校辦學理想與愿景的表達與描述。“培養什么人?做什么教育?辦什么學校?”是辦學主張要回答的三個問題。辦學主張是學校辦學的靈魂,是師生的核心價值取向,是學校的文化底色。在辦學主張的指引下,學校的育人理念鮮明、育人目標明確、育人思路清晰,學校辦學將從自在走向自覺。學校在形成辦學主張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辦學主張的人本性
肖川教授說,只有能夠關注生命、促進生命成長并進而成全生命的教育,才是真正具有“善的目的”的教育。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教育的對象,不是哪一種產品,或者是抽象、空洞的符號,而是一個個有著鮮活生命的人,他們有獨特的思想,有自己的智慧。學校提出的辦學主張不應只停留在幾個表面光鮮、含義深刻的詞句的堆砌,或者成為解決某些政治任務的階段性目標與手段的替代品。立足于教育的本質,學校辦學主張的提出必須注重人本性——以人為本,從人出發,回歸至人。
筆者就比較喜歡“全人教育”的辦學主張。就其內涵而言,“全人教育”是人之為人的教育,是和諧發展心智,以形成健全人格的教育。“全人教育”把教育目標定位為在健全人格的基礎上,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讓個體生命的潛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諧、持續發展。它尋求人類之間的理解與生命的真正意義,它以兒童為中心,面向全體兒童,致力于兒童的心智與體魄的全面發展、和諧發展、持續發展。在這個辦學主張里,“人”得到了充分的重視,“人”才是重點。樸實無華的表述和內涵,恰恰揭示了辦學主張應該關注的基本要素——人。
筆者之前所在的學校提出的“博雅教育”辦學主張亦是如此。在這個辦學主張體系里,“博雅”兩字被細化為“學識廣博,以雅養正”,立足的是對孩子品格的引領,關注的是孩子生命的成長。就孩子的成長而言,“學識廣博”比“學識淵博”更合適。在小學打基礎的階段,要達到“學識淵博”談何容易,正是尊重孩子的生長規律,才提出“學識廣博”這個內涵。
曾看過有學校提出“和諧教育”的辦學主張,就覺得有失偏頗。立足于人的教育,要張揚孩子個性,讓孩子根據自身的興趣及優點,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優于昨天的自己,成就自己。一味地追求“和諧”,是不是會抹殺了孩子的靈性與個性?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啟發孩子的生命自覺,讓孩子在原有的基礎上按自己生命的方式自由地成長。如果太看重把一個孩子塑造成什么樣的人,我們就有可能忘記了他們實際上可能會成為什么樣的人。基于孩子的基因,綜合孩子的素質,循著孩子的興趣,這樣的教育才能讓孩子實現屬于自己的成功,成就屬于自己的未來。
辦學主張是學校辦學的終極目標及辦學取向追求的反映,這就決定了它將引導和激勵學校運行的全過程,它具有指導學校工作、引領學校發展的重要作用。在確定學校辦學主張時,人本性應該成為首要考慮因素。
二、辦學主張的發展性
辦學主張的實施,不是紙上談兵,它需要長時間的實踐。短時期的辦學成果展示,大多只能停留在師生獲獎的表面榮譽,反映不了孩子的成長狀況。很多學校闡述的辦學主張,聽著更像是學校某個階段的工作總結匯報。這是些“似曾相識”的內容:學校基本情況、師生活動、環境建設、辦學特色、取得榮譽等。這樣的辦學主張,更像是為了完成某些任務而生搬硬套地提出一個名詞,把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匯集”到這個名詞下,堂而皇之,華麗轉身變成高大上的“辦學主張”。
在這種情況下提煉出的辦學主張是無法引領學校發展的。學校提出的辦學主張,必須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發展性,能夠引領學校的成長期、發展期、成熟期等各個階段的工作,并適應教育的發展規律。在制定辦學主張時,應關注到學校自身的文化傳統、現實狀況、未來愿景和評價標準,以發展的眼光不斷審視,才能推動學校的發展,促進師生的成長,引領學校不斷走向優質化辦學道路。
只有具有發展性的辦學主張,才能通過時間的考驗,永葆生命力。一個沒有發展性的辦學主張,是很難延續執行的。頻繁更換學校的辦學主張,將無法形成學校文化及凝聚力,給學校和師生的發展帶來制約。當然,在辦學主張的實施過程中,學校可以根據不同時期社會及學校的發展變化情況進行內涵的提升,保持延續發展。而這,就需要學校在確定辦學主張時,考慮辦學主張的發展性。
三、辦學主張的實踐性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辦學主張在回答“培養什么人,辦什么學校”等問題時,已經成了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行動指南,引領學校管理、課程、文化等各項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成為學校各方面工作的實踐體系。辦學主張不僅是對學校的思想引領,更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具體化、操作化的行動指南。辦學實踐要以辦學主張為目的和導向,辦學主張的生成必須來源于實踐,只有基于實踐的辦學主張才對實踐有指導意義。所以,學校的辦學主張一定要有實踐性。
筆者學校“美好教育”的辦學主張,就是在實踐中生成,在實踐中成型。在“辦一所讓師生有美好記憶的學校”的辦學目標指引下,從至真至美的精神文化——“植本潤元…達明博雅”的辦學理念,至慧至美的環境文化——校園開放性圖書館,至靈至美的課程文化——“風美”課程體系的構建,至形至美的行為文化——具有特色的儀式,至情至美的制度文化——教師成長體系幾個方面入手,給孩子創造一個美好的校園,引導他們走向美好的人生。主張體系里的各個要素,提煉于學校的各項實踐工作,并且一直引領學校日常工作的開展,成為師生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標準。“美好教育”辦學主張來源于實踐、指導實踐、運用于實踐,而具有實踐性的辦學主張才能有連綿不斷的生命力。
四、主張表述的概括性
有的學校在闡述辦學主張時,常常對體系中的“三風一訓”、辦學理念、學校精神、辦學目標、育人目標等描述絞盡腦汁,“造”出一個個自認為經過千百次提煉、含義深刻、師出有名的詞句。這些東拼西湊、斷章取義的“人造詞”“近義詞”“似是而非的詞”往往讓師生越看越迷糊,霧里看花,朦朦朧朧,記都記不住,更不用談落地實施了。
在闡述學校辦學主張時,必須注意表述的概括性。在某所學校提出的“和美教育”辦學主張中,總共出現了三種表述:和潤生命,美澤人生;和諧而美,美而和諧;和而不同,美美與共。這三種表述中,哪種說法更確切?哪一個才能準確表達內涵?筆者認為,辦學主張體系的表述只需說清幾個方面的內容即可。
(一)校訓
核心理念和校訓、學校精神可以是同一個詞、同一句話,這樣可以讓師生獲得更多的認同感。在學校的辦學主張體系里,如果能有一句朗朗上口,不僅掛在墻上而且能讓師生念在嘴里、刻入心里的話語,主張的實施就成功了一半。在“博雅教育”辦學主張里,核心理念和校訓就同以“博我以文,約我以雅”來表述。《論語·子罕》記載,顏淵喟然嘆曰:“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而在筆者看來,“雅”涵蓋了“禮”,但又超越了“禮”。雅者,正也,雅,正確的、標準的、美好的、高尚的。雅的基本釋義就是辦學主張所要傳達給孩子的精神。“博我以文,約我以雅”,是“博雅教育”主張的使命,是核心理念,是校訓,更應該是伴隨孩子一生的精神!
“博雅教育”辦學主張的“三風”如下:
校風——勵志博學……雅趣和諧;教風——博學善導…誨人以雅;學風——博聞多思…明理雅行。這樣咬文嚼字的“三風”,成了掛在墻上的造詞工程。發現問題后,學校對辦學主張體系進行了調整,淡化“三風”的內容,突出校訓,并組織師生對校訓進行個性化解讀,讓“博我以文,約我以雅”深入人心。通過引導師生進行個性化解讀,校訓包含了“三風”該有的內涵,兩者互相融合,達到了主張引領的主要目的。
李鎮西在當班主任時,給班級提出的班訓是: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幸福。他當校長時,又把這句話當成學校的校訓。多年以后,他遇到從學校畢業的孩子,很多人都牢記這句話,自覺踐行這句話。校訓不在于詞句多么華麗,內涵多么高尚,能夠讓師生自覺踐行才最關鍵。李希貴在高密一中當校長時,提出的校訓是:為四十歲做準備。筆者以前所在學校的校訓是:走好今天的第一步,邁好明天的每一步。單從字面上看,這樣的校訓確實“不怎么樣”,但是當你問師生校訓時,他們能夠脫口而出,而不用跑到大門口的墻上看一眼才告訴你,這樣的校訓才能真正內化為孩子的精氣神,內化為每一個人的生命動力,使所有人找到認同感、歸屬感和向心力。
(二)辦學目標
辦學目標是學校發展的指揮棒,是學校辦學的指導思想,它拉緊了師生教育教學活動的準繩。辦學目標的確定,就給學校指明了方向。目標的表述如果不能高度概括,就難以起到凝聚作用,但也不能口號化,失去目標的可監測性與可評估性,不利于實施。學校“美好教育”的辦學目標很集中,就是要“辦一所讓師生有美好記憶的學校”。這個目標中有學校個性——美好記憶,呼應了“美好教育”的辦學主張;有程度要求——“讓師生有美好記憶”,表述簡練、高度概括,容易走進師生的心里。
(三)育人目標
育人目標直接面向孩子、關注孩子,直接給孩子提要求,更需要用孩子聽得懂的話語來表述,千萬不可故作高深,引起反面效果。在“美好教育”辦學主張中,育人目標是“成為更美好的自己”,引導孩子求智、臻美、向善,做會智慧求知、會友善相處、會優雅生活的美好的人。適合自己的才是美的,才是好的。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不跟人比,做好自己,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更美好的自己”,過屬于自己的美好生活。有了明確的育人目標,學校可以更充分地為孩子的成長考慮并付出實際行動,讓孩子們有信心,有足夠的理由明白,明天的我一定比今天的我更優秀!
文章寫到這里,想起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學校辦學主張的形成,應該要以“孩子的名義”,只有基于孩子,學校的辦學主張才有意義,才有實施的必要。就讓學校的管理者,以孩子的名義形成學校的辦學主張,并在辦學主張的引領下,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參考文獻
[1]王君.學校的主張[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6.
[2]周國平.讓教育回歸人性[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7.
[3]李希貴.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