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萍
(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0)
2020 年9 月22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強調,“要總結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大規模在線教育的經驗,利用信息技術更新教育理念、變革教育模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在此背景下如何改革創新教學模式,實現對大學生的思想價值引領、落實立德樹人重任,是擺在所有高校面前的難題。各高校經過疫情期間的摸索、實踐,一種萌芽于傳統教學,托生于數字化學習環境,并在互聯網技術與教育的充分融合下誕生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雙線混融教學”模式將成為未來教育發展新常態。但在實際運用過程中,不少教師只是把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進行簡單地相加,未能將兩者實現真正的“ 混融”。如何總結疫情期間“應急態”的線上教學經驗,結合傳統線下教學的優勢,實踐“雙線混融教學”,創新教學新模式,成為當今廣大高校思政課教師的時代重任。
對高校而言,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要深入開展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核心內容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這就意味著必須采用適合當代大學生特點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才能較好地完成思政課教學任務和目標。但是,目前,大學本科尤其是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課教學存在較大的問題。學生普遍厭學,上課不聽講,有逆返情緒。絕大多數學生對思想政治課普遍不重視,他們認為思政政治課是可有可無的課程,甚至還認為如果要完成思想政治課作業,影響了其他課程的學習。
從整體上看,我國高校思政課主要問題有:一方面“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傳統教學理念仍然較嚴重,在大學生思政課堂上,教師仍然占主導地位,學生的主體性仍沒有引起重視;另一方面,不少思政課教師對思政課認識不到位,自身專業性不高,導致教師自己對思政課教學的信心不足。再加上受教學制度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效果與學生學習過程的培養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對教師在培養大學生素質、能力上的積極性起到一定的負面作用。
目前,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大學思政課教師隨著在課堂上教學方式逐漸增多,為吸引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思政課的趣味性,促使教師使用多種教學方式。但是通過作者的問卷調查發現,即便大學思政課教師在教學方式的種類上有所增加,但是,教師關心的基本上還是課堂上的教學,課下對大學生思政課學習的關心明顯不夠,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學生課上學習,課后扭頭就忘的不良現象。此外,無論大學思政課教師如何改變教學方式,也增加了不少其他教學方式,但理論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在大學思政課堂仍然占據著其他教學方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對于高校的學生來說,相當一部分學生因為沒有考上理想的大學,理想與目標存在的差距,使得其在思想上有一段的迷茫期。一是學生的自控能力不強。高校生在高中階段的成績一般處于中下游,這部分學生在學習時容易受外界的干擾,學習意志力不夠堅定。加上高校學生管理不再像之前的中學階段封閉式的管理模式,相對而言有所松懈,再加上離開父母的監督,這部分學生沉迷于手機或網絡游戲,自控力不強;二是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相對于中學課堂來說,大學課堂信息量大、內容多、進度快,這和高中階段老師對一個知識點反復講解的教學方式有很大的不同,高中階段是“教師為主,學生為輔”,高校卻是“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相當一部分同學表示不適應;三是對學習效果的期望值過高。大學生邁入大學,絕大部分同學都希望通過大學階段的學習找到一份干凈、輕松、體面且工資高的好工作,而高校的畢業生出去后面臨的大都是服務、生產一線崗位的工作,這往往是很多高校學生不愿意從事的崗位,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導致學生失去了學習的信心。
高校思政課教師存在數量較少、教學觀念陳舊、教學組織不當和科研能力不足等問題。一般情況下,高校思政課教師數量少,平均每位教師每周要承擔14 學時教學任務,教師絕大部分時間忙于教學,教科研的時間就相對較少,不利于教師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同時,教師的教學觀念相對陳舊。一是教師只把知識灌輸給學生,未考慮到學生是否愿意去學;二是教師只注重“滿堂灌”,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成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三是教師對在教學內容設計存在不少問題,有的老師在課堂上過多介紹社會現象,沒有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理論知識和消化知識。
根據調查結果,高校學生對當前思政課所使用的教學方式滿意度為:認為滿意和很滿意的共占56.65%,其中滿意的占33.6%,很滿意的占23.05%,兩項比例和為56.65%。認為一般的占34.46%,不滿意甚至很不滿意的占8.89%。不難看出,高校學生總體上比較滿意當前思政課的教學方式。
常見的幾種教學方式中,理論講授法是大學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上普遍運用而且占課堂時間最長的教學方法。其他4 種教學方式相對來說運用較少。從大學生對這種教學方式的滿意程度來說,偏偏理論講授教學法又是大學生最不喜歡的教學方式,最喜歡的教學方式是觀摩教學法,喜歡甚至很喜歡的占76.82%。因此,從數據上來看,有70.36%的同學喜歡甚至很喜歡案例分析法,喜歡或者很喜歡小組討論教學法的同學占49.01%。對于網絡教學法,喜歡甚至很喜歡這種教學方式的占56.49%,這是由于網絡有其獨特優勢吸引著大學生,但是網絡教學法還不是當前大學生思政課堂上運用較多的主流教學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說:“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為此,思政課教師要做好“拔節孕穗期”的“莊稼人”,責任重大、作用關鍵。我們始終堅持立德樹人,以“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三培養”為著力點,按照“八個相統一”的要求,以“三因理念”為抓手,按照“四求四有六心”“446”教學設計思路,將思政課教學的“探→談→思→踐→悟→拓”的過程精心設計為“出苗→拔節→孕穗→抽穗→乳熟→完熟”的“拔節孕穗”教學流程線,做到典型史例“有果、有情、有料、有理”,引導學生“求真、求信、求用、求行”,培養學生“初心、忠心、同心、堅心、雄心、信心”。
1 設計思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以大視野、大格局、大歷史觀系統闡釋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道理、學理和哲理。依據國家課程標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在精準分析學生學情的基礎上,針對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方式、成長需求,構建“四求四有六心”“446”教學設計思路,如圖1 所示。

圖1 設計思路圖
2 教學策略
根據學生認知發展特點,比照水稻生長規律,將課堂教學“探→導→學→思→悟→拓”的過程精心設計為“出苗→拔節→孕穗→抽穗→乳熟→完熟”六環節的“拔節孕穗”教學流程線,學生博學黨史故事,篤定“六心”即“學史篤心”為內容線,學生通過聽史、觀史、讀史、講史、演史等形式,培養學生傳承革命先輩們牢記使命的“初心”、愛黨愛國的“忠心”、團結一致的“同心”、勇往直前的“堅心”、攻堅克難的“雄心”、砥礪前行的“信心”,學生厚植“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的“身體力行”目標線,三線相輔相成,如圖2 所示。
根據前期問卷調查、集體訪談、輔導員專業教師訪談,按照知識基礎、認識特點、學習特點、專業特性分析各專業、各班級學生學情,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以教學班級路橋1905 班為例,該班共有學生35 名,其中女生3 名,男生32 名。71%的學生對毛澤東思想的具體內容了解不夠;91%的學生思維活躍,但有80%的學生以自我為中心;94%的學生喜歡用彈幕、投動屏、搶答、VR 等信息化手段參與互動,91%的學生喜歡線上交流,77%的學生羞于在大眾面前發言;91%的學生渴求用學到的理論知識服務于專業學習。綜上所述,該班學生具有“思維活躍強”“參與互動強”“專業意識強”等“三強”,“理論基礎較弱”“擔當意識較弱”“表達能力較弱”等“三弱”的“三強三弱”特點。
1)出苗期:即課前線上“探”環節。教師課前合理制定并在平臺發布學生線上自學任務單,任務單的主要內容為觀看知識點微課視頻、課中活動的準備、課前作業等。學生線上自學,記錄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線上與教師進行交流探討,未能解決的問題留至線下解決。針對學生理論基礎弱,課前發布學習任務單,觀史紀錄片《走近毛澤東》;課中講史《武漢長江大橋》如何遵循“實事求是”理念,突破教學重點;課后研史“現在美好生活來自偉人開拓”,永跟黨走守“初心”。
2)拔節期:即課中線下“談”環節。開展線下師生座談,消化吸收課前遇到的問題、梳理知識框架。學生就課下線上自學未能解決的問題與同學、教師展開充分交流,教師幫助學生解決課前難題,并進一步梳理本次課的知識框架。根據學生協作意識強,課前讀史征集毛澤東言志故事作為教學主題;課中講史到東山學校現場體驗“言志故事”;課后詩歌接續“言志故事”,上傳學習平臺進行小組互評,砥礪前行篤“信心”。
3)孕穗期:即課中線下“思”環節。通過線下主題思辨、頭腦風暴、播放視頻等教學方式,學生思考教師的提問,通過線上平臺發表自己的見解,用信息技術激活理論魅力,實現“單向灌輸式”向“雙線溝通互動式”教學的轉變,迎合年輕人追求“上墻”的時尚感。針對學生擔當意識弱,課前研史“新、舊民主主義的區別”;課中在理想信念館VR 觀史《紅船故事》,情景劇演史讓學生感受中共一大召開曲折歷程;紅軍講史《渡江戰役》,尋求“新民主主義革命真理”;課后深入基層宣講黨史,眾志成城表“忠心”。
4)抽穗期:即課中線上線下“踐”環節。通過線上小組討論、辯論,線下情景劇表演、課堂小組討論、課堂辯論、課堂圓桌派、理想信念館VR 虛擬仿真體驗、參觀考察等豐富的線上線下、課內課外實踐活動,進一步消化、吸收知識點,突破教學重難點。根據學生創新意識強,課前聽史“窮棒子社”的故事突破重點“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課中研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辯論突破“和平贖買政策”難點,悟明“改造道理”;課后分組協作設計家鄉“四好路”改造方案,專業教師和思政教師協同評價,齊頭并進揚“同心”。
5)乳熟期:即課中線上線下“悟”環節。教師線下進行小結,學生內化新知,線上發布學習心得,線下努力嘗試用學到的知識服務專業學習。針對學生表達能力弱,課前調研路橋企業,研史探析建國初期工業體系的建立過程;課中展示調研成果,師生共評,明晰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事理”;課后擔當護路使者,篳路藍縷立“雄心”。
6)完熟期:課后線下“拓”環節。一方面引導學生線下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籍等;另一方面學生用學到的理論知識線下實踐到各項社會活動中,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去。根據學生動手能力強,設置“我為家鄉修座橋”實踐任務,挖掘家鄉紅色故事,服務家鄉經濟發展,身體力行踐“堅心”。
通過“三段四元五度”考核評價,利用AIC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系統收集學生全時全程素質信息,形成動態素質實踐成績單的終結評價。
三段全過程評價:依據“課前、課中、課后”三階段,從“素質、知識、能力”三方面設計考核評價指標,形成過程考核評價。
四元全員評價:思政教師主要考察學生課堂表現和作品成果;學生之間開展互評,并將自己課后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情況上傳至AIC 平臺;專業教師主要考察專業思政成果表現;輔導員主要考察學習生活勞動具體表現。
五度全方位評價:通過主題討論、小組互評、在線測試、作品展示等方式,通過AIC 平臺全方位考查學生“自學目標的明晰度、合作探究的參與度、實踐提升的達成度、學習反饋的有效度、課后延伸的拓展度”的“五度”達成情況。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為發揮高校思政課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作用,單純依靠線上教學或者線下教學都不能完成此重任,思政課教師應緊跟時代步伐,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準確理解和把握新時代思政課的教學規律和青年大學生的成長規律,攻破線上線下教學之間的屏障壁壘,實現兩者的“融合”“融通”“共生”,爭創線上線下教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好局面,爭取把思政課打造成學生“真心喜歡,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課程,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