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黃
(1.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2.湖南省普通高等教育研究基地,湖南長沙 410001)
打造“三個高地”、踐行“四新”使命是習近平總書記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對湖南省作出的科學指引,構成了“十四五”乃至更長一個時期湖南發展的指導思想和行動綱領,這為新時代湖南發展確立了新坐標、錨定了新方位、賦予了新使命[1]。“三高”主要是指著力打造湖南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四新”則為“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子,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中彰顯新擔當,奮力譜寫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湖南新篇章”。
作為制造業大省,湖南省將在未來的發展中聚焦優勢產業,重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并有序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因此,湖南高等院校的任務便更加凸顯出來——為“三高四新”戰略的實施培養一大批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根據《湖南省普通高校本科教學質量分析報告(2020—2021學年)》可知,2021年,全省37所普通本科高校本科專業布點數最多的學科門類為工學,布點數為710,占比35.61%。其次為管理學和藝術學,布點數分別為289和217,占比14.49%和10.88%。工學作為學科布點數最多的學科門類,在“三高四新”戰略實施過程中,他是制造業人才需求的核心關鍵支撐。
2020年,全省規模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8%,比全國平均水平快2.0個百分點。全省規模工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6.0%,工業產業整體向中高端轉型升級。全省規模工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0.4%。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8 339.93億元,同比增長4.6%,比全國平均增速快3.8個百分點。實現利潤總額2 032.66億元,增長8.7%,比全國平均增速快4.6個百分點[2]。截至2019年底,湖南省省級及以上產業園區共有企業56 216個。國家級產業園區的企業數為31 303個,其中,制造業企業為12 778個,占比40.82%。省級產業園區企業為24 913個,其中,制造業企業有12 778個,占比51.29%。回望歷史軌跡,2010年以來,全省規模工業增速分別為23.4%、20.1%、14.6%、11.6%、9.6%、7.8%、6.9%、7.3%、7.4%、8.3%。全省規模工業增速在“L”型右側中低位波動運行,呈現下有底上有頂的平穩運行特征,詳見圖1。

圖1 2010 年以來的全省規模工業增速
按照“三高四新”戰略部署,湖南省未來會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將著重推進先進裝備制造業倍增、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智能制造賦能、食品醫藥創優、軍民融合發展、品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提升、產業基礎再造“八大工程”[2]。根據課題組對湖南省多家代表性制造業企業和兩個國家級經濟園區進行的調研,湖南省制造業企業未來將重點發展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區塊鏈、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生命健康、大數據、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電子信息及移動互聯網、新材料和汽車零部件等產業[3]。為了精準服務湖南省重點產業和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據課題組調研,未來3~5年,湖南省制造業的人才需求趨勢如下。
雖然有不少企業表示對研發類人才有一定的儲備,但缺口仍然較大。幾家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機械、新材料、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等企業均表示會繼續堅持走自主創新、科技研發的道路。在科技研發上,企業根據產品條線普遍成立了研究院、事業部、生產車間。其中,研究院需要大量的高素質復合型工科人才從事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湖南兩個國家級產業園區表示,未來五年將重點聚焦工程機械、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區塊鏈+數字技術、生物技術+生命健康五大產業,重點引進智能裝備制造、信息及芯片產業、增材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云計算和大數據、生物醫藥等領域的技術研發人才。
湖南省制造業產業不斷優化升級,傳統工科已不能滿足市場對知識多元化的需求。與傳統工科相比,新工科更強調交叉性和綜合性。新工科人才要具備創新、跨界和開放三大能力。
為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機遇和產業變革機遇,多家工程機械行業代表性企業均表示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跨界化,特別是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帶來企業產品和業態的變化,需要大量的復合型人才。
隨著湖南省制造業的快速發展,企業需要更多有精湛技藝的工匠。部分制造業企業紛紛表示,雖然企業能設計出新產品,卻沒有相對應的技術技能型人才能將新產品生產出來,導致企業不得不斥巨資從國外購置生產設備,大大增加了產品的生產成本。調研的幾家智能制造型企業則表示,在未來,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焊工、鉗工等方面。根據湖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編制的《2020—2022年湖南省技能崗位緊缺職業(工種)目錄》可知,湖南省制造業企業對一線操作工人和技能型人才需求崗位涉及面廣。按照湖南省“十四五”技能人才發展規劃的統計數據,湖南省每年要新增高技能人才10萬人。
《中共湖南省委關于制定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要求把先進制造業作為湖南省發展實體經濟的主戰場,要不斷提高工程機械、先進軌道交通裝備、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優勢產業的競爭力,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加快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著力發展更多支撐作用強的支柱產業、帶動作用大的先導產業。
湖南省“十四五”發展重點和目標離不開大量工科人才的支撐。通過“2021年湖南省普通本科專業布點數在23個及以上的專業”可知,英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視覺傳達設計、國際經濟與貿易、電子信息工程、漢語言文學等專業的布點數排在全省前十。由此可見,專業的布點與湖南省要實現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建設現代化新湖南的目標有所差距,詳見表1。

表1 全省37 所普通本科高校2021 年本科專業布點統計(23 個及以上)
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指出:“要深化高校本科專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立健全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做好存量升級、增量優化、余量消減。”2021年8月,《湖南省“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出臺,提出湖南省“十四五”期間將加快發展高端裝備、新材料、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節能環保、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新興服務業和未來產業9大產業。
目前,湖南高校有本科專業布點1 961個。2016年至2020年,新增專業點數量最多的五個專業分別是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機器人工程、風景園林、電子商務和智能制造工程[4]。從新增設的專業來看,高校對于新專業增設往往是跟風申報,缺乏對本土產業發展需求和政策狀況的足夠認識,導致學科專業針對性不強,與湖南省20個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人才需求未充分對接。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的辦學資源較為匱乏,設置了一些投入較少的“軟專業”,見表2。

表2 2016—2020 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新增本科專業點前10 位 單位:個
知識的傳授不能僅限于某單一學科,單一學科背景的教師也不利于當前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然而,傳統的工科研究生導師大多只是某一專業領域的專家,對整個產業鏈的發展和相關前沿技術不太熟悉。教師隊伍是由個體教師組成的,個體教師的素質直接決定教師隊伍的整體質量。因此,針對專業教師隊伍的建設,學校除了要招聘本專業領域的骨干教師,還要重視對具有多學科背景教師的培養。
調研過程中,調研組發現有部分高校對湖南制造業產業發展急需和政策狀況缺乏足夠的認識,導致學科專業設置與當地產業經濟發展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湖南省作為制造業大省,需要有液壓專業知識背景的本科人才為制造業服務,但因湖南省還未設置液壓專業,企業每年只能從外省引進相關人才。因此,學校要圍繞“三高四新”,尤其是“三個高地”建設,并結合《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和《湖南省“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完善本科專業布局結構,加快焊接工程、液壓專業等薄弱緊缺專業建設,加快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區塊鏈工程、虛擬現實技術等新專業建設[5]。
面向制造業重點發展領域,高校要對接“三高四新”戰略需求,實施“高新”學科專業建設計劃。凡入選“高新”學科專業計劃的學科和專業,高校要優先投入。高校要利用推進一流學科建設和一流專業建設的契機,在建設國家和省一流學科、國家和省一流專業的基礎上,結合我省高校學科專業優勢,找準發力點,建設一批能對接工程機械、先進軌道交通裝備、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優勢產業發展需求的優質學科和特色專業。
目前,湖南省的本科高校共開設本科專業328個,專業布點1 994個,但高校專業布點與我省20個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人才需求還未實現充分對接,我們需以“三高四新”戰略需求為導向進行動態調整。尤其是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的辦學資源較為匱乏,設置了一些投入較少的“軟專業”。新建本科院校應通過撤銷或整合予以調整,使財力、物力更加集中于我省優勢產業發展領域的“硬專業”。
面對湖南省大力推進制造業創新發展,加速邁向制造強省的戰略部署,高校雖然在教學理論方面經驗豐富,但在實踐教學方面,與企業相比,高校在設備、資金、技術、資訊等方面都相差甚遠,導致教學內容與社會需求兩張皮,培養出的學生與市場脫節。因此,與企業協同培養人才是高校的有效選擇。高校要積極搭建“校企、校產、校地”合作平臺,主動對接優勢產業重點企業、行業協會、人力資源機構,共建實踐實訓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