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佳燁
【摘? 要】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快速發展的推動下,社會經濟數字化特征愈發明顯,企業管理者要挖掘冰冷數字背后的價值,為企業發展作出科學合理的經營決策。財務分析有利于判斷企業財務狀況,評價考核企業經營業績,不僅可以幫助企業規避生產經營過程中的風險,而且可以預測企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在企業經營決策中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論文對財務分析的內涵、方法和在企業經營決策中的作用進行了簡要闡述,結合與企業經營決策的關系,針對現存的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從完善分析方法、加快信息化建設、強化應用效果等方面提出了相關建議,對于加強財務分析在企業經營決策中的先導性作用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財務分析;經營成果指標;企業經營決策
【中圖分類號】F275?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3)07-0127-03
1 引言
財務分析作為企業進行科學合理決策的重要手段,可對企業經營活動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預警,進而有效預防經營風險、挖掘企業潛力。但目前多數企業財務分析還主要停留在財務數據的收集層面,無法為企業經營決策提供有效的助力。因此,多數企業仍應加強財務分析在企業經營決策中的有效運用,提高財務分析質量,為企業管理層進行科學合理的經營決策提供必要的數據支撐。
2 財務分析的內涵與方法
2.1 財務分析的內涵
財務分析是指企業運用專業的分析方法,對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指標進行總結和評價,從而發現企業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機遇的一種方法。基本的財務分析指標包括償債能力指標、盈利能力指標、營運能力指標和發展能力指標等。償債能力指標是評價企業償還到期債務能力的指標,包括短期債務和長期債務,通過分析企業的營運資本、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現金流量比率等評價企業償還短期債務能力,分析資產負債率、權益乘數、產權比率、利息保障倍數等評價企業償還長期債務能力;盈利能力指標是衡量企業盈利能力的指標,包括營業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凈資產收益率和總資產報酬率等;營運能力指標是用于總結和評價企業銷售能力、資金周轉能力等企業正常經營運轉能力的指標,包括總資產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和存貨周轉率等;發展能力指標是評價企業未來發展潛力的指標,包括營業收入增長率、總資產增長率、資本保值增值率和資本積累率等。
2.2 財務分析的方法
財務分析方法具有專業性、多樣性,主要包括比率分析法、趨勢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①比率分析法是指以同一期財務報表上若干重要項目的相關數據進行比較并求出比率,用以分析和評價企業的經營活動以及當前和歷史狀況的一種財務分析方法,也是財務分析最基本的工具。②趨勢分析法也稱為趨勢預測法,是將有連續性的數據或指標進行比較,分析變動趨勢,作為預測企業未來發展趨勢的依據之一。③因素分析法也稱為連環替代法,是分析數據總變化中各個因素所影響的方向和程度的方法,包括連環替代法、差額分析法和指標分解法等。企業可根據自身的經營特點和發展需求,綜合運用各類財務分析方法,提高財務分析質量,發現企業存在的問題,抓住未來發展機遇。
3 財務分析在企業經營決策中的作用
3.1 了解企業經營現狀,制定適當經營策略
財務數據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企業經營的規律和特征,直觀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財務數據分析不僅是對過去經營情況進行的歸納總結,也能夠為企業管理層提供判斷企業未來發展趨勢的數據支撐。有效的財務分析,一般是通過靜態和動態的分析方式對各項財務經營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將其轉變為管理層需要的經濟信息。管理層通過了解企業的資產、負債情況,現金流以及貨幣資金的余缺情況,結合企業的償債能力指標,制定符合企業實際情況的投融資方案;掌握企業的收入、利潤情況及盈利能力指標,制定企業經營目標和營銷策略;掌握企業的應收賬款的賬期、回款和壞賬情況,存貨的資金占用和壞賬情況,結合營運能力指標,為企業應收賬款信用政策和存貨管理政策提供依據,改善企業的經營運轉能力。
3.2 控制成本,挖掘企業價值未來增長點
財務分析能夠綜合評價企業資金的使用和分配是否科學合理,從而明確資金使用重點和方向,提高資金利用率,明確成本變化方向及資金流動情況,有效控制企業經營成本。精準有效的財務分析,使管理層能夠對企業后續的經營發展方向和戰略規劃作出合理預判,挖掘企業價值未來增長點,優化企業內外部資源,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3.3 提升風險管控能力,實現企業戰略目標
財務分析能夠使管理層全面了解企業現階段面臨的潛在風險,及時發現內部管理問題,并迅速對風險做出反應,采取措施彌補管理漏洞,有效實現企業戰略目標。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面臨市場、行業、競爭者、內部管理等諸多風險,這就要求企業管理者能夠及時洞察風險,在風險中尋找機遇,在機遇中抓住機會。財務分析通過為企業提供最新的市場、行業和同行業企業經營數據,使管理層迅速了解目標市場新技術和新產品的投放情況,以及競爭者的分布情況,從而對目標市場進行有效的戰略群組劃分,明確市場競爭地位,及時發現企業經營風險點,調整經營策略和管理方式,進軍藍海市場,將企業風險控制在與企業總體戰略目標相適應并可承受的范圍內,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
3.4 完善綜合評價體系,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
財務分析將市場、行業、競爭者等外部信息和企業的業務、財務、管理等內部信息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將財務數據及財務指標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促進企業各部門了解自身的優勢和不足、改善流程設計,提高內部控制水平,完善綜合評價體系,從而提升企業內部監督能力,使企業財務管理水平更加精細化。
4 企業財務分析面臨的主要問題
4.1 會計基礎工作不規范
會計基礎工作是否規范,決定了財務分析是否能夠真實地反映企業經營業務,較準確地預測企業經營風險點和未來發展方向。在財務核算過程中,由于會計人員業務處理不得當,造成會計基礎工作不規范,若未得到及時改正,則會對財務報表數據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造成較大影響,無法為財務分析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撐,從而影響管理層作出有效的經營決策。
4.2 財務分析方法存在不足
首先,財務分析方法本身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比率法是對單個指標進行分析,綜合程度較低,且比較指標的計算建立在以歷史數據為基礎的財務報表上,使財務分析具有一定片面性、滯后性;其次,部分企業財務分析方法較單一,財務指標體系不夠健全,無法如實反映企業各經營環節的情況,不能充分體現分析重點;再次,企業偏重于對財務數據進行分析,常常忽略對企業內外部非財務數據的分析,就會導致財務分析結果缺乏全面性,進而不能滿足管理層對企業經營信息的需求,無法對企業整體情況進行客觀評價,最終將影響企業長遠發展;最后,多數企業的財務分析是靜態的,沒有按照企業的發展變化進行動態分析,從而降低財務分析質量,無法為管理層提供有效的決策依據。
4.3 財務信息化建設滯后,財務分析運用受限
企業在開展財務分析工作時,應確保財務分析使用信息系統的完善,因為健全的信息化建設能夠對企業各項財務工作提供必要的環境和路徑支持,從而保障財務信息的準確性和及時性,提高財務分析的效率和質量,為企業各項業務數據提供參考。但目前多數企業的財務信息化建設較為滯后,人工核算和分析在財務工作中占比較大,降低了數據的準確性和及時性。財務信息化建設未與業務系統有效結合,財務信息與業務信息孤立存在,對企業內部數據應用和共享造成較大的障礙,使財務分析運用受限。財務分析若建立在錯誤信息基礎上,就會給企業經營決策提供錯誤的數據參考,導致管理層作出片面錯誤的經營決策,使企業面臨嚴重的經營風險。
4.4 缺乏專業的財務分析人員
有效的財務分析要求財務分析人員不僅要有財務專業知識,能夠準確分析財務數據的變化、趨勢、原因等,還要了解市場和行業、熟悉企業的生產運營情況,做到業財融合,看到財務數據背后所隱藏的財務風險點,為管理者經營決策提供有效建議。但是多數財務人員仍然被基礎的財務核算工作占據大量的工作時間,企業的信息化應用率低,使財務人員難以從繁雜的會計核算中抽離出來,進行專業的財務分析。而且傳統的會計核算思維使得多數財務人員產生了思維定式,認為財務工作只是編制憑證、報表,處理稅務等,對財務分析的重要性缺乏清晰的認識。另外,多數財務人員不能及時轉變思維,對企業的生產業務活動不夠了解,難以利用財務數據對企業經營的各環節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
4.5 管理層缺乏對財務分析的重視
若使財務分析能夠盡可能地為企業經營決策貢獻力量,則需要企業管理層的高度重視。但是多數企業的管理者只關注利潤、成本、現金流等一些基本的財務數據和指標,缺乏對財務分析的重視,財務分析流于形式,未能作為經營決策的參考依據。部分企業未設置財務分析崗位,沒有為財務部門配備專業的財務分析人員,或者未投入足夠的經費為現有財務人員進行專業的培訓。
5 提高企業財務分析有效性的策略
5.1 規范會計基礎工作,提高財務分析數據準確性
規范會計基礎工作,需要建立完善企業內部會計規章制度,在不斷的會計實踐中解決會計基礎問題,優化工作流程,完善會計基礎工作環境,提升會計基礎工作的運行效率;建立有效的監督與管理體系,加大對會計基礎工作的監管力度,從而大幅提升企業會計基礎工作水平,便于及時、準確、全面地獲取財務數據,確保財務分析的準確性,為有效的財務分析提供基本保障。
5.2 綜合運用財務分析方法,完善財務指標分析體系
企業應當結合國家政策、市場動態、行業發展形勢和企業內部生產經營模式,綜合分析企業在當前背景下的優勢和劣勢、機遇和風險,利用PEST模型和波士頓矩陣等模型分析企業外部的環境因素和市場競爭力,及時調整企業的戰略政策和經營方針,為企業經營決策提供有效依據。首先,企業應當綜合運用各種財務分析方法,避免單一化、套路化,多角度進行財務對比分析。將比較分析和趨勢分析相結合,直觀反映企業每月財務指標變動趨勢,結合上年同期和年初相關財務指標的變動趨勢,判斷相關指標變動原因是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周期的影響還是企業管理層管理不當所致;將比較分析和結構分析相結合,采取因素分析法,計算各類指標在企業總體指標中的占比,分析指標結構是否合理,判斷相關指標的變動給企業總體指標帶來的影響,識別異常指標因素,及時發現風險點,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其次,企業要根據實際經營情況確定關鍵財務指標,將靜態指標和動態指標相結合,分層次設立多項指標,完善財務指標分析體系,提升財務分析質量。例如,在傳統的財務分析工作中,企業以利潤表的主要指標分析為主,但是利潤表的粉飾風險過大,現金流量更能體現出企業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揭示企業是否盈利、有無能力償還借款等情況。因此企業更要重視對現金流量表的分析,通過現金循環周期比率等指標預警營運資金風險,應收賬款回收情況等指標預警信用風險,速動比率等指標分析流動性強弱等。企業應當完善財務指標分析體系,保證其合理性和準確性,為企業經營決策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5.3 建立信息化數據平臺,優化財務分析功能
建立信息化數據平臺,為企業財務分析提供有效途徑,將財務人員從繁雜的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從事更有利于企業經營決策的管理分析工作。在信息化數據平臺中構建非財務指標體系,明確行業指標、核心競爭力指標等非財務指標的可衡量性,平衡企業的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優化財務分析功能,實現各部門的有效溝通和信息共享,規避信息傳遞不及時、偏差等問題,使財務人員能夠深入了解業務活動,對其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事前提示,業務人員也能夠通過平臺實時了解相關的財務規章制度,為后續的業務工作提供財務指導,使業務更具規范性和合理性,實現財務信息與業務信息的充分融合。
5.4 轉變財務工作思維,提升財務分析技能
傳統的財務工作思維和財務分析技能已不能滿足企業現階段經營發展的需要,財務人員亟需轉變財務工作思維,將工作延伸到業務,提升財務分析技能,有效實現業財融合,發揮財務分析對企業經營決策的參考作用。首先,財務人員可通過企業內部信息管理平臺或參加業務會議、深入現場等途徑,充分了解企業的生產業務活動。例如,對于生產加工企業,財務人員應當從原材料采購到生產加工再到產品銷售等環節入手,充分了解企業經營的全過程,使財務工作貫穿業務活動的始終,識別內部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隱患,有效發揮財務的事前預測、事中監督、事后考核的作用,對生產經營全流程提供專業的財務建議,真正發揮財務分析在企業生產經營中的作用。其次,財務人員應加強專業技能培訓,提高自身專業水平和財務分析技能。一是不斷加強學習財務專業知識,準確運用各種財務指標和財務分析方法;二是了解政治經濟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等外部環境,行業趨勢和企業內部業務活動,及時發現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助于企業對未來發展趨勢和風險點作出預判;三是提高自身的溝通和表達能力,將財務數據轉化為管理者需要的經營信息,及時、有效地與企業管理者進行溝通,以免出現信息偏差,造成企業經營決策失誤。
5.5 提高管理層重視程度,增強經營決策科學性
企業管理層應當重視財務分析工作,增強經營決策科學性。一是借助網絡信息平臺,充分利用宣傳、教育、培訓等方式,使財務人員明確財務分析重要性,增強財務分析能力,提高財務人員的綜合素質;二是企業可內設專門的財務分析部門,明確劃分崗位職責,提供信息化平臺,促使財務分析工作有序進行;三是管理者不僅要深入了解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還要具備一定的財務知識,了解財務分析方法,充分利用分析結果指導企業經營,重視在財務分析中發現的問題和風險,并做好應對措施降低風險,做好戰略規劃,優化企業內外部資源,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
6 結語
財務分析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財務分析能夠為企業經營決策提供數據支撐,助力企業實現戰略目標和價值最大化。企業管理層應當提高財務分析在企業經營決策中的重視程度,完善信息化建設,優化財務分析指標和工具,培養高素質、綜合能力強的專業財務分析人員,提升財務分析質量,助力企業經營決策。
【參考文獻】
【1】胡曉慶.財務分析如何有效為企業經營決策提供參考的探討[J].老字號品牌營銷,2023(09):91-93.
【2】王淑君.企業財務分析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J].質量與市場,2023(09):25-27.
【3】劉悅怡.財務分析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集體經濟,2023(13):121-124.
【4】黎攀貴.財務分析在企業經營決策中的應用問題研究[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23(06):96-98.
【5】聶國輝.面向財務分析的企業經營決策方案研究[J].質量與市場,2023(09):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