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克萍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明確提出:“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并能得到積極回應。”幼小銜接階段的語言能力培養,對于兒童未來聽、說、讀、寫等能力的發展和其他領域的成長至關重要。教師需要為幼兒打造良好的語言環境,開展豐富多樣的語言活動,讓幼兒在實踐中發展語言核心素養。
一、幼小銜接視角下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目標
大班幼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言基礎,普遍積累了大量的日常用語和各種名詞,掌握了基礎的語言技巧。基于此,在幼小銜接階段,教師在語言方面的培養應當以過渡培養為主,提高幼兒的語言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在“聽”這一方面,教師要培養幼兒良好的聆聽習慣和專注力,讓幼兒在聽不懂或者有疑問時主動提問,促進幼兒對一些邏輯性較強的語句的理解。在“說”這一方面,教師要重點激發幼兒主動表達的意愿,讓幼兒能夠用流暢的語言清楚連貫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提高幼兒使用常見形容詞和同義詞的能力。同時,教師要鼓勵幼兒在交流中積極回應他人,讓幼兒掌握基礎的社交禮儀,能夠依據所處情境使用恰當的語言。在“讀”這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幼兒依據閱讀內容自主創編或改編故事情節,讓幼兒學會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在“寫”這一方面,教師要培養幼兒基礎的寫字姿勢,幫助幼兒理解語言符號和簡單文字的象形特征。
二、幼小銜接視角下幼兒園語言活動的開展策略
(一)結合各個區域開展語言
活動的策略
1.投放豐富多樣的活動材料。為了達到幼小銜接階段幼兒語言領域的培養目標,教師需要為幼兒創設一個寬松、自由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幼兒和同伴進行交流,并投放豐富的活動材料。為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教師要提前規劃和設計活動,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入手準備活動材料。
在“聽”這一方面,教師可以提供有聲讀物和視聽設備,如點讀機,以發展幼兒的識字能力,培養幼兒認真聆聽的學習習慣。在“說”這一方面,教師可以打造聊天區和表演區,提供繪本等材料,開展故事列車、詞語接龍、你說我猜、“說相反”字卡等游戲,讓幼兒在游戲中逐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積累詞匯量。在“讀”這一方面,教師可以在閱讀區投放連環畫、繪本、字卡等材料,讓幼兒開展報紙找字、漢字翻翻翻等活動,這有助于提高幼兒的閱讀興趣,培養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在“寫”這一方面,教師可以創設涂涂畫畫區、自制圖書區等,并投放畫板等材料,讓幼兒掌握正確的握筆姿勢,鍛煉手部的肌肉力量,培養幼兒的專注力、耐心與恒心,為幼兒以后上小學做好準備。在投放材料時,教師要注重材料的新穎性、探究性和生活性,引導幼兒積極思考,為幼兒提供交流互動的機會,充分發揮語言活動的價值。
2.營造良好的游戲氛圍。在開展區域活動時,教師需要結合幼兒的興趣,營造良好的語言游戲氛圍,讓幼兒樂于參加游戲。例如,筆者所在班級的幼兒對“藏寶圖”游戲非常感興趣,因此,筆者以尋寶的情境為導入,為幼兒講解藏寶圖的使用方法,并定期在語言區投放藏寶圖,在圖中設計一些簡單有趣的小謎語,讓幼兒組隊尋找“寶藏”。當幼兒熟悉了游戲玩法之后,他們會和同伴一起交流,共同分析難度更大的藏寶圖。在幼兒游戲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指導個別不熟悉游戲規則的幼兒,幫助這些幼兒更快地融入游戲隊伍。
3.運用鼓勵性評價。良好的評價機制有助于激發幼兒使用語言的興趣,教師需要在各種活動中觀察幼兒在語言方面的表現,并及時給予鼓勵。例如,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一些幼兒在看圖說話時能結合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素進行講述,并且學會使用量詞、形容詞等豐富自己的語言。教師需要關注這些細節,看到幼兒的點滴進步,并給予他們表揚。另外,對于具有個體差異性的幼兒,教師要設置不同的評價標準,讓每一個幼兒都能在自己的語言基礎上有所進步。
(二)結合課堂教學開展語言活動的策略
1.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對于語言領域的課堂活動,教師需要科學規劃教學環節。語言活動不是讓幼兒簡單地模仿、背誦、朗誦、閱讀,而是要引導幼兒仔細觀察、認真記錄生活中的事物。語言活動只有將聽、說、讀、寫融為一體,才能真正提升幼兒的核心素養。以繪本《上床睡覺》為例,該繪本運用了多條線索來推進情節:椰子樹越來越彎、吊床越來越往下沉、床上小動物的表情越來越嚴肅和憤怒。所有的線索最終指向了故事的結局——吊床塌了。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觀察繪本每一頁的插畫,提出開放性的問題,“繪本中出現了哪些動物?”“小動物的表情是什么樣的?”。教師還需要調動幼兒的積極性,鼓勵幼兒大膽猜想后續情節,與同伴共同討論,并引導幼兒用繪畫的方式記錄自己的想法。
2.創建語言交流情境。《指南》提出:“幼兒的語言學習需要相應的社會經驗支持,應通過多種活動擴展幼兒的生活經驗,豐富語言的內容,增強理解和表達能力。”教師需要為幼兒提供情境化的語言交流機會,營造良好的互動氛圍,讓幼兒在生活情境中自然而然地產生對文字的興趣。例如,教師可以開展跳蚤市場、繪本童話劇、大手牽小手、圖書博覽會等活動。在跳蚤市場中,幼兒能夠自主挑選心儀的圖書;在繪本童話劇中,幼兒能夠盡情演繹經典繪本故事,和同伴一起進入神奇美妙的童話世界;在大手牽小手活動中,大班的哥哥姐姐可以為小中班的弟弟妹妹繪聲繪色地講述有趣的故事;在圖書博覽會中,幼兒能夠挑選自己喜愛的書籍進行閱讀。
3.豐富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在五大領域的教學活動中融入語言內容,也可以直接設計一些專門的語言游戲,為幼兒創建立體化的語言環境,提供多元化的游戲內容。例如,教師可以經常組織幼兒開展小小廣播員、故事大王、繪本劇表演等活動,為幼兒搭建舞臺,支持他們定期進行才藝表演。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情境化的語言游戲,如讓幼兒帶領他人參觀幼兒園、介紹自己的家人朋友等。在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幼兒總結、分享自己的游戲經驗和心得體會,這有助于幼兒鍛煉語言表達能力。教師還可以每周在班級群向家長分享幼兒的表演視頻,讓家長更加了解幼兒的語言水平。
(三)結合一日生活開展語言活動的策略
1.在日常生活中融入語言游戲。提升幼兒語言領域的核心素養,教師需要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滲透語言教育。在早晨入園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與同伴自由交談,讓他們彼此分享當天的計劃。在中午用餐前,教師可以讓幼兒試著介紹午餐中的食物來自哪里,如蔬菜來自土里,魚來自水里,大米來自稻田等。在一日生活中,教師可以抓住碎片時間與幼兒進行一些有趣的語言游戲,如擴句、詞語接龍等。教師還可以收集和整理各種有趣的語言游戲,并分享到年級群,建立共享資源庫。
2.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教師要善于利用網絡資源,為幼兒提供各種形式的語言實踐機會。例如,筆者所在幼兒園經常借助配音軟件開展有趣的故事錄制和錄音配音游戲,并在家長微信群中分享幼兒的配音作品。筆者所在幼兒園的教師還會在網上搜集合適的閱讀材料,為幼兒錄制有趣的睡前故事。除此之外,教師還會創編或者改編一些簡單的小故事,并將幼兒的名字融入其中,在配音時留下懸念,讓幼兒續編或者改編這些故事。
(四)結合家園合作開展語言活動的策略
教師需要多與家長進行交流,幫助家長在家庭中更好地開展語言活動,讓每一個幼兒都能得到語言能力的提高。經過不斷的討論與實踐,筆者所在幼兒園推出了“家園合作三步走”策略。第一步,幼兒園與家庭合作開展“圖書漂流”活動,讓幼兒在周末進行持續性的親子閱讀。同時,教師要利用好班級群,可以推薦家長使用錄音軟件在群內分享幼兒錄制的朗誦音頻。第二步,教師可以每周在班級群分享一些語言互動小游戲,鼓勵家長與幼兒開展語言游戲,如看圖說話。對在親子互動過程中自主創編語言游戲的幼兒,教師要及時給予表揚并讓幼兒在全班進行分享,這有助于提高幼兒的語言組織能力,增強幼兒的自信心。第三步,家長需要給幼兒營造平等、寬松的家庭氛圍,讓幼兒有話想說、敢說、會說。教師也要定期向家長推薦一些與育兒相關的優質書籍、文章、專家講座等,以提高家長對培養幼兒語言能力的認識。對于有語言障礙的幼兒,教師要給予特別關注,并與家長密切配合,積極地幫助他們提高語言能力。
結語
在幼小銜接階段,教師要通過各種活動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教師只有堅持不懈地開展語言活動,不斷總結經驗,才能真正為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助力幼兒的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貴州省黎平縣中潮鎮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