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游戲是每名幼兒學習、成長和了解社會的基本途徑,是幼兒最佳的學習方式。《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名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在戶外自主游戲中,幼兒是真正的主人,教師只需做好幼兒游戲的觀察者和指導者,不斷創設與完善游戲環境,細致地觀察幼兒的游戲行為,投放合適的游戲材料,并適時提供必要的引導,讓幼兒自由地開展游戲,從中獲得豐富的知識技能和良好的游戲體驗。
一、觀念創新,讓幼兒真正成為游戲的主人
以往在帶領幼兒開展戶外游戲時,部分教師會直接給幼兒分配任務,如將幼兒分成幾個小組,并對幼兒說:“一組小朋友負責運送積木,二組小朋友負責搭建小房子,三組小朋友負責修城墻。”在接下來的游戲過程中,教師會“眼觀六路”,認真維持秩序,保障每名幼兒在活動中的安全,而幼兒會因分神關注教師的指令時常中斷游戲,使游戲的連貫性缺失,游戲體驗也大打折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組織游戲和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都不高。
要想改變幼兒園戶外游戲的這一現狀,教師就必須改變游戲形式,改變師幼雙方固定的角色認知。教師可以借助各類教育資源,學習其他幼兒園開展戶外自主游戲的先進經驗,更新教育觀念,讓幼兒自主開展游戲,以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
二、游戲場地創新,創設
良好的戶外游戲環境
良好的戶外游戲環境是幼兒戶外自主游戲順利開展的保障,在開展戶外自主游戲前,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創設良好的戶外游戲環境。為此,筆者實地測量了筆者所在幼兒園現有的戶外場地,探究不同區域的面積和位置特點,探討各區域適宜開展的游戲類型,并決定以班級為單位,讓各個班級負責不同游戲場地的創設。接著,筆者組織開展了多次教研活動,與其他教師探討環境創設、材料投放等具體內容。在多次嚴謹細致的教研活動中,一份份詳細的設計圖和施工圖逐漸被制作出來,為新的戶外游戲場地的創設奠定了基礎。
三、思路創新,開辟多樣化的戶外游戲區
幼兒戶外自主游戲的自主性不僅表現在幼兒自由選擇游戲區域上,還表現在幼兒能夠自主跨區進行游戲,這就要求所有游戲區的設置既要有針對性,又兼有包容性,適合不同幼兒的游戲需求。因此,教師要轉變思路,合理利用戶外活動空間,充分開發可供幼兒開展戶外自主游戲的場地與材料,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滿足幼兒自主游戲的需求。
具體來說,游戲場地要多樣化,既要有草坪、沙水池等,也要有花磚場地和塑膠場地。教師可以設置投擲區、建構區、表演區、攀爬區、涂鴉區、騎行區、沙水區、器械區等,充分照顧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發育特點和興趣愛好。
一般來說,所有游戲區域的設置都需經歷場地改造和環境創設兩步。下面,筆者以筆者所在幼兒園涂鴉區的創設過程為例,進行詳細論述。
筆者所在幼兒園的涂鴉區設在幼兒園院子的西南角,這里原本是一處呈扇形的園圃,種植著各種花草樹木,占地面積六十平方米左右。以往開展戶外活動時,幼兒常會鉆進去觀察小螞蟻搬家,欣賞各種顏色的花朵,品味各種果實。這里的花花草草、樹蔭下松軟的泥土等,能夠讓幼兒更貼近自然。基于此,筆者將這里開辟成了別具特色的涂鴉區,既可供幼兒自由涂鴉、創作,又能成為幼兒玩捉迷藏游戲的絕佳場所。
筆者先對花壇進行了二次改造,把部分樹移到別處,并適當修剪留下的樹木,活動空間得到擴大的同時兼顧安全。在與不同年齡的幼兒交流后,筆者又通過多方學習借鑒,在樹下陸續放置了不銹鋼長條桌、塑料小凳子、輪胎、木頭樁子、亞克力立式畫板、水缸等物品,以便幼兒自由涂鴉。
再一次戶外活動時,幼兒看到這里發生了巨大變化,又發現了觸手可及的畫筆和顏料,他們情不自禁地拿起畫筆,給小樹畫上圍巾、給輪胎畫上牙齒、給桌子畫上衣服、給木樁畫上裙子……每天傍晚,這里都是幼兒流連忘返的游戲樂園。過了一段時間后,樹木、木樁、輪胎、桌子都“穿”上了漂亮的“衣服”,這個普普通通的小園圃被賦予了別樣的生機,展示了幼兒的無限創意。
四、材料創新,投放有效的游戲材料
游戲材料是游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游戲得以順利開展的物質基礎,有效的游戲材料不僅能豐富游戲的內容和形式,還能激發幼兒的游戲動機和游戲構思。教師應投放有效的材料,即能夠有效促進幼兒開展自主游戲的材料。在開展幼兒戶外自主游戲時,教師需要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結合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興趣愛好投放游戲材料。
例如,在投放鉆爬區游戲材料時,考慮到小班幼兒的年齡小,動作發展不夠靈敏協調,筆者投放了比較高大的鉆爬器材;而中、大班幼兒動作更加協調,可以開展匍匐爬行、側身爬行等具有挑戰性的鉆爬活動,筆者便投放了一些矮長的鉆爬器材,增加了游戲的挑戰性和趣味性。
又如,在投擲區,筆者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身體發育特點,提供了布藝飛盤、紙球、壘球、網球、流星球等材料,以更好地滿足幼兒的游戲需求。
再如,在涂鴉區,各種涂鴉工具琳瑯滿目,除了各種型號的筆、刷,筆者還投放了廢舊牙刷、鞋刷、海綿、絲瓜瓤、舊鍋蓋、舊水缸、舊雨傘、木樁、石頭等,以更好地激發幼兒的想象力,使其大膽進行藝術創作。
在保障安全的基礎上,筆者提倡一物多用,鼓勵幼兒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開發出多種多樣的游戲玩法,旨在讓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都能體驗游戲帶來的快樂。例如,在玩自制紙球時,幼兒開發出了踢紙球射門、拋接練習、夾球比賽等花式玩法,提高了自身的游戲興趣和創造力。
在一段時間內,游戲環境和游戲材料是相對固定的,但幼兒的個性需求卻是靈活多變的。基于此,教師不能盲目地追求材料堆砌,而應考慮如何將已有材料開發出新玩法,讓幼兒始終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結合自身經驗,筆者認為材料的混搭組合能夠有效解決這個問題。例如,教師將廢舊輪胎、竹梯、長凳等放到平衡游戲區,幼兒可以利用這些材料,搭建出高低不同、形狀各異的建筑物;教師將上述物品放到涂鴉區,幼兒可以在上面涂涂畫畫,賦予其新的色彩。
總之,教師要結合幼兒動態變化的游戲需求,兼顧多樣性和科學性,充分發揮游戲材料的教育功能,培養幼兒的探究意識和創新能力。
五、游戲模式創新,尊重幼兒的生活經驗
在開展幼兒戶外自主游戲時,教師要尊重幼兒的生活經驗,并將其運用到游戲過程中,讓生活經驗為游戲服務,以豐富游戲的內容和形式,激發幼兒的游戲興趣,從而促進幼兒能力的發展。
例如,某項車類游戲中只有“司機”和“乘客”兩種角色,許多幼兒想扮演“司機”,很少有幼兒想扮演“乘客”,這使得游戲難以正常開展。對此,筆者引導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積極地交流、溝通,最終形成了解決方案:投放三輛“公共汽車”,設置一個“崗亭”,安排一位“交警”,每輛車上配一名“司機”和一名“售票員”,其余幼兒扮演“乘客”,之后交換角色繼續進行游戲。通過這樣的方式,將幼兒的生活經驗與游戲相結合,不僅幫助幼兒鞏固了交通常識,還形成了井井有條的游戲秩序,很好地培養了幼兒的規則意識。
幼兒的想法和游戲思路具有不確定性,在活動中常會出現一些意料之外的情況,這就需要教師以支持者的身份推動幼兒的自主創新,促進幼兒的成長與發展。
例如,在某次戶外平衡游戲中,筆者讓幼兒在事先準備的平衡木上開展游戲。起初,幼兒興奮地在平衡木上搖搖擺擺地走著,可是沒過多久,他們就失去了興致,開始游離于場地之外。這時,筆者發現家豪故意去觸碰前方的彬彬,機靈的彬彬快速躲開了,就這樣,兩人調皮地開始了“你追我躲”游戲,其他幼兒見狀紛紛加入進來,這讓原本安靜的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面對看似亂作一團的游戲場景,筆者并沒有勸阻幼兒,而是選擇順勢而為,對幼兒說:“馬上要開始更好玩的游戲了,以這道橫線為起點分組比賽,規定時間內被抓到的人就輸了哦!”于是,這一游戲以幼兒創新的方式熱烈地展開了。
在游戲中,幼兒需要教師的認同,這是對幼兒合作、創新游戲形式的一種鼓舞。
六、家園合作創新,打造家園共育新局面
幼兒園和家庭是影響幼兒發展的兩個最重要的場所,雙方互相配合、互相支持才能對幼兒的發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促進作用。幼兒園戶外自主游戲的順利開展同樣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和幫助,教師可以利用家長開放日等活動,讓家長直觀感受幼兒園的日常管理方式,了解幼兒參與自主游戲時的真實狀態,并不斷向家長傳遞戶外自主游戲的相關知識,讓家長認識到戶外自主游戲對幼兒身心發展的重要價值,以取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讓家長逐漸接受“放開手”的游戲理念。教師還可以邀請家長參與游戲環境的創設,請他們出謀劃策,鼓勵家長收集合適的游戲材料,以開創和諧有效的家園共育新局面,為幼兒園戶外自主游戲的順利開展提供助力。
結語
教育的生命在于創新,教育的希望在于創造。教師應以創新的思想指導教育實踐,不斷優化戶外自主游戲,促使幼兒充分發揮想象力創新游戲的玩法,鼓勵他們主導游戲、挑戰自我、享受快樂。
(作者單位:東營區勝利第二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