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竺瑾
核心素養的培養是新課改背景下教學探究的一個熱點話題,《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藝術課程的核心素養應聚焦審美感知、文化理解、藝術表現和創意實踐等方面?;诖?,在美術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要樹立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除了完成學科文化知識和技能的傳授,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教師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感受學習美術課程的樂趣,提高學生欣賞美、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從而推動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一、藝術核心素養的內涵
藝術核心素養是指個體為適應信息時代和未來社會的挑戰,用藝術核心觀念與思維、藝術知識技能與實踐,解決復雜問題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美術課程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審美感知、文化理解、藝術表現和創意實踐四個方面,是美術教育價值的凝聚體現,引領著美術教育的變革和發展。
在培養學生的藝術核心素養時,教師可以圍繞情境化主題展開教學,將藝術家的思維和創作過程轉變成學生學習的過程,讓學生像藝術家一樣進行創作,從而實現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提升?!跋袼囆g家一樣創作”需要經歷“主題—欣賞—技法—構思—創作—展評”這六個環節,根據課程教學的實際需要,這六個環節可以適當合并,順序也可以變換。
二、基于藝術核心素養培養開展小學美術教學的意義
小學生正處于各方面能力發展的關鍵期,這就決定了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把握不同學科的特點,注重因材施教,讓學生獲得個性化的發展。
教師基于藝術核心素養培養開展小學美術教學,可以使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形成自己的創作思想,學會像藝術家一樣創作。學生在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有創造性地完成美術作品,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
同時,基于藝術核心素養培養開展的小學美術教學實踐能夠促使教師改變固有的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樣態,發揮實驗精神,開墾教育實踐的新土地,有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另外,教師基于藝術核心素養培養開展小學美術教學,能夠豐富課程內容,為校園藝術特色項目的深入開展添磚加瓦,為美術課程的教學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三、基于藝術核心素養培養開展小學美術教學的舉措
(一)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采用科學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讓學生在探究學科知識的過程中獲得美好的學習體驗,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獲取更豐富的知識和技能,以增強小學美術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開展蘇少版小學美術一年級上冊“像什么呢”這一課的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利用范畫、實物等,生動形象地呈現畫作,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以有效喚醒學生的已有經驗,提高學生的視覺感受能力,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認真分析畫面內容,在想象的基礎上獲得更深刻的感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留出足夠的時間,引導學生完成交流討論活動,以更好地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得課堂氛圍更加活躍,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體。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心中所想,讓學生對美術課程的學習內容產生更深刻的認識,以逐步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
(二)把控教學節奏,提高學生的審美和判斷能力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合理規劃教學時間,把控教學節奏,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接受水平進行教學設計,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判斷能力,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獲取豐富的學科知識,以提高學生欣賞美、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例如,在開展蘇少版小學美術一年級上冊“水墨游戲”這一課的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講解水墨畫的特點,帶領學生感受水墨畫蘊含的文化,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接著,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與這節課繪畫主題有關的水墨畫作品,給予學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并留出足夠的時間引導學生賞析水墨畫作品,讓學生深入了解水墨畫的特點。最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充分發揮想象力,大膽進行藝術創作,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力,加深學生對美術課程內涵和本質的理解。
教師合理劃分教學時間,準確把控教學節奏,能確保學生在課堂上學有所得,有助于提高小學美術教學的質量,確保核心素養培育工作取得更大的進展。
(三)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藝術表現力
創新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小學美術教學活動的重要目標。在具體的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結合這門學科的特點,注重理論與實踐的聯結,讓學生積極聯系實踐進行觀察和探究,保持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順利完成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藝術表現力。
例如,蘇少版小學美術二年級下冊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先結合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場景,合理創設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理解美術課程與自然現象之間的聯系,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在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后,教師可以留出足夠的時間,引導學生圍繞第四課“動物朋友”和第六課“花兒朵朵”的內容展開討論,讓學生在這個環節大膽發散思維。在完成理論知識的講解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動物園和植物園,讓學生細致地觀察不同動物和植物的特點,并運用自己掌握的繪畫技巧進行藝術創作,讓學生感受美術創作帶來的成就感,同時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藝術表現力。
在實踐活動中,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展示自己,教師也可以通過學生的作品,分析學生在美術課程學習中的優勢和不足,并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進行引導,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讓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此外,這種教學模式還能使美術課程更加開放,為學生的創作提供更豐富的素材,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推動小學美術教學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四)重視鑒賞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科綜合能力
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的特點,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帶領學生深入挖掘美術課程蘊含的人文精神和藝術手法,讓學生感知美術創作的價值和意義。同時,教師要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參與鑒賞活動,引導學生利用課堂所學知識更好地完成美術作品的鑒賞,體會美術作品的文化意蘊,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學習和傳承文化的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科綜合能力,推動學生學科素養和文化修養的雙重提升。
例如,在開展蘇少版小學美術二年級下冊“好朋友”這一課的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先借助多媒體技術,直觀地為學生展示各民族的服飾、傳統節日習俗等,有效激發學生深入學習的欲望。接著,教師可以留出足夠的時間,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發揮想象力為少數民族設計一套獨具特色的民族服飾。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討論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并在設計的過程中加以運用。
(五)注重激勵和引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在小學美術課堂上,除了完成教學指導工作,教師還要高度重視教學評價的作用。在具體的教與評活動中,教師要綜合考慮小學生知識與能力發展的階段性,注重發揮教學評價的激勵作用,促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主動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障礙,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美術教學的成效。
例如,在開展蘇少版小學美術六年級上冊“蔬菜的聯想”這一課的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具體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聯想菜場中有哪些蔬菜,這些蔬菜的外形、顏色有什么特點,并鼓勵學生利用蔬菜制作手工作品。在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學生的美術創作情況、學生參與創作活動的積極性等,給出客觀公正的評價,肯定學生的學習成果,并在班集體中進行點評和表揚,促使學生在更加開放活躍的氛圍中主動創新,提高綜合能力。
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成長檔案袋的形式,記錄學生在美術課程中的學習情況,了解學生取得的進步,并針對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提供指導,以推動學生的持續發展,指引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
結語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各門學科的教學工作都做出了相應的調整,小學美術教學也是如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探尋美術課程的特點,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進行教學設計,結合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制定教學方案,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識圖、美術鑒賞和文化理解等綜合能力,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收獲更多知識,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學習任務,感受美術學習帶來的成就感,從而提升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為其長遠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
淮安生態文化旅游區楓香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