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玉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核心素養的培養成為學科教學的首要目標。數學核心素養是指人們用數學觀點、數學思維方式和數學方法,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其傾向性,它包括數學意識、數學行為、數學思維習慣和數學品質等。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數學核心素養是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經過長期積累和沉淀逐漸形成的,囊括了情感、態度、意識和能力等各個方面的要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當滲透有關核心素養的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運算能力、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推動單一化教學向素質教學轉變,實現能力與品格并重,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數學能力的發展夯實基礎。
一、基于核心素養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的新要求
(一)轉變教育觀念,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
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時,要想實現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就需要轉變教育觀念,創新教育教學方法,不僅要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運算方式,還要在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注重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此外,數學教師應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自覺加深對學科核心素養的理解和認識,主動探索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途徑,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提高教學水平。
(二)突出學生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快樂成長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堅持“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要在熟知班級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能力、興趣愛好和性格特點的前提下,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使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大膽猜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學習新知,從而增強數學課堂教學的效果,促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三)增加實踐類課程課時,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在核心素養引領的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發散思維。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他們在實際學習過程中經常會混淆數學概念,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較低。數學來源于生活,小學數學教材中有部分教學內容是與生活緊密相關的,基于此,教師可以適當增加實踐類課程課時,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在生活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核心素養導向下的數學課堂中,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基礎知識,還要關注學生各項能力和綜合素質的發展。當前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小學數學教學手段、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不斷更新,但是課堂教學中依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教師的教育理念較為落后
部分教師的教育理念較為傳統,教學方法單一,他們偏向于采取灌輸式或者說教式教學,這導致課堂氛圍枯燥乏味,無法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長此以往,學生對于數學學習會愈加感到倦怠,甚至產生抵觸情緒和排斥心理。在這樣的情況下,數學教學成效自然不盡人意。此外,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過于關注,偏重于知識和技巧的傳授,以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為終極教學目標,忽視了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情感、態度和能力的發展。
(二)學生的主體地位不突出
部分教師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自己成了教學活動的中心。這不僅不利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還容易使學生喪失學習數學的熱情,降低課堂參與度,從而使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成為空談。
(三)實踐類課程較少
在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實踐類課程安排得較少,無法發揮實踐教學的重要作用。此外,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幾乎不會對學生進行實踐性的學習指導。小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初步階段,在這種脫離實際的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不到激發,對其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也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
(一)利用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數感
數感主要是指對于數與數量、數量關系和運算結果的直觀感悟。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感是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良好的數感是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和數學綜合能力的核心所在。基于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與時代接軌,加強對學生數感的培養。教師在培養學生數感的時候,不能只讓學生學習理論知識、做一些練習題目,還要讓學生參與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和提高他們的數感。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長度單位”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用尺子測量課桌、文具盒、數學教材的長度和寬度,使學生直觀地了解80厘米、20厘米、10厘米大概是多長,從而加深對數量關系的理解和認識。此外,為了幫助學生理解“1米有多長”,教師可以布置作業,讓學生放學后用卷尺測量家里冰箱的高度、床墊的長度、飯桌的寬度等,并用卷尺測量自己的身高,從而在實踐操作活動中充分體驗和感知“1米有多長”。這些實踐活動可以讓抽象的概念轉化成形象的事物,讓數學知識變得具體、可感,使原本較為抽象的數學知識有了參照物,并在學生腦海中形成模型,從而使學生理解起來更容易。這既能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感,有助于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
(二)培養良好的計算習慣,提高計算能力
在數學核心素養中,運算能力是非常關鍵的部分,同時也是學生開展數學學習活動的基礎和前提。從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可以看出,部分學生存在計算習慣較差、計算能力較為薄弱的情況。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關注學生運算能力的發展,要將夯實學生數學基礎、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作為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突破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分層次開展教學。
具體而言,針對低段年級學生,教師需要關注學生良好計算習慣的培養。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簡單的數學加減法題目,在幫助學生感知數字的同時,助力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計算習慣。針對中段年級的學生,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熟記乘法口訣,并確保其能靈活運用,以充分發揮乘法口訣這一數學工具的作用。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結合乘法口訣設計相關的口算題目供學生練習。這不僅有助于加快學生計算速度,還能夠為其后續更為深入的四則運算的學習夯實基礎。針對高段年級學生,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牢固掌握四則運算法則和定理,從而為其計算速度的加快和計算準確率的提高提供支撐。
(三)創設生活化情境,發展應用能力
數學學科和生活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生活化教學方式已經被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并為諸多小學數學教師所認可。在基于核心素養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嘗試將生活當中的數學現象、數學場景融入課堂教學中,通過生活化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在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同時,增強數學應用意識,提高數學應用能力。這不僅能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還有助于教師拓展數學課堂教學的深度和廣度。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百分數”相關內容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入商場打折銷售商品這一生活化素材進行授課。在商場中我們常會看到一些促銷現象,如:所有衣服打折銷售,買一件打8折,買兩件打6折。教師可以根據這一生活情景進行問題設計:“假如你經過一家商場,買兩件衣服能打6折,于是買了兩件價格相同的衣服,一共花了210元,請問一件衣服的價格是多少元?”商品打折的生活現象對于高段年級學生來講并不陌生,他們不會存在無法理解的問題。這種生活化的教學模式使得符號化、抽象化的數學知識變得易于理解,可以讓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百分數這一數學概念。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設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動性,還能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幾何直觀能力
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包括“數”和“形”兩個部分,其中“形”指的是幾何初步知識。幾何初步知識是小學數學基礎知識的主要內容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培養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也是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教學的必然要求。在小學階段,學生主要學習簡單的幾何基礎知識,認識一些常見的圖形,了解它們的特征,并學會計算它們的周長、面積、體積等。但小學生的年齡小,受自身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的制約,其對幾何圖形的認識不夠深刻,缺乏空間思維能力。基于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信息化技術,將抽象的幾何知識具象化,以豐富學生的感知。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旋轉”相關內容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靈活運用多媒體設備的動態演示功能,慢速播放各種圖形旋轉的過程,使學生觀察圖形的變化,從而理解圖形旋轉,促進自身幾何思維水平的提高。又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軸對稱”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示生活當中隨處可見的軸對稱現象,如雙喜字剪紙、蝴蝶的翅膀和飛機的造型等,并且通過動態的演示,分別呈現出其對稱軸所在,以此深化學生對于軸對稱概念的認識,為其幾何思維的進階發展提供更多助力,讓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真正在課堂中落地生根。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章江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