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發布。意見圍繞六個方面,部署了重點任務。一是持續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持續破除市場準入壁壘,清理規范行政審批、許可、備案等政務服務事項的前置條件和審批標準。全面落實公平競爭政策制度,強化制止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的反壟斷執法。完善社會信用激勵約束機制,健全失信行為糾正后的信用修復機制,完善政府誠信履約機制。完善市場化重整機制。二是加大對民營經濟政策支持力度。完善融資支持政策制度,健全多方共同參與的融資風險市場化分擔機制。完善拖欠賬款常態化預防和清理機制,依法依規加大對責任人的問責處罰力度。強化人才和用工需求保障,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完善支持政策直達快享機制,建立支持政策“免申即享”機制。強化政策溝通和預期引導,根據實際設置合理過渡期。三是強化民營經濟發展法治保障。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進一步規范涉產權強制性措施。構建民營企業源頭防范和治理腐敗的體制機制。持續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大對民營中小微企業原始創新保護力度。完善監管執法體系,杜絕選擇性執法。健全涉企收費長效監管機制。四是著力推動民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引導民營企業完善治理結構和管理制度,鼓勵有條件的民營企業建立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鼓勵民營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加快推動數字化轉型和技術改造。鼓勵民營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加強品牌建設。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戰略,參與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鄉村振興。依法規范和引導民營資本健康發展。五是促進民營經濟人士健康成長。培育和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強民營經濟代表人士隊伍建設。完善民營經濟人士教育培訓體系,建立健全年輕一代民營經濟人士傳幫帶輔導制度。全面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各級領導干部要坦蕩真誠同民營企業家接觸交往,主動作為、靠前服務。六是持續營造關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社會氛圍。引導社會正確認識民營經濟的重大貢獻和重要作用,堅決抵制、及時批駁澄清質疑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否定和弱化民營經濟的錯誤言論與做法。培育尊重民營經濟創新創業的輿論環境,依法嚴厲打擊以負面輿情為要挾進行勒索等行為。支持民營企業更好履行社會責任,展現良好形象。

7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初步核算,今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為593034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5%,比一季度加快一個百分點。分季度看,一季度GDP同比增長4.5%,二季度增長6.3%。從環比看,二季度GDP增長0.8%。
農業生產形勢穩定,工業生產穩步恢復。上半年,農業(種植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3%;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8%,比一季度加快0.8個百分點。服務業增長較快,上半年,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4%,比一季度加快一個百分點。市場銷售增勢較好,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增長。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8.2%,比一季度加快2.4個百分點;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3.8%。貨物進出口保持增長,貿易結構繼續優化。上半年,貨物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2.1%。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長4%,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為65.5%,比上年同期提高1.2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就業形勢總體穩定。上半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0.7%;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3%,比一季度下降0.2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當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從數據來看,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速在主要經濟體當中仍然是較快的。盡管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國內經濟發展也面臨壓力,但隨著促進發展的積極因素累積增多,經濟有望繼續恢復向好。
海關總署7月13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按人民幣計算,今年6月進出口總值3.49萬億元,同比下降6.0%。其中,出口總值1.99萬億元,同比下降8.3%,進口總值1.50萬億元,下降2.6%。按美元計價,6月中國進出口總值5000.2億美元,同比下降10.1%。其中,出口2853.2億美元,同比下降12.4%;進口2147.0億美元,同比下降6.8%。5月、6月進出口總值均環比增長1.2%。
對此,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王靜分析指出,一是我國對主要貿易伙伴出口增速全面回落。6月我國對東盟、日本出口分別同比減少16.9%、15.6%。對美國、歐盟出口分別同比減少23.7%、12.9%。二是多數產品出口降幅進一步擴大,汽車出口依舊表現亮眼。三是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和內需修復不足致進口規模延續下滑趨勢。
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分析司司長呂大良當日稱:“當前,主要發達經濟體通脹仍處于高位,地緣政治沖突持續,短期外需回暖動力不足,我國外貿穩增長仍面臨較大壓力。但也要看到,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
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于7月17日至18日在印度甘地納格爾舉行。本次會議就全球經濟問題展開討論。
應對全球債務挑戰成為會議的關鍵議程。與會人士表示,全球債務尤其是中低收入國家債務正在上升,必須就幫助低收入國家管理債務負擔達成共識。此次會議討論了斯里蘭卡和加納的債務重組計劃,同時還討論了多邊開發銀行改革問題。據報道,二十國集團的一個獨立小組在7月18日發布的一份報告中表示,多邊開發銀行必須建立一個新的融資機制,在2030年前將可持續貸款增加三倍,以消除貧困和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

7月16日,英國在新西蘭奧克蘭正式簽署并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成為該協議11個創始成員國以外的首個簽約國。
英國是首個加入CPTPP的歐洲國家。相關分析稱,該協議對英國經濟增長前景的實際益處還有待觀察。根據預測,該協議有望使英國年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0.08%,但這難以彌補英國脫歐造成的貿易損失。
據韓聯社7月11日報道,2022年韓國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為16733億美元,暫列世界第13位。GDP排名前十的國家分別為美國、中國、日本、德國、英國、印度、法國、加拿大、俄羅斯、意大利。
韓國央行認為,韓國GDP跌出世界前十的關鍵原因是美元走強和整體經濟復蘇乏力。美元指數走強疊加一些資源出口國借助全球原材料價格上漲大量出口資源,匯率呈現強勢,使韓國名義GDP排名相對下降。不過,一些韓國媒體認為,全球貿易不暢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韓國在去年5月加入由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框架”,這種縱容美國推動貿易碎片化的行為并沒有給韓國帶來期待中的經濟利益。另有專家指出,韓國經濟下滑趨勢與人口減少態勢高度吻合。
據外媒7月12日報道,迪士尼正探索出售其旗下公司StarIndia(主營數字和電視業務)或為其尋找合資伙伴的可能性。在此前一天,富士康退出了與印度礦業集團韋丹塔共同成立的價值195億美元的半導體合資企業。今年5月蘋果最主要的供應商之一、在印度經營15年的果鏈代工廠緯創宣布正式退出印度市場,將印度工廠出售給了印度塔塔集團。
數據顯示,從2014年至2021年11月,有2783家在印度注冊的外國公司關閉了在印度的業務,約占在印跨國公司的六分之一。財政困難、勞動力短缺、供應鏈等問題是許多公司結束在印業務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