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陽,嚴 格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文學院,湖南 婁底 417000)
新文科建設國家戰略的提出,在新時期里為我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指出了新的改革與發展方向,漢語言文學作為傳統的、典型的文科專業,務必充分利用新文科建設的契機加以改造提升。通過細致考察和深入分析,本文指出了當前漢語言文學專業存在比較突出的問題,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案,并且總結了所取得的一些成績。
作為我國高校中文系的主干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設立歷史久遠,已發展成熟、內蘊深厚。但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中掀起的新文科建設中,該專業也暴露出相對狹隘、自我封閉的面相。
新文科教育強調堅持價值引領,構建自信、自立、自強的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哲學社會科學人才培養體系。高校推進思政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有力舉措。各專業越來越重視課程思政建設,注重將思政教育融入課程設計、課程教學、課程評價中。漢語言文學專業素來重視提升學生人文素養,但思政教育工作做得還不夠系統化、深化,尤其是在聯系黨的方針政策、結合現實方面有待下更大功夫。
新文科建設重視各學科知識的深度、有機融合,強調培養專業素質高、綜合技能強的富于創新素養的人才。從當前情況來看,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教學中,缺乏與信息技術、社會科學乃至人文科學內部的交叉融合,導致專業教學內容單一;其建設思路以“專業+方向”為基礎,缺乏跨學科的交流,影響專業的創新發展。
2014 年9 月24 日,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 周年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善于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然而,目前大多數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教學過程中尚未重視對傳統文化課程的開設,且師資力量比較薄弱,導致學生傳統文化素養比較欠缺,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能力不足。
在全球治理體系和加速推進的國際秩序變革背景中,中國逐步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闡述了一些重要理念和主張,要在全球發展和世界和平事業中作出貢獻,關鍵在于人才培養是否跟進。因而,亟待培養一批能夠順應全世界新格局的外交人才和文秘人才。漢語言文學專業對此可以大有所為。可是,當前大多數學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在發展過程中缺乏足夠的國際意識,人才培養工作尚缺乏國際視野,有待進一步與國際接軌。
近年來,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認真貫徹落實了習近平總書記和教育部關于文科教育以及新文科建設的指示要求,針對存在問題提出了具體的改革舉措,主要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
文學院積極響應教育部立德樹人和課程思政要求,在歷次教師工作會議上反復強調,并具體落實到教學各環節中。近4 年來,具體采取了如下舉措。
第一,教材建設。教材是學生學習之“本”,直接影響學生的人格養成和價值取向。教材改革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首要環節。每學期都積極發動全院教師征訂、使用“馬工程”重點教材。目前,凡是由教育部編制的“馬工程”重點教材的課程都已使用該系列教材。同時,秉持“凡編必審、凡選必審”原則,建立了教材選用審查制度,嚴格審核任課教師自編或自選教材,切實做到了嚴把教材內容關。
第二,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根據學院辦學定位和學科優勢,組織教學與科研骨干教師開設學科特色鮮明、德育元素突出的系列課程,如湘中文學研究、謝冰瑩研究、湖湘文化、梅山文化等,宣傳優秀傳統文化和地方文化,使廣大學生更加堅定“四個自信”,也激發學生傳承優秀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歷史責任感與擔當使命感。
第三,為了將立德樹人融入教學各環節,出臺了《文學院課程思政工作實施方案》,全力打造課程思政的“四個一”工程:建設一批充滿思政元素的示范課程;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課程思政考核體系;培育一批學生認可的課程思政示范教師;總結一套具有推廣價值的課程思政教學經驗。逐步推動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大綱、講稿、課堂和考核等工作中,從而實現課程思政教學建設規范化、系統化、規范化。相繼推出了文學概論、演講與口才、檔案學概論、外國文學、現當代文學等課程思政設計案例集,集中通過展板展示、經驗交流、講座、學習研討等形式在全院教師中進行宣傳和學習。
第四,除了將立德樹人融入文化知識教育環節,也非常重視立德樹人在實踐教育教學活動中的融合滲透。比如,在一年一度的寫作采風實踐教學中,選取蔡和森紀念館、曾國藩故居、沈從文故居及新化油溪橋村等地,引導學生感悟中國傳統文化、優秀人物的魅力,并體會中國新農村建設所取得的喜人成就。在創新創業教育工作中,發動教師指導學生研究紅色文化,并且在各種創新訓練中注意結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第五,將立德樹人標準融入課程評價。課程思政的實施成效必須以是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評價標準。本專業注意加強頂層設計,構建了“學院書記領導、黨政聯席會齊抓共管、教學副院長牽頭、專業負責人具體落實”的課程思政工作總體格局,還形成了“思想引導、制度支持、人員與經費保障”的協同工作機制,系統推進思政教育建設工作。在此基礎上,本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評價特別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指標的科學性。評價主體應包括上級教育主管部門評價、用人單位評價、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和學生自我評價等。課程思政的評價應圍繞社會需求、用人單位要求、專業定位、課程標準和學生發展等維度,將責任意識、愛國情懷、職業素養、團隊精神、學習態度和自信心等要素作為評價內容,開展課程思政效果評價。
新文科建設的基本特征之一在于革新了傳統的人才培養標準,提出了更具多元化的要求。與此相適應,文學院初步突破了單一局限的課程體系設計,以多元融合為手段拓展課程資源。一是打破了學院內部各專業之間的分界,在課程設置、師資、實驗室建設等方面實現了漢語言文學、秘書學、網絡與新媒體之間的融通與共享。二是打破了文學類專業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壁壘,對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等相關專業課程進行了整合,初步實現了課程體系的多元化。三是拓展了各專業的學習限域,針對專業特征開展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政合作等合作教學。在課程多元化體系內部實現大類課程群和專業課程群的有效融合,使學生兼具通識知識能力和專業知識能力。在課程體系的內容上,注意教學內容與學生職業發展、未來學術發展的現實需要之間的緊密對接,實現學習、實習、就業和創新創業的有效融合。四是精心設計了外語課程體系,探索“專業+英語”培養模式,培養英語能力很強的國際化文學類專業復合型人才。五是部分課程初步實現了教學過程的多元化,改變傳統的教學思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線上和線下教學有機融合,還將學科互融的理念與實踐滲透于課堂教學,植入培養學生的實踐過程中,擬培育一批特色鮮明的金課。
新文科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在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方式上打破學科壁壘,強調與新技術的有效融合,實現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要落實新文科建設目標,首先務必培養具有專業背景和復合型知識體系的師資力量,尤其需要既具有深厚的文學學術傳統,又兼具精深的文史哲學術訓練的教師隊伍。文學院一方面積極落實“引進來”的政策,打破了高校內部專業編制界限,將能夠有效承擔課程的校內外教師共同整合進這一專業教育的團隊之中,以此拓展教師隊伍的專業學緣結構。在具體引進的方式上,采取了兼職聘任、開設講座和指導論文等方式將符合條件的教師整合到專業師資隊伍,為培養復合型人才助力。其次,采取“走出去”的戰略,對目前在崗的專業教師,通過攻讀第二學位、攻讀博士學位或者赴國內外知名學府訪學等方式實現交叉學科的專業化學習。并且,在此過程中,有意識地按照課程和培養方案需要選派教師學習其他專業的知識理論,并充分結合當前新技術和自媒體高度發達的實際,鼓勵教師探索信息化教學手段,協力達成復合型師資隊伍建設目標。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所需要的重要的活水源頭。創辦國學班,培養基礎厚實、博古通今、創新能力強、通曉中外的國學文化研究人才和跨文化傳播人才,是實現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與轉化以及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徑。創辦國學班,首先,要制訂課程體系,包括周易、尚書、四書、老子、莊子、說文解字等必修課和音韻學、中國史學簡史等通識課。其次,要整合中文、歷史、哲學各學院以及儒學研究所等高水平師資。再次,要招收對國學有真正愛好、基礎扎實、創造力強的學生。只有辦好國學班,培養出大批優秀文化傳承人,才能為弘揚中華文化作貢獻。
漢語言文學專業在致力于跨學科課程體系設計、探索“專業+外語”培養模式、創辦國學班的基礎上,要切合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一帶一路”倡議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等契機,進一步培養“一精多會、一專多能”的高素質、國際化、復合型人才,從而進一步推動中國文化海外傳播事業,使中國文化的聲音響徹世界舞臺。
本專業通過系列舉措的實施和活動的開展,新文科建設有一些收獲,主要體現如下。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鑄魂。無論時代如何發展,不管教育理念如何更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始終是培養優秀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關鍵所在。因而,立德樹人必然是新文科建設中的一項根本性工作。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堅持教育大計、德育為本原則,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和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取得了明顯成效。
第一,立項建設了一批課程思政教改課題,2019—2020 學年,學院省級課程思政建設研究項目立項1 項,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項目立項8 項。還培育了一批實施課程思政教學的優秀典型和團隊。包括朱艷陽、彭玲、李亞珍、馬蘺、胡艷、葉紅和顏術尋等老師及其團隊成員。比如,文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團隊注意更新觀念,科學處理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之間的關系,目前基本形成了系統的課程思政資源庫,且以課堂為核心,構建了全方位、多途徑覆蓋育人全過程,實現了“立德樹人”的預期目標。
第二,“立德樹人”優秀教師案例及其改革經驗和做法被紅網、大公湖南等主流媒體相繼推介報道。其中,《心中有愛,眼中有光——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文學院共產黨員彭玲》在文學院團學會公眾號、文學院官網、學校官網、大公湖南網、紅網時刻發布,點擊量達到了33 萬以上。《不忘初心育桃李,立德樹人見真章——記文學院秘書學專業負責人張峰》在文學院團學會公眾號、文學院官網、紅網時刻發布,該文獲2021 年湖南省師德師風建設年“身邊的好老師”征文一等獎。
第三,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普遍提高。總體來說,落實國家立德樹人教育宗旨以來,學院學生更加堅定了“四個自信”,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自豪感進一步增強,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歷史責任與社會擔當使命感也顯著提高。舉一個例子,某年7 月河南突發洪澇災情后,文學院2018 級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學生周嬌,主動加入支援河南的線上服務志愿者隊伍。由于長時間熬夜值守,高負荷用眼導致了她突發眼疾,被迫進行手術治療。她的感人事跡和高尚品格被《中國青年報》報道。
本專業通過重構課程體系、創辦國學班等舉措,在推促學科交叉融合以及傳播中國文化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在深入推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新文科建設特別重視飛速發展的科技元素。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圖書文獻、網絡、數據庫等基礎設施和信息化建設”。本專業在學科建設和發展過程中,注重充分發揮技術媒介的重要作用,近年來,所有教師都能嫻熟運用多媒體授課,并且打造了一批較有影響的省級線上一流課程、省級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多名教師在學校歷次信息化教學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
第二,本專業把人文、社科類學科之間的交叉,作為新文科建設的重點任務。通過重構課程體系,使學生改變了單一學科的視野和觀念,融文學、歷史、心理學、哲學等知識于一爐的綜合知識體系正在逐漸形成。
第三,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使世界格局得以重新塑造,各個國家相互聯系、彼此依存更加緊密,各國文明交流互鑒日益頻繁。在此背景下,本專業完善了“媒體融合+國情教育+國際視野”的課程體系,提升了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能力與素養,使學生具有了國際意識、國際視野、國際情懷,培養了一批活躍在外企、外事領域的國際人才。
本專業通過調整課程設置、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結合、平臺與競賽等多種形式育人渠道,有效提升了學生專業核心素養和創新實踐能力。近4 年來,在各級各類賽事中取得了較突出的成績,榮獲大學生創新創業類大賽國家級獎項3 項和省級獎項4 項;榮獲中華經典誦寫講大賽國家級二等獎2 項和省級二等獎5 項;榮獲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國家級獎項4 項和省級獎項12項;榮獲湖南省大學生寫作大賽一等獎3 項、二等獎8項、三等獎7 項、團體一等獎1 項;榮獲“中國青年作家杯”全國征文大賽一等獎1 項;榮獲師范生技能大賽省級獎項1 項和校級獎項6 項。此外,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心培養了一批富有創新精神、業務能力較強的應用型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經過該中心受訓的學生,往往因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而受到用人單位青睞。
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的新文科建設中,高校當立足新時代,促進人文與社科、人文與新媒體技術交叉融合,助推國際化進程,引領人文社會科學新發展,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助力,以最終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人的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實現。在此過程中,漢語言文學專業應該且能夠有所擔當作為。筆者結合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近幾年的探索、實踐及已取得的一些成效,做了一些梳理和總結。但專業人才的培養、教育教學的發展畢竟需要多維度的思考,教育改革是一個多輪次實踐、反復摸索的過程,我們將根據社會需求,在實踐中靈活調整和不斷探尋新的教育理念和形式,努力提升學生身心素養與能力,力求更好地服務于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