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廷勤
新課標提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全體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為學生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新課標明確了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理念,提出了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圍繞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與審美創造四個方面展開。習作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在語文核心素養引領下開展小學語文習作教學工作是一個充滿挑戰的實踐活動。但當前部分教師的習作教學內容較為淺顯,教學過程中易出現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教學效果不理想的問題。在此情形下,改革創新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方式刻不容緩。教師要嚴格遵循新課標理念,改革創新習作教學方式,力求打造高質量習作課堂,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奠定基礎。本文對語文核心素養引領下如何優化習作教學提出五點策略,以供參考。
一、語文核心素養指導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意義
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教師以語文核心素養理念為引領,優化、完善習作教學,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和審美創造素養的發展具有積極的現實價值。
(一)有助于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發展
習作是學生對自身思想與情感的表達。在習作中,學生以語言組織、知識整合的形式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語言表達能力關系著人際交往能力,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讓學生受益終身。在生活中,語言的運用和表達無處不在,學生通過語言的表達從而認識社會、與人交往、增長知識、豐富閱歷、活躍思維。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是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發展的基礎,學生在書本中汲取素材,在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從而提高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
(二)有助于學生審美創造素養發展
生活中美麗的事物數不勝數,學生需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學生對事物存在好奇心和新鮮感,語文習作教學能把學生對事物的觀察、審美融入學習,挖掘他們對事物的獨特看法,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在語文習作教學與生活感知相結合的情況下,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在聯系生活實際,尋找素材進行習作時,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分析素材,提高自身發現、創造和記錄生活之美的能力,進而實現審美創造素養的發展。
二、語文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策略
(一)立足例文,精準施教
教材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重要依據。細心閱讀小學語文教材,可以發現每個單元都設計了精讀課文、略讀課文、習作、語文園地等不同板塊,部分單元還有習作例文板塊,與其他板塊共同形成習作教學的結構體系。這些板塊密切聯系、缺一不可,共同指向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所以,在開展小學語文習作教學工作時,教師要用好例文,精準施教,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添磚加瓦。一方面,教師要挖掘、探究例文,發揮其在習作教學中的作用。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兩篇習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和《小木船》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結合旁注讀懂例文,厘清故事的來龍去脈,學習按事情發展順序寫作的方法。另一方面,教師應引導學生學習例文,從中汲取習作“養料”。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分享自己成長中的故事,并以習作的形式記錄印象深刻的事情,學會按事情發展順序敘事,將前因后果寫清楚,做到內容具體、詳略得當、感情真摯。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觀察和想象,在習作中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和情感,再根據例文指導學生掌握寫作方法,以達到精準施教的目的。
(二)關注生活,積累素材
新課標對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不應將習作教學局限于教材和課堂,而要進行適當拓展和延伸,將習作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使學生樂于動筆、善于表達,并對學生進行指導、點撥。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習作最大的難點在于素材的挖掘與積累,教師應引導學生留心生活,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發現美好的能力,使學生從生活中獲取豐富的習作素材。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習作:寫觀察日記”一課時,教師需要指導學生進行連續觀察,使其學會用觀察日記記錄觀察對象的變化,并在小組內分享觀察日記,相互評價。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學校周邊的動物園參觀,觀察動物的外形、習性等,引導學生做好記錄,以便后續整理觀察日記。除自然生活外,家庭生活也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家庭生活中尋找習作素材。例如,教師可以布置種植花朵的任務,讓學生在家中照料花朵,觀察其生長變化,并創作觀察日記。又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習作:寫信”一課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用正確的格式寫一封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環境,了解新聞熱點、當地的人文風俗等,將這些作為書信素材。如,教師可以創設情境:“同學們,我們身邊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了,大家可以給誰寫信?在信中,你會告訴他/她什么事情?表達什么樣的情感?除了中心事件,大家還想交流些什么?”以激發學生的習作動機,使其明確習作方向。
(三)拓展思路,引發想象
思維能力是語文核心素養的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思維的啟迪,助推其思維能力發展。想象力作為思維能力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教師要予以重視,在課堂上鼓勵學生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大膽聯想。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習作:我和__過一天”一課時,教師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神話或童話人物,緊扣“我和__過一天”主題,充分發揮想象力,創作各種新奇的故事。對于學生來說,這樣的習作是新穎、有趣的,所以他們熱情高漲,紛紛參與其中。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如互聯網、圖書館等搜集資料,了解自己喜歡、感興趣的神話或童話人物和他們的事跡,再結合個人的想象,描述自己與該人物的一日故事。學生的想象力非常豐富,有的學生想象自己和豬八戒一起吃自助餐;有的學生想象自己和葫蘆兄弟一起智斗妖怪;有的學生則想象自己與孫悟空暢游花果山、東海龍宮和天宮……在課堂上,教師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想象時間、空間,鼓勵學生張開思維的翅膀,全身心投入習作課堂,發散學生的思維,為后續學生自主完成習作做好鋪墊。
(四)傳授方法,幫助修改
部分教師在講評教學方面花費了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最終的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存在教師一味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現象。學生的潛能未能得到充分激發,習作能力自然也無法得到實質性的提高。新課標指出,教師要引導學生自我修改、互相批改,以促進學生習作能力提高。所以,語文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修改能力的培養,適當傳授一些修改方法、技巧,以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習作:推薦一個好地方”一課中,教師可教授學生習作修改方法與修改技巧。一是從較為明顯的錯誤入手,如錯別字、分段錯誤、標點符號使用錯誤等,并提醒學生正確使用修改符號;二是試著調整語句表達方式,讓學生思考怎樣用更加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相同含義;三是鼓勵學生嘗試進行修改訓練,讓學生的作文更具質感,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文體的習作要求也有所不同,在指導學生修改作文時,教師要針對不同的文體進行分類教學,讓學生掌握不同文體的要求。以記敘文寫作教學為例,寫作記敘文時需要清晰地體現六要素(時間、人物、地點、起因、經過和結果)。在修改作文時,教師要從文章結構入手,讓學生學會判斷文章結構是否完整,內容是否詳略得當,將事情的重要經過、具有影響力的素材有機整合起來,在作文中體現精華之處。再以寫景文和游記寫作教學為例,學生需要根據特定順序進行創作,保證描寫順序正確無誤,避免“東一句,西一句”。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由近及遠或由遠及近的順序來創作。當學生掌握上述方法技巧,就能最大程度地發揮修改的作用,達到二次創作的效果。
(五)寫出誠實,自由表達
葉圣陶先生曾說:“我們作文,要寫出誠實的自己的話。”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將習作中的套話、假話、空話改為肺腑之言。教師可以在習作教學中讓學生依據閱讀材料自主擬題。例如一次研學活動之后,筆者讓學生以研學為話題寫一篇作文,題材不限,題目自擬。學生的作文內容豐富多彩,有的寫研學基地的美,有的寫拉練時的苦,有的寫對父母的思念,有的寫對研學這種教育形式的評價。教師應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大膽表達,自由發言,讓孩子在習作時寫出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例如,有個學生寫道:“風吹過稻田時,沉甸甸的稻谷像一個個孩子在搖頭晃腦地背古詩。”這與傳統的“像金色的波浪”大不相同,別具一格。因此,要想讓學生寫出生動、真實、感人的文章,教師應該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表達,不能只允許學生套用優秀習作,這種做法會導致學生只會套用別人的語言,難以提升自身的語言素養。
結語
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改革創新,旨在讓學生由最初抵觸、害怕寫作逐步轉變為樂寫、善寫、勤寫。這意味著廣大小學語文教師要加強對新課標理念的學習與探究,牢牢把握核心素養理念,立足教學實際,分析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足,并在此基礎上,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優化習作教學,引導學生積累豐富的習作素材,端正習作態度,學會尋找美、發現美,實現“我手寫我心”。
(作者單位:
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朱昌鎮花廠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