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鑒 王筱寒

由黎巴嫩商人創建的大型購物中心Shoprite總部位于南非,在尼日利亞、加納等多個非洲國家都設有門店。
由于頻頻遭受外族壓迫、戰爭、教派沖突、饑荒等問題沖擊和影響,19世紀中期以來許多黎巴嫩人選擇遷移至海外,使黎巴嫩成為世界上鮮有的僑民多于國內人口的國家。其僑民散布在北美洲、中南美洲、歐洲、西非及阿拉伯海灣等地區,其中非洲和拉丁美洲是兩大主要目的地。
遷移至非洲的黎巴嫩人主要分布在西非地區的尼日利亞、加納、塞拉利昂和科特迪瓦等國,以及東非地區的肯尼亞、坦桑尼亞和烏干達等國,形成了外來寄居民族深刻影響本土經濟社會發展的“黎巴嫩人現象”,特別是在西非這一現象更為突出。西非地區有著龐大的黎巴嫩僑民社區,其中科特迪瓦的黎巴嫩人社區規模最大。黎巴嫩僑民還主導著西非經濟的諸多部門,比如餐飲業、房地產業、建筑業和制造業。其中,黎巴嫩人在塞內加爾的移民歷史最長,控制著該國20%左右的貿易。通常來說,由于西非地區政治局勢動蕩、安全問題棘手,外來者在此開拓商業是極其困難的。因此,黎巴嫩人在該地區商業領域立足并獲成功的經驗值得探討和借鑒。
由尼日利亞資深經濟學家阿德巴約·阿德德吉主編的《非洲經濟的本土化》對20世紀60年代部分非洲國家獨立時的經濟狀況進行了形象的描述。根據該書所述,典型的非洲國家獨立之初的經濟分為三個層次:最高層是歐洲人,他們控制了大型工業、主要貿易公司和種植園;中間層是亞洲人和黎巴嫩人,他們控制著中等水平的工業活動、批發以及較大的零售點;非洲人處于最下層,從事農耕和小規模生意。
具體來看,1910年至1945年,黎巴嫩人在西非地區商業中充當連接歐洲大型進出口商、消費者和農業生產者之間的關鍵角色,西非地區的商品由此得以進入歐洲經濟體系。此后,黎巴嫩人在非洲的商業版圖逐漸擴大,經營著多種類型企業,涵蓋批發、零售、餐飲、旅游、房地產、汽車等行業,并積極投資非洲基礎設施建設、工業發展和農業生產等領域。例如,尼日利亞、南非等國的大型購物中心SPAR和Shoprite由黎巴嫩商人創建。黎巴嫩沙古里家族正在投資開發“尼日利亞國際商業城”房地產項目,該項目規模在西非房地產業中數一數二。另外,黎巴嫩人憑借敏銳的市場洞察力迅速把握商機,創新產品和服務。例如,黎巴嫩人積極投身科特迪瓦的汽車行業,其創立的LLM公司在科代理多個汽車品牌,通過建立廣泛的供應網絡和合作關系,為科特迪瓦汽車市場提供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成為了當地該行業中僅次于歐洲公司的佼佼者。
黎巴嫩人在非洲經營的企業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和稅收,為當地經濟和財政持續健康發展作出了貢獻。例如,黎巴嫩人在科特迪瓦經營的企業已為當地提供超過三萬個工作崗位。
黎巴嫩人之所以能夠在非洲商業領域取得成功,是因為具有獨特優勢。
其一,具有語言優勢,跨文化適應能力強。由于歷史原因,黎巴嫩人通曉阿拉伯語、法語、英語等多種語言,能夠迅速適應非洲語言環境,這為其在商業和社交領域開展活動提供了便利。
其二,具有天然的危機意識和務實的生活態度。由于飽經憂患,他們在商業活動和生活中表現出勤奮和務實的特點。
其三,家族團結協作,規范行業發展。黎巴嫩人通常以家族為單位展開商業活動。這些家族分工合作,并通過互補的方式形成內部利益鏈,這使其在商業活動中更具競爭力。沙古里家族是尼日利亞最成功的黎巴嫩家族,其涉足高科技業、建筑業、房地產開發、制造業和醫療行業,是非洲最大的企業集團之一。又如,甘杜爾家族于20世紀60年代在塞內加爾創建了香水品牌,此后將企業遷移到科特迪瓦,成為該國化妝品行業的領軍者,目前其產品分銷至歐洲和美國。另外,黎巴嫩人在非洲建立了商會組織,有利于解決家族內部矛盾,規范行業發展。黎巴嫩人與當地政府高層關系深厚牢固,這也是其在非洲經濟領域獲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其四,通過與非洲人聯姻、積極參與社會活動,黎巴嫩人在非洲建立起一種混合的身份認同,既能更加深入地了解非洲社會的價值觀、習俗和傳統,同時也傳承和保留了自身的文化和傳統。在非洲的黎巴嫩人大多是基督教徒,但他們經常和當地的穆斯林一起在教堂和清真寺舉辦婚禮、葬禮,甚至宗教節日。同時,黎巴嫩人特別重視與非洲社會進行廣泛的文化交流互動。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世界黎巴嫩文化聯盟”就在西非地區建立了若干個分支機構,以黎巴嫩人的民族文化、語言、美食等為媒介,與當地機構和民眾進行交流。此外,黎巴嫩人還注重和非洲人共同應對醫療危機、教育和環境等社會問題。例如,沙古里集團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向尼日利亞拉各斯州政府捐贈10億奈拉以抗擊疫情,還為該州建造一系列巖石防波堤結構,應對西非海岸侵蝕問題。這些也有利于黎巴嫩人在非洲創建和擴大自己的商業版圖。
作為一個獨特的群體,黎巴嫩人與非洲社會深入互動與融合,向外界展示了文化多元化的價值意蘊以及促進文化多樣性和交流的經驗,有助于消除種族、宗教和民族之間的隔閡,一定程度上為非洲社會的多元化發展提供了示范和啟示。
黎巴嫩人在非洲的商業成功得益于他們與當地社會和企業的緊密合作,這為非洲國家以及世界其他國家與地區提供了一種跨文化經濟合作的模式與范例。非洲人民也能學習黎巴嫩人的成功經驗,將其應用于本地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有助于推動非洲社會的開放性與創新性。對于黎巴嫩人來說,在非洲的經歷和成功經驗也加強了其在全球商業舞臺上的影響力,同時也促進了黎巴嫩社會對于跨文化合作和全球經濟發展的認知。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非洲的“黎巴嫩人現象”也體現了跨文化交流的兩面性。黎巴嫩人為非洲社會帶來了多元化、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機遇。同時,黎巴嫩人在非洲展開商業活動時也面臨文化差異、非洲精英反對、地方競爭、非洲政治和安全狀況不穩定等方面的挑戰。黎巴嫩人的經驗告訴世人:可以通過積極適應當地環境、建立合作關系、學習當地法律和文化、投資人力資源發展等方式來克服挑戰,從而在非洲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