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濤

2022年12月5日,2022年上海合作組織國家扶貧研修班(江西)開班式在江西省南昌市舉辦。
7月4日,上海合作組織元首理事會第二十三次會議以視頻方式舉行。今年印度首次擔任上合組織輪值主席國。這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時代召開的一次上合組織峰會,將對地區乃至世界的穩定與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這次峰會的成果不僅標志著上合組織成員國的增加和地域的擴大,也意味著以“上海精神”為核心的新型國際合作理念正在被更廣泛地接受。
這次峰會的重要議程之一,就是接受伊朗為上合組織正式成員國和簽署關于白俄羅斯加入上合組織義務備忘錄。這是在去年9月的撒馬爾罕峰會上簽署關于伊朗加入上合組織義務備忘錄和啟動接收白俄羅斯為正式成員國程序后,上合組織正式擴員法定進程的繼續。同時,也是繼2017年在阿斯塔納峰會上接受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上合組織正式成員國之后的第二次重大擴員行動。
實現第二次擴員不僅顯示了這一新型國際組織在發展進程中的又一次成熟和壯大,同時也標志著這一地區性國際合作平臺在由傳統的歐亞地區向南亞地區擴展后,繼而又根據開放性原則向西亞等更廣闊區域拓展。從這個意義上看,盡管本次峰會以線上方式舉行,但它在上合組織發展史上仍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會議。
當今世界,現行國際體系和國家關系都經受著前所未有的沖擊。在原有的世界秩序遭到普遍質疑、甚至出現松動的情況下,以各類國際組織為主體的全球治理體系出現空轉。各個國家主體為維護自身利益紛紛采取獨立行動,無序的行為使“叢林法則”在國家關系中大行其道。政治上的霸權霸凌、長臂管轄,安全上的以鄰為壑、筑墻設壘,經濟上的脫鉤斷鏈、單邊制裁,大大惡化了今天的國際環境,使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發展不確定性增加。如何規避由這種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成為世界各國和國際社會亟待解答的問題。在這一時代背景下,以對話化解對抗、以合作預防沖突,成為多數國家的共同選擇。上合組織成立20多年來,經歷了一系列重大突發事件的考驗,恰恰因為順應當今時代潮流、契合人類進步方向,不僅沒有停滯不前,反而不斷成長壯大。六年來實現的兩次擴員就是最好的證明,而且在越來越多的國際支持下繼續增強著凝聚力和影響力。不同地區各國積極參與上合組織框架內的對話與合作,不僅為本組織持續發展注入了動力,也使各成員國的戰略自信大大提升。
本屆峰會受到國際媒體的廣泛關注。上合組織在地區和全球事務中的作用正日益增強已是一個客觀事實,包括西方媒體也都認識到這一點。隨著擴員進程的推進,上合組織內部也出現了一些不同聲音,但這對于涵蓋如此廣大地域和多元文化的國際合作平臺而言實屬正常。越來越多的國家申請加入上合組織大家庭,已充分表明始終遵循“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所倡導的國際合作理念深入人心。
1991年蘇聯解體,地緣政治格局發生重大變化,中蘇之間的邊界問題變成了中國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之間的邊界問題。五國對邊境地區安全與信任的協商,形成了“上海五國”機制。上合組織的前身,就是成功解決邊境地區共同安全問題的“上海五國”機制。1996年4月,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國元首在上海舉行會議,會上簽署了《關于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一年后,五國元首又簽署了《關于在邊境地區相互裁減軍事力量的協定》。這個對話機制以和平方式化解了冷戰負遺產,不僅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也讓所有參與者在地緣政治劇變的強烈沖擊后找到了避免因歷史遺留問題演化為沖突的方法和路徑,看到了平等互信、互利雙贏的正確解決之道。“上海五國”成員共同簽署的兩份文件,為各國樹立了通過對話磋商解決共同面臨問題的信心,同時也為地區合作的繼續深化和提質升級奠定了政治基礎。
在歐亞地區后來的政治、安全與經濟格局的重構中,各個新生民族國家由歷史繼承的復雜社會因素被時代動蕩激活,以宗教極端主義、國際恐怖主義、民族分離主義等非傳統方式威脅著這些年輕國家的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在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獲得初步成功的地區各國幾乎沒有經歷猶豫和過渡,面對共同威脅即時形成了集體應對意志和協調行動機制。這也是上海合作組織2001年正式建立時的重要地區背景。

*不包括阿富汗。 **不包括科威特和緬甸。
在一系列內外因素驅動下,2001年6月15日,上合組織正式成立,創始成員國為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在上合組織首次峰會上,除發表《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外,更加引人注目的是六國元首共同簽署《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上海公約》,早于2002年簽署的《上合組織憲章》一年多,說明了上合組織在地區合作的側重點上與“上海五國”之間的繼承性,也說明了地區安全的嚴峻性迫使上合組織在尚來不及充分建章立制時優先將安全合作作為本組織的重點領域。
為了應對共同的安全風險,上合組織各成員國可以超越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社會文化上的差異進行合作。同樣,為了國家強盛和地區繁榮,上合組織大家庭也愿意兼顧所有成員國的經濟發展訴求。上合組織成員國以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為主,在發達國家優先制定“游戲規則”的時代都面臨著發展困境和自身短板。通過務實合作形成資源稟賦上的互補和不同地域上的聯通格局,成為上合組織成員國克服上述缺陷的最佳選擇。
從冷戰結束后重構地區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協調行動,到本次峰會上簽署的《新德里宣言》中關于繼續完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共同呼吁;從2009年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關于加強多邊經濟合作、應對全球金融經濟危機、保障經濟持續發展的共同倡議”,到本次峰會上多數成員國簽署的《上合組織至2030年經濟發展戰略》,均充分體現著“上海精神”中互信互利、共同發展的時代理念。不斷擴大的上合組織務實合作空間,大大提升了各成員國和所在地區應對全球經濟變局沖擊的能力。《新德里宣言》提到,成員國支持落實擴大本幣結算份額路線圖。成員國認為,促進數字經濟和科技創新,新建和改造現有國際公路和鐵路交通線路,深化金融和投資領域合作,維護能源和糧食安全、供應鏈安全穩定多元化,加強工業領域和地方交往等方向的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近兩年來,以哈薩克斯坦“一月事件”、烏茲別克斯坦卡拉卡爾帕克斯坦騷亂、吉爾吉斯斯坦與塔吉克斯坦邊境嚴重沖突等一系列突發事件為標志,上合組織核心區域似乎進入了不穩定期。多數成員國正先后進入國家政體的改革期和經濟社會的轉型期,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帶來的能量集中疊加釋放。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上合組織的前途同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抉擇和考驗。人類社會的進步會選擇怎樣的方向?上合組織將為世界走出困局作出什么貢獻?事實上,中國領導人已經給出了答案。在2014年9月的杜尚別峰會上,習近平主席針對進入新發展階段的上合組織提出了“牢固樹立同舟共濟、榮辱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意識”的倡議。在2018年6月的青島峰會上,習近平主席更加明確地提出“齊心協力構建上合組織命運共同體”的建議,而且此次峰會首次將“確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理念”作為所有成員國的重要政治共識寫入了《上合組織青島宣言》。如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已成為上合組織的集體意識。上合組織通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不斷完善著獨特的發展觀、安全觀、合作觀、文明觀、全球治理觀,并致力于打造成地區乃至世界的團結互信、安危共擔、互利共贏、包容互鑒的典范。
世界文明在對話中發展,人類社會在交融中進步。構建上合組織命運共同體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增加成員國應對世界大變局的能力和自信,更在于它將用一種執著與堅守探尋人類不同文化和不同價值觀之間的相處之道。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這種探索的時代意義毋庸置疑。而面對團結還是分裂、和平還是沖突、合作還是對抗的時代之問,上合組織正以其不斷的集體努力做出最有力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