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坤

龍坤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
5月19日,聯合國《特定常規武器公約》(CCW)針對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統(LAWS)的政府專家組本年度第二期會議落下帷幕,但并未能開啟一些國家預期中的國際條約談判進程。當前,人工智能越來越多地運用到軍事領域,尤其是去年11月以來,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初步展現出通用智能的潛力,人工智能軍備競賽有愈演愈烈之勢。在此背景下,針對這一領域的軍備控制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總的而言,人工智能國際軍控正在爭議中艱難前行。
聯合國《特定常規武器公約》(CCW)框架下的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統(LAWS)軍控磋商遭遇困境。CCW自2013年以來開始關注LAWS問題。2016年12月,第五次審議大會決定成立LAWS問題的政府專家組。2017年至今,召開了多次政府專家組會議。2019年,通過了11項指導原則。今年3月和5月,政府專家組召開了兩期會議,審議通過了年度報告。但是,“禁止殺手機器人運動”為代表的一些非政府組織對聯合國CCW機制下的LAWS軍控進程表達失望,認為通過的年度報告“無實質意義”,沒有觸及核心問題——制定針對自主武器系統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條約。雖然經過近十年的努力,圍繞LAWS軍控問題達成了一定的原則性共識,例如,各方普遍贊同人工智能軍事應用必須符合國際人道法,保持人對武力使用的控制和責任等。但這一機制并未能在實質性的規制措施和軍控條約談判方面取得有效進展。這主要是由于在需全體同意的議事規則下,各方分歧明顯,難以調和。另外,聯合國CCW機制主要針對的是特定常規武器的軍備控制,而人工智能國際軍控不僅僅涉及常規武器,還涉及核武器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例如人工智能一旦運用到核指揮控制領域,將可能對核戰略穩定帶來極大沖擊。
聯合國CCW框架外的人工智能軍控相關機制蓬勃發展。最近幾個月,國際上圍繞自主武器軍控的探討越來越豐富,不僅聯合國體系內繼續這一議題的磋商,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開始召開相關的會議。比較有代表性的有:2023年2月15至16日,荷蘭與韓國共同主辦“軍事領域負責任使用人工智能”峰會(REAIM),吸引了中國、美國等80多個主權國家、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以及政府、智庫、企業、科研機構等1700余人與會,并發布成果文件《軍事領域負責任使用人工智能行動倡議》。2月24至25日,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國家共同體在哥斯達黎加召開主題為“人工智能對于社會和人道主義的影響”會議,33個國家共同發表了一份聯合公報,呼吁“就自主武器系統問題緊急談判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文書”。4月25至26日,盧森堡召開“自主武器系統”會議,呼吁各方采取更加具體的舉措建立對自主武器系統的管控框架。5月30日,包括“ChatGPT之父”薩姆·阿爾特曼在內的350余名人工智能頂級專家和其他領域知名人士共同簽署公開信,呼吁將人工智能給人類帶來的生存威脅作為全球優先事項之一予以應對。
中國積極參與人工智能國際軍控進程。2021年12月,中國代表李松大使在CCW第六次審議大會上提交的《中國關于規范人工智能軍事應用的立場文件》中強調“智能向善”原則,呼吁“各國政府、國際組織、技術企業、科研院校、民間機構和公民個人等各主體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協力共同促進人工智能安全治理。”2022年7月,在聯合國CCW框架下針對LAWS的政府專家組第二期會議上,中國提交了關于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統的工作文件。2022年11月16日,中國政府在參加CCW締約國會議時,進一步提交了《中國關于加強人工智能倫理治理的立場文件》,從監管、研發、使用和國際合作四個方面提出了強化全球人工智能倫理治理的中國方案。今年2月中國發布的《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中更是將“加強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領域國際安全治理”作為重點合作方向對外宣介,體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責任擔當。
人工智能國際軍控是攸關國際安全、人道主義和人類未來的重大議題。然而,國際社會圍繞“人工智能國際軍控究竟應當控什么、怎么控”這些問題仍在爭論不休。在此背景下,各方應秉持中國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尤其是大國要強化人工智能軍控合作,盡快對可能嚴重破壞戰略穩定和導致人道主義災難的危險人工智能應用進行有效限制,確保人對致命性武力的有效控制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