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明果
(張家口市平定堡林場 河北 張家口 076550)
樟子松是松科松屬的常綠喬木樹種,根系發達,且耐寒、耐旱性較強,為我國松屬植物中最耐寒的樹種,對土壤適應性強,是北方干旱地區用于營造人工固沙林的優良樹種,也是我國三北地區栽培的主要防護林樹種之一。近年來,張家口壩上地區實施楊樹林退化林分改造工程,在衰退楊樹林補植樟子松,對提高區域森林覆蓋率、培育優質健康森林和增強森林的生態涵養功能起到了顯著推動作用。因此,樟子松在山地造林、沙地抗旱造林、退化林分改造中,具有重要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1.1 采種。育苗最好采用當地種子園或母樹林中所產的種子,或者選擇與當地自然條件近似地區的種子。
1.2 圃地選擇。圃地應選在靠近造林地或近郊交通便利的地方。適宜選在地勢平坦、水源豐富、排灌方便的地方。樟子松適宜微酸性土壤,不宜選在鹽堿地和前作是茄子、馬鈴薯、番茄、瓜類等感病植物病株殘體多的農用地。最好選擇新墾地,覆土沙地、沙壤土地也可。
1.3 播種前的準備工作
1.3.1 整地。清理苗圃地,清除前茬作物留下的秸稈、根茬等,可以對土層進行30 ~40 cm 的深度翻耕,將圃地隨耕隨耙,整平,消毒。
1.3.2 做床。采用低床寬步道苗床,苗床凈寬1 ~1.2 m,深18 ~20 cm,長度隨地塊長度決定,長度一般不超過20 m,步道寬50 ~60 cm,步道壟高20 cm,床底面平整,壟面踩實,以利澆水。
1.3.3 裝袋。首先配好基質,因地制宜配置營養土,常用的營養基質有泥炭、堆肥、苗圃土或森林腐殖土、山地草皮土等,拌均集中堆放。準備好大規格營養袋,直徑為10 cm,深度為15 ~18 cm,在容器袋下端打孔,以利透水。將營養土裝入大規格營養袋中,之后緊實平整地擺放在已做好的苗床上,每擺滿一個苗床,用圃地土壤填平營養袋與步道之間的縫隙。苗床平整后,在播種前2 ~3 d 用小水漫灌,灌足底水,同時在灌溉水中均勻施入劑量為0.65 kg/667 m2的廣譜殺菌劑,如代森錳鋅粉劑、甲基托布津等進行土壤消毒。
1.4 催芽和播種
1.4.1 催芽。為促使播種后種子發芽,出苗整齊,在播種前,種子應進行催芽。方法有:雪藏、沙藏、溫水浸種等。常用溫水浸種法:在播種前5 ~7 d 先用清水沖洗種子,然后用0.5%~1%的高錳酸鉀溶液浸種2 h,撈出后再用清水沖洗干凈,將經過消毒處理的種子用40 ℃~60 ℃[1]溫水浸種24 h,待種子完全吸脹后撈出,攤放在消毒過的麻袋片上,之后在種子上覆蓋濕麻袋片催芽,每天翻動,保持通氣,灑水保持濕潤,室內溫度控制在28 ℃~30 ℃之間,當有2/3 的種子露白時即可播種。
1.4.2 播種。播種期為4 月下旬至5 月上旬,地表溫度應達到7 ℃~10 ℃。播種量視種子發芽率而定。一般為6 ~8 kg/667 m2,每畝15 萬袋,每袋播種4 ~6 粒,播種深度0.5 cm 左右,播后覆細沙厚1 cm,稍加鎮壓,并及時灑水或小水漫灌。
1.5 苗期管理
1.5.1 出苗期。勤灑水,保持苗床濕潤,防止地表板結。子葉出土后,采用小米拌辛硫磷等殺蟲劑,遮陰網覆蓋預防鳥、鼠的危害,待種殼脫落后及時撤除遮陰網。
1.5.2 幼苗期。苗出齊后,噴灑1%~3%硫酸亞鐵溶液,噴后0.5 h 用清水洗苗。幼苗期需經常保持土壤表面濕潤。
1.5.3 速生期。6 月中旬到8 月上旬,進入速生期,苗木需水量大,灌水以浸透營養袋為宜,8 月中旬以后逐漸控制灌溉。前期應多施氮素肥料,加速苗木生長。到7 月下旬應停施氮肥,追施一些磷鉀肥,施肥應注意結合松土除草并與灌溉協調進行。樟子松苗圃地易發生立枯病,預防采用敵克松、代森錳鋅、多菌靈、甲基托布津等交替使用,每7 ~10 d 噴一次,直到無苗木發病為止。每個月結合灌溉,根灌1%硫酸亞鐵溶液一次。蟲害有地老虎和金龜子,可用麥麩拌辛硫磷撒施防治。
1.5.4 生長后期。進入苗木硬化期,停止施用磷鉀肥,控制澆水,促進苗木木質化,防止苗木貪青徒長。
1.6 越冬防寒。樟子松營養袋苗一般2 ~3 年出圃,要采取越冬防寒措施,樟子松1 ~2 年齡苗木的越冬保護采取“埋土法”。在11 月初土壤結凍前灌足冬水,待水滲透后,取步道上的土壤覆于苗床上,厚度一般8 ~10 cm,翌年3 月初到4 月底根據天氣情況分次撤出防寒土,并及時灌水。埋土防寒防風是預防凍害和生理干旱的有效措施。
1.7 大苗培育。根據培育年限,可以把2 ~3 年生的小苗移植到相應的比較大的營養缽中或直接移栽到圃地,進行大規格苗木培育,最佳時間是春季土壤解凍后,以4 月上旬為宜。
1.8 苗木出圃及運輸。苗木出圃要進行起苗、選苗、假植、包裝和運輸等工序。苗木出圃前灌足水分,再起苗包裝,在起苗和運輸過程中要保持根系及母土完整,防止根團散土、碰掉頂芽、折苗、壓苗。容器苗出圃時用塑料袋包裝,每袋裝入20 株容器苗。樟子松大苗帶20 ~25 cm 土球,用麻繩或紗布包裹。苗木運達造林地后,及時栽植。
2.1 苗木規格。樟子松造林苗齡與它的適應性和抗逆性密切相關。樟子松幼苗在生長2 年之后便可以達到20 cm,已經達到上山栽植的標準[2]。造林試驗證明:采用樟子松大苗造林,緩苗期短,抗旱能力強。樟子松造林苗選用5 年生以上的健壯的大苗,帶完整母土,成活率高。為了防止苗木失水,起苗前對苗圃地灌足底水,起苗時保證苗木土球不受破壞,確保根系完整,裝卸運輸時防止苗木頂芽受損和土球松散。
2.2 造林時間。樟子松造林時間可以是春季、雨季、秋季。春季造林,在3 月下旬~4 月上旬,以苗木頂芽膨脹前為主,宜早不宜遲,必須適時栽植。秋季、雨季可進行補栽。
2.3 造林密度與栽植深度。樟子松大苗造林,株行距為4 m×5 m 或5 m×6 m,適當深栽,栽至苗木第一輪針葉處,做到“三埋兩踩一提苗”。
2.4 栽植方法。樟子松栽植采用穴狀整地、植苗造林,規格為坑直徑50 cm 左右,坑深40 ~60 cm,一穴一株。苗木隨起、隨運、隨栽植,栽植時將提前準備好的栽植坑再清理一下,把苗木放在坑底中央,扶正埋土,提苗踩實,要澆足定根水,水滲入土壤后,及時覆沙,厚度5 cm 左右,以防止土壤水分蒸發。容器苗或有包裝的帶土球大苗,栽植時要撕掉根部的塑料袋或外包裝,但不能弄散根部土團,損傷根系。
河北省壩上地區,冬季長,低溫寒冷,春季短,蒸發大,多風。在這種高海拔、低溫干燥的環境下,造林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低。埋土防風是防止凍害危害和生理干旱的有效措施。此外,根據冀北壩上地區的自然氣候條件,造林時還可利用厚度0.01 ~0.02 mm的塑料薄膜覆蓋于造林穴地表進行保墑造林,樟子松造林的保存率顯著提高。
2.5 撫育管理
2.5.1 澆水灌溉。壩上地區干旱少雨,水分是影響造林成活與樹木生長的關鍵因素。栽植時和封凍前要澆水1 ~2 次,第2 年、第3 年各灌水1 次。
2.5.2 補植。栽后成活率不達指標者,第二年春加以補植,保證幼林的適宜密度。
2.6 病蟲害防治。要針對不同樹種、不同的病蟲害采取及時有效的防治措施。做好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勤觀察、早發現、早防治。為進行防治提供依據,在條件允許時,每年4 月中旬和7 月中旬結合防治,將枯株、枯枝進行衛生伐并集中深埋,以減少病蟲害的傳播和蔓延。
2.6.1 立枯病。真菌病害,松苗立枯病多發于1 ~2年的新苗,播種前做好土壤消毒以抑制和殺死病原菌是防止猝倒病的有效方法。防治時用1%~3%硫酸亞鐵、0.4%高錳酸鉀溶液噴澆苗床,20 min 后用清水沖洗苗木,每10 天1 次,或者噴200 倍波爾多液,發病輕時可10 ~15 天噴1 次。
2.6.2 松苗高溫傷害。當幼苗出土時或出土后,遇到高溫天氣,床苗溫度變化大,空氣干燥,使苗木受傷,出現日灼等。防治方法:適時澆水,適當早播,使苗木木質化,增強苗木抗性。
2.6.3 苗圃地下害蟲。地下害蟲主要有金龜子、螻蛄等,可以采用毒餌誘殺,或用辛硫磷地面撒毒土防治幼蟲,金龜子成蟲羽化期進行黑光燈誘殺。2.7 提高造林成活率方法
2.7.1 藥劑浸根。在造林過程中,一般用ABT 生根粉25 ~50 mg/kg 溶液對樟子松苗木進行藥劑浸根,可縮短緩苗期。
2.7.2 使用保水劑。在栽植坑里撒入5 ~10 g 保水劑,栽植后澆水3 ~5 L,可提高造林成活率。
2.7.3 摻客土定植。樟子松沙地造林時,栽植穴摻入適量黏土,蓄水保墑,可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