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睿琨
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風光
5月18日,首屆中國—中亞峰會的成功舉行,將進一步推動中國與中亞國家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邁上新臺階。中亞是共建“一帶一路”首倡之地,也是中國對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區域對象。
要推動中國和中亞國家的人文交流和展開文明對話,離不開對中亞美食的了解。實際上,我在今年年初天氣最寒冷的時候,就去了一趟中亞最大的國家—哈薩克斯坦,特別在新首都阿斯塔納、北部城市賽梅伊和哈國故都阿拉木圖感受到了味蕾上的中亞風情。
哈國飲食同俄羅斯總體相近,不少哈國人常常認為本國的肉類比俄羅斯的更好。哈國的菜式相比國內略顯單調,而面食、肉類、奶制品更為豐足。由于繼承了長期的游牧傳統,發酵奶制品、風干的肉制品數量大、品質好、價格也不貴。在哈國這樣一個游牧文化深厚的地方,少不了一些我們在國內難以吃到的菜肴,譬如馬肉面片(бешбармак),又或者是馬腸抓飯。
在乳制品方面,我是喝了不少牛奶、馬奶、駱駝奶。在阿拉木圖,我感染了新冠病毒,還沒等完全恢復就去了當地特色餐館喝到了我喝過最好喝的酸馬奶(кумыс)。酸馬奶和酸駱駝奶是當地兩大特色奶制品。對比之下,酸馬奶比發酵駱駝奶(шубат)好喝太多了。
發酵駱駝奶有點發苦,酸馬奶喝起來則是酸爽的氣泡感。當地商家也和我說酸馬奶比發酵駱駝奶更受歡迎。其實,哈國有一種國民零食,同樣也是奶制品。Kурут是一種干的奶酪小球,當時剛從阿斯塔納下飛機便看到一位辦事員在吃這種東西。我好奇地買了一小包藍色包裝的嘗一嘗,咸味略酸。據說有羊奶、馬奶、駱駝奶制作的,口味各有千秋。對于我來說,第一次還是不大習慣。
作為一個面食愛好者,我發現哈國的面食雖說花樣不如國內那么繁多,品質卻還是不錯的。先說遍布獨聯體多國的烤包子(Самса)。俄羅斯、烏克蘭和中亞國家的烤包子多為清真食品,以雞、牛肉餡最多,羊肉餡次之。此外我也見到過土豆、南瓜、奶酪餡的烤包子;從外形上來說,他們最常見的形狀包括枕頭狀、三角形、圓錐體、半球體。
我在俄羅斯境內吃到的牛肉餡烤包子多數偏咸,不過牛肉洋蔥黑胡椒的調味我還是很喜歡的。在阿斯塔納吃到的烤包子外形上大同小異,調味則稍淡,更為適口。價格相對俄羅斯也便宜一些。
哈國的大眾食堂(Столовая)是蘇聯時代留下的遺產,顧客們自己拿好餐盤排隊打飯。
馬肉面片
酸馬奶
Kурут奶酪
烤包子
哈薩克斯坦北部城市賽梅伊街景
我離開阿斯塔納前往賽梅伊。雖然在賽梅伊停留了不到2天,吃東西也相對隨意,不過還是吃到了有特色的食品。哈國的大眾食堂(Столовая)是蘇聯時代留下的遺產,與俄羅斯差不太多,也是半自助的形式,顧客們自己拿好餐盤排隊打飯。
菜品大多是按照西餐的順序排列,從沙拉、腌菜和切片面包開始,然后是湯類,再然后是主食和主菜,這之后有的會有烤制面點的窗口,最后是袋泡茶、咖啡等飲料。普通人一頓飯就拿幾片切片面包或者一份主食,另外看著搭配一到兩樣其他菜品,有時會喝茶或咖啡。
我點的一份主食Манты(水煮的帶餡面食,看起來像包子,吃起來更像大個的水餃)加一道主菜Жаренные овощи(炒蔬菜,油很厚)價格一般在人民幣20元左右,給的分量還是很足的,吃得有點撐。總的來說,哈國的大眾食堂做到了豐儉由人,價格實惠,方便大眾填飽肚子。
我在阿拉木圖待了將近一個禮拜,幾乎天天都吃蘋果。
臨近傍晚,我在路上散步的時候發現一棟很漂亮的紅色老建筑,其中一層還開著一家名為“伊斯坦布爾野餐”的小餐廳,生意還非常好。我便進去吃了一頓很有突厥特色的晚餐。這家餐廳的菜單上寫著開業于1998年,菜單上有哈、俄、英、土耳其4語,很可能是土耳其人來開的店。
我很久沒有吃到正宗的中東或突厥式的甜食,我就來了半份Баклава還有一塊榛子餅干;還點了一杯滿是氣泡的發酵乳制品Айран,一小份烤肉加面包。Баклава果然沒讓我失望,是那種土耳其人喜歡的齁甜的口味,這種東西我好久不吃會有點想念,但頂多吃一塊就受不了那種甜了。
Айран是清冽的酸奶加了一點鹽的味道,滿是氣泡,喝來咸而爽口。烤肉軟嫩多汁,搭配了米飯、薯條和清口的蔬菜沙拉。Баклава和面包我沒吃完打包帶走了。不過這家餐廳價錢并不便宜,當然旅行途中,品嘗一些有特色的食品,這個價格還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最后我前往哈國故都—“蘋果城”阿拉木圖(Алматы)。不少突厥語里都用類似于“alma”的詞匯來表達“蘋果”。阿拉木圖以盛產蘋果聞名于世,當地甚至以蘋果為主推出了很多工藝品。我在阿拉木圖待了將近一個禮拜,幾乎天天都吃蘋果。
在阿拉木圖,我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頭2天是最難受的時候。一開始我都不知道自己得了這個,以為是流感,但是第二天頭更疼了,感覺有點發燒就沒有出門,后來青旅里一位醫生說我應該是感染了奧密克戎。
在陽了的這幾天中,其中有一整天我是窩在青旅里喝加了蜂蜜的馬奶以及蘋果、面包、餅干度過的。
宜昌啤酒
中亞國家的特色是,一邊是面向歐洲的俄羅斯,另一邊又是經濟越來越強大的東亞。在食品市場上,亞洲資金已經在哈國占到了一席之地。
到阿斯塔納第一夜匆匆忙忙找到青旅安頓后,我去附近一家小商店買了一些簡單的食品,都是便于即食的餅干牛奶香腸等。哈國有一家經典餅干糖果生產的廠家—Рахат,之前被韓國樂天收購了。據阿拉木圖青旅里一位老哥說,他感覺收購后味道似乎沒之前那么好了,但他還是會買這家出產的產品。
哈國也有品類豐富的腌菜,部分是因為哈薩克斯坦境內有不少高麗人(朝鮮族)。斯大林時期的民族遷徙政策,向哈國強制遷入了遠東的一批朝鮮人。朝鮮族也就把自己的腌制泡菜、制作辣醬的習俗也隨之帶來了。
哈國當地也發展出了新的腌菜品類,以咸、辣、酸為主要的口味特征,不過實話說并不見得都很好吃,平均水平比我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吃到的醬菜、拌菜要低。有的味道死咸,有些則口感不夠脆爽。
雖然我本人不嗜煙酒,注意到哈國畢竟受宗教習俗影響,餐館里的酒精類飲品相對較少,可能會有發酵乳制品,少部分餐廳會供應啤酒、葡萄酒等。和俄羅斯很多商店一樣,一些哈國超市的酒水區需要出示個人身份證件才能買酒喝,沒到年齡是不能買酒喝的,當然,非正規渠道購買的除外。
在阿拉木圖的最后那頓晚飯,我去了一家酒吧式的餐廳,吃到了非常好吃的漢堡和烤翅根,那幾天剛好也是世界杯最后幾場比賽的日子。還好我去得早,這里大部分餐桌都被預訂了,估計是很多人要來喝啤酒看球賽吧。
說到啤酒,雖然我不喝,但我在哈國不止一次看到了宜昌啤酒。除了廣告還有幾家餐館的菜單上都寫了宜昌啤酒的名字。后來詢問了一些當地朋友得知,宜昌啤酒在哈國設了廠,所以算是源自中國的釀造工藝在哈國生根發芽了。現在,這個牌子說得上是哈國國產啤酒,還能以哈國國產啤酒的名義銷往其他國家。
總的來說,哈國這個國家的東方人和西方人都相互混搭,城市里白種人和黃種人平等友善的相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熱情友善,食物干凈美味而不乏特色,美食文化可謂是包容東西。
責任編輯何任遠 hry@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