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婉瑩

2023年3月1日起香港“口罩令”全面取消。圖為2月28日,中國香港地鐵的乘客
5月22日,中國呼吸道醫學專家鐘南山表示,根據模型預測,今年國內新冠第二波疫情高峰將發生在6月底,新增感染每周約6500萬。
隨著世界衛生組織(WHO)在5月5日宣布,新冠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長達3年的新冠大流行,看似畫上了一個終點。
可這并不意味著新冠病毒的“滅絕”。新冠毒株的不斷變異,讓其以更狡猾的方式,存在于人類社會中。
鐘南山表示,曾感染過新冠病毒的人,體內產生的抗體能在4~6個月內發揮保護作用;然而,如果面對的是XBB變異株,保護力可能會減弱。“從去年12月算起,實際看現在已經是到這個時間了。”
在我們這里,應對新冠與流感幾乎沒有了區別。

2023年5月16日,德國柏林,民眾早已不再佩戴口罩
面對奧密克戎株亞型XBB的來襲,有人調侃其是新冠病毒的“查漏補缺”—那些沒有感染過新冠的人,多數都沒能在這次“二陽潮”中幸免。
在新冠疫情不再成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后,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人們都有哪些生活變化?他們是否也類似,正在經歷“二陽潮”的考驗?
“二陽無癥狀的同事,也要來辦公室上班了。”
旅德二十多年的免疫學家商周明顯感受到,5月以來,德國當地有關新冠的政策法規變化很大,在WHO宣布過后,所有規則幾乎全部取消。
商周告訴《看世界》,原本自己新冠檢測陽性的同事,會被要求待在家里不要上班;現在即便確診陽性,如果沒有癥狀,原則上依舊得來上班,或者和領導商量是否可以居家辦公。
“有癥狀的話你可以請病假,就像得了其他病一樣。相當于5月1日后,在我們這里,應對新冠與流感幾乎沒有了區別。”
商周在2021年9月感染了新冠。他所在的課題組內,同事們幾乎都陽過一輪;身邊知道的人里,不乏一些“二陽”“三陽”的存在。
作為免疫學家,商周認為,新冠病毒突變本身是隨機的,但哪一種突變株會流行,則取決于它所生存的環境;人群作為病毒生存的環境,當接種疫苗或自然感染一輪過后,絕大多人對新冠病毒有了一定的免疫力。
他向《看世界》稱,這種免疫力的存在,決定了免疫逃逸能力強的突變株會更容易傳播—奧密克戎突變株就是一個現實例子。因其免疫逃逸能力較強,目前全世界流行的毒株中,多數為奧密克戎的亞種。
“免疫逃逸能力變強、致病力變弱,是新冠病毒變化的一個大致趨勢。”商周同時強調,“不能排除意外情況的發生,比如免疫逃逸能力強、同時致病力也強的突變株出現。”他建議,相關部門應做好監測工作,防范此類情況的發生。
因為疫苗接種或自然感染獲得一定的免疫力,絕大多數德國人不再關心新冠。他們認為,在這種免疫力的保護下,新冠病毒的危害已經降低很多,多數人把其當作流感一樣存在。2023年初,德國公共交通上戴口罩的要求都取消了。
與絕大多數歐美國家一樣,德國采用的是拉平曲線的策略,即防疫的目標不是消滅病毒,而是盡量減少病毒所帶來的傷害,把疫情控制在醫療資源可以應付的范圍。
商周還觀察到,德國民眾即便在感染新冠后,一般也不服用藥物。輕癥的居家自愈,除非惡化后才進醫院。即便平日發燒或得了流感,德國人也是居家休息幾天,不輕易服用藥物,也不去醫院。
這種對病毒認知程度的差異,使得德國人在疫情面前顯得相對從容,幾乎沒有怎么經歷過民眾“搶藥”或醫療擠兌的階段。即便在最為混亂的第一波疫情中,德國還有能力接收從意大利和法國轉來的重癥病人。

2022年5月14日,加拿大蒙特利爾,取消口罩令后,民眾在餐廳就餐
在中國香港傳媒業工作的杰西卡,從同事每周不斷請假而空下的工位中,感受到“二陽潮”的來襲。
尤其最近兩周內,隨著“二陽”的同事越來越多,她在辦公室里也開始戴上了口罩,以求減少被感染的風險。
2023年3月1日,中國香港正式撤銷“口罩令”,即所有社交距離措施結束,香港全面恢復正常。
杰西卡對這一天印象深刻—因為即便解除“口罩令”,但街上還是有不少人戴著口罩。“不戴口罩的自己顯得像個怪物”。她向《看世界》回憶道。
隨著時間的推移,公共場所不戴口罩的人越來越多。但直到最近兩周,杰西卡感受到,街上戴口罩的人又逐漸多了起來。
杰西卡的上司因為“二陽”,在5月29日這天未能來公司上班,同事中也有不少人,在近兩周請假回家休養。她估算了下,同一部門14位同事中,已經有3位“二陽”,比例超過20%。
因為身邊“二陽”人數的增多,杰西卡計劃盡快去打第四針新冠疫苗,期冀可以多一層保護屏障。
相較于今年5月WHO的官宣,香港1月8日與內地的通關,對杰西卡生活的影響更為大些。通關后,杰西卡終于可以不用先隔離,才能回到內地老家—這也是發生疫情3年后,她第一次回家過年;周末到深圳見朋友、吃宵夜,也變得不再像疫情期間那么困難。
香港與內地的疫情情況有一些相似,但也有一些不同。2022年2月到4月,香港疫情突然暴發,此后在2022年9月、2023年1月與5月,經歷了3波小高峰。
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教授、病毒學專家金冬雁在今年5月27日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香港的第三波感染可能已過頂峰,或者正在頂峰。
他認為,以后每隔幾月,會有小波新冠疫情襲來,絕大多數人癥狀輕微;重癥死亡率極低,但絕對數字仍會不少。“‘海嘯或‘井噴不會再發生,除非出現新的類似病毒這樣極低概率事件。世界上經歷過‘大海嘯的國家與地區,都沒有過二次‘海嘯。”
要知道,大流行結束后,新冠病毒并未消失。如很多專家學者所言,新冠轉為地方性流行病,人們仍需要常年與其“打交道”。也許每年仍會有許多人感染,也會有人感染后發展到重癥甚至死亡,只不過比例相較此前會少很多。
“2020年疫情剛開始時,很多人就陽了兩次了。”
左佳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居住有4年時間。據他觀察,雖然已經取消室內強制戴口罩的要求,但隨著夏天度假季的到來,不論是留學生還是本地人,出于自身安全考慮,還是有部分人群會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戴上口罩。
加拿大魁北克省是北美最后一個取消口罩要求的司法管轄區。早在一年前,魁北克省宣布自2022年5月14日起,允許人們在大多數室內公共場所不戴口罩,但接近兩年強制戴口罩的規定,已經改變了很多當地人對口罩的看法與習慣。

2021年4月23日,加拿大總理賈斯廷·特魯多在渥太華接種了他的首劑新冠疫苗
新冠轉為地方性流行病,人們仍需要常年與其“打交道”。
左佳稱,此前,北美地區民眾在生病或者咳嗽時,才會主動戴口罩,以避免對他人感染。因此,在當地人看來,只有生病的人才會戴口罩,并沒有健康人群戴口罩做防護的意識與理念。
“我的導師年紀超過60歲了,最近他準備出國旅行,提早一周就戴上口罩做防護。”左佳告訴《看世界》,盡管“口罩令”已經取消,但不論留學生群體還是本地人,大家還是有一定的防護意識,比如他自己,就依舊延續了疫情期間回家用酒精消毒的習慣。
加拿大的逐步放開,與疫苗護照的普及不無關系。“疫苗護照”即為疫苗接種憑證,根據接種的不同針次,可以進出不同場合—大多民眾愛去的餐廳、酒吧、電影院等公共場合,只有接種疫苗的人才可進入,因此在推行疫苗護照后,越來越多的加拿大人接種了新冠疫苗。
2021年10月21日,加拿大總理賈斯廷·特魯多在渥太華宣布,標準化的加拿大新冠疫苗接種憑證,已可在該國大部分省和地區使用;同時,政府也在推動加拿大疫苗接種憑證獲得國際認可,從而可以實現跨境旅行。
隨著疫苗護照的推進,重點人群如60歲以上的人中,多數已接種新冠疫苗。2022年2月16日,魁北克省衛生部長克里斯蒂安·杜貝和公共衛生臨時主任呂克·波爾羅醫生表示,60歲以上的魁北克人中,有86%已經注射了加強針,而且至少有200萬魁北克人因感染奧密克戎變體,已獲得了一定免疫力,因此可逐步取消疫苗護照。
2022年3月14日,疫苗護照在魁北克省所有公共場所取消。
而已經打了4針新冠疫苗的左佳,將于半個月后回國。他打算近期接種第五針,以防在國內“二陽潮”里中招。左佳覺得除了做好防護,多運動補充蛋白質,提升自身免疫力也是降低“復陽”率的好辦法。
責任編輯吳陽煜 wyy@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