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延杰
(兵團第十四師人武部,新疆 和田 848000)
伴隨農業生產技術和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為我國現代化農業的運行提供了有力支持,使得我國農業生產率穩步提高。如今,“互聯網+農機作業”服務新模式還處于初期嘗試階段,如若能有效地運用“互聯網+技術”,發揮信息化優勢,即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互聯網+農機作業”的有效性。所以,在“互聯網+農機作業”過程中,就要靈活應用新技術,以推動服務新模式的發展,保障“互聯網+農機作業”在農業生產農業發展時更具優勢。
在傳統農業生產中,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勞作者,其使用的多為傳統生產工具,辛苦完成農業耕種和管理工作,但生產效率極低,與現代農業生產發展的現實需求不相適應。此外,現代農村中大部分的青壯年勞動力都選擇外出打工,留守人員在農業勞作過程中存在較大困境。此種形勢下,全面推行“互聯網+農機作業”服務模式,便能令其農業生產效率得到提升,即使青壯年勞動力在外務工,留守老人也可以高效率完成農業生產工作,從而保障農民增收,并且減少其勞動強度。同時,“互聯網+農機作業”發展過程中,發揮現代化信息技術優勢,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全天候生產作業目標,防止農業勞作過程中因勞動強度過高而產生疲憊感或影響整體作業效率,真正對農作物展開有效的管控,進一步實現農業生產增收目標,為促進農業發展及鄉村振興提供必要支持。
在春耕秋收的繁忙季節,農機具大戶和農機合作社通過互聯網+信息平臺,可以掌握區域農機需求情況、作業市場信息和作業動態。同時,從而使農機大戶和合作社操作機具得到合理分配,使機具得到有效利用。此外,“互聯網+農機作業”還可以讓農戶了解周圍作業機具分布情況和作業價格,點擊農機標識,可以得到機手聯系方式。
在農機和互聯網信息技術融合工作中,相關人員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術水平不高,對融合發展的認知不足。如今,一些人員雖認識到“互聯網+農機作業”能優化農機作業環境和模式,但卻忽視農機推廣工作與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有機融合是一種全新工作模式,從而導致在具體的“互聯網+農機作業”實施過程中,執行力不強,很難保證執行效果。
農機技術推廣部門對“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認知程度不高,對信息技術的應用率也不高,部分農機設備相對落后,功能比較少,很難起到良好的效果。如今,在農業信息化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相關人員并未考慮到實際的情況以及需求,忽視對農機設施進行維護和完善,缺乏資金投入,難以真正實現創新和升級“互聯網+農機作業”服務模式的目標。
在“互聯網+農機作業”服務新模式推廣和實踐過程中,一些工作人員忽略對“互聯網+農機作業”服務模式使用情況的調查,很難掌握“互聯網+農機作業”的現實情況,不能發揮信息技術及互聯網+優勢,無法保障“互聯網+農機作業”的整體宣傳效果。除此之外,有關人員在宣傳和推廣“互聯網+作業”模式中效率不高,因其自身素養有待提升,這樣就會導致其在現實作業時存在諸多不足。如果“互聯網+農機作業”人員未進行全面調查和分析,極有可能影響“互聯網+農機作業”服務的整體效果。
首先,農機推廣部門及有關工作人員要轉變他們的觀念,利用數據分析、實地考察、實例演示等方式,對互聯網信息技術在農機推廣工作中的影響有更深層次的認知。其次,利用定期培訓、在線學習等方式,對先進國家和地區農機推廣信息化建設的經驗有充分認知,提高對信息化技術的利用效率,并與當地實際情況相結合,探索出一種與自身工作需求相適應的農機推廣信息化建設模式。此外,各地政府和農機推廣部門要加強對農民群眾的指導,利用媒體宣傳、基層走訪、舉辦展示會等形式,在互聯網信息平臺上進行宣傳,增強農民的信息化意識,讓其可以與新農機推廣工作方式相適應,推動農機推廣信息化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最后,各地政府應該加大對網絡的硬件建設力度,加大對網絡的投資力度,并與網絡運營商共同努力,加速實現農村網絡的全面覆蓋,讓農戶可以更方便地使用互聯網來獲取農機產品的信息。在此基礎上,以網絡為媒介,加強農戶對農機具知識的了解,增強農戶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的積極性,從而推動“互聯網+農機作業”可持續發展。
在“互聯網+農機作業”服務實際發展中,建成智能農機服務與管理平臺尤為關鍵?!盎ヂ摼W+農機作業”服務人員以農機信息交互平臺或手機APP為基礎,發揮“互聯網+”技術作用,即可形成一體化多功能服務系統,為政府行政管理部門、農機合作社、農機手農戶、加油站等提供精確服務,使農機作業與管理更加便捷。在具體建立服務系統時,為了切實重塑農業機械操作新格,則可從以下幾點入手:(1)推行農業機械操作“一對一”服務。例如,“滴滴農機”已經有諸多農戶和農機手注冊,其可以在這一APP上發布自己想要的代耕、代種、代地流轉等服務,再在這個APP上注冊,這樣其就可以為其提供優質的代耕服務。(2)通過“互聯網+農機作業”服務模式,對農業機械的使用面積進行精確測量。(3)“互聯網+農機作業”人員對各種農機具進行科學調配和利用,引進專業的監控系統,將其安裝在農機專業合作社中,并且運用智能服務平臺,對農機具分布情況和應用情況進行全方位了解,以便后期能高效率調度和使用農機具,盤活閑置農機具資源,及時地發現并排除安全隱患。
首先,工作人員需注重“互聯網+農機作業”服務培訓,提升農業機械推廣員的綜合素質。相關技術推廣人員可以以各種互助平臺、在線直播平臺為基礎,將錄制好的視頻上傳到網絡平臺,農戶群眾可以自己下載學習,還可以通過技術交流會、學習大會等方式,對農戶信息化素質進行全面提升,使其了解網絡信息傳播形式,并能通過網絡檢索學習新的農機信息知識和農機技能。
其次,增加“互聯網+農機作業”服務投入,建設完善的互聯網信息平臺。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對農業機械推廣工作的投入,建立起農業機械推廣工作的網絡信息化平臺。農機作業服務部門的有關人員要有效搜集和整理“互聯網+農機作業”服務新模式的發展信息,構建專業的數據庫,并且將這些內容導入到相關平臺中。與此同時,發揮信息技術優勢,混合應用大數據和互聯網,整合和開發已有農業機械信息。此外,有關工作人員應該與本地區的具體情況相結合,對地方農機產品信息數據庫進行完善,并對平臺上的信息展開實時更新,確保信息完整性、新鮮度,將分散信息集中起來,以便于農機推廣人員高效使用“互聯網+農機作業”服務模式,確保農民群眾更好地了解到最新農機技術和農業機械產品信息。
綜上所述,“互聯網+農機作業”服務模式都發展,可明顯提高農業現代化生產水平,符合信息化發展的趨勢。現代農業發展方式可以對農機裝備的運行過程進行全方位監控,提高其智能化程度。未來,“互聯網+農機”的融合發展之路一定會變得更具可視化、智能化,這就需要有專業的復合型人才能為互聯網+農機作業服務模式的應用及發展提供支持,從而提高農業現代化發展效率,推動“互聯網+農機作業”高質量運作,為我國農業的未來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