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新 亢子月 張博慧
摘 ? 要:高校在對外教育援助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中國高校參與對外教育援助的主要內容包括為受援國留學生提供學歷學位教育、為受援國人員提供專業技能培訓、與受援國開展教育交流活動等,參與方式主要有作為教育援外基地、承擔教育援外項目、接收發展中國家來華留學生以及在發展中國家開展境外辦學等。高校在這一過程中也面臨一些挑戰:參與援外的積極性有待提高,優勢學科與資源的利用有待加強,與受援國教育需求的契合度有待提升,與其他類型對外援助的融合有待強化。中國高校在參與對外教育援助時,可提升高校參與對外教育援助的積極性,強化高校優勢學科資源的引領作用,實現高校對外教育援助與受援國需求的對接,加強高校對外教育援助的成果轉化。
關鍵詞:高校;對外教育援助;對外援助;“一帶一路”;人文交流
中圖分類號:G523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DOI:10.3969/j.issn.1672-3937.2023.07.05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對外教育援助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對外教育援助作為“軟援助”的重要形式,是指國家和國際組織以有償或無償的方式在教育領域或與教育有關的資源方面向受援國提供援助。[1]高校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職能和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使命。[2]在我國對外教育援助的過程中,高校發揮著重要作用,其參與對外教育援助的方式與途徑、與受援國之間的互動以及在我國援外領域扮演的特殊角色值得關注。當前學術界對高校參與對外教育援助的考察相對稀缺[3],進一步的研究深具必要性。本文以中國高校為研究對象,考察其參與對外教育援助的內容及途徑,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并嘗試提出對策。
一、 現狀
(一)援助內容
中國高校在援助內容方面與政府援外計劃緊密結合,具有較強的規范性和專業性。目前援助內容主要集中于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為受援國留學生提供學歷學位教育。中國高校參與對外教育援助的主要內容之一是承辦援外學歷學位教育。援外學歷學位教育項目是構建援外培訓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方式,是我國政府為發展中國家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而開設的高端援外學歷學位項目[4],旨在資助受援國青年來華攻讀碩士或博士學歷學位。具體而言,該項目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直招項目,由各承辦高校直接受托管理,獨立成班;二是專項計劃,由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受托管理,將學員插班安排在各高校相應專業。目前已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26所指定高校通過這兩種方式參與我國對外教育援助。[5]例如,東北師范大學自2017年開始承接教育管理碩士項目,為發展中國家的教育官員、學校管理者及教師提供深造平臺。
二是為受援國人員提供專業技能培訓。中國高校參與對外教育援助過程中提供的培訓主要包括對受援國教師的培訓、面向政府高級官員開設的研修班以及校企合作的職業技術培訓。前兩項可稱為專業型培訓,主要是通過集中培訓和實地考察交流等形式開展。例如,山東師范大學參與的“中肯友好使者”培訓計劃項目,以肯尼亞基礎教育師資和政府官員為對象,通過為該國培訓專業人才,對其進行教育援助。職業技術培訓可稱為技能型培訓,通過課堂講課、現場實習等方式教授受培訓人員相關領域的實用技術,使參加培訓人員掌握專業技能和知識。例如,寧波職業技術學院與貝寧塞科學院合辦中非(貝寧)職業技術培訓學院[6],培養大量實用技術人才。
三是與受援國開展教育交流活動。從人力資源開發的角度看高校間教育交流活動,其吸引力和受援國參與人員的能動性更高,有助于受援國更直接地學習和吸取教育經驗和教學方法,提升教育質量。這種方式也更能體現平等合作的理念,有利于增強援助國的影響力。中國高校開展了廣泛的對外教育交流活動。例如,近年來中國派遣大批高校教師前往非洲任教,涉及20余門學科[7],帶去先進的教學方法和育人經驗,幫助當地高校提高學科和專業建設水平;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等教育交流合作機制也在中國高校參與對外教育援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參與途徑
目前,中國高校主要是通過“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參與對外教育援助。
一是建設教育援外基地。2003年至今教育部在我國10所高校設立了教育援外基地。這些援外基地的主要任務是承擔各類援外培訓項目、選派援外教師、提供政策咨詢等,同時也承擔其他部委委托的教育援外項目。[8]2003年教育部第一個教育援外基地在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掛牌成立,2004年浙江師范大學、吉林大學和東北師范大學成為新的教育援外基地,2008年南京農業大學、南京醫科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云南大學、貴州大學、瓊州學院被確定為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這些教育援外基地負責承辦教育部指定的專門性對外援助項目。例如,浙江師范大學主要承辦高等教育管理與高等教育師資培訓相關的援外項目,吉林大學主要承辦現代遠程教育相關的援外項目,東北師范大學主要承辦教育行政管理領域的援外項目等。其中一些高校也通過不斷創新,豐富援助內容與形式。例如,瓊州學院結合海南當地產業特色為發展中國家開展旅游管理高級研修班;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利用自身技術專長建設埃塞俄比亞魯班工坊,并援助建立埃塞俄比亞—中國職業技術學院。
二是承擔教育援外項目。教育援外項目主要由各高校自主申請參與。目前教育部開放申請的對外援助項目主要為兩類:一是“中非高校20+20合作計劃”,目前只對已納入合作計劃的高校開放申請,重點培養國外青年精英和高級管理人才;二是“一帶一路”系列項目,包括“魯班學堂職業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絲路1+1科研合作”“友好使者培訓計劃”等項目,各高校均可申請參與,旨在鼓勵各高校開展學術合作和開展人員交流。相較于專門設立的教育援外基地,教育援外項目面向的高校范圍更廣,有更多的高校能夠通過這種途徑參與到對外教育援助中。
三是接收發展中國家來華留學生。近年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人數不斷增長,其中亞洲學生人數最多,2018年達29.5萬人,非洲學生增幅最大,2018年與2010年相比增長近5倍。[9]目前,中國已成為亞洲最大留學目的國,其中泰國、印度尼西亞和越南三國來華留學生規模占東南亞來華留學生總規模的近70%。[10]接收發展中國家留學生是中國高校參與對外教育援助的一種中長期手段,高校在其中發揮的專業性、能動性作用更強。
四是在發展中國家開展境外辦學。境外辦學作為我國高等教育“走出去”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高校參與對外教育援助的重要途徑。截至2018年,中國高校以“一帶一路”為平臺,在境外舉辦了5個辦學機構和100多個辦學項目,近年來新增的專業主要有金融與投融資管理、航海技術、烹飪工藝與營養等。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老撾蘇州大學等境外辦學機構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本科院校和職業院校“走出去”辦學,推動中國教育走向世界。[11]
二、不足之處
(一)高校參與援外的積極性有待提高
目前來看,我國三千余所高等學校中參與對外教育援助的仍是少數。當前我國高校的教育國際化程度不高,對留學人員的吸引力不足,在國際教育規則、標準制定方面參與不多。[12]我國在經歷20世紀90年代的教育改革探索后,政府在高等教育中的角色由行政主導轉變為宏觀指導[13],高校在對外交流和實現國際化的過程中提升了主動權。但中國高校參與對外教育援助時,在境外辦學、合作科研、課程國際化、教師學者流動等方面,很大程度上還是依賴政府主導,大部分高校僅專注于完成援外任務,對于利用教育援外提升自身國際化建設缺少前瞻性的認識。中國高校要在教育援外中承擔好人才培養職能,還需要在積極性、能動性等方面不斷提升。
(二)高校優勢學科與資源的利用有待加強
中國高校擁有豐富的學科專業和教學資源,但目前在高校參與對外教育援助的過程中,這部分優勢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一方面,高校優勢學科作用尚不突出。高校在參與對外教育援助時若能以自身優勢學科為引領,突出知識資源優勢,或有力提升對外教育援助的專業性和影響力。長期以來,中國高校在承辦對外教育援助項目時,主要擔任特定研修班的培訓工作。而對于綜合性大學而言,單一性參與未能充分發揮高校優勢學科的援外潛力。另一方面,高校教學資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中國高校不僅擁有豐富的教育人力資源,還擁有豐富的圖書館、數據庫、實驗室等資源。當前中國高校在參與援外的過程中,無論是舉辦研修班還是派遣教師赴外,都主要依賴教育人力資源,其他方面的優勢教學資源尚未充分利用。此外,如何利用好自身資源,搭建對外教育援助的線上平臺,拓展教育資源的傳播渠道,也是需要關注的問題。
(三)與受援國教育需求的契合度有待提升
中國高校在教育援外中要想發揮教育對受援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作用,對受援國的教育需求特別是就業市場的關注還需進一步加強。中國高校參與教育援外培訓的內容主要是職業技術和教育行政管理培訓,內容重復性較高,在當前時代背景下缺乏創新性和針對性。不同學科在不同受援國的人才需求量存在差異,但高校在相關領域開展的針對性的教育援外工作較少。受援國學員來自不同的發展中國家,文化背景不同,對知識的需求也不同,中國高校對學員專業背景和職業發展的關注度也有待提升。
(四)與其他領域對外援助的融合有待強化
中國高校要在對外教育援助中實現更大的綜合效益,除了加強自身國際化建設,爭取與不同領域對外援助的融合十分必要。目前,高校在參與對外教育援助過程中,與其他領域對外援助的有機融合尚待加強。高校參與教育援外主要關注在教育部、商務部支持下的特定領域的活動,對教育的延展性關注有待提升,在與其他部委主導的援外實踐的融合上還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例如,在我國衛生援外過程中,具備一流醫學學科的高校參與較少,而對發展中國家衛生人才的培養涉及我國醫學學歷學位及培訓項目的國際化認證,當前高校在衛生教育方面參與較少,不利于這一進程的推進。
三、對策
(一)提升高校參與對外教育援助的積極性和能力
提高我國眾多高校參與教育援外的積極性,需要政府加強引導,深化高校對教育對外開放、高等教育國際化重要性的認識,加大對高校參與教育援外的支持力度,鼓勵高校利用自身優勢參與對外教育援助工作。同時,還需要加強高校教育援外能力建設,提升高校援外實踐能力,使高校在對外教育援助中更具自主性和創新性。高校在政府引導下積極參與教育援外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實際加強自主規劃,提高自身教育援外工作水平。
(二)強化高校優勢學科資源的引領作用
第一,深挖高校學科優勢,完善學科建設的國際化標準與認證。我國眾多高校在不同學科領域有自身優勢與特色,應鼓勵高校在參與教育援外時深挖一流學科優勢,提高我國對外教育援助的質量和效益。同時,中國高校也應注重參與學科建設的國際化標準與認證。推進學科建設的國際比較與國際認證是中國高校以國際視野參與教育援外的重要環節,也是促進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基礎性工作。第二,充分利用線上多媒體技術,建立完善學習資源共享平臺。中國高校擁有豐富的學習資源數據庫,應利用好高校網絡資源共享平臺,加強與受援國在網絡圖書館、教學網課等方面的共享,打破教育援外的時空限制。
(三)實現高校對外教育援助與受援國需求的對接
中國高校需要更深入地加強與受援國的聯系,從完善受援國教育體系的角度加強人才培養。及時掌握受援國的教育需求和發展動態是中國高校開展教育援外工作的基礎。我國需要加強對高校參與對外教育援助數據的統計與管理,及時更新援外項目的實施運行情況,以幫助高校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育援外工作。中國高校還應加強對發展中區域與國別的研究,在深入了解其歷史文化背景的基礎上提升對外教育援助的針對性。
(四)加強高校對外教育援助的成果轉化
中國高校要實現教育援外與其他領域援外工作的有機融合,有必要將教育成果轉化為社會發展的動力。一是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拓寬合作領域,打造受援國學生學習實習就業一體化平臺。當前海外中資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利用好海外本土化人才是一大關鍵。中國高校可做好將受援國學生與當地企業相對接的工作,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為經過教育培訓的受援國學生創造實習就業機會。我國職業技術大學在這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其他高校在參與對外教育援助時亦可加強。二是支持高校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教育援外是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具有重要意義。中國高校可發揮自身人文交流的橋梁作用,積極參與“一帶一路”的民心相通工程。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了33個文物援助項目[14],具備歷史學、考古學等相關專業的高校在這類項目中大有可為。支持中國高校積極參與“一帶一路”相關項目,是提升教育援外工作質量、推動高校國際化發展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陳瑩.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中國國際教育援助[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11):122-123.
[2]人民網.發揮高校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積極作用[EB/OL].(2019-11-11)[2022-09-15].http://edu.people.com.cn/n1/2019/1111/c1053-31447737.html.
[3]張慧睿,馬萬華.日本大學參與對外援助及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影響[J].教育學術月刊,2019(11):19-25.
[4]東北師范大學.2020級商務部援外學歷學位教育項目開學典禮順利舉行[EB/OL].(2021-12-02)[2022-09-15]. http://edu.nenu.edu.cn/info/1072/7248.htm.
[5]留學中國.商務部援外高級學歷學位教育專項計劃招生簡章[EB/OL].(2022-01-21)[2022-09-20].https://www.campuschina.org/zh/content/details1003_343815.html.
[6][8]陳明昆,張曉楠,李俊麗.中國對非職業教育援助與合作的實踐發展及戰略意義[J].比較教育研究,2016(8):3.
[7]王萌.中國對外教育援助的現狀分析及探索[J].智庫時代,2018(24):72.
[9]中國教育新聞網.來華留學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人才支撐[EB/OL].(2022-09-13)[2022-09-20].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209/t20220913_2110945953.html.
[10]商務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已成為我國國際教育重要市場[EB/OL].(2020-02-10)[2022-09-20].http://tradeinservices.mofcom.gov.cn/article/ydyl/sedly/jyfw/202002/98178.html.
[11]中國教育新聞網. 互容 互鑒 互通——新中國70年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之路[EB/OL].(2019-10-15)[2022-09-20]. 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1910/t20191015_267339.html.
[12]人民論壇網.周洪宇代表:“十四五”期間如何做好教育對外開放工作[EB/OL].(2021-03-11)[2022-09-20].http://politics.rmlt.com.cn/2021/0311/609474.shtml.
[13]中國教育新聞網.高等教育國際化:從學習跟跑邁向并跑領跑[EB/OL].(2019-11-20)[2022-09-20]. 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1911/t20191120_275850.html.
[14]《新時代的中國國際發展合作》白皮書[EB/OL].(2021-01-10)[2022-09-20].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1/10/content_5578617.htm.
Chinese Universities Participation in Foreign Educational Aid:
Current Situa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JIN Xin ? KANG Ziyue ? ZHANG Bohui
(School of Marxism,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
Abstrac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foreign education aid. At present, the main approaches of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articipate in foreign education aid include providing academic degree education for foreign students, providing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for personnel, conducting educational exchange activities, etc. These are mainly realized by serving as educational aid bases, undertaking educational aid projects, receiv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running schools overseas. However, there are problems: the enthusias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articipate in foreign aid needs to be improved, the utilization of advantageous disciplines and resources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the compatibility with the educational needs of recipient countries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the integration with other types of foreign aid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Chinese universities can enhance their enthusiasm and their competence, strengthen the leading role of superior discipline resources of universities, realize the needs-demands, strengthe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chievements of foreign educational aid.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eign educational aid; Foreign aid; The Belt and Road; People to people exchanges
編輯 朱婷婷 ? 校對 呂伊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