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初中社團是我國基礎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學校勞技社團作為學生學習勞動技能的第二課堂,改變了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在基于勞技教材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社團活動的生活化和趣味性。文章將介紹江蘇省南京秦淮外國語學校勞技社團的教學模式和經驗。
【關鍵詞】教學模式;內容設置;技能;評價
作者簡介:晏曉芳(1981—),女,江蘇省南京秦淮外國語學校。
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改革和素質教育的發展,社團不再僅僅是大學生的專屬,而是作為初中課堂教育的有效延伸和補充。學生們在共同愛好和興趣的前提下,自愿加入社團。通過社團活動,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都得到了明顯的提升。筆者以江蘇省南京秦淮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學校”)為例,對勞技社團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展開初步探索。
一、學校勞技社團的基本情況
眾所周知,初中勞動與技術課程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之一。由于這一課程的課時比重較輕,學生在校活動時間有限,且與課程相配套的操作材料需要學生自行配備等因素,導致課程的開展存在一定的難度。為了彌補這一不足,同時挖掘和培養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生,滿足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勞動技能水平,學校根據實際,創造性地結合校本教材,因地制宜,充分挖掘第二課堂—社團活動的教育資源,積極為這些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深度學習的機會。
學校將勞技社團的名稱定為“巧手少年”,并設置了對應的團標。社團的活動時間固定在每周三下午的第三節課。目前,以勞技社團模式開展深度學習的方式已經進行了近8年的時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勞技社團成員的選擇是采取網絡報名的方式,由教師基于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學生日常勞技課上的表現,每學年選定40人加入社團,并通過學生毛遂自薦來選定團長和副團長各一名,協調社團活動的開展。同時,學校專門撥出部分社團活動經費,剩余極少部分由社團成員補足,這樣能夠讓學生更加珍惜參與社團學習的機會,避免因人數眾多而無法給每個學生配齊材料和工具、無法面面俱到的缺憾,保證每次活動可以物盡其用,讓學生學有所獲。另外,社團項目設置豐富、合理,兼顧學生興趣和育人效果。每學期安排大約10個主題活動,在正式開展活動前,教師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決定這個學期將傳授哪些基本的勞動技能,然后結合區域性資源和社會實踐活動等,制訂一學期的活動計劃,使各個活動之間自成一體又相互聯系,并且盡量做到涵蓋面廣泛,內容豐富多彩。當然,社團活動是勞技課程的有效補充,因此活動內容將緊密圍繞初中勞技課程標準。2020—2022學年度學校勞技社團活動內容設置的對比情況如表1所示。
二、勞技社團的教學模式
隨著社會信息化的加速發展,學生接受的課本之外的信息越來越多,他們的思維和視角更開闊。如果教師沿用傳統的、機械的教育模式,學生會失去對社團活動的新奇感。因此,除了要根據學生的個性、心理特點選擇適合他們學習的內容,教師還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多嘗試新方法,探索新路子。
(一)采用探究式教學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探究式教學法是指讓學生在學習概念和原理時,通過觀察、實驗、思考等途徑主動探究,自行發現并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方法。勞技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強、以實踐為主的課程,每一個勞動項目所蘊含的知識、操作步驟原理以及工具使用技巧和改進方法,都值得我們研究和探索[1]。建立在實踐操作上的探究式教學法是近年來勞技課程使用較多的教學模式,它改變了教師傳統的口傳面授的方式,讓學生作為主體主動探索,由表及里,逐步發現并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模型和學習方法架構。例如在“縫制襪子娃娃”的社團活動中,教師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學法,在發給學生制作材料前,給每組一個成品,讓各組觀察制作襪子娃娃所需的材料、工具,思考怎樣能夠做出這樣的玩偶,會用到哪些方法……這樣學生的大腦能被充分激活,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開放性能夠得到提高。在探索的過程中,學生還可能提出與眾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教師允許也鼓勵學生實現這些新奇的“點子”,因為所有創新活動都是從這些不經意間冒出的想法中產生的。開展探究式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從多角度、多渠道、多層次獲取知識的能力,對學生的創造性發展具有深層次的影響。
(二)借助有效社會資源,為社團發展提供相應保障
社會是巨大的資源庫,蘊藏著豐富的社團活動資源[2]。學校并不局限于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而是科學合理地選擇適合開展活動的地點和授課人員,這樣能豐富社團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目前,學校社團活動的地點主要有4處:校內的勞技專用教室、學校食堂、離校較近的民俗文化集中地—老門東,以及家長提供的個人勞動場地。
校內的勞技教室能夠基本滿足日常勞技社團教學的需要,但是無法滿足一些特殊的勞技課程的要求,比如園藝、蔬菜栽培、烹飪、收納與整理等社會勞動項目。因此學校充分利用學校食堂作為勞技教學實踐基地,每學期開展一次學生幫廚活動。比如在元旦期間開展包餃子活動,組織學生跟廚學習包餃子,讓學生品嘗自己的勞動成果;在五一期間組織學生制作水果杯和小蛋糕,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另外,針對一些民族傳統手工藝的制作活動和民俗活動,學校選取學校旁邊的老門東文化街區作為活動地點,結合這里的區域性學習資源,由手工藝人集中展示、介紹相關的制作方法。例如學校開展捏面人、剪紙、制作傳統花燈等活動,把學生從課堂帶到極具地域特色的實踐活動中。針對園藝和蔬菜等種植的項目,學校聯絡有蔬菜種植園的家長,利用周末或節假日時間,組織社團成員集中前往學習相關的栽培和養護知識。
三、勞技社團的學習模式
(一)組內互學互助
社團活動沒有基礎課程的硬性教學指標,在實踐過程中,學校進行了不同模式的嘗試。為使實踐與探究走向深處,教師鼓勵實踐技能掌握扎實的學生帶領其小組成員一起學習。因此,學校除了根據學生的意愿自由搭配組合了6個小組(平均每組6~7人),還在每組中設定了“小組情報員”,他們的作用不僅是在每組中擔任“小老師”,指導小組成員進行實踐操作,還要負責每組出現的問題的總結反饋。教師弱化在社團活動中的作用,將活動的大部分主導權交給學生。在合作小組內部,學生相互熟悉,配合默契,榮譽感強,再加上分工明確,通常活動效率較高,作品完成的質量也較好。
(二)高低年級結對幫學
勞技社團成員來自不同的年級。高年級的學生有了之前的經驗積累,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比低年級的學生要牢固,因此學習新內容更好、更快。教師會根據活動內容的難易程度決定是否采用結對幫學的學習模式。例如在“立體折紙玫瑰”活動中,學生對折紙并不陌生,由于立體折紙技術操作難度較大,不同于簡單折紙,因此教師組織高低年級學生結對幫學,讓學過立體折紙的高年級學生一對一給低年級的學生操作示范,逐步完成制作。這種學習方法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操作技術不嫻熟的高年級學生會出于責任心在課前做好充足的準備,鞏固操作方法。低年級學生學習時態度會更認真,即使在課堂上沒有完全掌握技術,也會課后找到學習目標,彌補不足之處。
四、勞技社團的評價模式
社團活動評價注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體驗和活動后的感悟、收獲,以及活動開展情況。學校將勞技社團評價分為學生學習成果評價和課程評價,在實施社團活動的過程中,進行每次活動的評價和課程設置總體評價,并對評價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在評價中逐步完善社團活動實施的內容和細節,取得了預期的評價效果。
(一)學習成果評價
學生學習成果評價是測量學生實現預期行為目標程度的評價,科學有效的評價方式是實現社團活動目標的重要保障。在評價方式上,教師利用投影展示實踐操作技能達成的依據,在學生間開展自評與互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果。教師在評價結果的基礎上,加強縱向比較,為學生建立評價檔案。社團活動“壽司卷的制作”學習成果評價表如表2所示。
每組的“小組情報員”負責發放和收取評價表,并做好小組成員的信息統計。指導教師根據匯總情況,建立評價檔案。
除了每節課的即時評價,教師在每學期社團活動結束之前還會安排一次學習成果綜合評價,根據社團成員推選、教師考核記錄等,表彰在社團活動中實踐能力強、完成情況好的學生,除了頒發證書,給予物質獎勵,還會在校園的櫥窗和勞技教室里集中展示他們的優秀作品,借此調動其他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課程評價
為了獲取有效的反饋信息,提高社團活動的質量,社團活動評價必不可少。在進行評價前,社團活動指導教師借鑒了學校領導和其他社團指導教師的意見,制訂了詳細的評價方案,確定了評價目標。教師采用調查問卷(見表3)、座談等途徑收集評價信息,并歸納總結評價結果,以此作為社團內容安排是否合理、教學模式是否科學的依據。
表4是基于表3的調查問卷所做的信息統計分析。
根據統計分析得出的數據,指導教師對于學生掌握了哪些技能、學習的興趣點在哪里都能了如指掌,在安排社團后續活動的過程中能有所側重。例如,根據信息反饋調查問卷統計表,教師在2020—2021學年度第二學期的社團活動安排中增加了學生感興趣的美食制作體驗課—壽司卷的制作、水果沙拉制作品嘗會。從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出發進行的一切學習活動,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結語
學校勞技社團活動以新課程標準為基石,采用個性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將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一對一研究性學習和個體化學習結合,構建完善科學的評價體系,形成了多邊互動的社團活動模式。未來,學校將繼續完善社團教學和管理的細節,真正做到不辜負每一個加入社團的學生,讓他們掌握實用的勞動技能,收獲快樂。
【參考文獻】
[1]章群鋒.基于“研究性學習”的勞動技術教學模式探微[J].科教導刊(電子版),2020(3):142.
[2]陳鐵梅.有效開展初中學生社團活動的路徑[J].江蘇教育,2010(8):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