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活動教學法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方法,同時也是一種廣泛受到學生歡迎的教學方法。教師在初中數學教學階段,設計有效的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發揮自身的主動性,既能夠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又可以豐富學生的體驗,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活動教學;初中數學;高效課堂
作者簡介:黃蓉(1996—),女,江蘇省泰興市南新初級中學。
在活動中,學生能夠發揮自己的潛能,通過努力獲取成果,體驗成功的快樂。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以活動為載體,組織學生在參與活動的同時探究新的數學知識。針對初中數學學科而言,教師可以設計多種活動類型,不同的活動有不同的作用,但最終的目的都是構建更為高效的數學課堂。
一、設計個體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一)實操型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隨著學生年齡的不斷增長,他們所學的知識也越來越難。越是難的知識,越是要讓學生從本質上理解。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實操型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調動自己的多種感官,去觀察,去思考,去操作。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全方位地體驗和探究知識,在理解新知識的同時,奠定更扎實的知識基礎。
個體活動是教學中常用的活動。教師在設計個體活動時,一方面要考慮活動的難度,要讓學生能夠按照步驟參與活動;另一方面要考慮活動的目的,要讓學生有明顯的收獲,如在活動中發現某一知識點的規律等[1]。
在開展平移的教學時,筆者設計實操型活動?;顒拥膬热莺芎唵?,學生需要提前準備一張格子紙,在格子紙上任意畫出一個三角形,然后把這個三角形向右或向左平移五格,再得到一個新的三角形。在這一操作中,學生經歷了“畫一畫”的過程,復習了圖形平移的畫法。在此基礎之上,筆者啟發學生思考自己畫的兩個三角形在平移的過程中哪些因素沒有發生改變。在操作和觀察之后,學生發現,平移前后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都是不變的,而三角形的位置發生了改變。由此,筆者組織學生總結平移的概念。隨后,筆者組織學生用一塊橡皮在課桌上沿不同方向平移,由此發現平移的一個決定因素—方向;筆者又組織學生用這塊橡皮在課桌上平移不同的距離,并總結出平移的另一個決定因素—距離。簡單的兩個實操型活動,讓學生理解了平移的要點。
在設計活動時,教師要充分考慮活動的可行性,確保學生能夠完成操作,并在操作中發現一定的規律。像上述案例那樣,即使是簡單地畫一畫或者用手邊的學具來進行實操型活動,也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二)任務型活動,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在“雙減”政策下,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在減輕負擔的同時提高學習質量,是教師需要不斷探索的問題。在初中數學課堂上,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是非常關鍵的教學目標和任務。對此,筆者建議教師可以設計任務型活動,組織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這樣一來,原本課堂上相對枯燥的練習環節就變成活動環節,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能夠使課堂變得更加出彩。最重要的是,在任務型活動中,學生需要通過自身的努力完成任務,在教師的激勵下,學生的積極性會逐漸提高。久而久之,學生完成任務的效率會逐漸提高,其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也會隨之提高[2]。
在開展中位數和眾數的教學時,筆者為學生設計了一個任務型活動。一方面,學生要自主瀏覽教材中的內容,解決以下問題。第一,什么是中位數?什么是眾數?第二,中位數和眾數有什么不同?第三,在一組數據中,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可能會是同一個數字嗎,舉例說明。完成任務后,學生能夠初步了解中位數和眾數的概念。另一方面,學生需要根據自己所了解的知識完成以下變式練習題。題一:請找出下列兩組數據的中位數:①5、6、2、3、7;②4、0、2、-5。題二:一次體育比賽中,五名同學的得分分別為85、87、91、92、58,這組數的中位數是多少?題三:數據8、8、9、10、12、12、13中,中位數是,眾數是。
學生是發展中的人,他們在學習方面的潛能等待教師去挖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通過任務驅動的方式組織學生參與活動,循序漸進鍛煉學生的能力,讓學生掌握更多自學的方法。
二、設計合作活動,促進學生共同進步
(一)探索型活動,碰撞思維
眾人拾柴火焰高,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活動效率較高。經歷了六年的小學生活之后,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合作能力,能夠合理分工、相互配合。在進入初中后,數學知識變得更加復雜,很多問題都需要學生合作解決?;谶@種情況,教師可以在初中數學課堂中多設計合作活動。學生小組成員共同努力,集思廣益,通過猜想和驗證等方式,尋找更多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有利于促進共同進步。需要注意的是,在組織學生開展小組探索活動前,教師應當秉持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給學生分組;在活動中,教師應當充分啟發和引導學生[3]。
在組織學生學習用方程組解決問題時,筆者在課堂上展示這樣一個情境:河岸兩邊分別有一些猴子,左邊的猴子對右邊的猴子喊話:“你們從橋上過來一只加入我們,那么你們那邊剩下的數量就只占我們總量的三分之一;如果我們從橋上過去一只加入你們,那么河岸兩邊的猴子數量就一樣多了?!苯又?,筆者組織學生合作探究,共同思考和解決以下問題。第一,情境中已知條件有哪些?需要求解什么問題?第二,情境中有幾個未知數,怎么設未知數?第三,情境中有哪些等量關系?第四,如何列出方程組?第五,解出方程后怎樣驗證答案是否正確?第六,確定答案正確后還要做什么?在小組合作下,學生成功解決了以上問題,并在合作中總結了用方程組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一審,二設,三列,四解,五檢驗并作答。
在發現學生無法一個人解決問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探索型活動,讓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積極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對這些想法進行整合,從而得到新的見解。
(二)競爭型活動,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精神
競爭型活動不僅能夠讓小組內的成員團結協作,共同進步,還能夠讓小組之間良性競爭,進而調動全班學生的積極性,營造積極進取的班級氛圍。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進入青春期,他們有著較強的好勝心,不服輸,有沖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可以組織競爭型活動,促使學生全力以赴,積極應對挑戰。此外,教師要想學生在競爭型活動中充分發揮積極性,就需要設置一些獎勵,以此來吸引學生,鼓勵學生參與競爭,讓學生給小組爭光的同時自己也能不斷進步[4]。
在帶領學生學習了三元一次方程組后,筆者為學生設計了一道一題多解的問題:一個三角形,三條邊的比例是3∶4∶7,它的周長是70厘米,請你分別求出這個三角形的三邊長度。筆者組織學生小組探討,將想到的所有解法羅列出來,最終,解法最多、正確率最高、速度最快的小組可以得到積分獎勵。有的小組想到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問題,分別設三條邊的長度為3x、4x和7x,求出x的值之后,再分別求三條邊的長度;有的小組想到可以分別設三條邊的邊長為x、y、z,再根據題意列出方程組解決問題;還有的小組想到可以設兩個未知數,如三角形其中的兩條邊分別為 x 和 y,那么第三條邊就是(70- x - y),再根據比例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決問題。在競爭型活動中,學生小組進行了頭腦風暴,竭盡全力探索更多的解題思路。
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開展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活動的可行性。
三、設計功能型活動,構建精彩課堂
(一)趣味型活動,營造輕松氛圍
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沒有任何興趣、依靠強迫維持的學習會扼殺學生的學習精神,這種學習是不會長久的。興趣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興趣能夠讓學生突破平庸,在自己喜歡的科目上大放異彩;反之,如果學生缺乏興趣,那么教師即便再努力地開展教學活動,效果也不盡如人意。初中數學教材中的知識比較復雜,如果沒有興趣的支持,學生很難堅持學習。教師在組織開展教學活動時,要充分考慮活動的功能。趣味型活動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讓數學課堂氛圍更加輕松愉快。教師可以結合生活、游戲、故事等元素,設計趣味型活動,引導學生體驗數學的魅力和樂趣[5]。
在開展合并同類項的教學時,筆者在課堂上組織學生一起玩“找朋友”的游戲。筆者準備了八張卡片,卡片上分別寫有7a、5ab2、3a、-9 x2 y3、4 x2 y、2 x2 y、-13ab2、5 x2 y3。接著,筆者選出八個學生,讓他們一人拿一張卡片,根據自己卡片上的單項式來找到對應的“朋友”,并且站在一起。其他學生做評委,看一看這八個學生找的“朋友”對不對。在這個環節中,筆者鼓勵當評委的學生積極發言,說一說自己的建議。有的學生認為字母相同的單項式可以組成一對“朋友”,如7a和3a,這兩個單項式中都只包含字母a;有的學生認為想要組成“朋友”,字母的指數也要對應相同,如4 x2 y與2 x2 y、-9 x2 y3與5 x2 y 3。通過這個簡單的游戲,學生認識了一個新的知識概念—同類項,同時了解了同類項的意義。
在部分學生眼里,數學可能是難懂的、無趣的。作為教師,要打破學生對數學的刻板印象,結合學生的興趣點在課堂上設計一些有趣的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讓數學課堂變得更加精彩。
(二)實驗型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形成嚴謹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為了能夠達到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實現數學教學的目標,教師可以考慮開展實驗型活動。初中數學教材中有很多知識是可以通過實驗獲得的,在教學這些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實驗來發現數學規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學生可以提出猜想,通過一系列的操作驗證猜想,最終獲取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測量數據、歸納對比、驗證結果、總結規律,不僅體驗了科學的學習過程,還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
在開展平行線性質的教學時,筆者組織學生通過實驗了解平行線的性質。首先,學生需要在空白的紙上畫出兩條平行線,再畫出第三條直線分別與這兩條平行線相交。其次,學生需要在紙上找到同位角、內錯角和同旁內角,并用量角器量出這些角的度數,確定這些角之間的大小關系。以同位角為例,學生測量出度數之后,猜想兩直線平行,同位角之間有相等的關系。由此筆者向學生講解證明平行線的第一個性質—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最后,筆者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兩直線平行,內錯角和同旁內角之間的關系,并且思考如何進行推導和證明。在這個活動中,學生經歷了畫圖、測量數據、猜想、證明、得出結論的過程。這樣的過程不僅能夠讓學生掌握平行線的性質,還能夠培養學生大膽猜測、科學求證的態度。
正所謂實踐出真知,教師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開展實驗活動,一方面是為了讓學生經歷探究知識規律的過程,促進學生用更科學的方法認識數學知識;另一方面,是為了鼓勵學生參與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推動學生的自我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活動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有非常強的可操作性。作為教師,應當深入了解活動教學法的優勢和適用條件,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需求,精心設計適當的教學活動,以此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此外,教師在活動前要認真預設準備,活動中要重視對學生的啟發引導、鼓勵肯定,活動后要重視反饋并及時反思。教師要肯用心,讓活動成為構建高效數學課堂的法寶。
【參考文獻】
[1]董甲權.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有效引導策略[J].天津教育,2022(23):18-20.
[2]張玉科.“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提質增效探究[J].試題與研究,2022(24):98-100.
[3]趙煥榮.初中數學趣味化教學活動開展研究[J].求知導刊,2020(46):37-38.
[4]俞慧紅.活動化教學 讓數學課堂更精彩[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0(17):23-24.
[5]周小仁.新課程改革下初中數學活動化教學研究[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9(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