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維錄
摘 要:語文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下,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被強調,人文性卻被忽視。新課改要求在重視語文學科工具性的同時,也要重視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只有發揮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特征的課堂才是高效的課堂。文章結合初中語文教學實際,以深度學習理念為指導,探討了高效課堂的構建方式,以順應課程改革的要求,推動初中語文課程的發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深度學習;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25-0151-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5.050
深度學習是相對于淺層學習而言的,很長時間以來,教育工作者將深度學習與淺層學習的區別局限地視為對知識理解程度。事實上,深度學習相對于淺層學習而言,學習過程、學習程度以及學習結果都更為深入。止步于淺層學習的語文課堂對知識的學習淺嘗輒止,新知與舊知不能融會貫通,更不能完成知識的遷移,用語文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而深度學習則通過對學習過程的強調,讓學習程度與學習結果更上一層樓,這就很好地解決了當前初中語文課堂所面臨的低效乃至無效的問題。出于構建高效課堂的要求,尤其是在雙減政策落地之后,教師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視為語文教學的第一要義,盡可能地讓學生在一節課上學習更多的知識,但是高效課堂的含義并非如此。深度學習沒有將學習量作為衡量是否高效的標準,而是將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作為衡量是否高效的標準,這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必須基于深度學習理念探尋構建高效課堂的方式。
一、基于深度學習的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構建影響因素分析
(一)教師因素
教師是語文課堂的組織者,與學生同為語文課堂的主體,兩大主體也處在相互影響的態勢之中,教師的很多行為都會影響學生深度學習的發生。
學生的學習會受教師教學態度的影響。一節完整的語文課勢必是師生不斷互動的課堂,如果兩大主體完全不交流,那么就會影響學生深度學習的發生,進而也就會影響高效課堂的構建。
同時,深度學習的實現還受教師所選擇的教學方法的影響。教學方法的合理使用能夠讓課堂教學事半功倍,相反則會事倍功半。傳統的教學方法更加側重于語文知識的灌輸,不能引導學生主動完成知識建構,也不能完成學習遷移,因此深度學習無從實現。只有教師基于深度學習的要求選擇更為合適的教學方法,才能引導學生實現深度學習,從而完成高效課堂的構建。
此外,相關研究也表明,學生的學習狀態還會受到教師課堂反饋的影響。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更加重視互動教學,經常在課上提問學生,但是卻并沒有對學生的回答做出正確的反饋,學生不知道自己哪里好,也不知道自己哪里不好。這種情況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會影響學生今后的學習行為,影響深度學習的實現,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也就止步不前。
(二)學生因素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發展,學生作為課堂主體被強調,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學生是讓語文課堂有意義的前提,學生的學習行為影響與制約著語文深度學習的發生。
影響學生學習行為的首先是學習狀態。初中生面臨著中考,或多或少會存在壓力,尤其是由于早期教師對高效課堂的局限認識,在無形之中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在這些重壓之下,學生不堪重負,影響了學習效果,連對知識的淺層理解都很難實現,更不用說深度學習的實現了。
“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興趣是驅使學生自覺學習語文的源動力,能夠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如果沒有興趣,學生就不愿意參與到語文課堂中來,更無法在頭腦中形成完整的語文知識體系與話語體系。
此外,學習結果也會影響學生深度學習的實現。不少教師將深度學習視為學習結果,即對語文知識的深度理解,但是事實上,學習結果也會對深度學習的實現產生反作用。當學生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學習,并沒有提高語文成績、掌握語文知識,就會讓學生懷疑自己;當學生收到好的學習結果時,則會進一步帶動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
(三)學習材料因素
學習材料就是支撐學生完成語文學習活動的全部內容,包括教材、教輔材料等,其也會影響學生深度學習的發生。
一方面,學習材料內容本身就決定著深度學習是否能夠實現。深度學習與表層學習不同,其要求學生在新知與舊知之間建構聯系,并能夠在生活中完成知識遷移,而學習材料作為幫助學生實現這一要求的媒介,其本身的豐富性、科學性與全面性就會影響學生深度學習的發生。
另一方面,學習材料與生活之間的聯系也會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深度學習強調用語文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同時,新課改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也強調生活性特征,其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目標之一,在課堂中的完成度也是衡量課堂是否高效的重要標準。
(四)課堂教學環境因素
深度學習的發生并非易事,外在的課堂教學環境也會對其產生不小的影響,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班級紀律與師生關系。如果班級紀律不好,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行事,那么就會有學生不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出現開小差、游離在課堂之外的情況,影響高效課堂的構建。同時,如果師生關系不和諧,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也會明顯降低,與教師的配合度也會隨之降低,而深度學習作為一種需要在教師引導下完成的學習形式,也就無從實現。
二、基于深度學習的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
(一)轉變教師觀念,創新教學方法
教師作為教學主體,在新課改背景下承擔著引導學生深度學習、構建高效課堂的重任,必須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
首先,教師要正確認識深度學習與高效課堂。在很長一段時期,教師錯誤地將在一節課上獲取更多的語文知識視為高效課堂的構建方法,但是事實上,高效課堂的“效”并不是專指效率,還指效益,只有符合新課標要求的語文課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課堂。教師要在正確認識高效課堂的基礎上,把握深度學習與高效課堂之間的關系。新課標要求語文課堂培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彰顯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特征,而在傳統模式下的初中語文課堂更多的是對語文知識的機械獲取,可以說是“死記硬背”,這顯然不符合新課標理念的要求,盡管學生在課上記憶了很多語文知識,也不能稱之為高效課堂。基于此,教師必須認識到深度學習與高效課堂之間的關系,將深度學習的發生視為高效課堂的構建基礎,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促進深度學習的實現,深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與認識,最終完成高效課堂的構建。
其次,教師還應該創新教學方法。在傳統教育模式下所采用的教學方法都是為了知識的獲取所服務的,其在課堂中的應用并不能幫助教師促進深度學習的實現,因而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必須擺脫傳統教學方法的桎梏,結合語文課程標準對傳統教學方法進行創新性的應用,并引入在課程改革過程中被提出的新型教學方法,突出對知識的理解性、創新性與整合性,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探究性與合作性,彰顯學習方式的情境性與綜合性,促進深度學習的發生。
最后,教師還應該重視課堂反饋的及時性與有效性。課堂教學效率雖然不是高效課堂的唯一要素,但卻仍然是重要要素。當學生在課堂上偏離學習主線時,教師的課堂反饋就可以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問題,糾正自己的學習行為,進而就能夠朝著正確的方向進行學習,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對知識的深度理解,完成高效課堂的構建。
(二)尊重學生主體,激發學生興趣
學生是深度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只是引導學生實現深度學習的人,深度學習的實現歸根結底還是需要學生自身的努力,因而要想構建高效課堂,教師就要切實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出發點與落腳點,挖掘語文課堂教學的趣味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并在此過程中完成對知識的創新性理解,實現深度學習,并最終完成高效課堂的構建。
1.尋找教學趣味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傳統語文課堂中,背誦課文、注釋、答題模板是主要的學習內容,整個語文課堂都表現得十分枯燥,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不高,不愿意積極與教師配合,即使是在素質教育的今天,語文課堂也仍然像是教師的“獨角戲”,這是制約深度學習發生、高效課堂構建的重要原因。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就要想方設法地挖掘語文課堂教學的趣味點,強化語文課堂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產生參與語文課堂的興趣,這是深度學習實現的第一步,也是高效課堂構建的關鍵一步。
但是在強化課堂趣味性的過程中,教師又很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課堂雖然有趣,卻仍然低效。這是因為教師一味地順應學生的需求,過分強調趣味性,而忽視了語文學科本身的特點與教學要求,雖然學生參與到了課堂中來,但是在一節課中所獲取的知識是有限的,且對知識的理解也仍然局限在表層。
鑒于此,教師在挖掘課堂趣味點時,要明確語文課堂教學目標,讓趣味點為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服務。只有這樣,才能在順應學生需求、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高質量地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實現深度學習,構建高效課堂。
2.引導自主探究,展開合作學習。深度學習不僅強調學習結果與學習程度,同時也強調學習過程,也就是學生的學習方式,即在學習過程中所采用的解決語文問題的方法。
初中生的語文積累程度不同,學習能力也不同,絕大多數的初中生都沒有足夠的知識積累與學習能力來支持其完成深度學習,而且在班級授課制下,教師也難以做到密切關注班上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況,不能及時引導每一位學生。因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執教過程中,教師必須強化學習過程的自主探究性與合作性,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來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讓學生在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解決學習難題,實現對知識的深入理解。
(三)豐富學習材料,密切聯系生活
出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需要,語文課堂中為學生提供的學習材料不僅要包含教材,還要包括能夠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拓展材料。通過對學習材料的豐富,為學生提供多樣發展的可能,讓學生以學習材料為中心,進行多維、發散思考,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語文知識,批判性地獲取知識。
同時,在為學生提供學習材料時,還要重視學習材料與學生生活之間的關聯性。在新課改背景下,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成為衡量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一節課上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越高,就說明課堂教學越有效,這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基礎。此外,學生的理解必須基于自己的生活經驗,如果教師為學生提供的學習材料與學生的生活相去甚遠,不能喚醒學生類似的生活經驗,那么學生面對這些學習材料就不可能產生自己的思考,對這些學習材料的認識也只能止步于淺層理解,不利于深度學習的實現。基于此,在為學生提供學習材料時,教師還應該十分重視強化學習材料與學生生活之間的關聯,以此為基點引發學生的思考,為學生深度學習的實現奠定基礎。
(四)拉近師生關系,維護課堂秩序
在高效課堂中,學生與教師是兩個平等的主體,沒有高低之分,只有這樣,學生與教師之間才能實現良性的互動,學生才能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深化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強化對語文知識的認識,最終實現深度學習。
如果教師與學生在語文課堂上不能平等對話,就有可能造成學生不愿意學、不樂意學的情況,影響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造成課堂教學效率的降低。
為此,教師在構建高效課堂的過程中,不能局限在語文知識教學本身,還要從課堂教學環境入手,與學生平等對話,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愿意與教師進行互動,為學生接受教師的引導、實現深度學習作鋪墊。
同時,教師還應該認識到良性的師生關系并不是完全沒有主次的,教師還應該對學生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才能讓學生自覺接受教師的安排,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因而,教師在執教的過程中還應該重視對班級秩序的管理,強調班級紀律,寬嚴并濟,讓學生主動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積極與教師進行互動,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減少教學時間的浪費,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最終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
三、結語
對高效課堂的錯誤認識或是狹隘的認識,都影響著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為此,教師作為教學主體,首先要做的就是擺正觀念,正確認識高效課堂,將深度學習作為構建高效課堂的基礎,并結合課程標準與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不斷摸索與總結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方式,從教師、學生、學習材料以及課堂教學環境四個角度來引領深度學習的進行,在保證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強化對知識理解的深度,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建造真正意義上的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 陳克明.深度學習視角下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2022(28).
[2] 黃榕煒.深度學習背景下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分析[J].中學課程輔導,2022(26).
[責任編輯 張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