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利用心唱、輕唱和清唱進行適度教學,能夠打造一堂有實效的音樂課。學生通過心唱能夠感受歌曲的旋律、歌詞和情感;通過輕唱能夠逐步找到發聲技巧,唱出更好的音色,為唱好歌奠定基礎;通過清唱能夠提高歌唱能力,體會不同演唱形式帶來的快樂。
【關鍵詞】心唱;輕唱;清唱
作者簡介:陸琴(1974—),女,江蘇省吳江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愛德校區。
每個人都擁有一樣“樂器”,那就是聲音。人們憑借美妙的歌聲,可以感染并打動他人,彼此產生共鳴。歌聲是受音色、音域等方面的影響的。如何科學地指導學生,提高學生的歌唱水平,成了教師關注的重點。小學的音樂課很大部分的內容都是歌唱教學,但如果教師整節音樂課只是帶著學生學會唱一首歌,就是遠遠不夠的。筆者通過對日常音樂課堂教學的觀察、分析,發現一堂音樂課要想做到更有實效,必須把心唱、輕唱和清唱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適度教學。
一、心唱
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歌唱水平存在差異:有的學生反應稍微慢些;有的學生基礎差些;有的學生對歌唱沒興趣;有的學生覺得自己唱得不好聽就不敢唱;還有的學生只要一開口唱,就完全不管節拍、節奏、音準。筆者思考,既然在朗讀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沒有聲音地默讀,那么在歌唱的時候應該也可以讓學生沒有聲音地唱。在一遍遍嘗試摸索中,筆者發現心唱很適合學生。筆者所說的心唱,是要求學生張嘴,卻把聲音“唱到肚子里”,讓學生在邊玩邊唱中學習,這正好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整個心唱的過程中,學生能夠聚精會神,安靜地、目的明確地感受歌曲的情感,做到動中有靜、動靜結合。
(一)感受旋律
旋律是一首歌曲的重要部分,好聽的旋律可以激發學生學唱的興趣,提高學生學唱的積極性。
遇到比較簡單的歌曲,筆者采用畫旋律線的方法,讓學生畫出直觀的線條,感受歌曲的起伏感。以蘇少版音樂二年級上冊《蒲公英》為例,這是一首短小優美的歌曲,旋律簡單,樂句的節奏型也相同。筆者利用歌曲的特點,讓學生在心里默讀“噠噠噠啊噠噠噠”的方式完成節奏型的教學。這首歌曲只用了s、l、d、r、m五個唱名,歌曲的曲調時高時低,旋律連貫優美,好像是蒲公英在風中輕輕飄動。于是,筆者說道:“蒲公英的種子是依靠風來傳播的,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風的聲音吧。”緊接著,筆者引導學生按照曲調的高低畫一畫樂句的旋律線。此外,筆者引導學生畫出模擬蒲公英的種子在空中飛舞的線條。如此,學生更好地了解了歌曲的旋律,在此基礎上,筆者耐心地指導學生心唱,學生學唱得更快了。
如果遇到復雜的歌曲,用心唱的方法就能有效地解決歌曲中的難點問題。以蘇少版音樂五年級上冊《校園的早晨》為例,歌曲中既有“從頭反復”記號,又有“省略跨越”記號。這樣的演唱順序不常見,學生一開始感覺一頭霧水,于是筆者讓學生跟著范唱心唱,幫助學生找到了突破口,同時幫助學生理清了演唱的順序。此外,《校園的早晨》是一首由拍和拍結合的變拍子歌曲,換拍子會給學生帶來一定的麻煩。筆者和學生一起用心唱的方法數拍子,讓學生了解二拍子與四拍子的區別,從而很好地解決了問題。
歌曲中復雜的節奏型給學生的學習增加了難度,比如附點節奏、切分節奏等。如果學生在不熟悉旋律的情況下跟唱,就不利于掌握節奏,同時也會影響其他學生的學習。此外,歌曲有些地方節奏密集,學生換氣的時間比較緊張,而用心唱的方法能夠讓學生找出適當的地方進行換氣,以保證唱準節奏和速度。教師引導學生不要著急,先用心唱的方法嘗試練習,雖然一開始比較困難,但是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學生的歌唱能力會越來越強。
(二)感受歌詞
對于學生來說,在心唱的過程中感受歌詞,會大大提高歌唱的效率。以蘇少版音樂二年級下冊《兩只懶烏鴉》為例,這首歌共有三段歌詞,這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筆者先讓學生結合書上的四幅圖,像語文課中的看圖說話一樣,說一說歌曲的基本內容。然后,筆者鼓勵學生無聲地對著歌詞心唱,初步了解歌詞的內容。接著,筆者引導學生聽筆者范唱,跟著筆者一起對口型、練咬字,這樣既可以解決歌詞的學習問題,又可以增強學生學唱歌曲的趣味性。
中高年級學習的歌曲難度會越來越大,學生常常會遇到的一字多音的問題。以蘇少版音樂六年級上冊《故鄉》為例,這是一首俄羅斯民歌,曲調柔美,在唱到“一片美麗好風光”時,學生就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學生發現這句歌詞跟平時的一字多音演唱不一樣,“一片”中的“片”和“好風光”中的“風”都是在弱拍上唱,大大增加了演唱的難度。于是,筆者讓學生用心唱的方法模仿筆者的范唱,讓學生了解“一”和“好”兩個字分別要唱哪些音,再用心唱的方法把“一片”和“好風光”連起來唱一唱。當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突破歌曲的難點的時候,會非常興奮,從而獲得學習的滿足感。
(三)感受情感
心唱除了能幫助學生很好地感受歌曲的旋律與歌詞,還能幫助學生感受歌曲的情感,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歌曲在情感上的處理,從而能夠唱好歌曲。以蘇少版音樂六年級上冊《水鄉外婆橋》為例,這是一首清新活潑的歌曲。筆者讓學生在心唱的過程中了解歌詞的內容,體會歌曲的情感。學生從歌詞“青青楊柳梢”“紅紅夾竹桃”“青青絲竹風”“嘟嘟蘆葦哨”中找到了一個個鮮活的生活場景,體會了江南水鄉的情趣。歌曲的前半部分,因為有了“頓音”“重音”“附點音符”“休止符”等,很是靈動、活潑。筆者讓學生用比較的方法,邊心唱邊體會,找到這些符號在歌曲中的作用。歌曲的后半部分的“老橋洞”“青石橋”“石板街”“明月灣”,充滿故事感。筆者加入了力度記號,用不同的強弱對比,讓學生感受歌曲情感的加深。如此,雖然只是簡單心唱,但是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歌曲要表達的情感。
二、在輕唱中找到發聲技巧
有了前面心唱的鋪墊,學生學唱歌曲就沒有那么難了,但要想把歌曲唱得更好還需要進一步找到技巧。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輕聲演唱,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發聲理念,讓學生逐步找到發聲的技巧。
(一)避免大聲喊唱
學生往往不知道什么樣的聲音才是好聽的聲音,他們可能會覺得聲音響亮就是好聽的[1],由此,學生可能會喊唱,一到音高的時候就“擠嗓子”。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教師可以形象地跟他們說要“偷偷地唱”,讓他們在自己唱的同時也聽聽同學和教師的聲音,對比什么樣的聲音好聽。以蘇少版音樂二年級上冊《過新年》為例,這是一首充滿年味、活潑歡快的歌曲,特別是歌曲中反復出現“咚咚鏘”的鑼鼓聲,把節日熱鬧的氣氛烘托得淋漓盡致,學生才聽了一遍,就非常感興趣。學生通過變換各種演唱形式,唱得越來越帶勁,但有的學生出現了大聲喊唱的情況,導致嗓子都唱啞了。這時候,筆者及時引導道:“同學們在一起唱的時候,要輕輕地唱,同時記得互相聽一聽。”
輕唱是有意識的聲音訓練,從低年級開始,教師就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訓練學生歌唱時的呼吸、口型等;到了中高年級,學生可能會慢慢進入變聲期,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發聲方法,既可以使學生發出更好聽的聲音,也可以幫助學生保護嗓子。
(二)正確演唱高音
有的學生一聽到有高音心里就害怕、緊張,導致唱不準音調;有的學生索性用降低八度的方法來處理高音。這時候,教師需要耐心地鼓勵學生,讓學生先放松心情,然后教師需要指導學生用輕唱的方法正確演唱高音。
以蘇少版音樂六年級上冊《森吉德瑪》為例,這是一首蒙古族著名的短調民歌,曲調的線條起伏很大,其中最高音“金色”的“色”到了高音5,歌曲中還多處出現六度和八度的音程。因此,學生在演唱這首歌的過程中找到并掌握音準很有難度,甚至有的學生看到有高音就怕了,馬上用降低八度的方法來演唱。這首歌曲的音域很寬,學生降低八度后發現低音唱起來很困難,于是,學生陷入兩難境地,失去了歌唱的興趣,即使學生唱出來了,也無法表現出歌曲的特色。筆者發現了這樣的情況后,鼓勵學生不用緊張害怕,接著筆者用輕唱的方法進行示范,還用比較的方法讓學生自己聽辨、模仿,從而讓學生學會怎樣去找準音高和唱準高音。學生在一遍遍的練習中,慢慢地放松下來,唱的音調越來越準,表現的情緒也越來越到位。
三、在清唱中提高能力
有了心唱的鋪墊和輕唱的引導,學生已經有了很大的收獲,可以用悅耳的聲音來唱好歌曲了。但是,有些學生因為伴奏的節奏感不強、速度過快或者是沒有了伴奏,就不知道怎么唱了。這時候,教師要想辦法訓練學生在無伴奏的情況下也能完整地唱好歌曲[2]。
(一)減少對伴奏的依賴
清唱比較考驗學生對音準的把握,也比較考驗學生的歌唱能力。以蘇少版音樂二年級上冊《小雪花》為例,這首歌曲調優美,描繪了小雪花潔白晶瑩,在空中慢慢飄落的畫面。歌曲中的“耀人眼”“光閃閃”的音高容易搞混,筆者在歌譜上畫了旋律線,用來提示學生找到音準。歌曲的后半部分有一個長長的“啊”,用一字多音的唱法表達了“我”對小雪花的喜愛之情,但在沒有伴奏的情況下,這個“啊”難倒了很多學生。學生唱不出旋律的高低,于是筆者邊畫線條邊無伴奏范唱,讓學生直觀地了解旋律的走向以及咬字、氣息控制等技巧。
(二)嘗試二聲部的演唱
部分教師認為只有讓學生掌握了音高之后,才能讓學生去接觸多聲部演唱。其實不然,如果學生能夠盡早感受二聲部的美,就能夠更好地理解音高的概念。雖然低年級的歌曲大多是單聲部的,但是教師可以幫學生加入簡單的節奏或旋律,讓學生慢慢學習二聲部的演唱。
以蘇少版音樂三年級上冊《白鴿》為例,這是一首歡快的、充滿童趣的捷克兒歌,歌曲短小活潑,全曲旋律為上、下行級進式。筆者利用歌曲的特點,指導學生用手勢來表示上、下行的走向,幫助學生建立音高的概念。為了讓學生體驗最基本的二聲部效果,筆者引導學生用“卡農”的形式來朗讀歌詞,理解并掌握“卡農”的特點。接著,筆者把學生分成兩組,讓學生合作練習,嘗試小組間輪唱。有的學生在第一次接觸二聲部的時候,生怕另一組同學會“帶跑”自己,于是加大自己的音量;有的學生捂住自己的耳朵唱,導致根本聽不到別的同學在唱什么。筆者提醒學生道:“我們在‘輕唱的時候聲音多美妙,所以同學們不要以比賽的心態歌唱,而要試著以合作的心態歌唱,自己唱的同時,還要聽聽別的同學唱到了哪里,分辨別的同學的聲音是怎樣的,再思考自己要用怎樣的聲音歌唱。”在一次次的練習與磨合中,學生慢慢找到了合唱的樂趣,認識了二聲部演唱的美妙。
結語
學唱歌曲需要聽唱結合,心唱、輕唱和清唱在音樂課堂上的適度配合,能夠有效幫助學生聽得更專注,唱得更動聽。學生有了更敏銳的聽覺,掌握了更科學的歌唱方法,久而久之,將不再只是“唱會歌”“會唱歌”,而是能夠提升到“唱好歌”的新高度。
【參考文獻】
[1]徐考輝.實效歌唱教學探究:從“假唱”到“輕唱”“清唱”[J].中國音樂教育,2018(12):18-22.
[2]夏秋雁.小學低學段歌唱教學中的音準問題及解決策略:以《云》一課為例[J].中國音樂教育,2018(3):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