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良,吳希寶,高祥文,趙圣英,宋化穩,莊占興,于偉麗
(1.山東省農藥科學研究院,山東 濟南 250100;2.山東仕邦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100;3.山東仕邦農化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100)
懸鈴木方翅網蝽(Corythucha ciliata)屬于半翅目網蝽科(Hemiptera: Tingidae),是一種外來入侵害蟲,原產于北美的中東部和加拿大東部[1],2002 年在湖南長沙首次被發現[2], 2006 年湖北武漢大發生[3],隨后擴散至華東、華中、西南等多個地區[4],目前已發展成為懸鈴木屬綠化林木上的重要害蟲,嚴重影響綠化效果和觀賞價值。 該蟲以成蟲和若蟲群集在寄主葉背刺吸汁液,輕則造成黃白色花斑和葉片失綠,重則至葉片萎黃、干枯及壞死,從而造成提前落葉、樹勢衰弱[5,6]。 懸鈴木方翅網蝽具有繁殖能力強、傳播速度快、適應性強等特點,一旦傳入新的地區,能快速形成相當穩定的高密度種群,國內大部分地區都是懸鈴木方翅網蝽的適生地[7],且多地風險評估結果顯示其為中高度危險性有害生物[8-16]。
目前國內尚未有登記用于防治懸鈴木方翅網蝽的藥劑,對其防治藥劑和防治方法的研究也相對較少。 對懸鈴木方翅網蝽的防治方法包括植物檢疫、生物預防、園藝防治和化學防治,但仍以化學防治為主。 化學防治具有使用方便、效果迅速、易于大面積推廣應用等特點,通常使用的方式有樹冠和樹干噴霧、藥劑根灌、樹干注射[17]。 本研究測定了不同類型10 種殺蟲劑對懸鈴木方翅網蝽成蟲和大齡若蟲的毒力,并開展了高效藥劑聯合毒力評價,以及打孔注射法對懸鈴木方翅網蝽的田間防治效果,以期為懸鈴木方翅網蝽的高效、安全防控技術探索及應用提供依據。
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微乳劑,惠州市銀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10%噻蟲嗪微乳劑,河北博嘉農業有限公司生產;10%呋蟲胺可溶液劑,山東省聯合農藥工業有限公司生產;22.4%螺蟲乙酯懸浮劑,拜耳股份公司生產;100 g/L 聯苯菊酯乳油,河北伊諾生化有限公司生產;22%氟啶蟲胺腈懸浮劑,科迪華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生產;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美國富美實公司生產;5%阿維菌素乳油,浙江威爾達化工有限公司生產;0.5%苦參堿水劑,永濟市環球生物制劑廠生產;6%魚藤酮微乳劑,北京三浦百草綠色植物制劑有限公司生產。
供試懸鈴木方翅網蝽采自山東省農藥科學研究院院內從未施過藥的懸鈴木葉片,挑選健康成蟲和4~5 齡若蟲用于毒力測定[18]。
毒力測定采用浸葉接蟲法。 根據預試驗結果將供試藥劑分別配制成5 個系列濃度梯度,把新鮮無損的懸鈴木葉片在配置好的各種藥液中浸漬10 s 后取出,用濾紙吸干多余藥液并晾干后放入含有濕潤濾紙的塑料養蟲盒中,再將葉柄用含水的脫脂棉包裹并包上保鮮膜進行保濕,將健康且活動性較強的懸鈴木方翅網蝽成蟲(若蟲)轉接至養蟲盒中的葉片上,每盒接入20 頭,蓋上帶有多個通氣孔的蓋子后置于溫度(25±2)℃、相對濕度60%~80%、光周期L ∶D =12 h ∶12 h 的人工氣候室內培養。 設清水為對照,每個處理重復3 次。48 h 后觀察記錄各處理靶標死亡情況,用毛筆輕觸蟲體,完全不動者視為死亡[19,20]。
試驗地設在濟南市章丘區唐王鎮大劉家莊道路兩旁,懸鈴木行距約8 m,株距4 ~5 m,樹木胸徑20~35 cm。 試驗時間為2022 年6 月下旬,懸鈴木方翅網蝽處于始盛期,發生量較多,分布較均勻。 采用打孔注射的方法進行施藥。 選用8 mm鉆頭在樹干基部(距地面50 ~60 cm)打孔,斜向下45°,孔深6 cm 左右。 每棵樹鉆孔3 個,每個孔不要在一個水平線上。 將藥劑按照設計劑量量取后,用清水稀釋成30 mL 藥液,平均分裝至3 個尖嘴瓶中。 將裝好藥液的尖嘴瓶插入孔中,在瓶底部用錐針扎一個通氣孔,便于藥液點滴進入樹干[21,22]。 待尖嘴瓶中的藥液滴完后,及時回收空瓶,并用傷口愈合膏封口。 田間試驗共設7 個處理(表4),每處理重復3 棵樹。 分別在施藥前及施藥后3、10、20、30 d 調查懸鈴木方翅網蝽的蟲口數。 每棵樹選擇東、西、南、北4 個方位,各方位隨機剪下1 根枝條,統計從枝梢起5 張葉片上的成、若蟲的數量,并計算蟲口減退率和防治效果[23]。
蟲口減退率(%)=(處理前蟲口基數-處理后存活蟲數)/(處理前蟲口基數)×100 ;
防治效果(%)=(處理區蟲口減退率-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00-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00 。
利用Microsoft Excel 2007 和DPS v7.05 統計軟件分析處理數據[24]。 以藥劑質量濃度對數值為x、死亡率的機率值為y 的機率值分析法,計算不同藥劑對懸鈴木方翅網蝽的毒力回歸方程、相關系數、致死中濃度LC50、95%置信限、相對毒力指數。 設LC50值最大的藥劑相對毒力指數為1,其它藥劑的相對毒力指數是最大的LC50與其LC50的比值[20]。 參照農藥室內生物活性測定試驗準則[25]比較藥劑混配的增效作用,當共毒系數(CTC)≤80 時為拮抗,80<CTC<120 為相加,CTC≥120 為增效。 采用Duncan’s 新復極差法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由表1 可以看出,不同類型殺蟲劑對懸鈴木方翅網蝽成蟲的毒力存在較大差異。 10 種殺蟲劑對懸鈴木方翅網蝽成蟲的毒力從大到小依次為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噻蟲嗪、聯苯菊酯、呋蟲胺、阿維菌素、螺蟲乙酯、溴氰蟲酰胺、氟啶蟲胺腈、苦參堿、魚藤酮,LC50值分別為2.525、5.823、6.665、7.659、8.361、9.679、20.902、43.873、124.674、483.237 mg/L,相對毒力指數分別為191.381、82.988、72.504、63.094、57.797、49.926、23.119、11.014、3.876、1.000。 其中,微生物源殺蟲劑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和阿維菌素、新型煙堿類殺蟲劑噻蟲嗪和呋蟲胺、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聯苯菊酯、季酮酸類殺蟲劑螺蟲乙酯對方翅網蝽成蟲的活性相對較高。

表1 10 種殺蟲劑對懸鈴木方翅網蝽成蟲的毒力
由表2 可以看出,10 種殺蟲劑對懸鈴木方翅網蝽若蟲的毒力從大到小依次為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阿維菌素、聯苯菊酯、噻蟲嗪、呋蟲胺、螺蟲乙酯、溴氰蟲酰胺、氟啶蟲胺腈、苦參堿、魚藤酮,LC50值分別為1.145、2.781、4.435、4.686、5.406、6.918、17.664、32.866、92.889、274.268 mg/L,相對毒力指數分別為239.535、98.622、61.842、58.529、50.734、39.646、15.527、8.345、2.953、1.000。 各藥劑對方翅網蝽若蟲的活性均高于成蟲,且同樣是微生物源殺蟲劑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和阿維菌素、新型煙堿類殺蟲劑噻蟲嗪和呋蟲胺、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聯苯菊酯、季酮酸類殺蟲劑螺蟲乙酯對方翅網蝽若蟲的活性相對較高。

表2 10 種殺蟲劑對懸鈴木方翅網蝽若蟲的毒力
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與噻蟲嗪混配對懸鈴木方翅網蝽成蟲的聯合毒力結果見表3。 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與噻蟲嗪有效成分量按1∶4、1∶2、1∶1、2∶1 和4∶1 的比例混配對懸鈴木方翅網蝽成蟲均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增效或相加作用,其LC50值 分 別 為 3.516、 2.582、 2.731、 2.518、2.668 mg/L,共毒系數分別為131.21、157.37、129.19、123.71 和106.84,其中以1∶2 的配比增效作用最為顯著。

表3 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與噻蟲嗪混配對懸鈴木方翅網蝽成蟲的毒力
不同殺蟲劑打孔注射處理對懸鈴木方翅網蝽的田間防治效果見表4。 施藥后3 d,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微乳劑與10%噻蟲嗪微乳劑混配(有效成分配比1∶2)10、15 mL/棵處理對懸鈴木方翅網蝽的防效相對較好,分別達66.00%和73.55%,其次為10%噻蟲嗪微乳劑10 mL/棵處理,防效為54.64%,其它處理防效均低于50%。施藥后10 d,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微乳劑與10%噻蟲嗪微乳劑混配10、15 mL/棵處理防效達83.76%和88.42%,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微乳劑10、10%噻蟲嗪微乳劑10 mL/棵處理防效分別為74.10%和77.95%,其它處理防效也均達60%以上。 施藥后20 d,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微乳劑與10%噻蟲嗪微乳劑混配10、15 mL/棵處理防效達92.39%和95.82%,防效顯著優于其它處理,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微乳劑與10%噻蟲嗪微乳劑混配5 mL/棵、10%噻蟲嗪微乳劑10 mL/棵、22.4%螺蟲乙酯懸浮劑5 mL/棵處理防效也均達80%以上。 施藥后30 d,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微乳劑與10%噻蟲嗪微乳劑混配10、15 mL/棵處理防效仍保持90%以上,22.4%螺蟲乙酯懸浮劑5 mL/棵處理防效為82.18%,其它處理防效均低于80%。

表4 不同殺蟲劑對懸鈴木方翅網蝽的田間防治效果
懸鈴木生長速度快,抗逆性強,葉大蔭濃,樹姿優美,能吸收有害氣體,達到凈化空氣的作用,有“行道樹之王”的美稱,是城市街道綠化的優良樹種,同時,也可做庭園綠化樹和農村“四旁”綠化樹種[26,27]。 懸鈴木上的病蟲害主要包括白粉病、紅蜘蛛、龜蠟蚧、方翅網蝽、天牛等[28],近幾年部分地區方翅網蝽的發生較為猖獗,懸鈴木大面積受害,嚴重影響景觀效果,甚至干擾到附近居民正常生活。
傳統噴霧方法防治懸鈴木方翅網蝽會導致大量的殺蟲劑藥液彌散到空氣中、滴落到地上,不僅浪費藥劑、污染環境、破壞生態,而且會加大農藥暴露引發的健康風險問題。 樹干打孔注射施藥不受降雨、干旱、樹木高度、危害部位等條件限制,具有精準施藥、利用率高、保護環境、減少農藥暴露等優點[29],更適合于懸鈴木方翅網蝽的防治。 本研究測定的10 種殺蟲劑中,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噻蟲嗪、聯苯菊酯、呋蟲胺、阿維菌素、螺蟲乙酯對方翅網蝽毒力相對較高,其次為溴氰蟲酰胺、氟啶蟲胺腈,苦參堿、魚藤酮對方翅網蝽也有一定的生物活性,但毒力相對較低。 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與噻蟲嗪以有效成分量1∶2 的比例混配組合對懸鈴木方翅網蝽的增效作用顯著,共毒系數達157.37,且混配組合打孔注射后對懸鈴木方翅網蝽的防治效果突出,10 ~15 mL/棵處理藥后10 d 防效達80%以上,藥后20~30 d 防效達90%以上。 噻蟲嗪單劑處理藥后10~30 d 防效均在80%左右。 螺蟲乙酯對方翅網蝽室內毒力并不突出,但田間防治效果較好,且持效性優異,藥后20~30 d 防效均在80%以上。
防治懸鈴木方翅網蝽農藥產品的開發、登記、推廣工作值得關注,用于指導懸鈴木方翅網蝽防治的技術標準也有待進一步研究制定。 雖然研究表明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噻蟲嗪、螺蟲乙酯等藥劑目前對懸鈴木方翅網蝽具有較高的生物活性和防治效果,但是應該時刻警惕害蟲抗性問題,做到科學合理用藥,通過混配增效、輪換用藥等方式減緩其抗性發展。 另外,多數農藥的抗性發展及對環境的壓力并不僅是農藥本身所造成的,更多是由于不合理用藥產生的,所以,如何進一步優化施藥技術值得思考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