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賽紅
摘要 智能思政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時俱進的客觀訴求。人工智能技術推動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功能的創新,具體體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式方法;實現大學生自然交互、寓學于樂的個性化學習;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的主體性、實踐性與創造性。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著重表現為:堅持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本原則;智能思政精準教學的深化拓展;智能思政“課前、課中、課后”的結構互動。
關鍵詞 智能思政;實踐功能;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3.9.035
隨著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機器人技術、生物識別技術等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與廣泛影響,經濟、政治與文化等諸方面的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現代教育也正在發生著廣泛性、基礎性的重構。相應地,人工智能技術在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創新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實踐功能,推動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在新時代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進程中,如何實現人工智能技術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效結合,不斷推進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與實踐創新,是深刻認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講話精神,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積極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時代化、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與針對性的客觀訴求。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是廣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有的思想自覺與責任擔當。在人工智能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與時俱進,不斷加強自身綜合素質,切實提升自身專業能力水平。為此,我們嘗試探討智能思政的實踐功能,努力探索構建智能思政教學模式的方法路徑。
1人工智能技術創新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功能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工智能技術即創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利器,而運用把握好這把科技利器,應首先掌握其主要功能。大體說來,人工智能技術有效應用到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能促進教師教學方式方法的創新發展,不斷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體性,對于學習方式、學習能力以及學習效果等一系列方面,都具有十分顯著的效果與作用。
首先,人工智能技術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方法的與時俱進。教師借助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物聯網等豐富多樣的人工智能技術,可輔助備課、授課、在線答疑、批改作業、成績分析、信息搜集,有利于教學的智能化、多元化發展,有利于學生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課堂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之后全面參與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來。
通過這種多層面、全方位的技術創新,將廣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從簡單重復的傳統教學事務中解放出來,需要教師花費大量時間、精力的工作都將被人工智能取代,教師能夠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獲取各種教育資源,利用現有的大數據技術及時分析教學中的各種案例與問題,進行高效率的教學。教師在教學中,應將每個知識點的講解形成視頻資源,或者將某種典型題型形成視頻資源,供同學們反復學習,包括對于這些典型問題的疑難點解答、解題的規范性等都可以通過人工智能機器人來實現。
其次,人工智能技術有助于實現學生自然交互、寓學于樂的個性化學習。從心理學角度看,知識的接受與掌握是一個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過程,特別是新知識的學習,更多的受到動機、情緒、情感與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單一性、程式化與灌輸式教學不符合教育的內在規律。
因此,我們強調因材施教、寓教于樂、寓學于樂。人工智能技術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通過智能推送和智能檢索教學資源,采用自然語言處理、情感分析技術,學生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滿足自身學習多樣性的需要,可以有效解決傳統教學中時間上斷層、資源上的受限、學習者的主體性缺失等多層面問題。多媒體技術通過文本、圖形、動畫、視頻、圖像、聲音等多種媒體文件,全方位地激活大學生的各種感官,使大學生的思維不間斷,想象空間得到擴展,邏輯層次更加清晰,更好地實現學生主體與教學媒介之間的互動。經過學習和訓練之后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可以與大學生進行互動,回答大學生提出的一些問題,對大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評估和診斷,還可評測、輔導學生做練習、模仿性訓練等等。
最后,人工智能技術能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的主體性、創造性與有效性。人工智能技術有助于加強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教師與教師的互動交流,不斷促進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之間、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專業課之間以及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相互交叉、相互滲透與共同促進,增強大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激發大學生的創造性,提升大學生的思想境界,更好地貫徹素質教育,堅定大學生投身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自覺實踐。
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不僅僅是教學工具的創新,亦不僅僅是教學方法的簡單變革。從更深層次上看,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的創新、教學效果的提升以及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加強了我們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規律的深化認識,增強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人功能,思想政治理論課已經跨入全新的智能化時代,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將會得到更充分的體現,更好地增強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性、科學性與實踐性的辯證統一,進一步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模式的與時俱進。
2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智能思政教學模式的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2月7日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人工智能技術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創新,進一步推動了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智能思政教學模式的與時俱進。大體說來,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智能教學模式的構建,主要表現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智能教學模式的原則方法、智能思政精準教學的方式路徑與智能思政“課前、課中、課后”的整體性等。
首先,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智能思政教學模式的基本原則。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智能教學模式,推動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結合教學與教學管理、教學評估以及專業建設,系統構建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體系,必須正確處理好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關系,切實堅持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識形態主陣地。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將帶給思想政治理論課豐富多彩的知識內容。
為此,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與法治”“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形勢與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系列課程教學中,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為指導,在思想性與科學性中,以思想性統攝科學性,以科學性促進思想性,特別是要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切實加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共識、認同與社會實踐。
其次,抓好智能思政“課前、課中、課后”的相互銜接。智能思政教學模式的系統化構建,應加強“課前、課中、課后”的相互銜接,這是人工智能技術條件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構建的主要環節。開啟“課前、課中、課后”的全方位智能教學模式,有助于加強個性化教學,促進學生自然交互、趣味性學習,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精準教學,切實促進學生的主體性、自覺性與個性化,積極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時代性、思想性與理論性,是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書育人的針對性、親和力與實效性的內在要求。
在課前,教師利用智能移動終端向學生推送專題性、系統化的學習資源;在課中,利用“雨課堂”“微課堂”“藍墨云”等多種形式,實現教學互動、混合式教學;在課后,利用智能平臺分析學生上課的學習數據,為學生進行個性化解答,實現在線智能交流、智能答疑、自動生成作業與自動評測成績。由此,通過“課前、課中、課后”智能思政教學的整體性推進,理論與實踐相互促進,實現智能思政教學模式的實踐創新。
最后,加強智能思政精準教學的深化拓展。人工智能技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項系統化工程。因此,積極探索人與智能技術的交互性、人對智能技術的體驗性、人與智能技術相互滲透以及嵌入性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智能教學模式,努力推動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教學目標、教學理念、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智慧課堂、教學過程、教學評價、教學交流、教學資源與教學管理等多方面的系統性創新,是人工智能技術條件下思想政治理論課發展創新的內在特征。而且,智能思政的精準教學,也可以進一步與課程思政相結合,推動課程思政與智能思政的相互滲透、雙向互動與共同促進,全面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思政系統工程建設。
在智能思政精準思維的教育理念下,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手段,通過精準定位教學方向、精準分析學情、精準推送資源、精準設計教學方案、精準聚焦問題、精準評估反饋等系列化方式方法,促進教學任務的精確定向、教育目標的精準定位、教育教學活動的精細管理、教育過程的精準施教和教育成果的精準評價,由此全面構建智能思政精準教學的系統工程。
毋庸置疑,智能思政標志著人工智能技術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發展的重要趨勢、客觀訴求與實踐路徑。因此,深化認識智能思政,創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式方法,實現大學生自然交互、寓學于樂的個性化學習,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的主體性、實踐性與創造性的實踐功能;重視加強堅持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本原則,智能思政精準教學的深化拓展,智能思政“課前、課中、課后”的結構互動,不斷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智能思政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積極服務于加強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時代化、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與針對性。
基金項目:2022年湖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新時代高校智能思政教學模式研究”(ND229421);湖南開放大學課題“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面臨的挑戰與有效應對研究”(XDK2018-C-1)。
參考文獻
[1]宋靈青,許林.“AI”時代未來教師專業發展途徑探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8(7):73-80.
[2]劉艷艷,黃雙根,黃福裕.智能課堂助手: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學工具[J].軟件導刊,2019(9):217-220,224.
[3]張智.《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J].北京教育,2015(10):20-23.
[4]彭鈺美.習近平關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論述的三維闡釋[J].理論建設,2021,37(5):59-65.
[5]李華君,王沛佳.人工智能時代高校思政課的智慧化教學創新與建構路徑[J].中國大學教學,2021(11):35-38.
[6]崔建西,白顯良.智能思政: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新形態[J].思想理論教育,2021(10):83-88.
[7]王新宏.“人工智能+思政教育”:面向未來的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6):79-81.
[8]楊仁財.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與應對[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5):54-59.
[9]張志禎,張玲玲,徐雪迎,等.人工智能的教學角色隱喻分析——以人工智能教育應用領域高影響力項目為例[J].中國遠程教育,2019(11):24-37,57,93.
[10]羅珍.“慕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創新的實踐邏輯分析[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34(1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