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黎明
摘要 研究生導師制度是研究生培養的基本制度。近十年研究生導師制度建設已經取得了一些重大成果,但仍存在制度建設不健全、不完善之處。為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研究生導師制度需要圍繞提高導師質量、完善指導過程管理進行改革,文章依此提出了若干改進建議。
關鍵詞 研究生導師制度;研究生質量;導師質量;過程管理
中圖分類號:G451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3.8.027
研究生導師制是研究生培養的基本制度。從導師職責角度界定,導師制是“由導師對研究生的學習、科研、品德及生活等各方面進行個別指導并全面負責的教學管理制度”[1]。從制度構成上講,它是由導師職責規定、導師認定和資格管理、導生互選、導師指導運行、導師培訓、導師評價和監督考核等一系列規定組成。
2018年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全面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的意見》明確“研究生導師是我國研究生培養的關鍵力量,肩負著培養國家高層次創新人才的使命與重任”,要“突出制度建設,形成落實導師立德樹人職責的長效機制”[2]。伴隨研究生的規模化發展,研究生導師隊伍在迅速擴大。“導師隊伍由2012年的29.8萬人增加到2021年的55.7萬人,結構不斷優化,質量穩步提升。”[3]自2013年以來高校為加強導師隊伍質量建設,改革導師選拔制度,取得了一些根本性突破。在全國范圍內普遍實現了導師從身份管理到崗位管理的實質轉變,打破了導師終身制,實行導師聘任制,建立了導師進入退出機制。但研究生導師制度中仍存在不利于導師質量和研究生培養質量提高的方面,需要進一步改革。
1我國高校研究生導師制度建設現狀評析
我國高校研究生導師制度建設已經取得了一些重大成果。同時,在選聘考核、導生互選、研究生指導、導師培訓等方面仍存在制度建設短板。
1.1導師選聘和考核中對研究生培養質量重視不夠
高校普遍實行了導師招收研究生條件認定和招生資格管理,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導師選拔。在導師條件認定辦法上主要強調的是職稱、學歷、科研成果、參與研究生教學等,對研究生培養質量要求比較籠統,缺乏詳細規定。實際工作中,存在著導師指導投入不足、指導內容不專業、指導過程不規范的現象。導師所指導的研究生學業困難、論文質量差、導學關系緊張、延期畢業人數異常等,這些情況對導師資格管理影響甚微。對研究生培養質量重視不夠,是教師申報積極而在成為導師后履職不力的一個因素。
1.2導生匹配機制和導師指導方式存在不適應研究生教育發展之處
導生匹配機制缺乏靈活性。碩士、博士研究生通常是在報考或入學初選定導師。一旦在后續階段發現研究興趣與導師的研究方向不同、性格不合等,更換導師就比較困難。從導師方面來講,同樣存在對新研究生學習興趣、個性特點缺乏了解的情況。在導生互選中,導師缺少對學生全面考查的環節。在更換導師方面,缺乏公開明確的更換機制。調節導生關系也存在一些制度盲區。
現行的導師指導方式無法滿足研究生培養的多方面需求。高校普遍實行的是單一導師制,部分導師指導人數多,指導比較隨意,存在導師指導“缺位”“不到位”的情況。單一導師的指導也局限了研究生的學術視野和創新思維。研究生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脫節。
1.3研究生導師評價考核機制不健全
高校一般都制訂了專門的導師選拔制度。僅少部分高校建立了導師評價考核制度,多數是以導師選拔制度代替。導師準入制度能夠部分實現對導師工作結果的考核,但無法做到對導師培養過程的監管。主要注重導師科的研量化指標,對導師的評價考核相對片面。缺乏嚴格有效的評價考核機制和具體評價標準。師德師風方面,缺乏完善的師德師風自查和監督規定,存在對違規行為監督力度不足、監督處理渠道不夠公開的情況。
1.4導師指導缺乏完善的支持系統
研究生培養是需要多方面、多部門協同的系統工程。高校通過開展培訓、信息化平臺建設為導師履職提供幫助。要求輔導員、教學管理人員、心理咨詢師、就業指導人員等不同育人主體與導師一起協同育人。但目前仍存在導師培訓效果不佳、信息化支持薄弱和協同育人運行不暢等情況。
1.4.1研究生導師培訓效果不佳
近十年,導師培訓工作受到了高校的廣泛重視,初步建成了從國家、省市到高校的三級導師培訓體系。但普遍存在培訓規劃不系統、培訓機制不健全、培訓的內容和形式單一等情況,導師參與度不高。同時,導師存在管理能力不強、心理知識缺乏、對研究生教育發展趨勢了解不夠。導師培訓導師對指導能力提升的效果不及預期。
1.4.2信息化系統支持薄弱
信息化時代,高校均建有研究生管理系統,但主要是針對行政管理和教學管理開發,很少考慮到導師指導研究生的信息系統需求。導師與研究生之間缺少信息平臺的交互反饋。
1.4.3協同育人運行不暢
2017年教育部發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充分發揮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要求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機制,優化評價激勵,強化實施保障,切實構建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十大育人”體系。[4]導師發揮作用需要適時獲得來自其他育人主體信息、專業知識、多方資源等支持。目前各育人主體分頭工作,溝通聯動機制缺乏,不能充分發揮協同育人功效。
2研究生導師制度改革思路
導師作為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是影響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研究生導師制度改革可以通過導師資質的動態管理,實現導師質量的提高。通過改進指導方式、加強指導過程管理,提高指導質量。通過導師評價考核推動導師崗位責任落實。
2.1立足導師的崗位屬性,實行導師資格管理、指導過程管理和指導成效的全面動態管理
我國導師制度建設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形成了系統的導師選聘標準和選聘程序。在導師招收研究生資格條件認定上實現了定期認定,符合崗位要求才可認定為導師。一些高校采取了導師招收研究生資格條件認定與年度招生資格分離的管理方式。導師資格可以保持聘期內相對穩定,年度招生資格視教師工作績效進行動態調整。需要加強指導過程的監測和管理,對導師培養研究生的情況進行過程反饋、實行年度總結管理、聘期總結管理或按完整的一屆研究生培養周期進行管理。由只看重指導成效管理轉為重視指導過程和指導成效相結合的管理。建立包含資格管理、過程管理和結果管理的全面的研究生導師動態管理機制。既遵循了研究生導師崗位管理的需要,也有利于合理競爭。
2.2堅持高水平導師隊伍建設目標,嚴格導師質量要求
高素質、高水平的導師隊伍是研究生導師制度建設的核心目標之一。將導師立德樹人能力置于基礎地位,在師德師風、科研創新能力、指導質量上對導師嚴格要求。
2.2.1將師德師風作為導師上崗的前置條件
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強調“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5]。師德師風、科學道德、規范指導是形成正常導生關系的基礎。導師的學術態度是否端正、學術作風是否嚴謹,直接影響到研究生的科學道德信念、學術創新思維。必須把師德師風作為導師上崗的前置條件來考核。
2.2.2堅持高水平的導師科研創新能力要求
科研能力是導師專業學術水平、科研創新能力的集中體現,是導師履行崗位職責的核心能力。在導師條件認定和資格管理中需要堅持將科研能力作為必備條件。只有這樣,研究生學術專業能力、學術創新能力的培養才有基本保障。
2.2.3堅持導師育人質量高要求
導師的崗位職責是培養研究生。研究生培養質量是導師工作質量高低的集中體現。始終將育人成效放在導師工作要求的第一位。落實導師崗位責任制,細化培養質量條件要求。
2.3以研究生培養質量為落腳點,改革導生匹配機制、導師指導方式,完善導師工作支持體系
改革現有的導生匹配機制,為師生互選提供寬裕的時間,創造研究機會,促進師生溝通。讓導生互選建立在充分了解、科學考查的基礎上。
創新導師指導作用發揮的制度。根據研究生培養類型匹配不同的導師資源進行差異化培養。對指導過程進行質量管理。挖掘高校內部導師資源、引入校外指導資源,建立適應研究生培養需求的導師指導制度。
為提升導師指導能力,助力導師職業發展,引入導師終身學習理念,開展導師培訓。培訓內容應包括導師行為規范、科學研究、指導經驗、心理健康知識等。還應為導師更好地開展工作提供便捷的信息系統、促進各育人主體的協作。在導師工作保障上提供制度、管理、物質等支持。
2.4促進導師崗位職責落實到位,加強導師評價考核
建立科學的評價考核指標體系,合理設置考核內容和標準。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針對不同主體、不同類型教育的特點,“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客觀性”[6]。這為導師評價指明了方向。導師評價考核應強調學術水平和研究生培養質量并重。注重對導師的科研課題、項目經費、學術成果、課程教學質量、研究生培養質量、師德師風等進行全方位的評價考核。針對不同類別的研究生導師,在導師評價考核上實行分類管理,增強考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通過對導師資質的動態管理,實現導師質量的提高。通過導師評價考核推動導師崗位責任落實。通過改進指導方式和指導過程管理,提高指導質量。
3研究生導師制度改革措施建議
從研究生培養需要出發,優化研究生導師制度。從提高導師質量和指導質量、規范指導過程方面采取一些改進措施。
3.1明確導師選聘和管理的標準要求
確立科學的導師準入條件要求、管理要求和指導要求。全過程實行師德師風“一票否決制”,明確師德師風考核的基本要求。在導師聘任上重視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實際能力,重視科研成果和學術論文的質量,在職稱、學歷、資歷上放寬要求。擴大導師的選聘范圍,納入院外、校外行業專家。建立進退自愿、能進能出的導師準入管理辦法。
在導師管理上,實行年度管理和聘期管理。通過年度考核,對導師指導研究生的情況進行過程管理。通過聘期管理,系統評估導師的指導質量。在管理過程中,對師德師風出現問題、科研創新能力未達到要求、年齡臨近退休不適合完整指導一屆研究生等情況的導師實行退出機制。將導師資格和年度招生資格分開,年度考核未達到要求的導師,下一年度不得招收新生。在指導要求上,對導師指導投入、指導工作規范、指導內容科學和研究生培養質量做出明確的最低限度要求。對較長時間出國或生病無法落實指導要求,對延期畢業學生數異常、學生學術規范出現問題較多等培養質量不達標的導師,進行指導限制或要求整改。
3.2建立科學的導生匹配機制、優化導師指導模式
加強招生選拔、導生匹配、培養管理上的連貫性,促進導生關系良性發展、研究生培養高質量開展。
3.2.1保障導師在選拔優秀生源中的主導作用
制訂考核錄取標準、考核內容和考核制度時充分征詢導師的意見。保障導師和導師組考核選拔考生的權利,確保其選拔到優秀生源。
3.2.2健全導生匹配機制
提供充分的導師信息。公開導師的教育背景、學術成果、指導理念、歷年指導的研究生的修業年限、研究生學位論文評分等級、就業去向等信息供新生參考。提供師生互相接觸了解的機會。推遲研究生選擇導師的時間。建立導師更換機制,解除研究生在變更導師方面的顧慮。
3.2.3制訂明確的導師指導要求
對導師指導投入、指導最低頻率、指導學生人數上限、指導工作規范、指導內容科學和研究生培養質量做出明確要求。要求導師科學規劃指導內容并將實施情況記載到指導手冊中。要求導師通過定期會面、線上交流等途徑指導并監督研究生科研進展。
3.2.4構建兼具專業性和開放性的多元導師指導制度
根據研究生培養需要,綜合不同的研究生指導形式的長處,構建適合本單位實際情況的研究生導師指導制度。重視導師組合作指導、團隊學習。重視跨學科、跨組織的聯合指導。在交叉學科、實踐性強的學科,廣泛吸納院際、校際、產學研多部門的資源進行聯合培養。這也是國際上研究生導師指導發展的一個趨勢。研究生指導教師來源已經“從封閉走向開放,由純學術標準的行政主導制向以市場和社會現實需求為導向的學術準入制趨勢轉變。”[7]
在導生管理方面需要依據實際培養過程的需要進行調整和改革。在產學研結合緊密的學科需要按照學校管理和市場人才管理相結合的方式,對研究生的工作要求和安全保障以及報酬做出合理規定。
3.3完善研究生導師工作質量監督管理機制
建立系統的導師工作質量監督管理機制,確保導師崗位職責落實到位。
3.3.1考核評價導師的崗位職責履行情況
對導師的崗位職責履行情況進行評價考核。崗位職責考核的重點從導師學術水平考核轉向研究生培養質量考核。將履職規范盡責和履職成效作為核心,考核范圍應包括導師職責所涉及的研究生培養的各個方面。
3.3.2形成相關主體共同參與的導師評價機制
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門、研究生、同行專家、導師自身以及社會共同參與考評。從道德、科研、指導三個方面進行考評。確立具體的評價考核指標,將考核結果作為導師評聘、績效分配、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充分發揮考核評價的鑒定、引導、激勵和教育功能。
3.3.3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
建立導師育人榮譽體系。獎勵優秀導師和優秀導師團隊,強化榜樣引領作用。從物質和精神上給予支持,激發導師立德樹人的積極性。
3.4構建科學的支持系統協助導師履職
著重從導師培訓、信息化平臺、其他育人主體的協同合作等方面改進工作,建立支持、合作、交流、共享的導師履職支持系統。
3.4.1構建多層次的導師培訓體系,切實幫助導師提升指導能力
完善分類別、分層次、多級協同的導師培訓體系。結合新聘導師崗前培訓、在崗導師定期培訓和日常學習培訓,將所有在崗導師都納入培訓對象之中。綜合專家講授、材料學習、經驗分享等方法,運用線上線下途徑開展靈活多樣的培訓。在培訓組織上,充分運用多方力量,利用教育部和省市的培訓平臺,有針對性地建立學校的統一培訓和院系特色培訓。在培訓管理上,兼顧導師的精力,科學設置教師培訓、導師培訓要求。
3.4.2建設便于導師開展工作的信息平臺
充分發揮信息化系統在研究生過程管理上交互、高效的優勢,提供研究生信息、提醒培養過程要求、檢查研究生作業規范與否、實現對研究生管理的便捷審批。對研究生培養進行過程反饋、結果反饋,形成對導師指導質量的系統反饋,實現導師規范指導研究生。
3.4.3構建各育人主體協同合作機制
各育人主體之間通過信息平臺、交流研討等形式,及時溝通研究生培養狀況,共同協作,形成立體的育人體系。
國內外新形勢對研究生教育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健全研究生導師制度是加強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舉措。以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為落腳點,優化改革研究生導師制度,能為導師發揮立德樹人作用、為社會培養高層次人才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秦惠民.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大詞典[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1994:241.
[2]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全面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的意見[EB/OL].(2018-01-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802/t20180209_ 327164.html.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培養創新人才方陣,構建一流大學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成就[EB/OL].(2022-06-14). http://www.moe.gov.cn/fbh/live/ 2022/54521/sfcl/202206/t20220614_637227.html.
[4]教育部.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的通知[EB/OL].(2017-12-04). http://www.moe.gov.cn/ 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5]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EB/OL].(2020-10-13)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 moe_1778/202010/t20201013_494381.html.
[6]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EB/OL].(2020-10-13).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 1778/ 202010/t20201013_494381.html.
[7]陳恒.博士生指導教師制度的發展演變及新趨勢[J].教育學術月刊,2013(7):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