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海林 胡宇祥 李娜 殷飛 彭軍志
摘?要:本文研究利用COMSOL(COMSOL?Multiphysics)多物理場仿真軟件,提出纖維混凝土灌溉渠道參數化建模與仿真方法,并開展了抗壓強度、凍脹實驗。該方法提高了纖維混凝土灌溉渠道設計的質量,基于參數化建模能準確、快速修改混凝土中纖維、保溫顆粒摻量的相關參數,提高渠道設計的效率,為同類型灌溉渠道高質量設計和分析提供借鑒作用。
關鍵詞:纖維混凝土;聚合物纖維;力學性能
聚合物纖維是一種現代化合成高強度束狀材料,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加入聚合物纖維的灌溉渠道混凝土,可有效地控制混凝土收縮、干縮、溫度變化等因素引起的微裂縫,防止及抑制裂縫的形成及發展,降低渠道滲漏的實際損失率,在一定程度上延長工程壽命,提高灌溉渠道的實際經濟效益[1]。然而,纖維混凝土的骨料投放量、試件密實度、纖維長度、分散性等參數對灌溉渠道抗裂性能影響較大,確定合理的參數就顯得尤為重要[2]。傳統的方法是通過正交試驗設計,進行數據分析后得到的優選結果。但是若要獲得滿意的實驗數據,則需要通過開展正交試驗等,且實驗費用巨大,工作強度高。因此,需要一種纖維混凝土渠道參數化建模方法,用于仿真研究[3]。
近年來,相關學者對保溫纖維混凝土開展了廣泛研究,任佳妮等選用六種不同鋼纖維摻量對C30保溫混凝土進行抗壓強度試驗,結果表明,當參雜單一鋼纖維時,保溫混凝土抗壓強度也隨著增加,但是效果并不明顯[4];張靜等將ABS發泡作為細骨料準備塑料混凝土,并對其保溫性能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保溫混凝土熱導率低,保溫性能較好,能夠應用于保溫結構[5];史繪洲研究了不同EPS改性方法對混凝土保溫性能的影響,結果表明,聚苯乙烯泡沫添加量為5%時,能夠顯著提升塑料混凝土保溫性能[6];劉軍等并通過ABAQUS有限元軟件進行建模,分析了不同保溫材料的熱工性能并與試驗測試值進行對比,結果表明采用數值模擬計算要比傳統理論方法更為簡便和準確[7];劉鴿等在煤矸石保溫混凝土中分別摻入不同比例的聚丙烯纖維,進行了抗壓強度試驗,并建立了煤矸石保溫混凝土的抗壓強度預測模型[8];楊飛等設計了不同EPS體積摻量的混凝土,進行了抗壓、保溫性能測試,建立了數學模型,能夠模擬在實際使用狀態下不同EPS摻量混凝土對溫度的調節情況。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文利用COMSOL(COMSOL?Multiphysics)多物理場仿真計算軟件,提出纖維保溫混凝土參數化建模與仿真方法。該方法提高了纖維混凝土設計的質量、其快速化建模方法,不但能夠提高保溫混凝土設計的效率,為該類型混凝土應用到灌溉渠道工程提供借鑒作用。
1?試驗方案
改性EPS新型保溫混凝土,為灌區灌溉渠道施工新材料。能夠提高基土溫度、減小渠道地基凍深和凍脹量,進一步提高混凝土渠道防凍脹效果與工程使用壽命的目的,進而提高混凝土灌溉渠道的保溫性和抗凍性。研發自保溫混凝土,通過添加聚乙烯醇纖維保溫材料、EPS顆粒,提高混凝土保溫性能,通過添加聚乙烯醇纖維,提高混凝土抗拉力學性能。該新型材料,通過在混凝土中添加不同物理性狀的保溫、纖維材料,在混凝土的保溫性與抗凍性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以適用于灌溉渠道冬季運行要求。在節約水利工程材料和保存、利用水資源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采用聚乙烯醇纖維和EPS顆粒作為對象對混凝土進行研究,制作改性EPS新型保溫混凝土試樣,開展抗壓強度試驗、抗折試驗和凍融循環試驗等,分析不同聚乙烯醇纖維長度和摻量的條件下抗壓強度、劈裂抗拉強度、導熱系數和抗凍性的變化規律及其破壞特征,研究結果可為寒地灌區的中、小型渠道的設計提供理論依據。
1.1?試驗材料
試驗采用材料主要包括聚乙烯醇纖維、EPS顆粒和普通硅酸鹽水泥。聚乙烯醇纖維是一種具有高彈性模量聚合纖維材料,與水泥界面黏結強度高,密度為1.2g/cm3,直徑20μm,抗拉強度高能夠達到1000MPa,延伸率最大可以達到9%。EPS顆粒選用粒徑為3~5mm,表觀密度為20kg/m3的顆粒。普通硅酸鹽水泥是膠凝材料,使用密度為2.21g/cm3,平均粒徑為0.2μm,比表面積為21m2/g的硅灰和密度為2.21g/cm3,比表面積為325m2/kg的Ⅰ級粉煤灰作為摻合料。
1.2?仿真建模與配比設計
EPS混凝土配合比見下表,EPS體積摻量分別為最大不超過沙子體積的30%,聚乙烯醇纖維長度選取2~8mm,摻量為0~1.5%,建立comsol模型,進行仿真以及抗壓試驗。
1.3?試驗方法
依據(SL/T?352—2020)《水工混凝土試驗規程》進行相關力學性能試驗、抗凍性試驗。在力學性能試驗中,混凝土立方體所用試塊尺寸為150mm×150mm×150mm。
2?試驗結果及分析
2.1?改性EPS新型保溫混凝土立方體抗壓強度的影響
對于其他條件等量的改性EPS新型保溫混凝土而言,設置仿真參數,在摻入聚乙烯醇纖維長度分別為2mm、4mm、6mm和8mm的條件下,摻量為0.5%、1.0%、1.5%進行仿真抗壓強度試驗。在計算過程中發現,纖維長度分別為4mm、6mm時,混凝土抗壓強度增量明顯,新型保溫混凝土各最大抗壓強度與基準抗壓強度(短纖維摻量為0%)相比達到32%、48%。據此可知,對改性EPS新型保溫混凝土而言,摻入聚乙烯醇纖維的最優長度和摻量分別為6mm和0.4%。
2.2?改性EPS新型保溫混凝土保溫試驗
混凝土中因摻入EPS顆粒,導熱系數低,保溫性能好。由圖2可見,適量分布的EPS顆粒填充到混凝土內部,從而密實度提高,熱量傳遞速率減小,溫度傳遞困難。但是摻量過大時,EPS顆粒和易性差,團聚不能均勻分散,在混凝土內部形成孔洞等宏觀缺陷,對混凝土整體導熱性有影響。
2.3?改性EPS新型保溫混凝土抗凍性試驗
依據(GB/T?50600—2010)《渠道防滲工程技術規范》設計中、小型渠道,混凝土的抗凍等級應滿足小型達到凍融循環次數50次,中型達到凍融循環次數100次。嚴寒和寒冷地區的冬季過水渠道,抗凍等級應較規范中所列數值提高一級。吉林屬于嚴寒地區,因此,小型凍融循環次數應達100次。
隨著凍融循環次數的增加,不同摻量的保溫混凝土試件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質量損失。纖維體在凍融過程中起到了抗裂作用,當聚乙烯醇纖維摻量為1%時,試件質量損失最小。當凍融循環達到50次時,質量損失仍然較低,小于0.8%,可見適當摻量的聚乙烯醇纖維在混凝土隨機分布,使混凝土各相膠結在一起不易脫落,增大了混凝土結構密實度,有效緩解保溫混凝土因凍融循環造成的質量損失。
3?保溫效果實驗
為驗證該混凝土的保溫效果,制作U型混凝土襯砌渠道,開展室內凍脹實驗。本實驗設計的技術裝備由最外部的模型箱、內部的制冷系統和數據采集系統三部分組成,其實體如設計圖3所示。
由于本試驗所采用的傳感器較多,采用多個溫度拓展數據線來增多模擬輸出傳感器的數量,主要負責采集溫度、含水率及位移三種數據。位移測量系統由三個采集器組成,分別測量了三個法向量在模擬設定下不同方位的變化程度,有效呈現位移變化之間影響因素。模型箱是長、寬、高均為5m的正方體,根據實驗要求,四周不能漏水、保持溫度,箱底安放硅膠干燥劑,在箱體頂部、底部及四周鋪設兩層聚氨酯發泡劑密封,以防止數據采集系統受潮濕空氣的影響,方便內部設置其他系統,保證其順利完成實驗,確保數據精準。內部的制冷系統包括控制箱組成有壓縮機、數控面板和風扇,數控面板用來控制降溫速率,冷氣通過風扇進入模型箱中,從而對模型箱中空氣溫度進行控制,實驗過程中設置溫度為-35℃。
通過1個月的凍脹實驗,渠道基礎土體降溫緩慢,最大凍深僅有30cm,且土體凍脹位移滿足規范要求。
4?結論
(1)隨著纖維摻量的增大,混凝土試件的抗壓強度、抗凍性能均有所提升,適宜摻量在1%。
(2)EPS摻量對混凝土的保溫效果影響顯著,但是摻量越大,抗凍效果越差。
(3)建立了保溫混凝土數學模型,能夠實現抗壓強度模擬,也為研究混凝土凍脹打好了基礎。
參考文獻:
[1]宋浩亮.聚合物纖維混凝土在水庫灌區渠道防滲中的應用研究[J].水利水電技術,2016,47(11):6164.
[2]任志剛,徐彬,程書懷.混雜纖維混凝土二維隨機建模方法[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15,37(04):5358.
[3]胡宇祥,彭軍志,殷飛,等.基于MATLAB與COMSOL聯合仿真的梯形迷宮滴頭流道優化[J].農業工程學報,2020,36(22):158164.
[4]任佳妮,許家文.鋼纖維保溫混凝土抗壓和抗拉性能試驗研究[J].混凝土與水泥制品,2014.
[5]張靜,商哲,莫玉華.發泡劑對ABS塑料混凝土力學性能及保溫性能的影響[J].塑料科技,2021.
[6]史繪洲.不同改性方法對塑料混凝土力學性能及保溫性能的影響[J].塑料科技,2022.
[7]劉軍,孫晨,趙碩,等.再生骨料混凝土復合保溫砌塊的熱工性能模擬[J].混凝土,2022.
[8]李宇鵬.聚丙烯纖維煤矸石保溫混凝土的基本力學性能試驗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20.
基金項目:長春市2021年度重點研發計劃關鍵技術公關專項(21ZGN25)
*通訊作者:邵海林(1988—?),男,吉林長春人,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節水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