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淑 冷揚 蘇小華 李曉玲 余華軍
摘?要:為了進一步提高本科教學質量以及加強人才培養,本文以“實驗動物學”實驗教學為載體進行了教學改革,采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教學模式,增設科研實驗、大學生項目申報、大學生比賽項目等模塊,并融合課程思政教育,以及采取多方式并具有靈活性的培養措施。實踐證明,此次教改取得了較好成效,提升了教學質量,提高了學生綜合能力和素養,為培養綜合型醫學人才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實驗動物學;實驗教學;線上和線下相結合教學;綜合能力培養
隨著我國社會高速發展,高校醫學教育事業亦隨之高質量發展,醫學專業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實驗動物學作為醫學院校的一門重要支撐學科,它在醫學教育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是培養醫學人才的基礎[1]。實驗動物學研究范圍包括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其所涉及的內容廣泛,應用性也強。本文以“夯基礎,深挖掘,融合課程思政教育,培育德才兼備綜合型醫學人才”為理念,通過現代化信息技術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科研思維和科研能力,強化其正向價值理念,提高醫學院校本科生綜合能力。筆者利用近幾年參與實驗教學的機會,分享這些團隊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旨在交流學習,完善教學質量,以及為培養綜合型醫學人才打下基礎。
1?我校本科“實驗動物學”實驗教學開展現狀
我校自2007年開設本科“實驗動物學”公共選修課(共36學時,其中實驗課6學時),選修的學生為大一、大二年級,學生專業有臨床醫學、醫學影像學、兒科學、護理學、助產學、麻醉學等,我校實驗動物中心教研室依據本科生年級及專業特點設置了教案、教學大綱等。這十多年以來不斷在教學課程設計、教學內容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探索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學生仍反映理論課晦澀難懂,動物實驗少,學習興致不高。針對“實驗動物學”課程的現狀,我校實驗動物中心教研室就實驗教學這部分提出教學模式改革,通過線上和線下相結合教學模式,并增設科研實驗、大學生項目申報、大學生比賽項目等模塊,激發學生積極性及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科研思維和科研能力。
2?線上和線下相結合教學模式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高速發展,高校教育教學模式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互聯網+教育”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線上線下教學模式(也叫混合式教學模式)就是應運而生的新教學模式,它能夠很好地整合了線上與線下的教學資源,為高校教學活動提供了便利的平臺[2]。尤其是近幾年涌現出大批教學平臺(包括慕課平臺、學堂在線、學習通、好大學在線等)[3],也為高校提供了大量的免費在線課程資源。
2.1?線上教學模式設計
2.1.1?線上學習
教師們事先錄制實驗教學理論課,同時充分使用平臺免費資源和學校動物實驗教學資源,然后發布到平臺并督促學生及時學習。視頻教學中設置任務點、課后作業,并納入考核項目,以確保每位學生高質量完成線上學習。
2.1.2?線上交流
充分利用慕課網、學習通等平臺討論區域,為師生搭建無障礙交流的橋梁[4]。同時建立微信班級群,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提出所遇到的問題,促進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2.2?線下教學模式設計
線下教學的設計安排以動物實驗、科研設計等為主導,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科研思維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主要有以下安排:
2.2.1?動物實驗基本技能訓練
學生通過線上學習獲得了詳細的理論指導,只是個別知識點理解得不夠透徹以及欠缺動手實踐,因此線下教學時教師們則以示范動物實驗基本技能操作為主,講解為輔,精講基本技能的難點、重點以及注意事項并指導學生操作。動物實驗基本技能實驗課以小組為單位的原則開展實驗,通過自由組合,每組3~4人。實驗課程中均以小鼠為實驗對象。動物實驗基本技能內容主要包括實驗編號、性別鑒定、抓取與固定、給藥方式(灌胃、腹腔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等)、采血(斷頭采血、眼眶采血、眼球采血、尾靜脈采血)、解剖、安樂死方法;其次調整課時,給予學生充足時間自由練習,接著教師在布置操作練習地同時,列出考核標準:根據操作步驟,獨立并完整地完成2~3個基本技能,學生通過此部分考核后,方有機會進入下個實驗項目,時間定于每年9月開始。
2.2.2?參與科研實驗
借助教師課題項目支持,利用我校實驗動物中心屏障環境實驗室及SPF級動物的優勢,每年選出一些具有濃厚興趣的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實驗,每組3~4人,在此期間跟著教師科研團隊學習實驗技術,要求熟練掌握實驗技術原理及實驗操作,定期參加師兄師姐科研項目進展匯報會、文獻學習匯報會、科研技術問題研討會等,學習為期3個月。學生提前進入實驗室,可以培養學生對科研實驗的興趣及對科研實驗的感性認識。教師可量化考查學生的實驗技術掌握進度及課外投入時間等。
2.2.3?大學生創新創業等科研項目
以一個小組為一個研究項目,學生根據自身興趣自主選題或老師指導進行科研項目選題。學生團隊根據研究題目分工協作,大量查閱相關文獻,撰寫所研究方向的綜述,確定研究實驗內容、研究方法、擬解決的關鍵問題、人員分工及實驗計劃安排等科研項目申報書。教師根據學生團隊填寫的申報書,從項目的可行性、創新性、綜合現有的實驗條件及實驗難度進行評價,并給予意見指導,此階段為期3~4個月。學生根據研究內容,按進度進行推進,為期6~7個月。此期間,學生定期開展科研進度匯報會,及時匯總實驗遇到的問題請教老師等。在每年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等科研項目開始時,鼓勵學生團隊積極進行申報。
2.2.4?鼓勵學生參與大學生相關項目的比賽活動
鼓勵學生參與大學生相關項目的比賽活動,比如:學科競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活動。學生團隊選取所做的實驗內容及實驗結果作為參賽內容,通過教師召開討論會,團隊代表匯報演講,大家共同討論及教師點撥方式,完善演講報告,完成比賽項目。
3?教學實施效果分析
本文先后選取120名選修此門課程的同學做了問卷調查,并從參與科研實踐的同學中隨機抽取若干名學生開展深入訪談。主要圍繞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達到成效的情況、價值理念引導的情況三個目標來進行綜合評價[5]。
3.1?動物實驗基本技能的掌握
基本技能的掌握有助于順利開展動物實驗,以及獲取準確、可靠結果的保證。我們根據動物實驗基本技能的內容,以及結合實驗目標,設計了如下幾個量化指標。
在實驗中,學生全面學習到:如何掌握抓取固定技巧、掌握給藥技巧、采血方法、解剖時順序、安樂死方法等知識和操作。從現場考核來看,大多數學生操作規范,動作到位,消毒意識強,完成技能考核后做好物品歸置,包括尖銳針頭放置在銳器盒中、動物尸體放置在醫療垃圾袋等。個別學生甚至完成4個以上基本技能操作;雖然尾靜脈采血難度系數高,但部分學生也能很好地完成該技能考核,這表明先經過線上理論知識及視頻的學習觀摩,再配合線下充足時間練習,這樣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動物實驗操作技能。其次從下表的統計結果亦可知,大部分學生基本上能夠掌握基礎技能,這與實驗考核結果相一致。下表中統計結果顯示采血和安樂死這兩部分不掌握的比例偏高,主要原因是尾靜脈采血要求高,小鼠血管細,小部分學生沒有掌握好技巧;頸椎脫臼法處死小鼠時,小部分學生尚不能克服恐懼心理,因此在以后教學工作中需要加強訓練。通過訪談,學生們表示:線上學習資源多樣化,動物實驗教學視頻形象生動,容易接受,極大增強了學習興趣;其次,線上學習內容可以不限次數重復播放,有利于分目標逐步消化每個知識點及操作步驟;交流平臺弱化學生的畏難心理。經過實際操作,學生們深深領悟到:實驗過程中細節很重要,操作不當必然會影響實驗結果。例如,灌胃動作不到位,灌胃針就會插入肺中,實驗結束后通過解剖,可以觀察到小鼠肺損傷。眼眶采血注意事項就是需要使用長度適中的毛細玻璃管,避免血液過多滯留在毛細玻璃管中,如此方能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費以及動物受到不必要的痛苦。總的來說,無論是考核、統計的結果,還是從訪談分析來看,這都表明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能夠很好地完成基本技能的目標。
3.2?達到成效的情況
以能力培養為導向的教學理念是指通過實踐操作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以及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等方面,即學生在動手實踐及科研設計的學習過程中獲取學習成果,在完成相關任務中增強實踐能力[4]。在訪談中,學生均表示:參與科研實驗及科研項目申報和比賽等極大增加了他們學習內驅力,激勵了學習興趣,他們從“要我學”的配餐、套餐,變成“我要學”的自助餐。其次通過與教師面對面交流探討、師兄師姐傳幫帶、同學相互幫助、學生主講等方式,培養了良好的科學思維,學會了發現疑點、提出疑點并解決疑點的方法。這與文獻報道的結果相一致,教研融合的教學改革不僅提高學生積極性,還增強科研思維和創新能力[6]。
經過如此系統訓練,學生們的文獻檢索、撰寫綜述能力、動手能力和表達能力等都得到很大提升。學生們成功獲得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且屬于國家級、省級項目就有多項,還有部分課題項目參與了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比賽活動,并獲得西南賽區第三名。另外經過后期追蹤發現,參與科研實踐的學生們更易獲得理想的深造機會,進入理想的學府繼續研究生學習。
3.3?價值理念引導的情況
醫科院校作為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不僅需要培養學生專業技能,更需要使學生具有良好的價值觀及道德觀[7]。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8]。因此,醫科院校更需迫切地深化思政工作改革創新,挖掘實驗動物學中所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落實立德樹人關鍵環節,培養學生情感認同、思想認同。
從訪談結果來看,學生們均表示:通過系列實驗,首先,深刻意識到善待實驗動物重要性,并領會了3R原則、動物倫理與福利原則的真正含義,是否能保證動物處于舒適狀態體現在每個小細節中,不僅表現在精心照料動物方面,還要在實驗過程盡量減少動物的疼痛;其次,在接觸動物過程中也慢慢燃起了敬畏生命之心,學會對生命尊重;再次,不管是面對枯燥重復性實驗,還是面對各種各樣問題的打磨與糾偏過程,都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耐心,養成了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最后,通過實操,養成了強烈的責任心以及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
綜上所述,經過系統的科研訓練,學生正向價值理念得到進一步明確及鞏固,這也是達到我們其中的教改目標。
結語
實踐證明,線上和線下相結合教學模式、科研實驗設計以及課程思政教育三者相結合的培養方案能夠較好地提高我校實驗動物學教學工作,完善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極大地改善教師的思政教育能力,促進實驗動物學專業建設質量的提升,夯實實驗動物學學科發展基礎,并且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養,為成為有技術、有理想、有溫度的綜合型醫學人才奠定基礎。在今后的本科“實驗動物學”教學過程里,將進一步優化線上和線下教學模式,優化課程設計和科研設計,以及繼續提升教師們的思政教育能力,挖掘實驗動物學課程的新資源,從而更利于豐富實驗動物學課程教學以及培養更多的綜合型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健,張靖.實驗動物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措施[J].教育教學論壇,2021(36):8992.
[2]廖福香,曾光,肖利娟.高職院校混合式教學現狀調查研究——以重慶公共運輸職業學院為例[J].科技風,2022(3):5254.
[3]陳彥希,陳敦學,陳偉,等.實驗動物學教學改革的思考[J].教育現代化,2018,2(8):5758.
[4]王麗萍,何航紅,覃鈺杰,等.以能力培養為導向的應用型本科“機械制圖”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探析[J].科技風,2022(2):113115.
[5]蘇小華,劉吉貞,那順巴雅爾,等.實驗動物學新西蘭兔綜合性實驗設計與探討[J].高教學刊,2019(7):7072.
[6]羅小泉,舒坤,徐偉,等.基于教研融合的《醫學實驗動物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21,29(1):106109.
[7]趙善民,楊文靜,林麗芳,等.醫科院校實驗動物學教學中踐行“課程思政”的探討[J].實驗動物與比較醫學,2020,40(5):432436.
[8]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基金項目:廣東醫科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GDMU2020066);廣東醫科大學科研基金(GDMUM?2020031);湛江市非資助科技攻關計劃項目(2021B01211)
作者簡介:陳一淑(1981—?),女,漢族,廣東湛江人,碩士,實驗師,研究方向:實驗動物學。
*通訊作者:余華軍(1985—?),男,漢族,廣東湛江人,碩士,實驗師,研究方向:實驗動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