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莉 張祿祿 張桂香 李淵
摘?要:德育的實施是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育人工作的一次重大改革,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作為培養環保人才的中堅力量,肩負著培養具有堅定理想信念接班人的使命。本文闡述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高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德育的內涵和意義,加強教師立德樹人的意識,深化教育改革創新,推動高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德育的實施。
關鍵詞:環境科學與工程;課程德育;德育元素;環境微生物
Exploration?and?Practice?of?Civic?Politics?in?Environmental?Courses
in?the?Context?of?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Civilization?in?the?New?Era
Ji?Li?Zhang?Lulu?Zhang?Guixiang*?Li?Yuan
College?of?Environment?and?Resources,Taiyu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hanxiTaiyuan?030024
Abstract:The?implementation?of?"curriculum?ideology?and?politics"?is?a?major?reform?of?educ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under?the?background?of?the?new?era.Environmental?science?and?Engineering?major,as?the?backbone?of?training?environmental?protection?talents,is?the?builder?of?socialism?and?shoulders?the?mission?of?successor.This?paper?expounds?the?connotation?and?significance?of?"curriculum?ideological?and?political"?of?environmental?science?and?engineering?major?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under?the?background?of?the?new?era,and?promotes?the?implementation?of?"curriculum?ideological?and?political"?of?environmental?science?and?engineering?major?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from?the?perspective?of?strengthening?teachers'?awareness?and?ability?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and?curriculum?construction.
Keywords:Environmental?Science?and?Engineering;Curriculum?ideology?and?politics;Ideological?elements;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
2020年5月,教育部指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更是必備內容[12]。這一表述闡釋了高校工作中價值體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者之間的聯系,深刻表明高校教育之本是立德樹人。因此,在國家高度重視課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各高校積極探索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教育教學的有效途徑,推進課程德育建設[34]。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教學是學生培養的重要環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全面推進課程德育建設,是解決高校學生專業素養和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的關鍵。
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一直處于文化與意識形態安全的最前沿,該專業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觸到較多的外來文化,尤其是在自媒體迅速發展的今天,學生們廣泛涉獵互聯網、電視及廣播等大眾媒體[56]。因此,作為相關專業的教師,引導學生熟悉專業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作為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教師,以“環境微生物學”這門課程為例,深入挖掘了該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從專業建設的角度闡述了如何推動課程德育建設、發揮好課程育人的作用。
一、“環境微生物學”課程的特點
“環境微生物學”課程是高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的重要基礎課。該課程的教學任務是掌握“環境微生物學”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掌握微生物在環境科學與工程中的應用機理,要求學生解決微生物在水體凈化等環境科學與工程中出現的問題,以便更好地將微生物應用到環境污染防治中。圍繞該教學任務,所設定的教學內容包括緒論、總論、各論和實驗教學四個部分。緒論包括微生物和人類的生存環境等內容;總論由非細胞結構的超微生物——病毒、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微生物的生理、微生物的生長繁殖與生存因子、微生物的遺傳和變異、微生物生態學、微生物在環境物質循環中的作用、微生物和環境污染控制與治理、微生物學新技術在環境科學領域中的應用等內容構成;各論包括土壤、空氣、水體中的微生物,微生物與動植物之間、人類活動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控制治理方法,微生物技術在環境領域應用相關的內容;實驗部分包括顯微鏡的使用、水樣的采集、培養基的制備、滅菌與消毒、細菌總數的測定、細菌的簡單染色與革蘭氏染色、細菌的顯微觀察等實驗內容。
二、“環境微生物學”德育元素的挖掘
課程德育建設,須得充分利用專業課程的課堂教學來完成。要根據實際情況、課程性質來挖掘課程德育元素,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數量,無需每節課都有課程德育教育[78]。因此,筆者通過深入梳理專業課教學內容,從以下幾點深入闡述各部分蘊含的思政元素。課程德育需要遵循一致性原則,首先,課程德育在建設目標和任務上的一致性,不管是哪一類學科,專業素質和文化道德二者結合才能培養出高水平、高素質的人才。其次,課程德育建設通過思想道德教育開展專業知識教學,在專業知識傳授中穿插思想道德教育,是一種新型的課程建設實踐。“環境微生物學”作為環保類的專業課程,需要教師將思想道德教育、環保理念注入課程教學以及相關課程實踐中,回顧之前的課程教學方式,側重于基本理論知識,而今須得實現思想道德教育、環保理念以及專業課程知識結合,只有這樣課程德育建設才能確保正確的方向,真正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環保專業人才培養中。
(一)緒論部分蘊含的德育元素
緒論里系統地介紹了“環境微生物學”的發展歷史。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一些發達國家就已經開始治理環境,經過多年努力,環境質量有了很大的改善。我國政府一向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問題,相關法律法規也進一步完善,1992年我國首次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主要包括社會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環境微生物學》的緒論部分通過介紹微生物學的發展史,科學地闡述了微生物、環境與人類三者之間的關系,體現了可持續發展觀。專業課教師可以利用此節,傳授學生相關課程道德教育,使學生樹立環保理念,深刻認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二)各論部分蘊含的德育元素
各論部分第八章“微生物生態學”中“微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這一節中體現了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系的。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上強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建設生態文明,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總論部分第九章“微生物在環境物質循環中的作用”中“微生物與碳循環”一節中,介紹了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循環過程、揭示了微生物在碳循環中的重要作用。在“十四五”時期,我國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的關鍵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全面轉型的重要抓手。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學生是培養新型環保人才的儲備軍,更應該緊跟時代,以促進經濟社會轉型為己任,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出一份力量。
(三)實驗部分蘊含的德育元素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高校實驗教學始終以立德為初心,培養學生嚴格、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觀察、分析和判斷問題的能力,細致嚴謹地進行科學實驗,使學生掌握微生物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實驗教學是高校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實踐的橋梁,實驗安全尤為重要,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生,是我國未來發展的主力軍。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實驗環節可以讓學生沉浸式學習,更能使其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三、課程德育的教學設計和方法
(一)課程德育的教學設計
在實踐過程當中,我們可以通過構建體系化的課程德育去緩解課程德育實施與現實之間存在的矛盾[9]。課程思政教育內容要緊密聯系實際情況,從社會的實際情況出發,不可夸夸其談,要以理論聯系實際,將思想政治教育與課程教學融合,遵循環保理念,給學生塑造一個正確的價值觀。此外,我國環保事業相較于西方起步較晚,發展到今天的狀況,要歸功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教師可通過此點,從實際情況出發并結合專業課程教學、課程實踐等方面,挖掘課程思政教育元素,激發學生的愛國、護黨情感。再者,課外的實踐教學活動也是課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方法,例如可以通過開展第二學堂、開展環保志愿服務、社會及創新創業實踐等方式,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是學生大部分時間的學習生活地點,因此,高校應該主動了解行業發展以及國家發展戰略,開展相關實踐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具有環保理念和思想政治道德,增強使命感,自覺踐行環保類專業的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
(二)課程德育的實行方法
“環境微生物學”課程德育的實行,首先是在課堂,通過教師直接或間接傳授。其次是同學之間討論思考,使其自身意識到課程德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考核方式可以是平時作業、課堂表現和期末考試。平時作業中,教師可以通過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和學習態度定性考核;在課堂表現環節,教師可以通過發布討論題目,要求學生主動思考,回答問題;期末考試中,教師可以提高課程相關的學習成果比重,使學生減少突擊學習、應付考試的機會。這樣可以讓學生以更加認真嚴謹的態度對待課程學習。
四、課程德育的思考
落實課程德育的關鍵在于教師引導,學生自覺。首先,教師應自覺提升思想道德教育教學能力,并與專業課教學能力相匹配。其次,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的理論知識,豐富自身的思想道德理論修養。打鐵還需自身硬,作為專業課教師,應該在課程傳授過程中,讓學生不僅能學到專業知識,還能獲得相關核心價值觀的情感共鳴。教師需要吸納教學管理者及思政教師們對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質量的精準把握,并充分發掘和彰顯專業知識內蘊含的思政元素,以及他們內在氣質、道德品行與學術成就。加強課程德育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保證,我們應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強化課程德育建設主體責任,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全面推進課程德育高質量建設。
結語
總之,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下,高校課程德育的實施必不可少。學生僅掌握課本知識遠遠不夠,知識運用、實驗素養和思想教育缺一不可,身為教師,更應該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完善教學方式,全方位育人。只有這樣,我國才能培養出內心有信仰的人才,才能為社會主義事業添磚加瓦,為全人類事業奮斗。隨著時代的發展,“環境微生物學”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也在不斷更新迭代,但是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應一直延續下去。本文中指出的“環境微生物學”中的思政元素有限,后續還要進一步思考和總結。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德育教學的探索與實踐永遠在路上。
參考文獻:
[1]陳國麗.新媒體時代高校德育協同育人模式的實施[J].公關世界,2022(20):134135.
[2]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3]趙鶴玲.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0(1):108110.
[4]陸道坤.新時代課程思政的研究進展、難點焦點及未來走向[J/OL].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03):116.
[5]喬志偉,張玉濤,張煒亮,等.“環境工程微生物學”課程思政實踐舉措[J/OL].微生物學通報,2022:113.
[6]趙曉菊,于波,胡敏,等.生物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21,49(21):269271.
[7]劉梅.畜牧微生物學課程思政探索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1,7(31):193196.
[8]余春梅,林社裕,陳艷紅,等.對普通高校生物科學專業師范生生物化學課程開展“立德”教學探索[J/OL].生命的化學,2022:15.
[9]李婷婷.護理專業醫學微生物學思政案例設計[J].科教文匯(中旬刊),2021(11):137139.
基金項目:太原科技大學教學改革創新項目“科研驅動教學法在水處理課程中的實踐研究”(202055);太原科技大學教學改革創新項目“環境微生物學課程思政教學的探索與實踐”(XJ2021029);2022年太原科技大學教學改革創新項目“研究生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以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為例”(2022YJJG195)
作者簡介:吉莉(1982—?),女,山西襄汾人,博士,副教授,從事環境科學專業的教學科研工作。
*通訊作者:張桂香(1984—?),女,黑龍江五常人,博士,副教授,從事環境科學專業的教學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