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青蓉,鄒望
(1.西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重慶市政府辦公廳,重慶 400000)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中指出:“中國共產黨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來,始終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1]黨走過的百年光輝歷程無不是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篳路藍縷為推進民生建設、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奠基立業的歷史進程。因此,在人民所望、夢想所往、時代所趨的背景下,我們深入研究中國共產黨的人民幸福觀有助于以一套完全自洽的邏輯體系賦能于人民幸福的實踐體系,從而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人民幸福觀是對馬克思主義幸福思想最好的堅持和最大的發展,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也是不斷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實現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的實踐歷程,具有其理論、文化和實踐的多重邏輯[2]。
馬克思、恩格斯始終把實現全人類的解放與幸福作為其追求的最終目標,認為被剝削壓迫的無產階級只有使全人類得到解放,才能最終解放自己。這些思想并非憑空產生,其滲透在馬克思、恩格斯的眾多著作中。“幸福”一詞最早出現在馬克思的《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一文中,馬克思認為在選擇職業時,應該遵守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3]。在馬克思的博士論文中,他進一步將人性的解放提升為對整個人類福祉的期待,著重于實現人的自由和幸福,肯定自我意識對擁有現實幸福的重要性。《〈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將目光從抽象的彼岸世界轉向現實世界,通過對異化勞動理論的闡釋,揭示了人們陷入不幸福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私有制財產,表示實現人類解放和勞動者的幸福必須將人從異化勞動中解放出來,生產勞動就會從一種負擔變成一種快樂[4]。在勞動過程中,“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生產活動的個人”必定是“現實的人”[5],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幸福的創造者。這時,馬克思、恩格斯開始強調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恩格斯找到了人類幸福生活的社會基礎,他們認為無產階級具有豐富的革命實踐指導經驗,是時代大潮的引領者,能夠消滅私有制,消滅勞動異化,實現勞動者解放和人類解放,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和人類幸福。
回溯中華文明史,“以人為本”的思想始終貫穿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中國傳統幸福觀的基因至今依然流淌在當代人們的意識和情感之中,影響著人們對幸福的審視和體驗。儒家對幸福的闡釋在于精神層面的追求和對幸福的體驗,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6],這是一種為道德價值和理想信念而超越物質欲求的思想境界。“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是民本思想最早的完整表述。儒家將這種“民本”思想放在國家層面去探討,表現為一種治國理政的智慧,“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一直被視為歷朝歷代的指導思想,但儒家這種“民本”思想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具有一定的階級局限性,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人民幸福觀遠遠超越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社會大同”是儒家對幸福生活的精神追求的另一種方式,表現為一種“人人為公”的理想社會,描繪出一幅烏托邦式的美好大同社會畫面,體現了人民對幸福的追求。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主張順勢而為,認為萬物的本然狀態就是最好的狀態,是一種崇尚自然、與萬物和諧共生的幸福觀。老子在其《道德經》里闡述了“禍中孕福、福中藏禍,禍即是福、福即是禍”的辯證法觀點,表明幸福與不幸福是辯證統一的,二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幸福作為一種客觀存在,不受人的主觀情緒波動的影響。道家主張一切都要維持原始的形態,要與自然融洽相處,向往自然之美,順應自然之道。
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變化的。社會主要矛盾的具體內容隨著時代變遷呈現出階段性特點,正確認識和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成為中國共產黨的重要工作。毛澤東同志曾告誡全體共產黨人要注意“對于矛盾的各種不平衡情況的研究”[7]。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黨的八大以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黨領導人民帶著力復興的壯志豪情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使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升。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階段、新起點,我們面臨著新需要、新要求。目前,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人民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這些要求由數量向質量轉變,由單一走向多元。中國共產黨人要秉持“為人民謀幸福”的幸福觀,準確認識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中心任務,在著力解決社會主要矛盾中幫人民謀好幸福。回顧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三次轉變,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至上,踐行為人民謀幸福的理念,不斷推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更高層次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大踏步邁進。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并列提出“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使“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提升安全感能為實現人民幸福提供保障,增強人民獲得感是實現人民幸福的基礎,而增進人民的幸福感則是核心和目的。三者相扶以行,孤行則躓矣,共同構成了邏輯嚴密、具有實踐指向性的新時代人民幸福觀。
安全感是人民幸福生活最低層次的要求,是個體基于自身安全問題所做出的主觀感受客觀化的過程。社會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轉化為“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人們普遍對社會穩定、身體健康、生態良好充滿了渴望。中國共產黨要讓人民群眾在改革發展中受益,讓人民群眾的安全更有保障,讓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得到提升。安全感是獲得感和幸福感的特殊體現,也是獲得感和幸福感的基本條件,不斷提高獲得感和安全感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的過程。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我們要堅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人民安全是黨的整體安全觀中的落腳點和歸宿,增進人民安全感、增加人民對未來國家社會事件的可預測性和可控性是黨贏得民心的關鍵因素。安全感提升了,人民才具有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從努力奮斗中有所收獲,在收獲中享受幸福,創造出豐富的物質財富,才能擁有現實的、此岸的幸福體驗。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獲得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較高層次,是一種實實在在、看得見的“得到”。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的獲得感是評價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標準,我們必須讓人民群眾實際享有改革發展的成果。中國共產黨只有增進人民的獲得感,將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主要任務,讓人民從改革發展中獲得實惠,關注人民群眾對幸福和安全的需要,才能為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提供可能。黨的十九大報告特別強調,“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進人民獲得感,提升民生福祉。在黨的團結帶領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取得了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以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成就,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取得了彪炳中華民族發展史冊的歷史性勝利,讓人民群眾住有所居、勞有所得、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讓人民群眾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改革發展成果,帶領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多、更直接、更實在、更高質量的獲得感。
幸福感是人民幸福的最高層次,是建立在人民自身獲得感和安全感基礎上的更高層次的主觀體現。幸福感以獲得感和安全感二者為前提,最直接的來源是個體物質得到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一旦得到滿足,便可以由獲得感進而產生幸福感。中國人民的幸福建立在完善的民生保障制度、穩定的就業、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等基礎之上。新征程路上,習近平總書記最關注的問題仍然是民生,是人民是否幸福的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的按勞分配、就業優先、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健康中國、高質量教育體系、農村農業優先、社會治理共同體等關鍵詞都與民生有關。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伊始,歷經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的偉大實踐,黨始終把人民幸福問題放在最高位置,在為人民謀幸福的過程中不斷提升人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以增進人民幸福為己任,把握好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三者之間層層遞進和有機結合的良性關系,筑牢新時代人民幸福的堅實根基,讓人民幸福成為最溫暖的底色。
共同富裕、人民幸福的實現需要全社會繼續共同努力,不斷為美好生活而奮斗。中國共產黨人民幸福觀的百年實踐對中華民族、中國共產黨自身以及人類社會的發展前景而言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
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2]。人民幸福既是中國夢的最高價值目標,也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價值追求。黨的百年奮斗史,貫穿著黨團結帶領人民為爭取人權、尊重人權、保障人權、發展人權而進行的不懈努力[8]。黨的百年奮斗史是黨始終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根本宗旨的深刻體現,亦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核心理念和“以人為本”的根本要求。百年輝煌,作為忠實踐行初心使命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使中國人民擺脫被剝削、被壓迫的命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在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后,中國共產黨繼續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超越了資本主義制度的社會主義制度,加快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提出要“集中力量搞四個現代化,著眼于振興中華民族”,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開辟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現代化的康莊大道,找到了實現民族復興的正確道路,中國開始奮起直追,大踏步趕上時代,實現了快速發展、超越發展、加速崛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黨和國家事業邁上新的歷史臺階。黨的十九大籌劃分兩步走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新征程,黨和國家的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1]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中國共產黨將繼續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續寫奮斗新篇章,書寫中華民族最恢宏的史詩。
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百年來,黨團結帶領人民應對一系列風險挑戰,克服無數艱難險阻,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極大地增強了志氣、骨氣、底氣。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黨深刻認識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9]。無論是革命、建設、改革,還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將“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作為一切奮斗的根本目的,秉持“人民至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大力開展農村革命根據地建設,通過開展土地斗爭來解決農民的貧困問題,探索出“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開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目標明確、目光遠大的中國共產黨努力改變國家的落后面貌,改善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同志創造性地提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富,把“讓人民過上好日子、實現共同富裕”作為黨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不斷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通過大力發展生產力使人民逐漸富起來,凝聚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使黨執政的群眾基礎不斷擴大。新發展階段,中國共產黨要堅持以史為鑒、開創未來,不斷提升為人民謀幸福的執政能力,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繼續“趕考”,繼續努力貫徹人民幸福觀點,奮力創造不負人民的新業績,確保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只有這樣,中國共產黨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高度認同,為黨長期執政堅定民心根基,為中華民族的進步乃至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把握時代脈搏,深刻地認識到中國的發展繁榮與世界的發展繁榮、中國人民的幸福與世界人民的幸福息息相關。中國共產黨以“為世界謀大同”的責任擔當,中國共產黨人以卓越的政治家和戰略家的宏大視野和戰略思維,盡合作共擔之責,以合作共治破解全球化難題。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地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一種超越西方“普世價值”的全人類共同價值,超越了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過上幸福美好生活不僅僅是大多數中國人民終其一生的追求,而且是全人類孜孜以求的夢想,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是世界各個政黨和政治組織的責任。中國人民在收獲幸福的同時,也為世界人民帶去幸福的因子,始終歡迎各國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便車”“順風車”,實現共同發展,讓大家一起過上好日子[10]。我國展現大國擔當,把“為民造福”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向世界人民展現了中國熱愛和平、共享發展的誠心,表達了中國人民愿與世界人民一道建設更加幸福、和諧的美好世界。一言以蔽之,中國人民不僅希望自己發展得好,而且希望世界各國人民都能擁有幸福安寧生活,中國共產黨不僅帶領中國人民追求幸福,而且為世界人民謀幸福。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人民幸福觀為人類社會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新道路、新方向,為解決全球發展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為實現全人類共同福祉貢獻了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