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達
(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重慶 401331)
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走過了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的重要發展歷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百廢待興”的社會主義建設需求使得我國開啟了以工業化為主要標志的職業教育[1]。社會各行各業人才需求的緊迫性,給以培養千萬技能人才和億萬勞動者為目標的職業教育帶來了無限的發展空間。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目前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5G等新一代技術引領的科技革命,使我國職業教育迎來了發展“黃金期”。我國要想搶抓機遇、踏上發展的快車,就必須把提高培養質量作為重中之重。與社會發展接軌、與市場需求結合,深化改革、補齊短板是職業教育提質賦能、創新培優、可持續發展之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這為新時期全面推進職業教育、加快發展職業教育提供了無限可能。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已經成為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并著力推進的重點工作之一,也成為廣大適齡學子的成才選擇、社會的普遍共識。“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成為職業教育以高質量鑄品牌專業、以品牌專業培養優質人才、以優質人才助力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推動職業教育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成為新時期職業教育發展的方向。
長期以來,職業教育作為我國國民教育的類型體系,為國家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出臺和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的勝利召開為我國的職業教育注入了無限的能量和活力,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職業教育提出的“樹立正確人才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建設技能型社會的理念和“技能強國”的戰略新思想成為新時代職業教育發展的里程碑[2]。據統計,我國職業教育在校人數高達2 915萬人,我國已形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為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儲備了大量的人才。適應國家發展需求、產業結構調整需求和人才需求變化,加快轉變自身發展方式,走“產教融合”的職教創新培優之路,是高職院校提高辦學質量、服務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之路。
“產教融合”是把職業院校所設專業與產業行業的所需所求有效呼應、渾然一體推進的辦學模式。產業需求(崗位需求)與院校專業(人才培養)之間密切結合,相互支持、相互促進,把學校辦成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產業服務于一體的陣地。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不僅是院校人才“出口”的需求,而且是產業人才“進口”的需求,是產業與教育的深度合作。這種模式越來越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生命線”。“產教融合”的辦學模式也因發展道路、發展區域、發展的產業(行業)的不同而盡顯融合的精彩紛呈。
從全球來講,職業教育的誕生,無論是托馬斯·巴洛夫的主張還是福斯特的強調,以勞動力就業市場需求為基本出發點供給經濟發展的人才需求始終是職業教育的生命。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世界各國根據發展需要,逐漸形成適應自己國情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職業教育特點,如德國的“雙元制”(簡稱 BBS)職業教育模式。澳大利亞的TAFE職業技術教育模式成為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借鑒。近年來,我國的職業教育在學習和借鑒世界先進的職教思想和理念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實際,逐漸形成了以學校為本位,“產教融合”“工學結合”等多元模式共生共存的新發展格局。《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提出,使得我國形成了以學校為主體,企業(行業)和學校共同教育、管理和培養學生的教學模式,以及積極推進校企合作的“訂單培養”“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等多種辦學模式。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規范納入職業教育是我國推進職業教育發展的引擎[3]。
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企業(行業)需要的是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拿得起、放得下”的實用型技術人才。職業院校必須迎合企業(行業)需求,培養適合企業(行業)所需的人才,自覺走“產教融合”“工學結合”發展之路。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這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始終堅持“產教融合”是企業創新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企業(行業)面臨著諸多挑戰,在適應與不適應之間,很多企業(行業)到了生死攸關的危機和大考之中。為了通過這樣的生死大考,企業必須順應經濟環境的變化,通過創新和可持續發展走出“瓶頸”,再創輝煌。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經過努力,我國經濟增長實現了從主要依靠工業帶動轉為工業和服務業共同帶動、從主要依靠投資拉動轉為消費和投資一起拉動,我國從出口大國轉為出口和進口并重的大國。”根據規律,當經濟結構、經濟增長動力、經濟發展方式發生轉換和變化時,經濟擴張速度就會相應放緩,但消費結構則會全面升級,供給質量和水平要求更高。這就需要我們及時調整經濟結構,減輕企業(行業)轉型升級的壓力,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確保企業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企業的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人才是基礎。企業必須主動“聯姻”職業教育,審時度勢,占領人才資源的高地。企業要打破思維慣性,走出傳統發展路徑,吸引大批適合自身發展的新型實用人才,使他們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中展現成就。職業院校也應該以時代為己任,積極面對經濟發展的機遇和挑戰,以“新格局、新發展、新動能、新姿態”助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發展,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中國培優方案。
始終堅持“產教融合”是促進職業教育深化改革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隨著職業教育發展和改革的深化,教育教學資源與企業生產經營資源的對接也是促進教育發展的內在需要。“產教融合”將教育、企業融為一體,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拓展了空間。“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制定完善的專業教學標準、調整和優化專業設置、轉變辦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了依據。職業教育很強的區域特色和區域發展定位之間的關聯都將極大地影響和制約著職業教育的發展,因此,“產教融合”“工學結合”就是職業教育發展的生命線。職業院校要最大限度地發揮“產教融合”優勢,將企業(行業)的資金支持、技術設備通過“產教融合”轉化為自身優勢,積極與企業(行業)共建“校企一體”實習實訓基地,用“雙證書”制度融合專業課程與行業標準,讓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需求實現共用共享。擴大數字資源的覆蓋面,將集成分類、整合優化融入數字資源建設之中,提升職教虛擬仿真資源的占比,培養學生的職場適應能力是職業院校順應教育發展規律的有效舉措。深化校企協同,吸引企業技術人員參與教學資源的建設與更新,將企業的優質資源和實踐案例融入教學資源,是構建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的選擇。
“產教融合”教育共同體的構建需要職業院校創新職教運行體制機制,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與整體性、系統性政策供給相銜接,健全激勵保障機制,把握區域職業教育發展動態;優化院校的專業設置,營造產教融合發展氛圍,厚植“產教融合”環境;促進職業教育鏈與產業鏈的有機銜接,推動校企協同育人、多元育人,為產業轉型和實體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規避市場經濟體制下校企合作體系構建中的復雜性或不確定性,嘗試建立穩定、長效的“產教融合”機制。
“產教融合”能夠極大地拓展合作領域,尋找利益結合點。由于疫情風險的積聚,目前,國際上出現了自我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傾向。這也使我國的發展環境發生了變化,給市場、經濟和企業(行業)帶來了不利影響。在發展過程中,企業(行業)要想搶占人才資源優勢,與院校聯手走“產教融合”之路就勢在必行。企業要將最新的崗位需求和人才需求融入職業院校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之中,有效地將行業(企業)所需與學校的教育培養結合起來,形成統一體。這種方式既充分發揮了企業在學校教育中培優育人的需求引領作用,又從客觀上助推學校培養與企業需求實現“零距離”無縫對接,形成了“校企命運共同體”,實現了“供需有致”的合作共贏,對地區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可以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對于職業院校來說,“產教融合”的辦學模式不僅是對傳統的突破,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實踐能力。“產教融合”打破了職業教育的“藩籬”,打破了傳統教育脫離社會、脫離經濟、脫離實際的現象,為良好的職業思想和職業技能的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產教融合”也解決了職業學校教師實踐經驗不足的問題,提升了教師的業務水平,調整了師資結構,全面提升了學校“產、學、研”的能力,一改以往職業教育淺層次、自發式、低水平的狀態。職業院校要從寬度、深度、廣度方面尋找校企合作的利益結合點,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實現共建共享共贏,把“產教融合”真正變為校企雙方的需求。
“產教融合”要求校企雙方要共建實訓基地,從而更好地促進校企的深度融合。實訓基地的建設是“產教融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職業教育流程的主要組成部分,更是技能人才培養的基礎條件。加大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是職業院校和企業深化“產教融合”的重要一步。利用企業行業優勢,建設具有先進性、科學性、開放性、實用性的實習實訓基地,是人才培養和特色專業建設的重要支撐。學校和企業要通過共建實習實訓基地,促進校企聯動、產教相融,把知識教育、素質拓展、生產實踐、技能培訓與科研開發、管理經營、社會服務有機聯系起來,形成校企之間的良性互動。構建“合作雙贏”的命運共同體,校企共同建設實習實訓基地,是現代企業人才之需,是現代職業教育改革之需,是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方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之需。職業院校要通過校企合作,把院校與企業的關系由松散變為緊密,實現雙方互惠互利、合作共贏。
“產教融合”有效建立了專業隨產業發展動態調整的機制。把專業及專業群的布局與調整作為推進職業教育集約發展的途徑,是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產業能力的重要著眼點,也是提升就業質量的關鍵,更是學校調整專業方向、確定培養規模的重要依據[4]。根據“十四五”職教規劃和“職教二十條”的要求,職業院校要堅持面向產業發展需求,健全專業隨產業發展動態調整的機制,創新“產教融合”方式,讓專業建設體現產業發展“風向”,強化技術技能人才的有效供給和適度超前儲備,為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匯聚發展新動能提供有力支撐。
“產教融合”機制是職業院校在實施產教融合策略過程中的一種運行方式,它能夠調整校企融合的深度,讓融合過程中的所有因素能夠相互聚合、相互融通,進而使職業院校中的專業能夠與企業所需要的人才進行對接,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專業人才。
機制是指各要素之間的結構關系和運行方式。機制的建立一靠體制,二靠制度。改革開放助推了我國職業教育的大發展。轉變觀念,改革職業教育體制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堅持“產教融合”,推進院校專業建設與產業(行業)發展“供需”的進一步融合,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形成科學合理的“專業群”和“專業鏈”,積極捕捉市場信息,徹底解決專業設置和課程教學的滯后性[5],實現課程與崗位的超前對接,是職業院校提高學生就業質量、深化“產教融合”的有效途徑,也是職業教育譜寫新時代奮進篇章的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