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思喬
(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重慶 400053)
文化自信的基本內涵包括:自信于自己的文化傳統、自信于自己的文化創新、自信于自己的文化價值觀念。這些方面的內涵要求人們要對自己的文化傳統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在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要勇于創新和發展文化;對自己的文化價值觀念有明確的認識和堅定的信仰,同時也要對其他文化的價值觀念保持開放和包容的態度。文化自信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要求人們保持開放和包容的態度,以促進文化的多元發展和交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是任何一個偉大民族進行復興的基礎,一個民族擁有足夠的文化自信,才能夠喚醒民族發展的決心與信心,才能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重要支持。
1.高職學生數量龐大
高等教育已經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支撐和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我國的高等教育體系包括本科教育、碩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其中,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實用型人才、推動產業發展、促進社會公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國家越來越重視職業教育。2022年,我國共有高等職業院校(含職業本科)1 521所,2022年招生546.61萬人(不含五年制高職轉入??普猩?4.29萬人),連續4年超過普通本科招生規模[1]。由此可見,我國高職學生數量龐大,高職教育已經成為我國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高等職業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育質量和水平的提高直接關系到我國高等教育水平的整體提升。因此,關注高職學生的文化自信教育不僅有利于他們的成長和發展,而且有利于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進步,有利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高職院校研究學生文化自信教育問題對于推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意義。
2.意識形態安全保證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是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重大成就。中國以和平發展為基本國策,致力于發展自己的經濟和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時也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2]。對于青年學生來說,在吸收和借鑒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同時,更重要的是需要具備辨別和分析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能力,繼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也以此來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和競爭力。
在全球文化的背景下,外來文化的沖擊是不可避免的。高職院校只有通過文化自信的培育,才能幫助學生更加自覺地辨別和拒絕外來文化的負面影響,保持文化的獨特性和純正性。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往往會強調個人主義、功利主義和消費主義,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存在差異。高職院校要通過培育學生的文化自信,使學生能更加深刻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越性和普遍性,從而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3.樹立民族意識,提升職業素養
高職學生通過學習和了解本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現代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對自己的民族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樹立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豪。在了解民族文化、樹立文化自信的過程中,學生也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愛國情懷,增強民族意識[3]。學生會認識到自己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只有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奮斗,才能為國家和民族的振興、富強做出貢獻。同時,學生也會認識到,只有通過學習和傳承本國的文化,才能更好地維護和發揚本國的文化傳統,為民族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做出貢獻。
問卷調查和師生訪談的結果顯示,高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有較高的熱情和積極性,對于學校開展的各種形式的文化教育活動(比如文化講座、文化體驗、文化比賽等)參與度較高。根據問卷調查,78%的學生表示自己在大學期間參與過學校的傳統文化類活動。其中,63%的學生表示自己曾經學習過國畫、傳統民族樂器、書法、民族舞等傳統文化類技藝。34%的學生在學校組織的各類比賽以及活動中展示過相關才藝。對于近幾年內大熱的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例如,“國家寶藏”“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如果國寶會說話”“上新了,故宮”等,82%的學生表示自己曾經看過此類文化綜藝節目。其中,54%的學生表示對于其中的一些文化類知識仍然記憶猶新。
筆者發現高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深度不足成為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許多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對其背后的深意和來源并不了解。比如,很多學生知道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仁義禮智信”的五常思想,但是對于這些思想的具體內涵和來源,很多學生并不了解。很多學生可能只是聽過這些詞語,但是并沒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哲學思想和文化內涵。又比如,很多學生知道“中庸之道”是一種做事的態度,但是對于這種態度的具體含義和背后的思想基礎,他們并不了解。對于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許多學生對其的了解也僅僅停留在“該吃什么、該做什么”上,而對于節日背后的文化內涵,學生知之甚少。比如,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許多學生會在春節期間放鞭炮、吃年夜飯、貼春聯等,但是對于春節的起源、發展歷程、文化內涵,大部分學生并不了解。大部分學生可能只是在模仿別人的行為,卻沒有真正理解春節的深層含義。這些都說明了很多學生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深度不足。這可能與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生活和信息爆炸有關,許多學生缺乏時間和精力去深入了解傳統文化。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席卷而來的外來文化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大。比如,很多年輕人喜歡聽英文歌曲,看美劇、韓劇等,這些都是外來文化的典型代表。很多學生狂熱追劇,出于對劇中人物的喜愛,他們甚至會不自覺地模仿、崇拜這些外來文化。同時,由于外來歌曲、影視劇等的“洗腦”,許多學生在日常交流中開始頻繁地使用英語或者其他外語單詞,而忽略了中文的表達方式。這種現象在青年學生中尤為普遍,他們可能覺得使用英語或者其他外語單詞更加時尚、更加酷炫,卻忽略了中文的獨特魅力和表達方式。外來影視作品中的文化元素和價值觀往往與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大的差異,這會對青年學生的價值觀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高職學生需要具備辨別和分析外來文化的能力,保持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的信仰和堅守。
傳承意識是指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尊重,以及在現代社會中如何傳承、發揚和創新傳統文化的意識和能力。目前,高職院校的教師雖然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融入了傳統文化教育,但高職院校的民族文化傳承意識仍然后勁不足。在一些高職學??赡軙霈F傳統節日氛圍不濃厚的情況,例如,在中秋節這樣一個中國傳統文化氛圍本應較為濃厚的節日里,學校卻沒有組織相應的慶?;顒樱瑢W生也沒有表現出特別的熱情。相反,在遇到圣誕節、情人節這一類西方節日時,許多學生反而會十分熱情,甚至以各種形式來慶祝這類西方節日。這種情況說明青年學生對傳統節日以及傳統文化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不夠,缺乏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的意識。
高職院校要想更好地培育學生的文化自信,就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引導學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4]。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階段,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征程。通過教育和引導,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認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高職院校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之一。
傳承意識是指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尊重,以及在現代社會中如何傳承、發揚和創新傳統文化的意識和能力。文化自信的培育要求高職院校在重視文化教育的基礎上,還需要注重傳承意識的培養,加強文化實踐。高職院??梢耘c當地的文化機構、博物館等單位開展合作,建立文化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和場所,讓學生親自參與文化實踐,了解、感受、體驗當地的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此外,高職院??梢越M織學生參加文化考察活動,走訪當地的文化遺址、博物館、文化展覽館,了解當地的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加深學生對文化傳承和發展的認識與理解。高職院校可以通過文化實踐,讓學生切身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對民族文化的認識不僅僅只是停留在抽象的課堂學習上,高職院校要讓學生對民族文化有更具象的感知。在學生參與實踐的過程中,高職院校要不斷引導學生,增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意識。
新媒體的發展為高職院校開展人才教育拓寬了新的路徑,拓寬了青年學生的視野,但一些重要的問題也隨之而來[5]。高職院校必須牢牢守住意識形態陣地,充分利用好新媒體工具,做好意識形態教育,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高職院??梢酝ㄟ^開通微信公眾號、抖音賬號等時下熱門新媒體賬號,利用新媒體平臺來傳播和推廣傳統文化,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比如,高職院校可以制作一些有趣的短視頻(傳統文化知識小貼士、傳統文化DIY教程、傳統文化美食制作等),通過抖音等平臺對這些短視頻進行傳播,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傳統文化。此外,高職院校也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發布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資訊,如傳統文化節日的起源和傳說、傳統文化名人的故事、傳統文化藝術的發展歷程等,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精髓。同時,高職院校也可以積極利用各類新媒體工具開展線上文化活動,打破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全面營造文化氛圍,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傳統文化。高職院校要幫助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
在現代教育中,課堂教學仍然是教育的核心,是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學和學習活動,實現知識傳授、技能培養和價值觀塑造的基本陣地。因此,高職院校在培育學生的文化自信時,仍然要重視課堂教學。高職院校要通過不斷創新和改進,注重引導學生開展文化研究,包括民俗文化、地方文化、民間藝術等,讓學生在自主研究的過程中更深入地了解和認識傳統文化,學會從多個角度探究文化現象,加深對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同時,高職院校的教師要充分利用好課堂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引導學生從文化的角度思考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關系,探討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價值和作用,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