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中彥,葉詠,沈瑞雪
(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廣東廣州 511442)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對職業教育改革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提出了多措并舉打造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的一系列明確要求。從“職教二十條”的出臺到《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職業教育改革文件的頒布,可以看出國家對加強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關切與決心。“雙師型”教師是推動職業教育改革的關鍵已成為高職院校的普遍共識,各高職院校也將探索“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模式列為提升學校內涵建設與改革的必選項[1]。然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面臨著較為復雜多樣的困境也是不爭的事實。教師自身專業能力的提升、教師團隊內合力的形成等這些微觀因素均影響著“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質量,而這些微觀因素有賴于制度、機制的完善與保障。本文試圖從如何促進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專業發展這一微觀視角去梳理問題,以期能從中找到一些對策作為提升“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質量的依據。
當前,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來源多種多樣,大致分為兩類:一是從高校畢業后直接進入高職院校的教師;二是有企業工作經歷后進入高職院校的教師[2]。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已有明確的政策支撐。因此,職業教育理應體現其自身的特性,即“職業性”,要區別于普通教育,遵循它自身的發展邏輯。職業教育要在人才培養、課程設置、教學設計上具有鮮明的“職業性”特征。因此,職業院校的教師既要具備專業教學能力,又要具備企業實踐能力。新形勢下,高職院校的“雙師型”教師理應扮演多種角色,如育人者、產教融合踐行者、實踐教學的組織者、社會服務的承擔者。因此,“雙師型”教師的專業發展內涵與普通高校教師相比,更具獨特性:第一,“雙師型”教師的專業發展要有較強的“職業敏銳性”,“雙師型”教師必須時刻關注行業、產業動態,與時俱進,對專業發展動態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在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的同時,能夠以其高度的敏銳性將新技術、新工藝等內容融入課堂教學[3]。第二,“雙師型”教師的專業發展要有較強的“專業實踐性”,“雙師型”教師要在專業發展過程中,善于將自己工作任務轉化為學習任務,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第三,“雙師型”教師的專業發展要有較強的“產教融合服務能力”。高職院校的“雙師型”教師不僅要有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與實踐能力,而且要有推動專業進行產教融合的能力,能夠深入企業,整合學校與企業資源,開發課程,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和科研服務能力。
當前,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缺乏一些必要的外在保障機制。首先,從國家層面修訂的《高等職業教育教師專業標準》尚未出臺,一些地方院校雖已出臺了一系列“雙師型”認定標準,但從整體來看,由于沒有國家層面制度的參照,高職院校在制定“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時,多不能立足于教師專業發展[4]。其次,高職院校出臺的“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多以“雙證”代替“雙師”,即以具備講師資格、兼有企業行業認定的專業證書為標準。企業行業認定的證書類型可謂是五花八門,相關的企業行業認定的證書,有些并非考查教師具備企業實踐能力的佐證,可能是教師完成了一次講座培訓的結業證書,或是一張書面試卷的成果。可見,這一類型的“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不僅不利于教師的專業發展,而且窄化了“雙師型”教師的豐富內涵與應有價值。第三,由于對“雙師型”教師的認定比較模糊,學校往往缺乏科學的“雙師型”教師培養機制。“雙師型”教師這一群體內部類型不一,由于學校未對“雙師型”教師的類別進行細分,導致學校出臺的“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制度往往比較籠統,且沒有針對性,培訓變成了可有可無的“提升”,教師的參與度不高。
已被認定的“雙師型”教師在新的教改活動、企業實踐以及個人專業能力提升方面的參與度不高。“雙師型”教師對專業發展內涵缺乏了解。有調查顯示,在談及“雙師型”建設時,多數教師根本意識不到“雙師型”建設的現實意義,沒有將“雙師型”專業發展與個人發展聯系起來。部分教師將“雙師型”教師認定僅看作是學校的要求,認為只要有“雙證”,便是“雙師型”教師,對“雙師型”教師的內涵沒有清晰的認識,對自身的專業發展也沒有明確的規劃。此外,大部分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團隊建設流于形式[5]。“雙師型”教師的專業發展除了高職院校有外在的保障機制以外,還需要高職院校在教師群體內部形成學習共同體。然而,已有的教學團隊并未在專業內部形成學習共同體,團隊建設多流于項目申報階段。因此,教師自身對“雙師型”教師的內涵認識不夠清晰,導致其對“雙師型”教師的專業發展缺少主動規劃。學校內部又沒有形成良性的學習共同體,導致出現教學團隊建設只能流于書面文字的現象。由此可見,“雙師型”教師的專業發展內生動力不足將會影響“雙師型”教師專業發展的能動性。
首先,促進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專業發展,不僅在于促進其具備外在的條件,而且應使其具備內在的素質。職業院校教師內在素質是由職業教育所對應的“職業性”決定的,它要求資質合格的“雙師型”教師不僅要具備“雙證”,而且要具備在真實場域工作的能力。這一能力的實現,如果單靠教師自身的努力,其效果十分有限。因此,要促進“雙師型”專業發展,需要校企雙方搭建有序的雙向交流平臺,使“雙師型”教師能夠在學校與企業的雙場域中進行實踐[6]。但現實是,由于高職院校缺少為教師實踐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創造“校企合作機會”的舉措,高職教師進入企業掛職鍛煉,多出于自發性個體行為。學校與企業之間沒有制度層面的約束,導致教師在企業掛職時,企業不會把教師當作真正的員工,教師能參與的實際工作較少,教師參與前沿技術的開發、研發成果的轉化等工作更是少之又少。長此以往,高職教師的企業掛職鍛煉便流于形式。在當前行業企業轉型升級加快的背景下,高職教師也就很難成為既有先進的職業教學理論,又有專業實踐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的“雙師型”教師。
為了促進“雙師型”教師專業發展,國家應盡快統一“雙師型”教師資格認定標準,地方高職院校應厘清“雙師型”教師的內涵,認真規劃外在保障機制。具體來說,高職院校要明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長期性”,制訂“雙師型教師培養機制”[7]。從制度建設上來說,高職院校不僅要規范“雙師型”教師的認定條件,而且應在其專業發展上完善培養體系,制訂分類、分層、分階段的培養制度。首先,高職院校要根據“雙師型”教師的來源、專業特點、專業發展階段,進行分層次的“雙師型”教師資格認定,將“雙師型”教師按照初級、中級、高級進行劃分。高職院校可以根據認定標準的不同層次、不同類別,有針對性地制訂培養方案,促進其專業發展的針對性。其次,高職院校要根據“雙師型”教師的類別,在考核機制與激勵機制上也應有所區分。在對教師進行考核時,高職院校應重點將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進行量化,依據教師的實際情況按年度進行考核。這種方式可以促使各階段教師依據其發展階段參照標準提升自己的專業發展水平。
促進“雙師型”教師專業發展除了外部制度的保障,還需要教師內部的動力機制發揮作用[8]。在這一方面,高職院校可以對教師開展相應的思想工作。具體來說,首先,高職院校要轉變“雙師型”教學團隊的思想觀念,在學校內部開展雙師型教師培養講座,對新時代教師的崗位職責、“雙師型”教師專業發展要求進行剖析,促使教師主動參加與“雙師型”教師相關的學習活動。其次,高職院校要帶領“雙師型”教師教學團隊深入學習。高職院校可組建“雙師型教師學習共同體”,將“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與教師個人專業發展結合起來,提高廣大教師的參與熱情。在不同的階段,高職院校可以依托“雙師型教師學習共同體”,組織各種各樣的學習活動,如優質資源分享會、個性公開課展示、信息化課件演示等,讓學習共同體真正活躍起來。最后,高職院校要努力營造和諧、友愛的氛圍,布置一些合作型學術任務,鼓勵教師與教師之間相互配合,鼓勵良性競爭,從而提升廣大教師的學習熱情。高職院校要設置輪流管理機制,讓每一位教師都有機會成為教學團隊的管理者,最后綜合評估每位教師的管理成效。
要培養高質量的“雙師型”教師,除了學校要制訂完善的制度外,教師提升自覺意識也很重要,搭建“校企合作”交流平臺也是繞不開的路徑。高職院校教師的“職業性”決定了“雙師型”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師只有在企業的真實環境中學習后,才能將鮮活的教學案例帶入課堂教學[9]。事實證明,高職教師去企業掛職鍛煉,僅靠單槍匹馬,其成效不大。學校應與企業共同搭建“雙師型”教師雙向交流平臺。一方面,高職院校的“雙師型”教師進入企業,作為企業的員工,完成企業的工作任務,參與企業的技術開發,企業考核教師,并將考核結果直接反饋給學校;另一方面,企業的工程師、技術人員也可以進入學校的兼職教師隊伍人才資源庫,參與課程教學、專業建設等工作。如此實現雙向人才流動。企業的工程師、技術人員可以與學校教師進行合作,給予學校教師專業實踐指導。同時,教師進入企業能夠體驗真實的企業工作環境。由于有制度的約束與考核,企業也可以把教師當作真正的員工。如此一來,教師在企業掛職鍛煉便成為一種良性有保障的專業發展途徑。因此,在校企合作中,高職院校應主動出擊,轉變思想,主動聯系企業。院校只有與企業開展合作才能使教師受益。校企雙方只有搭建“校企合作”交流平臺、建立穩固的關系,才能便于教師加深對行業、企業轉型升級的認識,促進“雙師型”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
綜上所述,關于“雙師型”教師專業發展的問題,我們需要從外在保障機制以及教師自身來梳理問題。筆者在梳理內外環境時,發現中間的轉換機制(即學校與企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若想保障高職“雙師型”教師的專業發展,社會學的視角可為我們提供更廣闊的思考空間。我國可以通過宏觀制度的保障與微觀學校、企業以及教師自身的合作,探索出可行且有效的“雙師型”教師專業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