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雙雙
美國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和語言學家格雷戈里·貝特森在1955 年發表的《游戲與幻覺理論》中最早提出了“框架”這個學術概念,他認為“框架”是一種詮釋規則。[1]社會學家戈夫曼(Goffman)在1974 年出版的《框架分析:經驗組織論》一書中系統闡述了“框架”的概念,他認為框架是人們用來認識和闡釋外部世界的認知結構,并將此概念引入到社會學中。20 世紀80 年代開始,框架理論開始與新聞傳播領域相結合。在學者吉特林(Gitlin)、恩特曼(Entman)、臧國仁、鐘蔚文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框架理論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發展,并與政治學、社會學、新聞傳播學相結合,開始廣泛傳播。
關于框架的內涵,戈夫曼(Goffman)認為框架是一種預存在我們大腦中的知識體系,我們正是根據這種知識體系來認識和闡釋外部世界,我們也是根據腦中既有的框架來展開對新事物的認識。吉特林認為框架是一種持續不變的認識、陳述事物的方式,恩特曼認為框架是對信息的選擇與凸顯,鐘蔚文則認為框架是一種選擇與重組,符號處理者正是通過這種選擇與重組來組織話語,從而達到傳播的目的。學者臧國仁、鐘蔚文在《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一書中提出新聞框架的三個環節,即高層次環節、中層次環節和低層次環節。學者陳陽則基于這三個環節在《大眾傳播學研究方法導論》中將新聞框架的內在結構分為宏觀(新聞主題)、中觀(新聞事件的內容、進程、結果和影響及對新聞事件的評價和態度)和微觀(新聞報道的語言和修辭)三個層面。[2]
總體而言,學界存在很多關于框架理論的研究,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但歸根結底,框架的核心概念在于“選擇”和“構建”,這種“選擇”與“構建”的“框架”過程,同樣適用于紅色題材影視作品的創作。
本研究選取了新時代創作的紅色題材影視作品,即從2012 年到2022 年11 月上映的紅色題材影視作品。筆者在各大視頻網站以“歷史”“年代”“戰爭”為關鍵詞共檢索到了45 部紅色電視劇和40 部紅色電影,共得到有效樣本85部。本研究將以這85 部紅色題材影視作品為研究對象,依據框架理論,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來分析新時代背景下的紅色題材影視作品。
宏觀層面的主題框架:圍繞紅色主題,弘揚愛國精神。框架理論認為框架是新聞的中心思想,而在影視領域,為影視作品構建中心思想的框架即是影視作品的主題。[3]紅色題材影視作品是指圍繞共產黨人以及愛國進步人士為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社會主義、推動國家進步而浴血奮戰、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影視作品。[4]這些影視作品多以革命戰爭為題材,贊揚革命先輩們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讓人們銘記今天的和平來之不易,啟發人們珍惜當下和平安寧的生活。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出現了大批頗具特色的紅色題材影視作品,這些影視作品具有鮮明的主題,呈現出獨特的影視風格,著力通過現代影視技術再現革命時期的抗戰故事,讓人們加深對歷史的了解,從中深受鼓舞,激勵人們在新時代繼續砥礪前行。這些紅色題材影視作品雖然在內容上側重不同,但都是圍繞紅色主題,宣揚愛國精神。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通過七個故事來表現新中國自成立以來一步步走向強大的背后是無數個無名英雄默默付出的結果。雖然七個故事取材于不同時代,側重略有不同,但都圍繞著統一的主題,共同說明了我們國家一路走來經歷了很多磨難,在每一個歷史性瞬間的背后都有充滿了艱難和不易,但正是無數無名英雄默默付出才有了如今繁榮富強的國家,極大激發了觀眾的民族自豪感。電視劇《覺醒年代》再現了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建立這段歷史,聚焦革命年代革命先驅們自強不息的革命精神,講述了毛澤東、周恩來、魯迅、李大釗等一大批革命人士為爭取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不斷斗爭的傳奇故事。以往的革命題材影視劇的觀眾一般是中老年人,但《覺醒年代》突破了圈層傳播局限,吸引了一大批青少年觀看并且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愛國情懷。
這些紅色題材影視作品都是圍繞革命年代展開的,都是宣揚愛國精神,激勵人們在新時代仍要繼承發展革命先輩們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的精神,同時啟示人們要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并且在新時代里繼續頑強拼搏,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續寫篇章。
中觀層面的內容框架:再現革命年代,激發前進動力。在選取的85 部紅色題材影視作品中,再現革命年代生活的有59 部,描述英雄人物的有15 部,以重大戰役為主題的有11 部。他們的共性都是再現共產黨成立以來所歷經的磨難,主要通過再現革命年代的崢嶸歲月引起觀眾強烈的共鳴,激勵人們在新時代繼續砥礪前行。
新時代創作的很多紅色題材影視作品都是通過再現革命年代的歷史,啟發人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覺醒年代》聚焦革命年代的輝煌歷史,通過再現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等革命先輩們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為爭取民族振興而不懈奮斗的英勇事跡激勵新時代的人們繼續傳承革命先烈們的革命精神。在新時代,我們會遇到新的問題、新的挫折,我們要學習革命先輩們發奮圖強、自強不息的精神,勇于戰勝艱難險阻,為國家奮發圖強。
電影《大決戰》通過講述中國共產黨在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中英勇頑強,血戰到底,擊敗敵人逐步帶領中國人民建立起新中國的輝煌歷史,激勵著新時代的人們繼續砥礪前行。《建軍大業》聚焦革命年代的艱苦歲月,講述了北伐戰爭剛取得勝利后,國民黨反動派為奪權叛變革命,發動了慘無人道的“清共”行動,血的教訓使中國共產黨認識到“槍桿子里出政權”的硬道理,生死存亡之際中國共產黨一步步帶領中國人民走向勝利。電影《血戰松毛嶺》也是聚焦革命年代的崢嶸歲月,通過再現那一段歷史的艱辛與不易,表現革命先輩們自強不息、百折不饒、艱苦奮斗的精神,激勵新時代的人們牢記歷史與使命,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努力學習知識和技能,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貢獻個人力量。
這些紅色題材影視作品主要是再現革命年代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一步步走向勝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保持著堅韌不拔的毅力,面對艱難險阻無所畏懼,最終帶領中國人民建立起新中國,迎來祖國的繁榮昌盛。在新時代,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物質水平不斷提高,精神生活也需要進一步豐富,這些紅色題材影視作品能夠激勵中國人民不忘過往,砥礪前行,始終銘記中國共產黨在國家富強、民族振興過程中所做出的突出貢獻,同時要銘記革命先輩們為這個國家所作出的犧牲。當今時代,似乎已經不再需要人們像革命先輩們那樣拋頭顱灑熱血,但是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革命精神”,生于和平年代的人們要為實現國家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而努力拼搏。這些紅色題材影視作品通過再現革命年代先輩們所歷經的磨難,成為人們不斷前行的動力。
微觀層面的敘事框架:以小見大,引起情感共鳴。 在紅色題材影視作品中,主人公基本都是有著大無畏精神的英雄人物,他們有著高尚的情操,盡管他們精神品質相似,但作為一個個獨立而鮮活的個體,他們也是具有獨特個性的,在紅色題材影視作品創作過程中只有對人物進行個性化的塑造才能突出人物的鮮明特點,才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5]在新時代背景下,紅色題材影視作品的敘事更傾向于通過細節打動人心,在刻畫那些革命年代的偉人形象時往往選取一些貼近人們現實生活的事例彰顯平凡中的不凡,通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將他們的高尚情操以一種外顯的方式展現給觀眾。比如在刻畫魯迅、陳獨秀、聶榮臻等人物形象時,并沒有使用可歌可泣的事跡和非常華麗的辭藻來表現,更沒有像一些西方國家那樣習慣塑造個人英雄主義形象,而是用樸素的語言和生動的細節來塑造平凡的偉人形象。
在新時代,我們缺少的不是教育,而是缺少能夠引起共鳴的人和事,通過以小見大講述平凡人物的不凡之處,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以大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為切入點,聚焦各行各業普通老百姓的故事。影片中在北京奧運會的背景下,由葛優扮演的北京出租車司機和一個剛經歷過天災的汶川小男孩之間產生的奇妙交集,整個故事并沒有什么波瀾壯闊、燒腦反轉的情節,讓觀眾覺得這就是一件會發生在自己身邊的“小事”,可從這個“小事”里觀眾又能收獲感動,非常容易產生共鳴。
新時代創作出來的紅色題材影視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時并不會去試圖塑造一個完美人格,而是往往習慣于將人物形象原汁原味地呈現出來,通過以小見大的方式讓觀眾感受到這些平凡的偉人可能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激勵人們繼續將這種舍己為人、無私奉獻的精神傳承下去。這些紅色題材影視作品的核心是對片中人物身上難能可貴的道德品質和珍貴的精神內涵進行宣揚和傳承,激勵現代人們不斷向前。
融入紅色文化。 紅色文化主要指在革命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進步人士、廣大人民群眾在實踐中共同創造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紅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寶貴的革命精神,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精神動力。[6]紅色文化在我國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提供不竭的前進動力,是中國人民薪火相傳的精神文化。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但不能忽視精神文明建設,紅色文化能夠讓人們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保持初心、牢記使命,因此要時刻加強紅色文化的宣揚,這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對于這些紅色題材影視作品而言,紅色文化是必不可少的,融入紅色文化的影視作品才會更加有力量,更能鼓舞人心。《血戰湘江》《紅星照耀中國》《光榮與夢想》等這些新時代背景下創作出的經典影視作品都融入了紅色文化,講述了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遇到的艱難險阻,但最終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建立新中國,迎來祖國的繁榮昌盛,啟發人們珍惜當下的和平,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鼓勵人們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貢獻個人力量。正是融入了紅色文化才使得這些紅色題材影視作品有了力量,一經播出就引起觀眾的強烈共鳴。
實現平臺聯動。 在全媒體時代,紅色題材影視作品想要持續獲取關注度,就要適應信息傳播方式的變化,紅色題材影視作品的傳播不能再局限于熒屏上,而是要適應全媒體傳播方式,積極借助新媒體平臺,通過平臺聯動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電影《長津湖》講述了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重要戰役——長津湖戰役,在極寒嚴酷、物資極度匱乏的狀態下,東線作戰部隊憑借著頑強的意志和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扭轉戰場態勢,為長津湖戰役的勝利做出了突出貢獻。該片一經上線就能引起巨大反響,離不開新媒體平臺的助勢,影片方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上傳了片中的精彩片段、拍攝花絮以及工作人員的工作日常,以此來提高關注度,還在B 站發布了很多有關《長津湖》的中視頻,以此實現平臺間的聯動,最終實現最大的傳播效果。
精準把握時機。 紅色題材影視作品想要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還要精準把握時機。電影《我和我的祖國》選取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 個畫面,重現新中國70 年的輝煌經歷,并選擇在國慶70 周年之際上映。新中國成立70 周年本身就是一件舉國同慶的事情,這部電影選擇在這一時機上映,自帶熱度,極易引起觀眾的強烈共鳴,電影一經播出便收獲不少票房。在2021 年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之初,電視劇《覺醒年代》順勢而出,在各大視頻網站快速傳播,熱度居高不下,突破了圈層傳播的桎梏,收獲了一大批青年觀眾。電影《古田軍號》選擇在八一建軍節這天上映,電影《1921》在2021 年七一建黨節上映,這些紅色題材影視作品均精準把握時機,獲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紅色題材影視作品在宏觀層面的主題框架上主要圍繞重大歷史事件,有代表性的歷史人物,也有重大戰役,無論是圍繞哪一主題,所表現的核心內容都是愛國主義。中觀層面的內容框架主要是再現革命年代的崢嶸歲月來激勵人們在新時代下仍然要繼承革命先輩們勇往直前、不畏艱難險阻的精神,同時要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和平歲月。微觀層面的敘事框架主要是通過描述平凡人物的不凡來激勵人們勇往直前,敢于拼搏。在新時代,紅色題材影視作品始終要植根于我國優秀的紅色革命文化,堅持內容為王,精彩、高質量的內容永遠是對觀眾的最大吸引力,同時要順應潮流,適應全媒體時代的傳播方式,并且要把握時機精準傳播,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