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慶芝
2022 年,既是香港回歸25 周年,也是香港TVB 開臺55 周年,在如此重要的時間節點,湖南廣電聯合TVB 推出音樂綜藝節目《聲生不息·港樂季》。該節目肩負著特殊的使命,可以說它是一篇命題作文,但終歸不負眾望,交出了一份優秀答卷。《聲生不息·港樂季》是主流精品綜藝創作的一次成功實踐,完美契合時代命題。人民網、新華社、《光明日報》等主流媒體紛紛發文點贊,如人民網評論:“《聲生不息·港樂季》不僅在內地備受好評,在香港本地也引發廣泛關注,搭起了一座青年交流的文化橋梁。”該節目以香港音樂為載體講述內地與香港的故事,傳達愛國之情,觸動兩地觀眾的內心,引發頻率共振,實現正向精神引領。
正如時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所說:“《聲生不息·港樂季》讓同根同脈的內地和香港人民,尤其是年輕人,可以通過音樂進行對話,對祖國更加了解,這對促進民心相通大有助益。”國家廣電總局宣傳司副司長王小亮也為《聲生不息·港樂季》點贊,稱其是做好重大主題的成功探索,是高質量發展的典型案例。”[1]《聲生不息·港樂季》是一檔高品質的綜藝音樂節目,既有嚴肅性,又兼顧娛樂性,立意深遠,內容接地氣,節奏張弛有度,舞美設計極富質感,為兩地觀眾帶來美的享受的同時,又能讓觀眾產生情感共鳴,建立情感聯結。
《聲生不息·港樂季》不僅在芒果TV 線上播出,還在湖南衛視和TVB 播出,并剪輯了不同版本,多期《聲生不息·港樂季》榮獲CSM 全國網同時段節目收視率冠軍,在香港也穩居同時段節目收視率冠軍。據統計,《聲生不息·港樂季》登上全網熱搜的次數超過2006 次,其中有205 次登上榜首,短視頻平臺主話題“聲生不息”播放量超過42 億次。《光明日報》發文稱贊“《聲生不息·港樂季》在海內外產生了巨大影響,被稱贊為‘大灣區文化融合風向標’”“奏響內地與香港共奮進的鏗鏘旋律”。《聲生不息·港樂季》也被譽為“大灣區文化融合風向標。”[2]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聲生不息·港樂季》開播首日的播放量高達2.03 億次,榮獲網絡綜藝全網播放量的冠軍以及熱度冠軍。[3]截至2022年8 月31 日,微博話題“聲生不息”閱讀量累計達54.2 億次,討論量累計達882.4 萬次,相關微博話題“聲生不息觀后感”閱讀量累計達1.6 億次。除此之外,《聲生不息·港樂季》在節目播出期間還創建了不少微博話題,如“歌單中收藏的第一首粵語歌”“每個人心里都有一首港樂”“誰的青春里沒有一首粵語歌”“聲生不息全場大合唱下一站天后”“聲生不息大合唱夢回射雕英雄傳”“聲生不息大合唱世間始終你好”“聲生不息全員合唱海闊天空”“聲生不息全場大合唱我和我的祖國”等,也都獲得了高度關注。《聲生不息·港樂季》的成功源于節目組的用心和專心,從豪華的歌手陣容到特別的節目賽制再到豐富的節目內容,都可見一斑。
嘉賓是綜藝節目的靈魂所在,綜藝節目最終的呈現效果與嘉賓之間的化學反應密不可分。《聲生不息·港樂季》的歌手陣容在情懷與驚喜之間達成了平衡,節目一共邀請了16 組歌手作為常駐嘉賓,分別是林子祥、葉倩文、李克勤、楊千嬅、李健、李玟、林曉峰、劉惜君、毛不易、單依純、安崎、曾比特、炎明熹、周筆暢、馬賽克樂隊、魔動閃霸。既有享譽歌壇的實力派老牌唱將,如曾在1997 年7 月1 日香港回歸時登臺獻唱的林子祥、葉倩文,他們也被稱為“港樂傳奇”,也有新生代歌手,如在內地知名度較小但實力不容小覷的新人黑馬曾比特和炎明熹,都來自于香港本土的選秀節目,他們的舞臺表現都讓觀眾眼前一亮。曾比特2019年從ViuTV 選秀節目《全民造星II》出道,而炎明熹2021 年參加TVB 歌唱選秀節目《聲夢傳奇》,獲得“專業評選大獎”“觀眾熱選大獎”及代表全場總冠軍的“傳奇新星獎”三料冠軍。正是香港新生代青年歌手的加入,也成功吸引了大量香港本地觀眾收看節目。除此之外,節目還設置了飛行助演嘉賓,邀請張智霖、王源、楊丞琳、周柏豪助陣。老中青歌手齊聚一堂,不僅增加了節目的可看性,還讓不同年齡群體的觀眾在節目中看到了心儀的歌手。
《聲生不息·港樂季》將臺前的表演與幕后的真人秀相結合,不同年代、不同風格的歌手無論是在臺上還是臺下都其樂融融,展現了內地與香港一家親的美好景象。例如,林子祥和葉倩文雖然是德高望重的樂壇前輩,但并沒有高高在上,而是和其他歌手一起聊天玩鬧,很有親和力。林子祥和曾比特一起合作演唱了陳奕迅的《單車》后,被稱為“父子搭檔”。林曉峰和劉惜君、毛不易和單依純、李克勤和李健都獲得了觀眾選擇搭檔獎,足以證明觀眾對歌手們互動合作的喜愛。歌手們在臺下一起交流方言,學習粵語發音,討論內地方言的語義,展現兩地歌手在文化上的碰撞,微博話題“李克勤教李健說粵語”閱讀量累計超過3000萬,“聲生不息李健說話是另外的價錢吧”閱讀量累計超過5000 萬,這樣和諧共處的文化碰撞是觀眾們喜聞樂見的。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副總編輯吳德祖認為,《聲生不息·港樂季》實現了內容傳播還有意義價值的雙贏,對于香港的民心回歸和拉近兩地人民距離功不可沒。
《聲生不息·港樂季》的最終目標是通過首演“港樂與我的驕傲”和五場主題競演“港樂與我的愉快少年事”“港樂與我的一生所愛”“港樂與我的城市人生”“港樂與我的葡萄成熟時”“港樂與我共此時”,共同打造了一張“香港音樂”唱片。
《聲生不息·港樂季》別出心裁,沒有像以往的音樂綜藝那樣設置淘汰環節,雖然設置了比拼環節,也需要現場觀眾會對歌曲進行投票,但這檔節目的重心并沒有落在競賽上,不強調對抗,而是更關注合作和交流。以往的音樂綜藝多以PK 為亮點,但音樂綜藝的模式一直在不斷改革創新,音樂綜藝正在從“強競技”中抽離出來。[4]節目中也沒有設置評委專家,而是將選擇權完全交給現場觀眾。《聲生不息·港樂季》有意弱化競賽性,有意回避劍拔弩張的強競技性,更多的是在強調歌手間的合作與互動。來自香港與內地的16 組歌手歷時三個月的時間,先后組成37 組內地香港搭檔,合作演繹了43 首香港經典歌曲。由此可以看出,它更像是一場歌手們的團建,這個團建的主題叫“香港音樂”,他們因為共同的目標——打造一張劃時代的港樂唱片而相聚在這里。
盡管競賽并不是節目的重點,但缺少競賽節目會失去可看性,這就需要一些對抗性的沖突來調劑。每次比拼之后,會由現場觀眾進行投票,留有懸念,助演嘉賓演唱可以加碼博弈,節目組設置的合作開唱、排兵布陣、組合搶人、飛鏢選曲也增加了緊張感和刺激感。在“勁歌金曲沖刺夜”上,兩隊開啟四輪對決,只有本場獲勝的隊伍才能在最后的金曲盛典上全員上場表演,而這可以說是整季節目中最刺激的比拼。
內地香港共唱金曲,新的演繹帶來新的感動,如楊千嬅和李健將張國榮的《風再起時》和梅艷芳《似水流年》兩首歌進行融合改編,演繹出全新歌曲《風起似水流年》,同一種旋律中粵語和普通話的歌詞互相穿插,正如內地與香港的聯系,緊密又和諧。在第十期《慶香港回歸25 周年特輯》中,節目打破兩隊格局,通過微博征集了內地歌手與香港歌手組隊意向的調查,根據網民的建議開啟兩地歌手的合作舞臺,八組內地歌手和八組香港歌手兩兩搭配,共同唱響回歸之聲,為慶祝香港回歸營造了濃厚的氛圍。考慮到香港觀眾的語言需求,節目還特意設置了雙語主持人,王祖藍作為金曲推薦人,何炅作為主持人,粵語和普通話并行。
通過這個節目兩地的年輕人都能有新的感悟,香港年輕人能了解更多內地的變化,內地年輕人能了解更多香港的文化。通過內地與香港16 組歌手對香港音樂的重新演繹,為兩地人民提供感知社會變化、追溯文化源流的機會,讓年輕一代了解香港音樂的真正精神內核,讓兩地觀眾深刻感受到同根同源的血脈連接。《聲生不息·港樂季》讓代表港樂經典的老牌藝人詮釋自己的經典,讓很多香港和內地的年輕歌手用新的改編和唱法去詮釋經典。這種老歌新唱和新歌老唱的方式,兼顧年代感與情懷,讓經典在新時代得到更好的傳承,讓經典實現更適合當代觀眾的表達和演繹。《聲生不息·港樂季》不是為了娛樂大眾,也并非單純為了懷舊而懷舊,它要做的是將從前、現在還有未來的香港呈現在觀眾眼前。節目在選擇歌曲時慎重而嚴謹,各個年代的香港流行音樂都要有所涉及,以此致敬香港音樂,致敬熱愛香港音樂的兩岸人民。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戲劇影視學院院長關玲認為,《聲生不息·港樂季》用音樂對中華文化、流行音樂還有每一個人都表達了敬意。
《聲生不息·港樂季》的節目理念是“你我共創,時代金曲”,共聽、共享、共創是這一季節目的總體基調,節目組努力提高觀眾的參與感,調動觀眾的積極性,發揮觀眾的能動性,點燃觀眾的熱情,強調觀眾的參與感與沉浸式體驗。如此才能共同創造優質的節目內容,達成節目最佳的互動效果。在每一場主題競演前,節目組都會在微博開啟主題競演歌單征集活動,號召網民參與相關微博話題,根據不同的主題分享歌單里的粵語歌,推薦喜愛的歌曲,呼聲最高的前五首歌曲中將有一首會進入競演。而每期最后的現場大合唱的歌曲,也是由觀眾進行投票決定,歌手們與觀眾進行合唱會被實時收音,并收錄進時代唱片中,這種模式顯然由《聲生不息·港樂季》首創。在大合唱環節,節目組還根據不同的歌曲做了精心準備,這些耳熟能詳的歌曲也因此多了一層新的韻味。《海闊天空》的演唱中融入了黃家駒當年的聲音,聽著他的歌聲,感覺那些人和那些歲月似乎從未離我們遠去。而《千千闕歌》演唱前播放了原唱陳慧嫻的獨白,聽著她講述自己對這首歌的感情,對成為許多人青春回憶的感恩,觀眾都被深深感動。在演唱《東方之珠》時,節目組特別邀請香港十余位演藝界嘉賓,與常駐歌手、臺下的觀眾攜手共唱。
《聲生不息·港樂季》很好地展現出香港音樂文化的傳承,有利于促進兩地人民互相了解,形成價值認同和情感認同。在節目的第一期,節目組開展了一次“港樂與‘我的驕傲’”主題開卷考試,讓歌手們現場筆試,限時10 分鐘,設有數字填空題、方言翻譯題、雙語歌曲連線題、主觀題,這些題目并不困難,加上如此有趣的形式,很好地調動了歌手們和觀眾們的積極性。除此之外,在整季節目中,隨處可見普及香港音樂的小短片,有大量圍繞香港歷史、港樂歷史、港樂音樂理論、粵語發音的采訪和影像資料,來自內地和香港的新老歌手與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港樂發展史,追溯文化中的一脈相承,許多觀眾也稱“節目就像是穿插了唱歌片段的紀錄片”。該節目展現了新時代內地和香港的社會風貌,打破兩地的刻板印象,傳遞善意與溫暖,表達兩地同舟共濟、血脈相連。該節目將香港音樂打造成一座無形卻堅固的橋梁,為內地和香港提供了一個的溝通機會,創造未來合作的更多契機。
《聲生不息·港樂季》的制作團隊是制作過爆款綜藝《我是歌手》《舞蹈風暴》的洪嘯工作室。節目總導演洪嘯希望將《聲生不息·港樂季》打造為唱出來的港樂史和聽得到的中華情,而不只是局限于“回憶殺”。《聲生不息·港樂季》不落窠臼,緊貼時代特征,展現小我與大我、個人與時代之間的關系,具有濃厚的人文關懷。每位歌手都會分享自己對所唱歌曲的所思所想以及相關回憶,節目組也專門收集了許多觀眾親筆寫下的對于歌曲的感受,并將它們整整齊齊地貼在房間內,還會邀請一些觀眾分享自己的故事。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平凡人的經歷更接地氣,更容易引發普通觀眾的共鳴。
好的音樂作品既可以折射宏大的時代變化,又可以反映微小的生命感悟,而港樂正是這樣的佳作,經得住時間的考驗,且歷久彌新。香港音樂如今的翻紅,源于其內在獨特的活力和強大的實力,怎樣讓港樂更具生命力,更加生生不息,《聲生不息·港樂季》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節目用“新瓶”來包裝這些“陳年佳釀”,在致敬、回味、懷念經典的同時,努力創新,賦予港樂新的時代意義。用港樂記錄時代,同時也創造時代,讓香港音樂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衍生出新的時代價值。
《聲生不息·港樂季》用音樂連接內地與香港,架起文化交流的橋梁,讓香港音樂以新的姿態重回大眾視野,讓“傳奇國貨”香港音樂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節目組將愛國主義精神潛移默化地貫穿在節目制作的全過程,湖南廣電和TVB 的合作,增強了香港與內地老中青的文化認同,有力促進了大灣區的深度融合。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副主任呂帆為《聲生不息·港樂季》點贊,認為這檔節目已經把音樂綜藝從美學延伸到社會學的意義,這樣的創新是非常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