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清
網生新派紀錄片指的是互聯網平臺驅動、面向互聯網用戶制作、在互聯網平臺播出和傳播的紀錄片,B 站首席運營官李旎將《我在故宮修文物》《尋找手藝》《人生一串》等在網絡走紅的紀錄片定義為網生新派紀錄片?!八^網生新派紀錄片,指的是通過互聯網平臺驅動面向互聯網用戶進行制作,在互聯網平臺進行傳播的紀錄片。它有三個特征:內容求真,形態多變;人本主義,以人為本;注重互動,易于傳播?!奔o錄片被譽為“國家相冊”,既承載傳播文化、觀照社會的責任,也表達著人們的情感和思考,而網生新派紀錄片同樣如此。
2014 年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小組第一次會議時指出,要創新改進網上宣傳,運用網絡傳播規律,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今天,創作者應深耕細作,為網絡文化的主流價值導向做出表率,這就需要了解網生新派紀錄片的審美特征?;诖?,本文嘗試以《但是還有書籍》為例進行探究。
《但是還有書籍》以書籍為紐帶,記錄這個時代形形色色的愛書之人的故事。紀錄片與書疊加在一起,看似小眾、冷門,卻在B 站的播放量超過2200 萬,豆瓣評分達9.4 分,不僅收獲了大批流量和良好口碑,還引爆了片中出現的冷門純文學書籍和歷史書籍的銷量,讓眾多年輕人重新燃起讀書的激情,成為網生新派紀錄片中一部現象級的作品,但這些都源于該紀錄片在內容和形式上所具有的獨特的審美特征,正如朱光潛說的:“專就美的本質問題的歷史發展來說,它主要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以及理性與感性的關系的問題?!盵1]具體而言,即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一和完美融合。
杜夫海納說:“藝術固然需要藝術家的首創精神,但藝術確實也期待公眾的認可。在更深的層次上,創作者的審美經驗和欣賞者的經驗并非互不相關?!盵2]紀錄片作為一門藝術,是需要被理解才能使其內在之美得以呈現,欣賞者直接理解的是作品本身,而需要間接理解的是作品的創作者。《但是還有書籍》真實記錄了愛書之人的行動、想法、情感、價值觀,經過藝術的提煉和概括,故事如讀書一般親切、自然。人物的真情流露、細膩動人的情節鋪設,使美以直觀性、典型性的感性方式被置入紀錄片中,讓欣賞者與創作者產生審美上的共鳴。
直觀性。 直觀性是欣賞者能從審美對象中進行直接關照的特性,它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具體性,人們憑借自己的審美感官和心靈對審美對象進行最具體的感受,二是直接性,人們在欣賞審美對象時無需反復持久的邏輯思考,即可在精神上、情感上獲得難以言傳的審美愉悅。[3]
網生新派紀錄片注重內容生活化,更真實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日常工作生活狀態,這能使觀眾對審美對象進行最具體的感受?!兜沁€有書籍》中的每個小故事大概10 分鐘左右,雖然篇幅較短但敘事節奏平緩,主要圍繞人物的核心行為。在《書海編舟記》中,小說家、后浪文學主編朱岳一直致力于出版和推廣小眾的純文學,盡管現實讓他精神恍惚,讓他頭禿,但他還是堅持自己的理想主義,相信未來的華語文學是一塊肥沃豐饒的土地。紀錄片將鏡頭對準了朱岳不遺余力地挖掘新作品,也捕捉到他的一些瑣碎無聊的日常生活,比如編輯日常,如“上班,打卡,打完卡,然后看豆瓣,然后看稿,看郵箱”以及書店中偶遇熟人的尬聊。這些被拍攝對象建議“掐了別播”的細節都被放入片中,讓朱岳看起來就像人們身邊的普通人,有煩惱,有焦慮,但根本區別在于他有自己的情懷和堅持。此外,還有嗜好美酒美食的版本目錄學家沈燮元、開一輛書車行走中國的80 后夫妻等,無論是書籍行業的大家還是小人物,他們的故事都生動有趣,平易近人。
跟隨客觀性鏡頭,人物的主要經歷循序漸進地在觀眾面前展開,透過簡筆動畫的閃回式蒙太奇,觀眾得以走進人物的內心,真切地體會人物的快樂和煩惱以及創作者借由人物故事傳達出拍攝節目的初心和情感聯結。該紀錄片(共兩季)由30 個小故事組合而成,觀眾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去串聯整個敘述,獲得深度的沉浸式體驗,感受人物對書籍的那份專注和純粹。從觀眾的視角來看,窺探到不同職業者的喜怒哀樂,既滿足了自己的好奇心,又產生了不同的審美體驗,沉浸在屏幕前與片中的人物一起共情:走出喧囂,放下浮躁,享受閱讀帶來的人生之美;踏實努力,默默耕耘,將熱愛的事情做到極致,正如現象學美學家蓋格爾說:“思想只有在作品中被認出時它才有價值。”[4]故事的生動性和鮮明性,使觀眾在欣賞審美對象時無需反復持久地進行邏輯思考就能發掘出內蘊于其中的思想主題,這種思想才容易讓觀眾信服和接受。
典型性。 人們購書讀書經常會忽略那些為他們和書籍牽線搭橋的編輯、譯者等人,更不會知道書籍背后還有那么多的故事,《但是還有書籍》把選題分別設在寫作、編輯、裝幀、推薦、出版以及二手書、圖書館等方面,幾乎涵蓋了一本書從誕生到讀者手中的各個環節,每個環節都記錄了一個典型人物。“他們(拍攝人物)之間,一定是有某種共性的。一方面,其自身的專業能力肯定是過硬的;再者,他們還有一些相同的特質,比如對從事的事業有非常專注的態度?!笨倢а萘_穎鸞曾這樣說道。該作品不僅拓展了文化類紀錄片的選題范圍,也確立了細致典型的選題原則,細致才能集中深入、多方位記錄,才能精細刻畫,塑造典型形象。別林斯基把典型叫做“熟識的陌生人”,熟識的是現實基礎,陌生的或新鮮的是藝術創造。他特別強調典型形象的獨創性:在真正的藝術作品里,一切形象都是新鮮的,具有獨創性的。[5]比如節目中擔任國家圖書管理員的顧曉軍,業余時間學習了法語、波斯語等十余種語言,在念到法國小說家阿爾豐斯·都德所創作的《最后一課》片段時,情不自禁地哽咽起來,這微妙細致的情緒變化感染了眾多觀眾,也許這就是對語言的感情吧。還有“板凳一坐,一輩子冷”的中華書局編輯俞國林花了13 年時間整理出版《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等。這些典型人物傻得可愛,令人敬佩,他們對書籍的熱愛和堅守與現實社會的快節奏和娛樂化形成鮮明的對比,沒有刻意的煽情和心靈雞湯卻常常讓屏幕前的觀眾淚流滿面。
《但是還有書籍》把高濃度的人文情懷與文化含量植入到日?;男路f表達之中,借助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典型,在故事的發展脈絡中一一呈現,用光影描繪出傳統文化的藝術美,喚起人們潛藏的審美意識,體現出創作者對生命意義的探求和人生價值的真實看法,典型性體現了新時代語境下“工匠精神”的具體特點,反映了人物及他們作品中那種緩慢的、無用的、非功效的力量,是抗衡或者彌補我們現代人所遺失的一些東西。這種真實的典型是具有示范性的,對網絡主流價值觀起著引領導向的作用。
紀錄片創作的一個重要問題是表現形式的選擇,我們經常說內容決定形式,但這往往出現重內容輕形式的現象,但實質上內容和形式是相互制約的,形式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如席勒所說:“內容只能對個別功能(感性或理性)起作用,只有形式(活的形象,感性內容和理性形式的統一)才能對人的整體起作用?!盵5]在互聯網時代,影像技術和傳播技術的進步使紀錄片的創作視角更加多元,網絡傳播更加快速。對網生新派紀錄片來說,在保證內容真實的基礎上,形式可以豐富多變,不拘一格,如利用小劇場、圖片、說唱、配音、動畫等不同形式進行創作,所以技術的革新是為紀錄片創作錦上添花,把想要表達的內容能夠恰到好處地呈現出來。下面筆者來分析《但是還有書籍》通過哪些形式打破文化類題材的沉悶。
動畫——營造的藝術美。動畫是一種特殊的對生活事實的解讀手段,這種表現“事實上的真實”的手段拓寬了紀錄片的藝術表現形式,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兜沁€有書籍》的創新在于用動畫配合書籍、故事,讓動畫與內容互動起來,而不是簡單地還原和再現,比如編輯朱岳的日常工作是上班、打卡、看豆瓣,這種生活枯燥單調,在鏡頭里更顯得平淡乏味。于是,創作者在朱岳的故事里安排了兩段好玩的動畫,一段講述他在小說中創造的魔幻世界,一段是他因推銷純文學而陷入困境生成的“夢魘”:完不成高管的碼洋任務,自己的頭發隨著高管的唾罵一縷縷脫落。動畫風趣幽默,腦洞大開,得到觀眾的一致認可,彈幕中很多人說“導演很棒”。在《成為漫畫家》一集中,漫畫家許先哲的創作理念同樣用動畫的形式呈現出來,作者身臨其境地與角色同框對話,恰如其分地指出創作是真正把作者放在故事中的,人物有了靈性,作者成了記錄者,這樣新穎的表現形式感動了眾多觀眾。
簡約又充滿文藝范兒的動畫填補了鏡頭難以捕捉的靈動體驗,使節目中的場景具象化、豐富化,既增加了視覺元素的信息量,使視覺藝術化和娛樂化,又起到銜接情節、表達創作理念的作用。運用動畫不是一味追求一種形式上的美感,而是帶有創作者深厚的思想意蘊的內容指向。細致入微的紀實觀感,聲畫合一的真實再現,也使紀錄片的主題表達更加形象、有趣、深入人心。
解說——內涵的意蘊美。文化類紀錄片不僅是對文化具象的羅列和記錄,還要在光影的碎片中呈現出文化的風采和魅力,《但是還有書籍》就通過富有詩性的解說來揭示影像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意象。
編輯、譯者,一群隱身于書背后的人,他們穿梭于字里行間,鉆研著逗號句號的學問。 他們以敏銳的眼光,探尋文學的礦脈,他們以細微瑣碎的工作,搭起跨越語言的橋梁,擺渡于作者和讀者之間,編織著航行于浩瀚文海中的思想之舟。 ——《書海編舟記》
以一支畫筆勾勒民間文化的一縷幽脈, 以藝術家的眼睛回望農耕文明的安寧與美好。 ——《繪本中的奇妙世界》
從內容中來的設計,往往謙卑內斂,不動聲色,但細看之下總能發現,設計師們原來早已把雋永的情感與深邃的思想都統統鎖在了那方寸之間。 ——《設計師的紙上王國》
漫畫里有俠客,有怪物,有未來世界。 漫畫外,只有一個人,一支筆,一張桌椅。 用方寸大小的格子,創造出整個世界的人,被稱為漫畫家。 ——《成為漫畫家》
隱身、穿梭、鉆研、探尋、搭起、擺渡、編織,這一連串的解說詞細膩可感,既是對編輯、譯者的具體刻畫,又折射出思想的深邃,何為“橋梁”、何為“思想之舟”也在節目中予以闡釋。解說詞和畫面的相輔相成,快速把觀眾帶入到文化氛圍中,作品的內涵也得以放大?!兜沁€有書籍》中的解說詞無論是統領篇章、具體描繪還是選題立意,或充滿哲思,或充滿趣味,都來源于創作者對表現對象的觀察與感悟,對文學情懷的擁抱與熱忱。對文化類紀錄片而言,解說詞的巧妙構思和絲絲入扣能持續吸引觀眾的視線,讓人回味無窮。
《但是還有書籍》的解說詞由演員胡歌配音,紀錄片擁抱流量是推廣小眾題材的一種方式,創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胡歌個性化的聲音溫暖自然,與解說詞匹配度高,為紀錄片增色不少。以解說詞配音的形式融合流量,發揮粉絲效應,是網生新派紀錄片一種年輕化的表達方式。
彈幕——互動的思辨美。彈幕是網生新派紀錄片的標配,指的是在網絡上觀看視頻時彈出的評論性字幕,深受年輕觀眾的追捧。《但是還有書籍》在B 站播放時有近8 萬條的彈幕,有的彈幕根據內容本身科普專業知識、補充觀點,例如《書海編舟記》中朱岳在介紹書架上的文學著作時,鏡頭特寫書籍《往事與隨想》時,就有觀眾發彈幕“《往事與隨想》是一部心靈史巨著,作者赫爾岑,赫爾岑是歐洲最偉大的思想者之一”;有的彈幕針對某個畫面交流看法,表達情緒,比如《成為漫畫家》中許先哲介紹創作《鏢人》的分鏡頭,當畫面出現漫畫主人公鏢人與作者同框對話時,“太帥了、太酷了”的彈幕劃過屏幕。彈幕既增加知識、分享快樂,又產生強烈的認同感,讓觀看體驗更有趣味。
姚斯的接受美學理論指出:“作品的教育功能和娛樂功能要在讀者閱讀中實現,而實現過程即是作品獲得生命力和最后完成的過程。伊瑟爾也提出接受美學的一個概念——召喚結構,指作品因空白和未定所導致的不確定性,呈現為一種開放的結構,這種結構本身隨時召喚著接受者能動的參與進來,通過想象以再創造的方式接受。[7]”根據姚斯和伊瑟爾的理論,文學作品是文本與讀者之間的動態交流形式,讀者的解讀使作品具有審美價值屬性,文本意蘊越深厚,讀者參與的也越多,作品的再創造和美學潛能就越能實現,所以彈幕屬于接受美學的范疇,彈幕是觀眾觀看紀錄片的實時體驗,既是自己獨特的審美趣味,也形成了紀錄片內容的二次創作。觀眾通過彈幕表達自我,創作者也可通過彈幕與觀眾溝通,了解觀眾的興趣點,在“新媒體紀錄片的文化價值和創新表達”學術研討會上,導演羅穎鸞談道:“《但是還有書籍》播出之后每一集都會有觀眾整理片中出現的書籍,發彈幕解釋生僻的人名和知識點,這種彈幕文化對我們的創作也是有一個反向作用,以往做紀錄片會盡量規避生僻的名詞、術語,但有了彈幕的補充和延伸,以后在做片子的時候,其實是可以適量地埋一些陌生的概念和知識點。”彈幕給紀錄片增強了受眾的黏性,提高了受眾的參與度,這是受眾與創作者一種相互的促進與理解,是接受美學的精髓所在。
《但是還有書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致敬愛書人,以直觀性、典型性的真實內容和形式多樣的表達創新融合,其蘊含的審美特征和人文關照受到年輕受眾的認可,成為網生新派紀錄片中的佳作。羅伯特·麥基認為觀眾樂意在戲劇中欣賞可以實現的欲望。網生新派紀錄片在內容上貼近生活、貼近年輕人的情感需求,在表現形式上親切、新潮、多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受眾。這說明創作者應把握時代的脈搏,以新穎的形式呈現個體的反思,關照社會現實,洞察社會情緒,用更多的文藝精品來充實網絡內容,營造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