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嘉奕 劉知鑫 劉景福
關于偶像化的論述。 從原始社會開始,人類便認為萬物有靈,產生了對自然的崇拜與敬畏。隨著生產方式的不斷變革,科技的不斷發展,社會不斷出現新的傳播媒介,偶像的發展渠道也隨之大大增加。偶像化是對人物正面特質挖掘從而達到的被人崇拜的趨向。偶像,指為人所模仿的對象,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自然物,如太陽、月亮;一類是人造物,如明星;另外一類是思想物,如神仙。當人們崇拜偶像時自身便獲得了精神上的滿足,這種精神上的依賴主要是通過各種渠道搜尋偶像相關信息,尋找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寄托,以此來滿足自身的需求。
偶像化出現的原因。 無論什么時代,偶像的發展都離不開新興的傳播渠道,偶像文化作為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其自身的發展會受到文化大環境的影響。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物質需求得到滿足的當下,更需要尋求精神上的滿足。15 世紀以來近代科學的產生與發展使社會出現嚴重的社會分工,形成了階級關系,導致社會成為了席勒所說的人的“感性沖動”和“理性沖動”遭到分裂與對立。在這樣的環境中,人承載著巨大的壓力,他們也需要有一個精神上的寄托去緩解,并轉化為前進的動力,正因如此,人們才會去尋求一個榜樣,偶像也就在此需求中形成,“偶像化”現象也隨之形成。
當今“偶像化”現象在新媒體時代越發突出,新媒體的發展可以讓大眾自己打造出喜愛的偶像,再通過輿論的推波助瀾成功“出圈”。新興媒介給偶像化傳播帶來更加便利與開放的平臺,使得偶像出道門檻越來越低,偶像人數逐年增加,“偶像化”現象逐漸滲透各個領域,這背后的根本原因都不能脫離經濟和社會形勢這兩個大背景。
偶像化的發展歷程。偶像文化屬于藝術文化的一部分,藝術屬于精神文化,其發展受到整個社會的影響,所以偶像化的發展也能從側面反映出整個社會的發展。例如,當今的偶像更加多元化,崇拜偶像的方式也不斷更新,會借助新媒體等進行,這也能表明如今科技的介入對偶像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偶像的發展與變化可以反映出整個社會的變遷,它就像一面鏡子,從中照見社會精神文明的發展方向。偶像崇拜產生最早、持續時間最長的一種模式便是原始社會的人們對自然萬物的崇拜。在原始社會,原始人對周圍世界充滿陌生,萬物有靈是原始社會的核心,當時的崇拜更多是源于他們對大自然的敬畏。在20 世紀初,電影成為打造明星的方式。臺前幕后的反差形象建構了傳統明星身份,正是兩者的矛盾關系形成了偶像的魅力:電影表演與社會角色、神秘光環與日常平凡性等對立因素建構了明星的光芒與特色。[1]在21 世紀初期,科技的發展催生出新媒體,“偶像化”現象伴隨著新媒體的交互特性不斷滲透全民的生活,積極與公眾雙向傳播與互動,與公眾共同打造出全民偶像。
偶像時代面臨的問題。從2004 年的選秀節目《超級女聲》到近年興起的《偶像練習生》《創造營》《青春有你》,從2014 年TFBOYS 的成功“出圈”到韓流文化沖擊再到本土偶像市場當道,中國的偶像產業正在逐步崛起,更是在近年呈現出大跨步的發展趨勢。在中國偶像產業欣欣向榮的同時,社會各界對于這樣一種新興的產業形式也有著不同的聲音。
第一,偶像入門門檻較低,偶像質量低下。中國嚴格意義上的偶像元年,可以從2018 年算起。在此之前,無論是《超級女聲》《加油好男兒》還是后來的《快樂男聲》,都是基于國內傳統造星模式的選秀節目。[2]2018 年,由愛奇藝制作的選秀綜藝《偶像練習生》橫空出世,節目致力于打造全民偶像,他們從無人問津的練習生變成了眾人追捧的偶像,商業價值一開再開,也因此被許多人認為開創了中國偶像市場的“偶像元年”。國內偶像市場迅速崛起,各類選秀綜藝層出不窮,在高回報的利益驅動下,為了向各大選秀節目輸送練習生,為了簽約公司參加節目成為偶像,經紀公司與練習生之間在進行雙向選擇時都太過于急功近利,導致一部分練習生的質量堪憂。
第二,國內偶像市場較小,偶像發展渠道過少。當前,我國偶像產業發展十分迅速,然而國內偶像產業市場卻過于狹小。國內與國外對于“偶像”的差別概念:“在韓國與日本,偶像行業作為單獨的產業存在,與電影業、電視業處于同樣位置。”[3]然而在中國,由于偶像產業起步較晚,尚未形成獨立的運作體系,因此偶像與演員的區分并不十分明確,很多偶像并沒有演員基礎,但迫于人氣和生存壓力會選擇自己不擅長的發展道路。國內偶像發展渠道過少,不同于海外偶像組合擁有較多的展示舞臺,國內偶像展示自己的渠道太過單一。
第三,形成了一種“粉絲經濟效應”。粉絲成為了如今偶像產業的主要目標人群,偶像這個群體更多的是面向這群粉絲,粉絲通過與偶像產生聯系來滿足自己的情感需要,這種聯系通常以商品交換的形式產生,從而獲得心靈上的歸屬感。甚至粉絲之間會通過互動行為共同為偶像創造價值來滿足自己的社會價值,獲得自我認同。
雖然借助新媒體的渠道能使偶像不斷的橫空出世,但是偶像面臨的現狀也給當今社會帶來了新的課題——如果利用好新媒體優勢更好地將偶像產業發展下去,當今社會是否需要這些偶像去滿足大眾的精神心理需求,都是值得深思并需要解決的問題。
新媒體影響下的“偶像化”現象。新媒體的便利性、自由性、開放性對偶像化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促使偶像與大眾更深入的融合與交流,大眾可以通過平臺發布對偶像的觀點與看法,偶像也可以通過大眾的觀點與看法不斷改變自己。新媒體擅于引導和制造輿論,近年來通過新媒體平臺發布相應輿論捧紅偶像的案例比比皆是,偶像在新媒體平臺變成了一個受公眾任意評論和指責的形象。在新媒體時代,“偶像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偶像的標準也越來越低,大眾更加注重偶像的外貌,只要外貌出眾其他方面便可以忽略,導致很多當紅偶像被相繼扒出大面積黑料,對社會產生許多負面影響。
在新媒體時代,網絡成為了公眾肆意發表意見的平臺,因為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所以出現了對于不同偶像的崇拜,但這些崇拜更多來自于公眾自身的主觀意愿,并產生了很多片面的崇拜標準。如今追隨偶像的群體里青少年居多,因而青少年是受偶像影響最深的群體。
新媒體使粉絲群體聚集起來,聚集到專門為有共同興趣愛好的人們所建的網上虛擬空間,人們既可以將現實如實照搬到虛擬空間里,也可以將那些不分青紅皂白只是主觀判斷的論斷傳播出去,引發公眾討論,改變輿論風向,[4]可見新媒體為偶像的傳播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新媒體與偶像已經密不可分,新媒體成為偶像崇拜的發源地,也同時使“偶像化”現象不斷擴張,大眾通過網絡與現實的結合不斷變化著所崇拜的偶像。同時,偶像也在新媒體的推動下不斷更新迭代,使“偶像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并不斷滲透到各個領域。
新媒體的出現使人們交流的方式越發多樣化和自由化,對于偶像的討論也通過互聯網的方式不斷擴張,因此偶像化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偶像作為“人”出現,那他的所有行為與方式都應該回歸其自身。雖然偶像的“人設”也是背后的資本打造出來的,但偶像的目標是扮演一個“人”,那么這個人的品格和作品就是捆綁起來的,一旦人出現問題,那么就會面臨人設崩塌的結果。在新媒體時代,偶像不斷被娛樂化、公眾化、多元化,“偶像化”現象不斷擴張,面對“偶像化”現象帶來的各種影響,公眾、媒體、政府等部門都應該正確合理看待該現象,尋求更加有效的解決方式,使整個社會的“偶像化”現象往健康多元的方向發展。
利用新媒體渠道傳播正確的社會價值。“價值”這個普遍性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文化價值的形成會受到民族、社會、群體的影響,而價值觀會直接潛移默化地指引著人們的各種社會行為活動,同時也成為人們進行判斷、選擇、評價的依據和標準。[5]文化是帶有時代印記的,也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對于當今社會關于偶像的界定不能停留在表面,而是要通過偶像去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引導大眾向積極向上的方向發展。當人們的日常生活越來越離不開各種大眾媒介的時候,新媒體便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它對大眾的日常生活有著引導與重塑的作用。在如今的新媒體環境下,對于正面的偶像形象的塑造,不能一味追求過多的經濟利益,而是要樹立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偶像形象,對于“偶像化”現象保持理性的看法,選擇健康的偶像對整個社會都會有很好的教育意義。因此要正確運用新媒體的優勢,用主流文化約束大眾文化的發展,提升大眾選擇偶像的品味與層次,促使偶像在當今社會中更好的發展。
新媒體平臺積極發揮引導作用。新媒體平臺不斷涌現,在開放自由的當今社會,媒體平臺的觀點與輿論引導是否正確,已經很難有一個固定的評判標準。言論自由,并不代表絕對的言論自由,主流媒體應該合理正確判斷什么才是真正的言論自由,引領大眾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各大平臺應該合理運用自身的優勢去正面積極引導社會輿論,而不是借助新媒體平臺的開放與便利散播不實傳聞,使之成為自身謀取利益的工具。各個媒體平臺為了自身的生存去制造話題、創造熱度、引導輿論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必須遵循客觀事實,不得曲解誤判,要遵守法律法規,遵循道德底線,不能為了自身利益而破壞社會的良好風氣。
網絡環境的健康與安全,是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面反映。各個部門不能只看見經濟與科技發展帶來的便利性,要正視其帶來的危害,正確利用科技互聯網渠道,打造出更加積極向上的文明社會。
重構偶像價值,打造優質偶像。如今偶像化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偶像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其粉絲群體,對粉絲群體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偶像不應該只關注自己的外在,還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形象,規范自身的言行,利用好新媒體平臺,積極宣傳正能量。當今社會追隨偶像的群體主要是青少年,偶像的行為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青少年的成長。因此,偶像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用自身行動引領新時代的年輕群體,推動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為社會的正向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偶像時代下的“去偶像化”。 在當今社會,“偶像化”現象普遍存在,也是時代的一大特征,偶像的存在就是一把雙刃劍,因而要理智客觀地看待“偶像化”現象,真正做到“去偶像化”。換句話講,就是抵制只依靠外貌、粉絲群體而成為公眾人物的偶像群體,鼓勵偶像群體腳踏實地,從個人能力、學歷、社會閱歷多個方面去提升自我,社會要對其提出更高的要求。社會大眾要正視“偶像化”現象,以正確的核心價值觀引導偶像建設,克服以貌取人的造星趨勢,真正培養與打造出優質偶像。
“偶像化”現象在新興媒體的誕生和影響下越發突出,并深刻滲透到大眾文化的方方面面。在當今社會,更應該對“偶像化”現象進行整頓,認識到“偶像化”現象存在的文化價值與現實合理性,積極培養優質偶像。“偶像化”現象的存在是必然的,是不會消失的,因為大眾需要獲取精神上的寄托。因此,應該合理運用新媒體優勢,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客觀看待“偶像化”現象,并不斷思考和探究偶像的影響力是應該被合理地縮小還是應該被適當地維持下去。“偶像化”現象是新媒體時代下的產物,也將在新媒體的發展中不斷發展,為此,應深入分析其存在的原因以及問題,不斷及時調整、解決其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以更好地推進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