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超 閆佳儀
大健康背景下老年群體“數字鴻溝”現象一直以來都是學界重視的研究話題之一,不少學者都針對老年人的數字困境提出了解決方案。在新媒體時代,年輕群體積極追趕社會潮流,老年人卻表現出不適感,這種不適感在后疫情時代集中爆發出來。《從疫情危機傳播看互聯網空間的中老年群體身份區隔》一文指出,當前老年群體很難從互聯網中獲取足夠的健康信息,在全民新媒體的時代,老年群體不應被時代發展所拋棄。[1]《“健康碼”與老年人的數字化生存》一文分析了“健康碼”帶來的問題,反映了數字時代老年群體的窘困,也是一種隱喻:今天人們的健康與自由,不僅體現為現實空間里的狀態,也體現為數字空間里的狀態,而能在數字空間里“健康生存”、自由通行的老年人少之又少。[2]《新冠肺炎疫情下出現的“數字鴻溝”現象探析》一文對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出現的數字鴻溝現象做出分析,并探析其治理策略。[3]
本研究以自健康碼小程序面市以來18 歲以上的成年用戶為研究對象,對他們的健康碼使用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并以內容分析法提煉反饋意見。問卷于2022 年7 月6日發布,并于2022 年7 月13 日回收,有效樣本共81 份。
針對59 歲以上的老年用戶,本研究收集了他們對智能手機的使用情況與對健康碼使用經歷的感受。針對18 歲以上59 歲以下的用戶,本研究統計了他們對老年人進行“數字反哺”的意愿現狀。
雖然現在很多老年人會用手機進行語音通話、視頻通話,但占比卻不高。老年人受年齡、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影響,對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利用率較低,老年人在進入社區、乘坐公交車、線上購物、網上注冊、在線掛號等方面存在較多困難,這對他們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影響。
在參與有效問卷調查的81 人中,56.96%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家中的老人雖有手機,但日常需要在別人的幫助下才可以正常使用;39.24%的受訪者表示家中的老人可以自己熟練操作,而在這些人中,80.65%的受訪者表示家中的老人平時可以利用手機進行通訊、娛樂甚至更多操作。由此可見,大部分老年人在會熟練操作電子設備的前提下,使用手機娛樂或進行其他操作的意愿更強烈。
以新冠疫情期間出現的健康碼為例,在社區管理最嚴格的那段時期,進出小區需要出示健康碼,部分操作手機不熟練的老人經常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打開程序或在別人幫助下才能順利操作。問卷調查數據顯示,72.15%的受訪者都有過幫助老年人打開健康碼的經歷。因此,過于數字化的生活會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在“老年人健康碼使用效果”分析問卷調查中,一半的受訪者贊成設置“無健康碼通道”。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技術與社會的發展不應拋下任何一個群體,針對部分沒有手機或是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群體,在數字社會發展中保留傳統的人工服務窗口和紙質健康證明仍舊是必要之舉。此外,在年輕一代的“數字反哺”下,老年群體的整體數字素養也會有所提升。
互聯網在當下已經遍布于各個領域,并且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互聯網作為一種傳播手段,不僅可以方便公眾獲知信息,還能夠促進資源共享與互動傳播。但與此同時,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它的消極影響也越來越明顯,區域間發展不平衡與個體間的信息差造成了“數字鴻溝”。針對該現象,政府和社會都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2020 年11 月26 日,國新辦召開政策通報會,提出了《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指出我國將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讓廣大老年人順利搭上智能技術的快車,共享信息化發展成果。還明確提出了需要保留的傳統服務應用場景,比如新冠疫情防控、交通出行、看病就醫、消費支付、游園健身、辦事認證等。
在傳統服務保留形式上,該方案還明確三大類:一是保留傳統的紙質憑證。針對不擅長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可由社區、醫院等機構提供紙質證明,車站、文體場館保留車票、門票等傳統的紙質憑證,擴大身份證件、社保卡、老年卡、醫療保險電子憑證等證件通用范圍。二是專設老年人服務通道。主要是設立無健康碼通道等,為老年群體提供綠色通行。三是保留人工服務。通過窗口服務、電話專線、引導人員更好地幫助老年人,一些場所要保留傳統辦事方式,比如消費場所要支持現金和銀行卡支付,社保、民政、電信繳費等也要保留線下辦理渠道。除了上述可能涉及到的事項之外,該方案還明確要求,在未來可能會運用到人工智能技術的領域,都要充分考慮到老年人的使用需求,還要求開發適合老年人使用的軟件應用和產品。這些都體現了文明社會應有的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和對公平的不懈追求。一個文明社會的發展,就是要做到既有速度又有溫度,給社會生活鋪上人性化的底色。
在新冠疫情的傳播過程中,人們發現存在于社會各階層間的“數字鴻溝”正在不斷顯露出來,而后疫情時代則是處理這些“鴻溝”的最佳時機。在智能技術發展整體向好的趨勢下,老年人的生存需求更應得到重視,社會的發展不應拋下任何一個群體。因此,無論是政府還是個人,應當合力面對“數字鴻溝”,做好長期努力的準備,以尋求最合理的解決方式。
在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信息傳播的過程是個閉環,即醫療機構分析研究病情,并上報給相關政府部門,政府部門通過審查后傳達給大眾媒體,大眾媒體進行信息整合并傳播給大眾,大眾再根據接收到的信息進行社會反饋。因此,政府在此信息傳播閉環中,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保證信息的公開透明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關鍵。 疫情暴發后,公眾極度關注當日確診信息,包括人數、地區和活動軌跡等,若政府不能對醫療機構上報的疫情信息進行及時而全面地公布,或是為避免社會恐慌而進行隱瞞,往往會適得其反。[4]全面而透明的疫情信息能夠讓公眾更詳細地了解當前形勢并及時對自己與家人的生活狀態做出調整,既能讓公眾及時自保,更能極大程度上維護社會穩定。
區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目標受眾, 將二者優勢充分互補。 新媒體具有信息傳播全時性、內容形式新穎、語言風格活潑等特點,因此深受年輕人的喜愛,同時隨著5G 時代的到來,新媒體成為年輕一代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對于老年人而言,他們更習慣于傳統媒體嚴肅的風格,傳統媒體在他們心中就是權威的代表,新媒體或多或少會使老年人感到不適。因此,政府應利用二者的受眾特點進行針對性的宣傳,將傳播優勢最大化。
要密切關注公眾對當下疫情信息的反饋。 在媒體公布相關部門傳達的疫情信息之后,公眾會在一定時間內對該信息做出社會反饋。此時,政府應該采取相關方式對反饋現象進行收集分析,并及時針對公眾反映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同時,在此基礎上歸納分析出受眾反饋,對即將發布的疫情信息將造成的社會反響做出預判。
在疫情傳播中,老年群體的信息需求一直難以滿足,而對于社會的發展而言,任何一個群體都不可或缺。對于年紀較輕的老年人,可以從信息技術方面探索解決辦法;但對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要緩解“銀發困境”,就必須考慮社會層面的作用。因此,只有政府單方面的努力遠遠不夠,還需要聯合社會各界。要及時、準確地傳播疫情信息和有效的防護知識,就必須通過多種渠道共同努力,充分發揮社會的共同優勢,讓每一個公眾都可以更好地共享疫情信息,以便及時做好防護措施,讓每一個公眾都得到充分的信息保護。
提升老年群體的媒體使用感。 由于青少年在網民中的比例很大,所以媒體更注重青年市場,老年人等弱勢群體的媒體使用需求卻往往被忽視。因不少年輕人喜歡縮略詞等新穎的表達方式,媒體為了迎合他們試圖使用流行語接近年輕人,但效果并不明顯,卻進一步擠壓了老年人的數字生存空間。因此,提升老年人的媒體使用感是關鍵一步。從內容角度來講,傳統媒體在向新媒體轉型或開發新媒體形式的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老年人的媒介使用需求,為其“量身定做”,制作他們喜聞樂見的并對生活有幫助的欄目。[5]從技術角度來講,設計簡捷應用的頁面和操作會更符合老年人的使用習慣,以方便有能力學習智能操作的老年群體。此外,可以建立相關公益機構,針對老年人開設互聯網課程,幫助他們掌握生活中必備的數字技能。在面向轉型的時代,文化鴻溝必將長期存在,傳統媒體必須接受來自新媒體的挑戰,突破文化壁壘。
加強對老年群體的社會關懷。 對于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來說,獨立使用媒體和網絡是不現實的,但及時獲取信息尤為重要,因為他們可能面臨疾病、行動不便等諸多困難,此時就必須發揮社會的作用。據統計,2020 年我國空巢老人和獨居老人數量已達1.8 億人。對于這些老人來說,社區需要發揮應有的作用。在疫情期間,我國各地區的社區工作者都主動擔負起定期照看老人的職責,為他們送藥、量體溫、消毒,同時還教會他們一些簡單的電子設備操作,鼓勵其他業主通過建立微信群、開展志愿者活動等方式關愛老人,為老人提供幫助和支持。消除“數字鴻溝”要從日常生活中做起,比如保持傳統的現金支付方式、保留人工服務窗口與紙質證明文件等。從傳播學的角度看,要防止在公共衛生認知和行為上出現代際鴻溝,就要盡可能地擴大老年人對信息的接觸,提高老年群體的媒介素養。對此,可以加大互聯網的社會宣傳力度,消除老年群體的排斥心理,引導他們樹立積極的技術觀。廣大媒體機構與社會組織應加大宣傳力度,消減老年群體對互聯網的戒備心理,引導老年人樹立正確的技術觀。充分利用老一輩信任的傳統媒體,有效滲透新媒體等新技術,在邊遠農村和社區開展有針對性的網絡技能教學,進一步利用網絡資源,推廣新媒體應用,幫助農村和邊遠地區提高信息意識同時促進經濟發展。[6]
家庭是社會群體中最小的單位,由最親近的人組成。勸服的效果往往取決于雙方的親密程度,家庭成員間的說服無疑是最有效的溝通方式。年輕人和老年人在獲取信息和辨別信息方面有很大差異,青年人有義務喚醒老年人的媒介意識,提高他們獲取和辨別信息的能力,以便更好地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安全。[7]
年輕人有更多的渠道去獲取信息,且有一定的判斷能力,他們有義務向長輩普及有關健康防護的信息,但是因為老年人容易受到過去經驗的影響,他們有時不愿意相信年輕人說的話。這就需要青少年使用適當的信息傳播方法,利用官方權威的數據,更加有耐心地向長輩傳播新文化、新信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目前,智能手機在我國已得到廣泛應用,但老年人對智能手機的使用,尤其是除簡單通訊之外的網絡功能還十分生疏。家庭中的年輕成員可以向老年人傳授簡單的手機操作知識,教會老年人如何使用權威媒體客戶端,保證他們能夠及時獲取真實權威的健康信息。
人們應該意識到,隨著數字生活的普及,為老年群體創造一個更加宜居、更加人性化的現實生活環境,就要為他們提供一個足夠便捷的數字生存空間,這應當是政府、社會、家庭共同的努力目標,在更廣泛的層面上,還需要年輕一代的數字“反哺”。[8]
隨著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進入新媒體的傳播環境,新媒體世界中多了許多老年人的身影。老年群體“媒體即權威”的思維方式使很多無良自媒體鉆了空子,但是卻有不少人去埋怨老人沒有辨別能力,這些對新媒體環境表現出極度不適的老年群體成為互聯網中迥然不同的存在。曾經對融入互聯網表現出極大渴望與積極性的老年群體,也因接連不斷的質疑聲而停住了腳步。在新冠疫情暴發初期,“年輕人勸長輩戴口罩但被拒絕”的現象引起社會廣泛熱議,青年人紛紛進行吐槽,認為長輩們總是相信網絡上的虛假信息,對于家人的勸告卻從來不聽。然而青年人應該意識到的是,真正的問題在于虛假信息的泛濫、監管力度的不足以及對老年人數字生存的關愛缺失。因此,想要徹底規避或消除老年人的“數字鴻溝”,需要政府、社會和家庭共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