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穩
(赫章縣古達苗族彝族鄉石板小學 貴州 畢節 553209)
在小學階段,通過課外閱讀,可以豐富學生的語文體驗,拓寬學生知識面,幫助學生夯實語文基礎,增強學生文化意識,提高學生認知水平,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從而為學生實現全面發展提供助力。但在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許多教師會更為關注學生對課堂知識的學習與積累,而忽略課外閱讀,導致學生難以領會到語文學科的魅力,降低語文學習成效,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對此,小學語文教師要不斷更新自身的思想觀念,以教育目標為導向,以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為核心,積極創造條件,加強對學生課外閱讀的引導工作,以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讓學生可以自由自在地徜徉在閱讀的天地之中,使學生能夠在提高自身閱讀能力的同時,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語文觀念,發展學生想象力,幫助學生構建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進而為學生后續的學習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促使課外閱讀的教育價值能夠充分發揮出來。
現階段,許多教師在落后教學理念的影響下,會將閱讀內容固定于教材之中,導致學生的閱讀體驗不佳,長此以往,會打消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嚴重影響閱讀質量,并對學生能力、素質的發展造成不小的阻礙[1]。同時,由于閱讀與寫作是相輔相成的,語文閱讀局限于教材上的文章,會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導致學生不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活動之中,限制學生思維發展,難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不到有效培養,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從而難以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性。
目前來看,部分教師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會將學生的語文成績作為檢驗學生語文水平的首要標準,而忽略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其會一味地采用單篇閱讀的形式,引導學生逐字逐句進行閱讀與分析,幫助學生歸納中心思想,以便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在這種形式下,學生會難以領會到語文閱讀的樂趣,也無法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這會導致語文閱讀過于形式化,弱化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的想象力得不到充分培養,不利于學生的綜合發展。還有教師所負擔的教學壓力過重,為追趕教學進度,會剝奪學生自主閱讀與互動交流的權利,這樣一來,會讓學生缺乏閱讀自主性,難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更有甚者,會讓學生對語文閱讀產生認知偏差,導致學生無法對閱讀內容形成較為深入的認識,更難以從心理上接受語文閱讀,使得課外閱讀不能夠順利進行,進而對閱讀效果的提升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
在課外閱讀中,學生要擴大自己的閱讀量,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主動拓展閱讀內容,學習并掌握豐富的閱讀方法及技巧,以提高自身的閱讀效率,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與發展。但小學階段的學生往往存在認知水平較弱、閱讀能力不足等特征,難以獨立完成閱讀任務,也不會主動交流自己的讀書心得,從而無法獲得理想的閱讀效果。而教師欠缺課外閱讀指導,會進一步加大學生的閱讀難度,導致學生的閱讀熱情逐漸消散,難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使學生不能夠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進而致使學生的收獲不大,無法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與普及,學生獲取信息及學習的方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具體來講,學生會更擅長利用碎片化時間去瀏覽、關注、獲取電子產品中精簡,甚至是不完全的信息,而難以有效閱讀篇幅較長的文章,這種不良的閱讀習慣,不利于學生語言的積累及良好語感的培養。而在課外閱讀過程中,教師會在充分了解學生實際需求及個性特征的前提下,合理篩選閱讀材料,引導學生從總體性的角度入手,閱讀與探究存在共性的閱讀內容,讓學生可以接觸到更為豐富的閱讀素材,使學生能夠在理清系統框架、熟悉文本結構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自己的語言,幫助學生夯實閱讀基礎。與此同時,教師在選擇閱讀材料時,往往不拘泥于語文教材,向學生提供完備的語言材料,以開闊學生知識視野,讓學生可以改掉不良的閱讀習慣,并不斷規范自身的語言文字表達,使學生能夠獲得更好的閱讀體驗。
通過課外閱讀,一方面可以進一步拓寬學生的閱讀領域,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從不同層面入手,對閱讀內容進行深度解析,以提升學生閱讀成效,讓學生可以在歸納整理閱讀材料的同時,主動對與教材內容相關聯的多篇文章進行閱讀,通過對比、分析,準確找出不同閱讀材料的異同點,并積極表達自己的閱讀體會,使學生能夠在強化知識理解的同時,逐漸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幫助學生順利擺脫所面臨的閱讀困境,進而有效促進學生的共同進步與發展。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書籍實際上是作者利用語言來充分表達自身思想的重要載體,一本完整的書通常具備完備的語言、思維及邏輯體系[2]。在課外閱讀過程中,學生會在收集大量信息的前提下,結合有關信息對閱讀內容進行深入探究與分析,以便有效內化與吸收所涉及的知識。有效進行課外閱讀,可以提升學生獲取顯性信息與知識的閱讀思維,引導學生從多種角度出發,對閱讀內容進行思考與推理,使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發展自身綜合分析與深度解讀的閱讀思維,有效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課外閱讀中,教師從學生的興趣處著手,不斷豐富閱讀內容,優化閱讀形式,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強化學生的閱讀體驗,讓學生可以通過閱讀獲得更多的知識內容,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使學生能夠明晰作者根據時間所構建的縱向知識脈絡,并準確找出作者在不同環節所建立的橫向知識體系,以便對閱讀材料形成系統性的認知,進而構建特有的知識體系,提高學生閱讀質量,豐富學生文化視野。與此同時,通過課外閱讀,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主動性,使學生能夠在培養自身獨立思考能力的基礎上,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新的教育形勢下,小學語文教師要遵循時代的發展規律,及時更新自身的思想觀念,使其能夠在先進的推動下,以學生的興趣偏好為切入點,在充分挖掘語文教材的前提下,合理篩選閱讀內容,向課外進行拓展,給學生帶來更好的閱讀體驗,使學生能夠更為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外閱讀當中,讓學生可以在鞏固所學知識的同時,拓展自身閱讀思維,從而達到更好的閱讀效果[3]。
比如,教師在進行《女媧補天》的語文教學時,就可以結合文章內容,根據學生的特性,向學生推薦與神話有關的閱讀材料,以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使整個課外閱讀過程充滿趣味性與吸引力,有效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西游記》《埃達》等以神話故事為題材的書籍,通過課外閱讀,學生既可以了解到不同國家所特有的神話人物,還可以對不同國家的文化特征以及不同作者的寫作風格形成基本的認識,讓學生可以在提高自身閱讀效果的同時,逐漸形成優秀的文化素養。為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閱讀內容的認識,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圍繞“神話”的主題,開展閱讀交流會,使學生能夠主動推薦自己讀過的相關書籍,引發學生的閱讀動機,讓學生可以在互動過程中對所推薦的書籍產生思想共鳴,以提升學生的閱讀參與度,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習生活。
實際上,教材內容是延伸課外閱讀的基礎[4]。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以教材內容為基準,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明確閱讀方向,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使學生能夠在內化所學知識的同時,推動自身思維發展,積累更多的閱讀技巧,讓學生可以在提升閱讀能力的同時,學會從不同角度入手,對閱讀素材進行分析與比較,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培養學生文化素養。
比如,教師在進行《小壁虎借尾巴》的語文教學時,就可以在明晰文章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圍繞“反復結構的童話故事”的主題,嘗試運用所學知識,自主閱讀《犟龜》《七顆鉆石》等文章,并對故事情節進行構圖描繪,讓學生可以在簡要概述文章內容的同時,鞏固閱讀技巧,有效凸顯出課外閱讀的功能。在閱讀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與討論交流的方式,分析這三篇文章的區別,強化學生的文章的認識,讓學生可以通過思想碰撞,加深對反復結構的印象,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發展學生邏輯思維。另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與反復結構有關的閱讀內容,以實現課堂內容與課外閱讀的有機整合,增強學生主題意識,幫助學生打破傳統的閱讀壁壘,有效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要加強閱讀指導,注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引導學生有效利用合適的閱讀方法,進行高效的課外閱讀,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使學生能夠獲得一定的成就感,進一步吸引學生進行語文閱讀,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讓學生可以逐漸養成勤于積累、主動思考的閱讀習慣,幫助學生建立起自主進行課外閱讀的自信心,全面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比如,教師在進行《美麗的小興安嶺》的語文教學時,就可以先確立“自然風光”的閱讀主題,利用漸進式閱讀法,帶領學生圍繞閱讀主題對《富饒的西沙群島》等文章進行群文閱讀,使學生能夠基本了解文章內容。隨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思想情感入手,總結歸納文章主旨,讓學生可以在明晰文章內涵的基礎上,領會到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與贊美之情。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尋找合適的時機,拋出“上述文章是圍繞怎樣的主題思想進行創作的?不同文章的寫作側重點是什么?”等問題,使學生能夠求知欲的驅使下,進行自主閱讀與探究,讓學生可以把握單篇文章主旨的同時,充分了解群文思想,提高學生的群文閱讀水平。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在泛讀的基礎上,對描寫景物的句子進行細致閱讀,使學生能夠在賞析句子的過程中,充分領會到小興安嶺及西沙群島之美,讓學生可以熟練掌握多種閱讀方法。
在課外閱讀中,教師可以選擇體裁相似、內容相近的閱讀材料,并主動進行深入挖掘,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思考,以幫助學生感知文章主旨,激發學生閱讀潛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強化學生自主閱讀意識,從而有效落實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語文教學目標[5]。
比如,教師在進行《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的語文教學時,若只讓學生閱讀教材內容,會讓學生難以把握文章中所包含的人物形象,使學生無法對文章內容形成正確的認識,弱化學生的閱讀能力。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合理利用課余時間,閱讀上述文章的原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做到閱讀方向與教學內容一致,讓學生可以全面感知名著的主題思想,使學生能夠準確知悉不同人物形象的個性特性、行為特點等,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幫助學生對文章主題進行提煉以及升華,從而讓學生可以對中華傳統文化形成更深刻的感知。通過對名著的拓展閱讀,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優秀的道德品格,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學生能夠更為積極主動地弘揚與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閱讀內容,策劃趣味性強、與學生適配度較高的閱讀活動,以加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學生能夠在主動意識的推動下,全身心地投入到多元化的閱讀活動之中,讓學生可以在活動中充分感知文字的魅力,深化對所涉及知識的理解[6]。一般來講,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策劃知識競賽、讀后感分享等活動,使學生能夠在自由融洽的環境中進行閱讀,讓學生可以主動分享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收獲及感悟,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有效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以“十萬個為什么”為主題的知識競賽,使學生能夠在競爭意識的推動下,主動探索《十萬個為什么》中的科學知識,讓學生可以加深自身對閱讀內容的認識與理解,豐富學生的閱讀積累,并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在競賽準備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閱讀筆記的形式,記錄相關知識,讓學生可以對書中涉及的科學知識形成較為深刻的認識,以提升學生的閱讀效果,綜合提升學生能力。
又如,教師在進行《大禹治水》的語文教學時,就可以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多種渠道,搜集與大禹有關的資料,使學生能夠在了解故事背景的同時,建立基礎的感情基調,通過課外知識的學習,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讓學生可以在明晰文章大意的基礎上,充分領會到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民間傳說故事大會,組織學生對民間傳說故事進行閱讀,并進行故事分享,使學生能夠敢于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讓學生可以領會到閱讀過程是自由且充滿想象力的,促使學生能夠帶著感情去感受作者的筆觸,有效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在新課改視域下,小學語文教師要強調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用興趣指引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幫助學生理清整本書的知識脈絡,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適當指導下,構建較為清晰的閱讀過程,讓學生可以在深化文本理解的同時,推動自身思維發展,促使學生能夠學會自主梳理閱讀內容,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水平。
比如,教師在進行《白鵝》的語文教學時,就可以在學生了解白鵝特點、體會作者對白鵝的喜愛之情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時代廣場的蟋蟀》的整本書閱讀,并將圖示梳理合理滲透到其中,引導學生從不同動物形象之間發生的故事入手,有效梳理閱讀內容,讓學生可以對蟋蟀等不同的動物形象之間的關系形成較為深入的認識,有效梳理閱讀內容,使學生能夠從多種層面入手,對文章進行深度解讀與評析,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又如,教師在進行《美麗的小興安嶺》的語文教學時,就可以在學生明晰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去旅行》這本書進行整本書閱讀,使學生能夠在閱讀過程中,欣賞多個國家的美麗景色,發展學生創造思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還可以摘抄書籍中的好詞好句,以拓寬學生知識面,深化學生對整本書籍的認知,使學生能夠逐漸養成主動總結、獨立思考的閱讀習慣。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要重視課外閱讀,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結合課程標準,努力發掘課外閱讀的多樣化,以點燃學生的閱讀熱情,使學生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水平,進而為學生優秀綜合素養的形成做出良好的鋪墊,也讓課外閱讀可以煥發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