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貞
(白銀市平川區樂雅學校 甘肅 白銀 730900)
數學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增強學生分析與處理問題的能力。但是數學的邏輯性強,知識跨度大導致小學生理解困難,合理應用信息化技術能夠有效地解決這一困難,小學生思考問題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合理應用信息化資源,能夠將數學中的抽象的知識點形象化,動靜結合,以動畫的形式將數學中的公式演變過程模擬演示,幫助學生分析數學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隨著數學的學習,難度逐漸提高,信息化技術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展現數學的演化過程,將其內在的聯系以現實生活場景模擬展示,幫助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小學數學的學習需要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傳統的教學方式只能依靠語言幫助學生構建空間結構,但是面對小學生這一特殊群體,顯然是不合理的。信息化技術擁有廣闊的信息化資源,能夠有效地指引學生學習數學,提高思維能力。例如在講解《立體圖形》時,其需要強大的空間想象能力,分析立體圖形的體積、表面積、計算立體圖形的面數等,傳統的教學模式,在這一章節時講述相對困難。相反如果合理的運用信息化技術,就能將多面體的形成過程形象化的展現在學生面前,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空間結構。再如在學習《垂線與平行線》時,其中較難理解的是直線與射線無限長的問題,教師利用信息化技術,在熒屏上先標記一個點,然后利用縮放技術無限的延長,幫助學生理解無限長的問題。信息化技術能夠將數學中抽象的知識點,生動形象的展示在學生面前,有助于學生突破學生壁壘,深度學習數學知識,全面提高學生對數學的理解與掌握能力。
小學數學的學習最主要的是交流互動,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但是在現實中往往學生由于害怕缺乏與教師的交流互動,導致其在課堂上遺留問題,影響后續的學習。充分的利用信息化平臺能夠有效的解決,課前學生預習階段,通過智能平臺與教師相互溝通了解本章節學習的重點與難點,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在課堂中,遇到自己不懂得知識點在智能平臺隨時點擊,教師根據學生的點擊數,及時的調整教學進度,確保全體學生都能在課堂中解決問題。在課后學生在遇到難題時與同學在智能平臺相互探討,教師適當的予以指導。有效解決交流的時空限制。充分的利用信息化技術,不僅能夠方便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還能鍛煉學生的交際能力,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信息化的快速發展,教學理念也需與時俱進,然而在部分地區依舊沿用老一套說教的方式,教學效率低下,導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得不到鍛煉,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成果較差,影響整個地區的教學氛圍。若信息化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得到廣泛應用,則需要小學教師及時轉變教學觀念,學習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技巧,但是部分教師年齡較大,對于新技術的學習能力有限,只能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例如,在部分農村地區,小學學校中只有個位數的教師,而且年齡都偏大,他們對于信息化技術的接受能力有限,同時也缺乏相關技術的培訓,導致信息化技術無法在該校推廣。
信息化技術應用于教育行業離不開智能設施的配備,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信息化技術相應平臺缺乏,信息化資源就不能有效的利用于教學之中,導致信息化技術不能普及,學生的學習效率低下。比如在某些地區,教學設備依舊是傳統的黑板粉筆,缺乏互聯網技術平臺。學生只能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習數學知識,面對邏輯性較強的小學數學,學生學習效率低下,學習成果不顯著。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強,相對較抽象的學科,最有效的教學方式是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小學數學教學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創設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情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巧妙應用信息技術,不僅能帶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也能將網絡上優質數學教學資源整合供學生利用,還能增強小學數學趣味性。在傳統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學習數學積極性不高的原因主要是教材內容枯燥,教學方法無趣,而信息技術的發展則能改變這一現狀。小學生好奇心高,容易被智能設備放映的視頻、照片等吸引,因此,現在部分小學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師時會利用多媒體和智能化產品,一方面讓優化數學教學方法,另一方面讓學生直觀感受數學的奧妙,幫助學生提升理解。例如,在學習單位這一章節內容時,教師則可以利用多媒體放映事物幫助學生理解單位的意義,如在學習物體質量的單位噸、千克、克時,教師則可以通過多媒體放映鋼鐵、卡車等高重量物體的實物,并告知學生對于重量較重的物體我們常用噸(t)作為單位,放映西瓜、馬鈴薯、梨等物體我們會有千克(KG)作為單位,對于像中藥、黃金等我們常用克(g)作為單位,這樣學生通過觀看實物就能直觀了解物體的重量,進而加深對物體質量單位的理解,再如,在講解速度的單位時,教師則可以讓學生觀看視頻來掌握速度及速度單位,教師可以放映高鐵和火車行駛的視頻,告知學生針對像動車行駛等速度較快,我們在計算其運動距離時要用千米(km)作為距離單位,在計算其運行時間常用小時(h)作為時間單位,在計算其速度時用每小時多少千米(km/h)表示,教師還要教會學生單位之間的換算,這樣學生就能深刻理解速度及其單位的含義。
數學知識和生活融會貫通,學生接受數學教育的目的也是通過教學解決生活問題,因此,教師要在數學教學中注重生活化教學。如在學習《圓》有關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搜集生活中常見的圓形的物體,如籃球、乒乓球、足球、排球等球類物體,救生圈、呼啦圈、鐘表等物體,教師也可以放映汽車行駛的視頻,并讓學生仔細觀察,學生通過觀察發現汽車的輪胎是圓形的,此時教師就可以提問學生為什么這些物體都是圓形的,讓學生自己思考并作答,則根據學生的作答情況就可以了解學生對圓特性的理解程度,然后教師給學生講解為什么汽車的輪胎等要設計成圓的形狀,首先是因為圓心到圓周上任意一點的距離相等,即圓的半徑相等,這樣輪胎在轉動時每個受力面和地面的接觸一樣,車也不會上下顛簸,且把輪胎設計成圓形讓車在行駛時重心不變,車行駛起來會平穩省力,若將車輪胎設計成三角形,車行駛時則會高低不同,不僅車不平穩也不能勻速行駛,車重心也一直在變動,因此消耗動力。這種生動的畫面有助學生的理解,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直接給學生講授圓的特性,學生可能在學習時記住了但并沒有深刻理解,相反學生在觀看視頻后自己思考了,對于圓的特性才會深刻理解并掌握,學生也能用來理解生活其他問題制作成圓形狀的意義。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巧妙應用信息技術,設計豐富有趣的數學課堂練習活動,有助于增強數學教學趣味性。例如在學習乘法的運算時時,教師則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開展課堂練習活動,如教師可以在智能設備上由易到難設計五個關卡讓學生闖關,第一關卡設計個位數乘除法,3×6=?,第二關卡設計二位數的乘除法,12×2=?,第三關卡設計乘法交換律運算,3×2=2×3,第四關卡設計乘法結合律運算,(4×3)×2=4×(2×3),第五關卡設計乘法分配律運算,(2+6)×3=2×3+6×3,然后讓學生依次挑戰,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闖關活動中來,按照闖過的關數給學生給予學生相對應的獎勵,對于闖過關卡較少的學生教師要積極鼓勵并指導學生學會基礎知識,告知學生在學會之后可以繼續挑戰,這樣教師既可以清楚了解每名學生對乘法內容的掌握程度,學生通過挑戰也清晰地知道自己在乘法這一章節存在的不足。這樣富有趣味性的數學課堂練習加強學生對數學的好感,讓學生愿意全身心的投入到數學學習中來。筆者在教學時發現,部分小學生學習很認真,但學生性格內向,不喜歡和同學交流,也不和教師溝通,尤其在數學課堂上學生和同學之間交流的機會更少,因此教師也可以將學生分組開展數學課堂練習,可以將性格活潑的學生和性格內向孤僻的學生分到一組,在回答問題時盡量讓性格內向的同學多回答,一方面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溝通交流,另一方面鍛煉學生的膽量和勇氣。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借助網絡信息開展教學能幫助學生激發數學邏輯思維,教師要巧妙利用信息技術發展,增強數學教學趣味性、優化數學教學課堂練習、加強數學知識和生活的聯系,激發小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提升學生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