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榮軍 孔凱 岳燕 王昌志



[摘 ? ?要] 2019年10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實行高等教育分類改革,推動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培養應用技術人才,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地方本科院校應抓住國家推動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契機,深化會計專業教學改革,培養社會需要的復合型、應用型會計人才,提高學校競爭力。
[關鍵詞] 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會計專業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2023. 11. 068
[中圖分類號] G642;F23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23)11- 0237- 05
0 ? ? ?引 ? ?言
近年來,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革命蓬勃興起,信息、技術、資本、人才實現全球流動,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先導。就會計領域而言,電子發票、無紙化報銷、電子化訂單、大數據與云計算、財務共享、財務外包等新概念、新技術不斷涌現,管理會計成為“互聯網+”時代會計發展的最新趨勢。在此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作為我國會計人才培養的主力軍,應當抓住國家鼓勵、支持地方本科院校轉型建設應用型高校的契機,從深化課程體系改革、打造雙師型教學隊伍、提高學生實踐操作水平與職業能力、深化校企合作等方面對高校會計專業教育進行改革,培養社會需要的復合型、應用型會計人才。筆者結合工作經驗,對地方本科院校會計專業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由于會計專業具有招生數量大、投資相對較少、就業前景相對較好的特點,國內高校普遍開設了該專業。筆者查詢整理教育部公布的數據,截止到2022年5月,我國共有本科院校1270所,其中有849所公辦本科高校,412所民辦本科高校,9所中外合辦或與內地合辦高校。而根據教育部陽光高考信息公開平臺發布的數據:截止到2021年末,有679所本科院校開設會計學專業,有744所本科院校開設財務管理專業。這意味著大部分本科院校特別是地方本科院校開設了會計和財務管理專業(以下統稱會計學專業),每年有大量畢業生走向社會。以棗莊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為例:2002年,開設會計電算化專業,當年招生90余人;2020年5月,會計專業本專科在校生已達1446人,招生人數在十余年內增長了15倍。在生源良好、學生人數不斷增加的同時,地方本科院校會計專業也存在著許多問題。與部屬高校及省屬財經院校相比,地方本科院校在地理區位、學校知名度、師資力量、教學科研水平等方面有明顯差距;與高職院校相比,地方本科院校在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培養方面還有所欠缺。由此帶來的后果就是地方本科院校的會計專業畢業生在理論知識、社會實踐、動手能力等方面不能完全符合用人單位要求,缺乏市場競爭力。
1 ? ? ?地方本科院校會計專業存在問題的分析
1.1 ? 課程體系設置缺乏特色
根據上文數據,地方本科院校約占我國高校數量的56%,會計專業招生規模也很大。但據筆者了解,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在設計課程體系時并未充分考慮自身特點、所在城市區位與經濟發展水平、學生培養定位及就業方向等,造成所開設的課程“千校一面”,大都分為基礎必修課(如基礎會計、管理學、西方經濟學等)、專業必修課(如中級財務會計、國家稅收、財務管理、成本會計等)、專業選修課(如高級財務會計、金融會計、納稅籌劃等)。課程體系相對靜止封閉,各門課程之間涇渭分明,時間跨度大,不能有機結合為一個系統、完整的知識體系。例如,會計核算與納稅申報是企業財務人員主要的工作,各學校也都開設了財務會計與稅收這兩門課,學生在會計課上學習做憑證、編報表,在稅收課上學習計算應納稅額、報稅,但未將二者融會貫通。在實際的企業財務工作中,會計和稅收是緊密結合的,這就導致學生雖然學了相關理論,但面對實際工作時卻不知如何處理。
1.2 ? 過分強調理論知識而忽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
地方本科院校在教學中往往強調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職業判斷能力、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完全處于主導地位,學生則成為被動接受的配角。常見的情景是:理論課上,教師先講解基本原理和知識點,再給出練習題,學生忙于記筆記、做題、對答案;實踐課上,教師只講解操作流程而不講解原理和思路,學生機械地進行模仿。在招生人數多、教師工作量大的情況下,這種“滿堂灌”的教學方法雖然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掌握基本原理,但卻不利于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生滿足于死記硬背老師給出的標準答案,而不會分析、解決問題,工作后面對復雜多變的真實工作環境缺乏應變能力。例如,中級財務會計是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內容涵蓋12~15個會計準則,其中包括長期股權投資、融資租賃、債務重組、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等內容。這些準則往往只有上市公司才會涉及,一般的中小企業很少應用,而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就業還是以中小企業為主,進入大型企業和上市公司的很少。由此產生的后果是:一方面,教師花費很多課時講解、學生辛苦學習的內容,在實際工作中很少用到;另一方面,原始憑證審核、財務分析、預決算編制、財務制度設計等中小企業要求會計人員掌握的技能,教師在授課時講解明顯不足,學生也只了解一些皮毛,無法滿足用人單位需要。
1.3 ? 校內實訓課程設置不合理
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首先,實訓課時數量過少,且沒有與相關理論課緊密聯系。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實訓課以校內實習為主,一般集中在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納稅實務、成本會計等課程學完后的二年級或三年級某個學期進行,而不是與上述課程同步進行。這樣安排的弊端在于學生學完會計理論后沒有緊跟仿真實訓,對所學知識缺乏感性認識,等到實訓課開始時理論知識又遺忘很多,需要實訓老師重新講解,實訓效果不佳。其次,校內實訓所需資料主要通過外購教材或校內教師自編獲得。但根據筆者多年經驗發現,通過上述方式獲得的實訓材料往往經過人為挑選,只強調與理論知識的匹配而不關注實際,而且所選企業以工業企業為主,很少涉及其他行業。再次,在實際工作中,財務人員首先做的就是審核原始憑證,而教師發給學生的原始憑證基本都是已經填好、正確無誤的,學生只會編制記賬憑證而不會審核原始憑證。最后,校內實訓以編制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為主,缺乏納稅申報與納稅籌劃、財務分析、預決算編制等方面的練習,而這些能力正是復合型、實踐型人才必須具備的。
1.4 ? 校企合作缺乏力度
再仿真的校內實訓與實際工作還是有一定差距,學生只有通過接觸真實的業務才能加深對會計職業的理解。為解決這一問題,很多地方本科院校通過簽訂合作協議、掛牌實習基地等形式與企業進行合作,但往往流于形式而無實質進展。主要原因在于:與機電、化工、生物甚至市場營銷等專業不同,企業會計崗位容量有限,無法接收大批學生進廠實習;會計工作涉及企業商業秘密,對技術水平要求較高,即使允許少量學生實習,也不會讓學生接觸過多業務。
2 ? ? ?針對上述問題的改革建議
2.1 ? 優化專業課程體系
首先,地方本科院校應著眼于主要為廣大中小企業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會計人才,適當壓縮純理論課時數量,增加實訓課時數量。其次,在保留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等必修課程的前提下,將高級財務會計、金融會計、預算會計等與中小企業財務工作關聯不大的專業課列為選修課并減少課時數,相應增加與企業財務工作緊密聯系的財務分析、預決算編制等內容的課時量。再次,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會計課程主要以工業企業為基礎展開,但隨著我國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商貿、建筑、房地產、交通運輸(含物流)、生活服務等行業對會計人員的需求越來越大,要求越來越高,建議增加上述行業會計內容。為避免內容重復,可以將上述行業的會計工作內容合并為一門會計課程開設,重點講解與工業企業不同的內容(如商貿企業的存貨處理、建筑與房地產企業的成本核算),如圖1所示。最后,改變目前以理論考試成績為主的考核形式,學生成績由隨堂練習、期末試卷、實踐考試三個部分組成,引導學生從單純的死記硬背轉向全面提高自身職業能力。
2.2 ? 改革教學模式,強化學生職業能力培養
首先,改變“老師上面講理論、學生下面抄筆記”的傳統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通過具體案例研究、小組討論與辯論、社會實踐調查、拍攝情景劇等多樣化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研究理論知識,提高學生團隊合作意識。
其次,實行案例化教學,結合企業業務場景設計具體案例,有意識地給出包括某些錯誤內容的具體業務和場景,讓學生自己根據所學知識分析、思考并加以甄別,提升學生的判斷能力,并針對正確業務場景由學生自己研討分組,結合專業知識給出業務解決方案,提升學生對會計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運用能力。如圖2所示。
最后,會計職業能力分為不同的層次,最基礎的基本能力包括讀、寫、算、判斷推理等,在此基礎上會計人員應具備專業能力,掌握基本的會計核算、會計軟件的應用,具備相應的財稅知識,而會計人員在具備專業能力的基礎上,還應不斷拓展職業能力邊界,具備企業年檢、預決算編制與財務規劃等方面的職業能力,以提高競爭優勢。因此,在會計教學中,在學生掌握基本會計核算的基礎上,著力提高學生在納稅申報、企業年檢、制(修)訂內控制度、編制預決算與財務計劃等方面的職業能力。如圖3所示。
2.3 ? 改進校內實訓模式
首先,增加實訓課時數量。實訓課分為課程實訓與綜合實訓兩種,課程實訓必須在講解理論后隨堂完成,綜合實訓可以集中進行。二者有機結合,學生邊學邊做,先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回到理論,保證每個學期都有實訓課,讓學生反復練習,做到既懂理論知識也會動手操作。其次,與會計師事務所等機構合作,以企業真實發生的業務為基礎,編寫涉及工業、商貿、房地產、建筑、服務業等不同行業的實訓資料,學生按照完全真實的憑證、賬簿、報表、財務軟件與納稅申報軟件進行處理。為增加實訓難度,教師可有意識提供某些不合規票據,由學生進行判斷。最后,在基礎會計核算、納稅報稅實訓的基礎上,適當增加預決算編制、內部控制、 財務分析、成本與費用管控、 稅收籌劃、資產管理等方面的實訓,形成會計基礎應用能力、會計核算能力、業務財務分析能力、財務管理能力遞進式的實訓課程體系(如圖4所示),拓寬學生視野,提高職業分析、判斷能力。
2.4 ? 采取適合本校實際的校企合作模式
為解決會計專業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很多地方本科院校進行了探索,目前有兩種比較好的解決方案。第一種是以溫州大學城市學院為代表,該校與當地知名財務管理公司合作,在校內建立面向學生的實訓基地,實訓課程和教材均由公司開發,內容涵蓋了會計、稅法、審計、內部控制等內容,涉及不同的行業與企業,由企業派駐學校的專職人員完成授課,學校給予適當補貼。第二種是以山東外貿職業學院為代表,該校會計專業老師注冊成立財務咨詢公司,對外提供工商稅務登記、 開立銀行賬戶、 代理記賬、納稅申報等業務服務。學生在校內就可以接觸到各個行業的會計業務,掌握多個稅種的納稅申報,熟悉出納、 報稅、記賬、成本、報表等多個會計崗位。二者相比,第二種方案實訓效果更好,但工作量較大,牽扯教師精力較多;第一種方案操作更為簡便,但需要得到學校在經費、政策等方面的支持。筆者認為,由于地方本科院校所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學校政策不同,會計專業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沒有一定之規,各個學校應結合本校實際探索符合自身特點的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將政府、學校、企業納入協同育人主體中,政府出臺政策支持校企合作,規范校企合作模式;學校結合社會發展、產業需求,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制定專業發展規劃,改進人才培養方案,增加實訓課程比例,構建實訓課程體系。企業以多種方式參與學校教學設計、課程設置、實習實訓,將企業需求融入人才培養環節,形成完善的實踐課程教學資源。派遣企業專家到學校舉辦講座,開展培訓,擔任兼職教師,與學校教師交流最新的行業動態、前沿技術經驗。提供實習實訓基地,企業實踐崗位。形成學校教授理論知識,開展實驗實習,企業傳授實踐經驗,提供實踐崗位,學校和企業協同合作,充分利用資源的協同育人模式(如圖5所示)。在三方主體共同作用下,形成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學生在學校學習專業理論知識,在掌握專業原理、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學校實習平臺、實驗室學習專業技能,而后赴企業在企業導師的指導下開展實踐實習。
2.5 ? 加快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
建設應用型大學,培養復合型、應用型會計人才,迫切需要打造一支既有理論知識,更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目前高校教師提高實踐實訓能力主要通過到企業實踐、利用校內資源、開展科研課題等途徑。到企業實踐包括到企業參觀學習、考察調研,求教企業專家,赴企業掛職等,到企業實踐接觸企業真實的生產經營環境,實際參與企業經營管理,可以有效獲取實踐經驗,提升實踐能力。學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內資源,組織開展講座、競賽、實操演練等多種形式的教師培訓活動并給予教師考證、企業掛職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以提升教師專業實踐能力。教師自身可以積極爭取各級科研課題,開展各種實踐教學研究活動。考慮到目前高校招聘要求和編制管理,地方本科院校還無法在短期內大量引入實踐經驗豐富但學歷不高的教師。筆者建議,可以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解決這一問題:“走出去”是指校內老師通過主動去企業走訪參觀、頂崗實習、與企業合作申報科研課題、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考取各種資格證書等方式了解企業會計流程,掌握會計工作細節,把握會計、稅收政策最新變化,提高實踐教學水平。其次,本著“不求為我所有,但求為我所用”的原則,聘請在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國稅局、大型企業工作的資深會計、稅務專家作為學校的兼職教師,定期來學校與年輕教師交流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指導學生進行校內實訓。這些專家熟悉財務工作流程和細節,提供的實訓資料真實詳細、接地氣,能讓老師和學生更好地了解真實的會計工作。最后,建議學校對老師參加社會實踐、校企合作、考取資格證書等活動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和任期考核獎勵,以引導、鼓勵教師積極主動參與雙師型隊伍建設。
此外,高校可以與企業開展產學合作,合作開展“雙師型”師資培訓,基于創新型、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學校和企業分別在財務實操、報稅開票、ERP、人工智能等項目上進行溝通交流,結合企業實際情況構建項目案例庫,針對企業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設計項目任務并結合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方法進行項目化師資培訓課程設計,開展項目化師資培訓,在完成項目任務的過程中提升培訓教師的會計實踐應用技能(如圖6所示)。
2.6 ? 合理利用信息化技術整合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方式
信息化的發展創造了多元的學習途徑,互聯網更是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合理利用網絡資源和信息技術可以有效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更有助于培養創新型會計人才。筆者認為,對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可以融入課前、課中、課后的每一個教學環節,形成一個囊括課前、課中、課后多層次的信息化交互教學體系,如圖7所示。課前,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如在線課程庫、課件資料、網絡慕課、網絡視頻等設計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學習思考,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收集整理資料、分類歸納分析,培養創造性能力。課中,教師運用智慧教學工具,通過智慧教學工具完成簽到、任務發布、作業收集等一系列課堂任務,會計學專業課程實踐實操性較強,教師可以通過智慧教學工具每節課設置選擇、計算、案例等綜合性隨堂練習,學生完成后上傳并進行一鍵批閱,及時了解把握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并針對疑難點及時講解鞏固。課后,結合實訓課程鞏固理論知識,實訓課程采用企業真實案例,根據企業真實數據構建實訓項目任務,運用專業知識解決企業實際問題并通過與企業的溝通對接及時調整修正,不斷探索完善問題解決方案。利用智慧財務、代理記賬等網上實踐平臺開展網絡實訓。定期到企業實訓,接觸真實的企業環境,提高學生的實踐實操能力。
3 ? ? ?結束語
地方本科院校轉型建設應用技術型高校,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系統工程。會計作為地方本科院校最大的專業之一,在轉型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困難和問題,今后還應從課程體系改革、雙師型隊伍培養、實驗室建設、校企合作等方面深化改革,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復合型、應用型會計人才。
主要參考文獻
[1]王芷.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研究[J].對外經貿,2022(6):144-148.
[2]周利芬.基于產教融合的管理會計職業能力培養路徑研究[J].會計師,2021(10):103-104.
[3]孫卓,周弈珺.應用型本科高校會計人才職業能力培養探索:基于會計人才供需雙方的調查分析[J].商業會計,2021(1):117-120.
[4]鄭玉玉,趙祺,左勁中.“互聯網+”背景下會計實訓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景德鎮學院學報,2021,36(4):63-67.
[5]楊昕,朱夢佳,魯永進.智能財務背景下會計專業“雙輪驅動,四階遞進”實訓課程體系的構建[J].商業會計,2022(16):114-116.
[6]楊靚雯.信息化時代高校財務會計教學改革探討[J].財會學習,2021(8):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