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艷霞

灰塑俗稱“灰批”,是流行于嶺南地區的一種傳統雕塑藝術。灰塑特點鮮明、色彩艷麗,被廣泛運用于嶺南派系的建筑中,其多以借喻象征、諧音等表現手法為作品本身注入祈祥納福、驅邪避災的寓意。因此,灰塑也是嶺南人生活里的藝術。為了更好地傳承嶺南民間傳統藝術,培養幼兒的文化認同,樹立文化自信,筆者以文化育人為教育理念,嘗試將這一精巧絕倫、風格獨特的藝術形式與幼兒日常美術活動相結合,開展了以非遺文化——灰塑工藝為基礎的一系列美術教學活動。
一、灰塑材料的特性
制作灰塑的主要材料是石灰,匠人將石灰與干稻草、玉扣紙(竹紙的一種)等材料按照一定比例調和加工成草根灰和紙筋灰。這種泥漿狀的材料可以在常溫下進行塑形,容易滲入各種顏料,并且不需要燒制,通過自然風干就可以長期保存,十分適合戶外裝飾。
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經常使用陶泥和輕黏土進行泥塑創作,灰塑材料相對于陶泥,不容易產生干裂;相對于輕黏土,具有防潮透氣的特性,且最后呈現的作品更有自然純樸的質感。匠人在創作灰塑作品時,會根據表面圖案紋樣對作品的細節處進行鏤空設計,再加上灰塑材料本身具有耐酸、耐堿、耐溫,不易變形等特性,毫不畏懼炎熱而潮濕的氣候,因此也被稱為“會呼吸的藝術”。
二、灰塑的制作方法
灰塑工藝精細、立體感強、色彩變化豐富、題材廣泛,多取自于民間日常生活,通俗易懂,比較適合幼兒進行日常創作與練習。灰塑的表現形式多樣,有多層式立體灰塑,“半沉浮”式浮雕灰塑,也有圓雕式單體灰塑。灰塑種類奇巧、別具匠心,不僅適合裝飾大型建筑,還十分適合創作小型雕塑作品。而要想讓灰塑材料走進幼兒日常的美術創作中,我們首先要了解灰塑的制作工藝。傳統的灰塑有一套獨特的制作工藝:
1.形體構圖:用底板和粉筆勾畫出要描繪的形態。
2.扎骨架:根據作品形態和造型,用銅釘和銅線將骨架連接好。
3.批底:將草根灰填入骨架壓實。(要填六七層才能初步成型)
4.塑形:在批底的表面用紙筋灰進一步塑造圖案紋飾和人物表情等細節。
5.加彩:用顏料和紙筋灰調和成色灰,為作品上色。(可根據作品本身另外加一些顏料作為補充)


傳統的灰塑制作工藝專業度高、流程復雜、周期性較強,并不適合幼兒直接學習。基于此,教師們經過反復練習和教學實踐,將灰塑的特殊工藝轉換成幼兒可理解的工藝流程,即板上繪圖、板上打釘或扎作造型、上灰塑形、上色裝飾四大步驟,化繁至簡,讓幼兒零距離接觸灰塑、了解灰塑、傳承灰塑、創新灰塑,為幼兒灰塑美術活動的開展邁出堅實的第一步。
三、輔助材料的投放
玩樂是幼兒的天性,灰塑活動是一個有趣而又富于挑戰性的藝術游戲。幼兒用眼睛來觀察,動手來體驗,在創作中感受灰塑藝術中的美,了解嶺南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為了讓幼兒更好地感受灰塑工藝的魅力,教師還投放了多種多樣的輔助材料和工具,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感受灰塑工藝的趣味,自主探索和創新灰塑的多種玩法。
1.投放輔助工具支持幼兒自由探索
為滿足幼兒自由探索,認識灰塑的制作材料及其特性的需求。教師在灰塑活動中投放了小鐵錘、陶藝工具、油畫刀、搟面杖等輔助工具,讓幼兒根據老師的示范講解或親身體驗,在創作前自由選擇各類工具進行灰塑游戲。比如,幼兒可以在自由探索中,用小鐵錘為板上的圖案打釘做準備,用搟面杖將紙筋灰壓成扁平的塊狀,用陶藝工具塑造細節,知道紙筋灰跟泥巴一樣,具有可塑性和可粘性等。幼兒還可以在上面疊加或鑲嵌,對紙筋灰進行搓、壓、刻、印等,得到自己想要的形狀和花紋。幼兒經過親身體驗和自主探索,不僅能夠熟練地運用各種泥塑工具,開發不同的玩法,還能夠進一步掌握灰塑工藝的技巧,開拓自己的探索精神。
2.投放自然生態材料支持幼兒造型表現
幼兒面對單一材料進行手工操作,很快會失去興趣。因此,教師針對這一點為幼兒的創作加入了很多自然生態類材料,支持幼兒豐富灰塑作品的造型,開發多種藝術形式和風格的灰塑作品,促進幼兒動手塑形、運用綜合材料進行創作的能力。在灰塑活動中常用的自然材料有小石子、貝殼、木片、樹枝、稻草、松果等,這些材料在幼兒的日常生活和大自然中隨處可見。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創作主題為幼兒投放楓葉、花瓣等特殊的自然材料,引導幼兒觀察和感受自然材料的肌理特點,激發幼兒根據自然材料的外形特征、色彩搭配等進行想象,并大膽運用到灰塑作品的創作中。

3.投放生活廢舊材料支持幼兒創意表達
在灰塑活動中,幼兒用銅釘和銅線扎作圓雕式灰塑骨架是創作過程中的最大的難點。因為,在扎骨架時需要很大的力氣,而且銅釘和露出的銅線很容易劃傷幼兒。在面對難以操作的材料和毫無頭緒的造型組合時,幼兒很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基于此,教師為幼兒們投放了泡沫球、紙巾筒、瓶子等容易操作的廢舊材料,并在適當時候輔助幼兒創作灰塑骨架。在以《會跳舞的小精靈》為主題的灰塑活動中,幼兒們利用材料區的各種生活廢舊材料,大膽創新,創作出一系列風格多樣、色彩鮮艷、有趣生動的“灰塑小精靈”。


四、灰塑工藝與幼兒園其他區域的結合
在園所內,教師陳列了灰塑大師、師幼和家長的各類作品,并結合幼兒園的自然環境設置主題作品展示區,如“水池邊的鴨子”“草叢邊的母雞和蛋寶寶”“植物園的蘑菇”等,幼兒每次進行戶外活動時,都會被有趣的灰塑作品吸引,與同伴欣賞、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總之,我們通過以灰塑工藝為媒介的美術教研活動,既尊重和鼓勵幼兒個性化的表現與創造,又讓幼兒充分體驗和探索了灰塑傳統工藝如何在傳承中創新,逐步建立起幼兒對本土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自信感與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