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妍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小學教育逐漸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積極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理念,讓學生在掌握學科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各項能力。但小學語文教學現狀并不樂觀,小學生的寫作能力相對較弱,而造成此結果的主要因素是小學生缺乏新穎且豐富的寫作素材,導致其在寫作時亂寫一通。因此首先需要讓學生對作文產生正確的認知,了解“生活即作文”,然后打開生活的大門,體驗生活,在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進而提高寫作能力。
一、走進自然,讓作文言之有物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大部分學生在上課之余會參加一些戶外運動排解學習方面的壓力,因此教師可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走進大自然,擁抱大自然,在大自然這本厚重的詞典中獲取各種豐富的寫作素材。大自然中呈現的風景將春夏秋冬四季各自特點表達得淋漓盡致。比如,春天來臨,教師可以選擇一個合適的時間帶領學生春游。為了積累生活中的寫作素材,教師在舉辦春游活動時可以與學生一起在寬闊的草地上放風箏、做游戲、賞花;夏天到了,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假期積極參加具有夏天特色的活動,如與家長到兒童樂園游泳,在濕地公園欣賞風景;樹葉黃了,說明秋天到了,教師可組織秋游,帶領學生欣賞秋天的銀杏,走進銀杏林,會產生仿佛走進畫中的感覺;當天空中飄起了雪花,教師可以與學生在課間打雪仗、堆雪人,感受冬天獨有的快樂……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既能使其領略大自然的美麗,又能陶冶學生的情操。相信學生親身感受了大自然的美麗,便能將四季美麗的風景描寫得繪聲繪色,從而豐富作文內容。
二、體驗家庭生活,讓作文言之有情
角色體驗是體驗生活最直接的方法,也是積累寫作素材的有效方法,角色體驗的目的是讓學生親自感受家長的辛苦,同時培養其感恩的意識。當前大部分學生在家扮演的角色是“小祖宗”,他們在家中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對家務活熟視無睹,所以當此類學生寫關于感恩或者做家務類的作文時經常腦中無物,無從下筆。但是有少部分學生在家會主動幫助家長做簡單的家務,減輕家長的勞累,通過親身體驗,感受到了家長的不易,所以當此部分學生在寫作文時,會將自己所經歷的事情如實敘述出來,不僅豐富了作文素材,還能通過作文內容表達感恩之情。對此,教師可鼓勵學生在家與家長進行角色互換,希望學生在體驗家長的角色時,能體驗到家長對自己的愛,同時體驗家長勞動的辛苦和快樂,最后從體驗家庭生活中積累與感恩相關的寫作素材。
如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作文“我想對您說”,從題目下方闡述的文字內容可以了解到,作文題目中的“您”指的是爸爸媽媽,即本次寫作的內容是學生想對爸爸媽媽說的話。寫作之前,教師可從班級中隨機選擇幾名學生,讓其簡單說一下想要對家長說的話,雖然被點名的學生都說出了想要對家長說的話,但是內容千篇一律,說得最多的話是“爸爸媽媽辛苦了,我愛你們”。而想要學生寫出一篇高質量的作文,就必須做好寫作前的指導工作。鼓勵學生放學后,在完成作業的前提下,與媽媽進行角色互換,親身體驗媽媽的辛苦和快樂。比如,當家里所有人都吃完飯,讓媽媽在沙發上休息,自己將桌面上的碗筷收拾到洗碗池中,并將其洗好擺放到規定的位置,然后將桌面上的食物殘渣收拾干凈,隨后進行掃地、拖地和整理垃圾桶等清潔工作。當完成媽媽日常做的整個流程后,想一想自己是不是已經累得滿頭大汗?此時回想媽媽每天都重復這些工作,能不能體會到媽媽的辛苦?是不是以后要主動幫助媽媽做家務?教師的這些疑問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但是想要對家長說的話不止如此,還有自己與家長之間的溝通、自己對某件事件的看法等,無論想要寫什么,只有親身體驗后,才能獲得更加真實的寫作素材。
三、聆聽課外之聲,讓作文言之有據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是過去時代的寫照,認為只有專心讀書,才能豐富自己,通過成績獲得他人的肯定。然而,新時代的快速發展,此種讀書思想已不符合時代發展的趨勢,同時也不能滿足社會領域對人才的要求。要想在生活中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首先要做到“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雖然小學生的年齡相對較小,但是作為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來講,其已經擁有了基本的是非分辨能力,也擁有了對不同事物的理解能力,所以教師在幫助學生從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時,可鼓勵學生用心聆聽課堂之外的各種聲音,增加課外閱讀量,為寫作積累素材。還要試著與他人溝通交流,讓自己成為忠實的聽眾。此外,還可以通過多媒體,了解當前社會發展的熱點新聞、時事等。
在以“寫讀后感”為主題的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講解“讀后感”的含義,并對文中列舉的讀后感案例進行簡單的闡述,然后指導學生寫讀后感的關鍵步驟及內容。此次寫作需要結合學生日常的閱讀積累和生活經驗,從中選取合適的寫作素材,也說明了用心聆聽課堂之外的聲音對于寫作來講是多么重要。此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培養閱讀能力,在班級創建圖書角,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擺放相關的書籍,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多讀書,讀好書,指導學生在閱讀課外書籍的過程中將自己認為的好詞好句進行整理記錄,積累成寫作素材。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家積極閱讀課外書籍,觀看科普類、教育類、時事類的新聞,掌握社會熱點,豐富生活經驗,積累更多有價值的寫作素材。
四、參加社會實踐,拓寬作文視野
社會包羅萬象,寫作素材信手拈來,所以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深入社會生活,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可結合實際教學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或者鼓勵家長在休息日帶領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主題組織不同的社會實踐活動,比如,以城市發展為主題,組織“走進社區街道,訪問老市民”活動,讓學生統計實踐活動中收集的相關信息,了解家鄉的變化,激發學生的愛家鄉、建家鄉的豪情,感受社會不斷發展的速度;以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為主題,在清明節組織掃墓活動,在學雷鋒月開展學習雷鋒的實踐活動……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的舉辦,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和團結互助精神。每次實踐活動的開展,都會增加學生的生活經驗,鮮明的主題、豐富的內容,不僅開闊了視野,還積累了寫作素材,使學生的作文更具感染力。
在五年級第四單元的作文題目是“二十年后的家鄉”,此文題的重點是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讓學生結合當今社會的實際發展狀況和國家相關政策,暢想二十年后自己家鄉的變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城市發展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比如在休息日與家長參觀城市館、博物館和科技館,通過館內講解員的詳細解說了解城市從古至今的發展變化,然后結合科技館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