訾丹丹 王 靜 李東曉
河南省漯河市第二人民醫院(漯河市兒童醫院)兒科 462000
輪狀病毒(Rotavirus,RV)是嬰幼兒急性胃腸炎的主要誘發因素,常表現為腹痛、腹瀉,感染嚴重會損傷患兒心肌細胞,增加致死風險,造成不良臨床結局[1]。目前尚無特效治療藥物,臨床常采用糾正水電解質、止嘔、止瀉等支持療法,但部分患兒預后較差,加之患兒免疫功能仍處于發育水平,疾病遷延不愈易增加器官感染風險。因此,尋找有效的病情評估指標與合適的治療方式對臨床早期干預、規范治療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近年來益生菌作為輔助療法在臨床上應用廣泛,而RV感染會影響患兒腸道菌群平衡,加入益生菌的使用有望提高療效。本文旨在探討RV致腹瀉患兒病情轉歸的影響因素,并分析益生菌的治療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6月—2021年12月收治的349例RV感染致腹瀉患兒為觀察對象,女142例,男207例,年齡6個月~3歲,平均年齡(1.75±0.36)歲;以臨床療效分愈顯組(254例)、非愈顯組(95例)。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選擇標準 (1)納入標準:患兒均存在腹瀉癥狀,經RV檢測呈陽性;患兒年齡≥6個月;其家屬知曉研究方案,簽署同意書。(2)排除標準:合并先天性心臟病者;存在心肌損傷病史者;合并腦、腎等重要器官病變者;合并惡性腫瘤者;伴有寄生蟲感染者。
1.3 方法
1.3.1 資料收集:由調查組成員以我院自制基礎資料問卷臨床收集患兒資料,內容包括患兒年齡、性別、病程、BMI、體溫、是否存在益生菌干預、大便次數、驚厥發作次數、嘔吐次數、繼發腸道細菌感染、中樞神經損害等,其中病情相關指標及因子水平經相關檢查并通過主治醫師確認,具體檢查如下:(1)經血常規檢查測定患兒白細胞計數(WBC)水平。(2)以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深圳邁瑞生物醫療,型號:BS2000)檢測患兒谷草轉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清氯離子(Cl-)水平、血清鈉離子(Na+)水平、血清鉀離子(K+)水平、血清鈣離子(Ca2+)水平。
1.3.2 RV檢測:以膠體金法檢測,取患兒糞便,離心、靜置后,取3~4滴上清液滴于試紙條樣孔中,10min后觀察,未出現質控線為無效,需重新檢測,反之為有效,且質控線、測試線同時呈現判定為陽性,僅存在質控線則為陰性,試紙條由深圳市惠安生物科技提供。
1.3.3 疾病轉歸標準:依照《內科學》[2]相關準則進行評判,治愈:腹瀉、嘔吐等臨床癥狀消失,每日大便次數≤2次,且顏色、性狀正常;顯效:臨床癥狀顯著好轉,每日大便次數3~5次,且顏色、性狀正常;有效:臨床癥狀有好轉,每日大便次數≥6次,顏色、性狀有改善;無效:臨床癥狀無好轉或加重,大便異常。顯效、治愈納入愈顯組,無效、有效納入非愈顯組。

2.1 單因素分析 2組性別、年齡、BMI、病程、體溫、驚厥發作次數、大便次數、嘔吐次數、中樞神經損害、繼發腸道細菌感染、WBC、血清Cl-水平、血清Ca2+水平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愈顯組益生菌干預、AST、ALT、CK、CK-MB、血清Na+、血清K+水平與非愈顯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單因素分析
2.2 Logistic回歸分析 以RV感染致腹瀉患兒臨床療效為因變量,將患兒益生菌干預、AST、ALT、CK、CK-MB、血清Na+水平、血清K+水平作為自變量,對自變量進行賦值(AST、ALT、CK、CK-MB、血清Na+水平、血清K+水平以349例的平均值為界:≤平均值=1,>平均值=2)。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無益生菌干預、AST(>43.43U/L)、ALT(>28.45U/L)、CK(>95.47U/L)、CK-MB(>26.85U/L)、血清Na+水平(≤140.95mmol/L)、血清K+水平(≤4.70mmol/L)是RV感染致腹瀉患兒治療效果不佳的危險因素。見表2。

表2 Logistic回歸分析
RV是誘發嬰幼兒(≤5歲)腹瀉的主要病原體,占腹瀉就診患兒20%~60%[3]。若延誤治療會增加多重感染風險,危及患兒生命,因此,臨床治療需盡快明確病情程度,給予有效干預,促進預后恢復。
本文結果顯示,ALT、AST、CK、血清K+、血清Na+、CK-MB水平及益生菌干預是RV感染患兒疾病轉歸的影響因素(P<0.05)。RV病菌侵襲人體后,首先感染大腸上皮細胞,病毒通過增殖、分化等多重活動,破壞腸黏膜細胞結構,造成吸收功能障礙,進而引起嘔吐、腹瀉;同時腸黏膜絨毛萎縮會下調乳糖酶含量,降低小腸對乳糖、蔗糖的吸收功能,導致腸腔內滲透壓過高,增加腸腔內體液吸收量,進一步加重腹瀉、嘔吐,導致機體丟失大量K+、Na+,引發脫水,且代謝性酸中毒與患兒脫水程度呈正相關,重度脫水會增加病死風險[4]。本文數據顯示,愈顯組血清Na+、K+水平顯著高于非愈顯組(P<0.05),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血清K+水平(≤4.70mmol/L)、Na+水平(≤140.95mmol/L)是患兒疾病轉歸的危險因素(P<0.05),說明血清K+、Na+作為患兒代謝水平的有效指標,可應用于對RV感染致腹瀉患兒病情的評價。隨著病情進展,重度代謝障礙會造成機體多組織損傷。已有大量研究證實,RV感染會誘發心肌損傷[5-6]。王淑珍[7]研究表明,血清Na+、K+水平降低是RV感染腹瀉患兒心肌損傷的獨立危險因素。K+、Na+可直接作用于心肌細胞膜上的ATP-Na-K+離子通道的活性,調節細胞內外離子濃度差,其水平異常會影響電荷平衡,引發通道紊亂,導致細胞水腫、損傷,進而造成心肌細胞功能障礙[8]。尚小玉等[9]研究指出,對心肌譜酶的檢測有利于小兒RV感染性腹瀉治療效果的評估,與本研究觀點相符。ALT、AST、CK、CK-MB是心肌細胞相關酶譜指標,其中AST、ALT大量分布于心肌細胞質中,CK、CK-MB大量分布于細胞器中[10]。RV增殖中會大量釋放病毒顆粒包膜外糖蛋白,誘導脂多糖大量聚集,加重氧化應激反應,破壞心肌細胞結構,導致細胞器分解,從而促使心肌酶譜水平升高[11]。有研究顯示CK蛋白的表達水平會隨著病毒感染載量的上升而明顯增加[12]。因此,CK-MB、CK、AST等心肌酶譜指標的檢測對RV感染致腹瀉患兒預后恢復的評價具有重要作用。同時,本文綜合益生菌干預效果,進行單、多因素分析,發現益生菌干預影響患兒疾病轉歸(P<0.05)。患兒腸道微生物代謝紊亂是RV持續感染的直接影響之一,通過補充腸道有益菌種可迅速調節腸道菌群失衡癥狀,增強腸黏膜代謝轉運功能,進而減輕水電解質流失,緩解臨床病癥[13]。且仝曉丹等[14]的研究顯示,益生菌的使用還能提高患兒免疫力,從而增強機體自我調節能力,抑制病菌侵襲,預防繼發性腸炎等嚴重感染。這也提示臨床可將益生菌干預作為輔助手段進行治療,以改善患兒預后。
綜上所述,RV感染致腹瀉患兒疾病轉歸與CK、ALT、血清Na+水平等多種因素相關,臨床可根據以上影響因素進行有效病情評估與治療,加速患兒病情恢復進程,改善臨床病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