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玉英
山東德州聯合醫院針灸科,山東省德州市 253010
兒童生長遲緩,也叫矮小癥,是由于各種原因,致使兒童的身高低于同種族、同年齡、同性別兒童正常參考值的第三百分位數(P3)或兩個標準差值[1],主要表現為兒童線性生長不足、身材矮小,多伴有煩躁愛哭、面黃肌瘦、頭發稀疏、體弱多病、食欲不振的表現。隨著現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兒童生長遲緩越來越引起社會與家長的重視,有研究顯示[2-3],身材矮小的孩子更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自卑、抑郁等心理異常,也影響到孩子將來的升學、就業和婚姻,對患兒及其家庭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本文主要在穴位貼敷基礎上,制作春季生長貼,在中醫時間醫學理論的指導下,遵循“天人相應”原則,根據“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在春季對2例生長遲緩患兒施治,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驗案1 患兒男,2020年3月19日初診,因3年來生長緩慢就診,時年6歲7個月,患兒家長代述。患兒自幼體弱,2016年9月自上幼兒園開始反復感冒,飲食無節制,體重增長緩慢,大便干硬成球。2018年3月在當地醫院查身高103cm,體重15kg,胰島素樣生長因子6.57μg/ml(正常值:45~305μg/ml),口服中藥調理1個月余,效不佳。同年7月份行X片骨齡檢查,骨齡比實際年齡小26個月,未經藥物治療,從飲食及運動方面進行調理。2019年3月復查身高106cm體重16kg,生長激素激發試驗顯示生長激素缺乏;鈣1.55mmol/L(正常值:1.57~2.41mmol/L);游離甲狀腺素14.1pmol/L(正常值:15.49~22.38pmol/L),骨齡偏小,血糖、肝腎功能、腦垂體等指標無明顯異常,行口服賴氨酸口服液和補鈣治療,因考慮生長激素治療藥品價格昂貴,需要天天注射,且不排除會有副作用,家長及孩子未接受生長激素治療。刻下癥見:患兒身高112cm,體重19.5kg,面色發黃,形體瘦小,飲食無節制,小便可,大便干硬成球,舌淡苔薄白,脈細弱。家族史:父親178cm,母親167cm。診斷:矮小癥,證屬胃強脾弱。給予春季生長貼治療。
治療方法:(1)取熟地240g、山藥120g、山茱萸120g、茯苓90g、澤瀉90g、丹皮90g、桂枝150g、蒼術120g(以上飲片均取自本院中藥房),將中藥飲片烘干、粉碎、磨粉、過篩,然后將存留的粗渣大火煎沸,文火再煎1h,過濾藥液,加冷水再煎,反復3次,用熬制的藥液將過篩后的細粉調勻,文火熬制,其間不斷攪拌,至藥膏掛旗,加入取純凈蜂蜜2 500g,文火煎至半固體狀態,冷卻后裝至密封藥罐置于冰箱內冷藏備用。使用時首先將熬制好的藥膏置于5cm×5cm的一次性無菌透氣膠貼(海氏海諾倍適威醫療用品青島有限公司生產)上,制成春季生長貼。(2)穴位選取:神闕、足三里、中脘、腎俞、脾俞、涌泉穴。(3)患兒選取適當體位,首先在神闕與涌泉穴施按揉法,至局部皮膚微微發紅,完成開穴,生長貼貼敷前再以碘伏消毒;其余穴位先以碘伏對穴位進行常規消毒,再用一次性使用采血針(天津華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輕刺激腧穴,至局部皮膚微微紅暈,不出血為度,最后將備好的特制生長貼貼于所選的穴位,24h后將敷貼揭去即可。1次/周,治療春、夏兩個季節為1個治療周期,1年為1個自然生長階段,觀察療效。囑家長給孩子及時補充蛋白質及微量元素,并保證患兒有充足的睡眠與運動,舒緩患兒心理壓力。
2021年3月12日復診,查患兒身高123.5cm,體重22.5kg,面色較前變得紅潤,納眠可,舌淡紅,苔薄白,脈細,二便調。行第2個療程治療,繼續生長貼治療兩季共6個月。
2022年3月19日回訪,患兒身高達134cm,體重26.5kg,飲食正常,面色紅潤,精神佳,二便調。停止生長貼的治療,囑家長繼續關注患兒日常調理,持續關注患兒生長。
1.2 驗案2 患兒女,2019年3月17日初診,時年9歲7個月,家長代述。患兒因身高低于同齡人求診。患兒自幼飲食欠佳,挑食、揀食,未曾行相關檢查與治療。刻下癥見:患兒面色略有發黃,無光澤,身高128.5cm,于身高曲線占P6,體重22.5kg,月經未潮,睡眠差,二便調,舌淡苔薄白,脈細弱。家族史:母親158cm,父親170cm。診斷:矮小癥,證屬脾虛胃弱。給予春季生長貼治療,治療方法同驗案1。
2020年3月5日復診,患兒飲食與睡眠均得到改善,面色較前紅潤,身高133.5cm,于身高曲線占P6,體重26kg,月經未潮,舌淡苔薄白,脈細弱,二便調。經過1個療程的治療,達到自然每年5~6cm的生長速度,繼續春季生長貼治療。
2021年3月21日復診,患兒身高143.3cm,于身高曲線占P13,體重29kg,面色紅潤,納眠可,月經未潮,舌淡苔薄白,脈細弱,二便調。患兒雖超過自然5~6cm的生長速度,但身高還未達到兒童平均身高的中位線,月經雖未潮,但已將至,此時是生長的最后關鍵時刻,繼續春季生長貼治療。
2022年3月回訪,患兒身高153cm,于身高曲線占P41,接近平均身高P50的中位線,體重29kg,面色紅潤,納眠可,月經已潮,舌淡紅,苔薄白,脈細,二便調。繼續治療,并關注患兒身高增長速度。
以上兩案例中,驗案1患兒因上幼兒園后飲食不當,損傷脾胃,氣血生化乏源,四肢肌肉失充,故生長緩慢,身材瘦小。驗案2中患兒母親158cm,父親170cm,且父母均身材瘦小,患兒存在先天稟賦不足,加之后期喂養不當,脾胃虛弱,飲食量少,氣血生化乏源,故較同齡人生長緩慢。本次治療采用的膏劑,系采用宋代兒科專著《小兒藥證直訣》中的六味地黃丸加減制成,此方原為治療小兒發育不良的經典方劑。方中熟地滋陰補腎,填精益髓;山茱萸滋腎益肝,山藥滋腎補脾固精,兩藥均助熟地以充腎中陰精;配澤瀉瀉腎利濕,防熟地之滋膩,丹皮清瀉肝火,并制山茱萸之溫澀,茯苓健脾滲濕,并助山藥之補脾,本膏劑又加以芳香開絡之桂枝、蒼術,引藥入經,共收滋腎益精、補脾治本之功,以助小兒生長。
本治療所用穴位,也是著眼于健脾補腎,中脘調理中焦、健脾化濕;神闕是全身強壯要穴,可健運脾陽、和胃理腸,啟動人體胎息,促進人體機能生發;足三里健脾和胃,扶正培元,促進脾胃功能、增強人抗病能力;脾俞健脾化濕,以上諸穴合用,可使脾胃健運,氣血生化有源,進而促進兒童機體生長;腎俞可益腎填精,涌泉為腎經經氣始發部位,可激發腎氣,與腎俞相伍可以使腎氣旺盛,增強兒童生長的原動力。在以上穴位進行開穴及生長貼的治療,可健脾益腎,增加氣血運行,促使新陳代謝,有利于骨骼和肌肉的發育,從而達到助長的目的。
中醫學理論中,根據臨床癥狀兒童生長遲緩應歸于“五遲”“疳癥”范疇[4],筆者認為本病的主要病機為先天稟賦不足和后天失于調養,病源主要在于脾腎,多屬虛癥。《靈樞·天年》曰:“人之始生……以母為基,以父為楯。”提示人的生長發育受父母遺傳因素的影響。中醫理論講,腎為先天之本,《諸病源候論·數歲不能行候》曰:“骨是髓之所養,若稟生血氣不足者,故髓不充強,故其骨不即成”。提示骨的增長有賴于腎精的生髓與充養。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四肢肌肉,脾運化水谷精微,化生氣血,才能使臟腑、經絡、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組織得到充分的濡養,以供生長發育之需。
中醫既是整體醫學,又是時間醫學,中醫時間醫學以“天人相應”理論為基礎,是在長期的臨床和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揭示自然運行規律與人體生物節律統一的理論。《靈樞·歲露》曰:“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提示人體變化隨自然界變化而改變,并體現了“因時制宜”的治療法則,在臨床中,按照時間節律防治疾病,為中醫研究尋到了新的突破口[5-6]。《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草長鶯飛的春夏是萬物生長的季節,自然界的萬物都遵循著這一生長法則,亙古不變,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自也遵循這一法則。所以在春夏季節對生長緩慢的兒童施治,更易激發兒童的生長潛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在治療時需保證患兒在白日有足夠的運動,以激發自身的陽氣,晚上保證9—10點進入睡眠狀態,涵養陽氣,順應時間節律以指導中醫臨床治療,亦是在中醫時間醫學理論的指導下養生準則[7]。并且有研究表明[8],生長激素的分泌也有明顯節律性,在睡眠期間生長激素分泌量明顯高于白天,也說明患兒均需保證夜間足夠的睡眠時間。
本驗案中所用的春季生長貼,是采用穴位貼敷的方式,為治療兒童生長遲緩而制成的一種膏貼,是筆者在穴位貼敷傳承的基礎上進行的創新項目,將中藥飲片經過加工,制成膏劑,配合開穴操作,以利于藥物更好吸收,利用小兒自身穴位的感知度和靈敏度[9],通過經絡的傳導,調整臟腑功能,促進兒童生長發育;將中醫藥與幫助兒童生長發育相結合,形成系統中醫治療方法,綠色自然、安全無毒副作用,拓展了穴位貼敷所治療的病種。春季生長貼藥方源于古方,是純中藥制劑,基于幾千年的中醫文化底蘊,是中醫藥文化特色療法的傳承與創新,且具有操作簡單、安全無副作用、痛苦小、患兒及家長易接受、經濟實惠的特點,雖目前臨床樣本數量較少,但已取得的臨床療效頗佳,能明顯促進患兒身高增長,故整理出來,進行臨床推廣,為廣大中醫同道拋磚引玉,為發展中醫、弘揚中醫貢獻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