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春
江西省上猶縣人民醫院腫瘤血液科 341200
目前,手術是治療原發性肝癌主要手段之一,早期明確診斷并及時給予針對性治療可以使患者獲得較好預后。研究指出,復發轉移是影響原發性肝癌患者預后的主要因素[1]。原發性肝癌復發轉移機制復雜,某些與腫瘤相關的因子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突觸核蛋白是一種小的、可溶的、高度保守的神經元蛋白,與神經退行性疾病和癌癥有關[2]。近年來,在各種類型的惡性腫瘤患者中,特別是疾病的晚期,檢測到γ突觸核蛋白表達水平升高。研究表明,γ突觸核蛋白的過度表達損害了正常的有絲分裂檢查點控制,導致多核化和細胞更快生長[3]。在體外實驗和動物模型中,γ突觸核蛋白也被證明可以促進侵襲和轉移[4]。本研究分析了γ突觸核蛋白在原發性肝癌組織中表達水平及與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的相關性,旨在為原發性肝癌治療以及延長患者生存期限提供臨床依據,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手術切除的20例原發性肝癌組織及10例癌旁組織標本為研究對象。入選標準:(1)術前未接受生物免疫療法或者放化療等治療;(2)初次行手術治療;(3)臨床資料以及隨訪資料齊整;(4)手術標本均經術后病理診斷證實。排除標準:(1)伴有其他部位惡性腫瘤;(2)隨訪過程中失訪;(3)術前伴有免疫系統疾病、心腦血管或者血液系統疾病;(4)術前存在全身性感染者;(5)繼發性肝癌。20例患者中,男15例,女5例;年齡34~77歲,平均年齡(54.97±10.68)歲;另獲取其中10例原發性肝癌組織邊緣5cm 以上正常肝臟組織,標本均放置于低溫保存管,快速均經液氮處理,然后放置于-80℃冰箱中保存備用。
1.2 方法
1.2.1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測定γ突觸核蛋白:石蠟包埋處理標本,連續切片,將厚度控制在4μm左右;進行切片脫蠟以及水化,通過高壓鍋修復抗原,時間為2min;封閉液孵育60min;滴加γ突觸核蛋白一抗工作液50μl,溫度調整為4℃孵育過夜處理;取磷酸鹽緩沖液沖洗3次,然后將磷酸鹽緩沖液清除,滴加二抗工作液50μl,于室溫下孵育30min,加入二氨基聯苯胺顯色,分別取蘇木精及梯度酒精進行復染和脫水,然后進行固封以及鏡檢。通過熒光倒置顯微鏡對染色結果進行觀察,陽性細胞比例計分:4分(陽性細胞比例>75%)、3分(>50%~75%)、2分(25%~50%)、1分(<25%);染色強度計分:3分(腫瘤細胞強染色)、2分(中度染色)、1分(輕度染色)和0分(無染色)。根據陽性細胞比例計分以及和染色強度計分的乘積作為為最終評分,其中9~12分(+++)、5~8分(++)、1~4分(+)、0分(-)。
1.2.2 臨床特征及隨訪收集:由專人收集患者的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民族、體質量指數、TNM分期、腫瘤數目、門靜脈癌栓、病灶直徑、肝硬化、組織學分化程度、肝外轉移等。出院后第1 天為隨訪日起點,通過門診復查或者電話、微信等電子通信的方式進行隨訪跟蹤,隨訪日期至2022年8月,以患者死亡為終止隨訪指征。采用雙盲錄入法行數據錄入,以減少人為性錯誤,并進行二次核對,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患者數據錄入至Excel 2017中,通過SPSS22.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專業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Cox回歸分析原發性肝癌患者預后的影響因素;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肝癌組織與癌旁組織中γ突觸核蛋白表達情況 肝癌組織中γ突觸核蛋白表達陽性率為60.00%(12/20),癌旁組織中γ突觸核蛋白表達陽性率為0.00%,肝癌組織中γ突觸核蛋白表達陽性率顯著高于癌旁組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000,P=0.002)。
2.2 不同臨床病理特征肝癌組織中γ突觸核蛋白表達陽性率比較 不同病灶直徑、TNM分期以及有無肝外轉移患者癌組織中γ突觸核蛋白表達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性別、年齡、民族、體質量指數、組織學分化程度、有無癌栓、腫瘤數目以及有無肝硬化患者癌組織中γ突觸核蛋白表達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臨床病理特征肝癌組織中γ突觸核蛋白表達陽性率比較[n(%)]
2.3 γ突觸核蛋白表達陽性與陰性患者死亡率比較 隨訪至2022年8月,20例患者中死亡11例,存活9例;其中γ突觸核蛋白陽性患者死亡率高于陰性患者(χ2=4.849,P=0.028<0.05),見表2。

表2 γ突觸核蛋白表達陽性與陰性患者死亡率比較[n(%)]
2.4 影響原發性肝癌手術患者預后的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Cox模型結果顯示,TNM分期、肝外轉移、γ突觸核蛋白陽性、有癌栓是影響原發性肝癌手術患者預后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表3 影響原發性肝癌手術患者預后的多因素分析
原發性肝癌是臨床中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其發病與病毒性肝炎、黃曲霉素、遺傳因素、生活方式及肝硬化等密切相關,常見臨床表現為肝區疼痛以及消化道癥狀等,多見于中老年人群,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然而近年來原發性肝癌發病呈上升及年輕化趨勢。研究指出,原發性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時間較低,5年生存率低于40%,中位生存時間低于34個月[5]。近年來,隨著生物信息學、基因檢測技術發展,多種新型腫瘤標志物逐漸被發現[6]。不過對于原發性肝癌發病分子機制尚不清楚,仍然需要進一步研究,從而發現其治療靶點。
γ突觸核蛋白最早見于乳腺癌細胞中,在機體正常組織中多見于周圍神經系統,在心臟、結腸、卵巢以及睪丸組織中較少。徐丹等[7]的Meta分析發現,γ突觸核蛋白在胃癌組織中呈顯著高表達,且與患者TNM分期、浸潤深度以及有無淋巴結轉移有關。本研究結果顯示,肝癌組織中γ突觸核蛋白表達陽性率為60.00%,而在癌旁組織中無一例陽性表達,說明γ突觸核蛋白在原發性肝癌患者中呈高表達。目前對于γ突觸核蛋白在原發性肝癌中表達升高機制尚不清楚。分析其原因可能為,γ突觸核蛋白受到其他的轉錄因子調控或者編碼基因突變等原因所致[8-9]。同時,本文中,γ突觸核蛋白表達陽性率與原發性肝癌患者病灶直徑、TNM分期以及有無肝外轉移有關,病灶直徑越大、TNM分期越高以及出現肝外轉移,其γ突觸核蛋白表達陽性率越高,說明γ突觸核蛋白表達陽性率與原發性肝癌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有關。γ突觸核蛋白異常表達在惡性腫瘤發生及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有研究指出,γ突觸核蛋白參與了微血管調節、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AKT-mTOR信號以及雌激素信號等信號通路,而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等信號通路在肝癌細胞增殖及遷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0]。多數研究指出,γ突觸核蛋白能夠促進惡性腫瘤細胞中基質金屬蛋白酶-2、基質金屬蛋白酶-9以及基質金屬蛋白酶-24等分泌,進而促進腫瘤轉移[11]。腫瘤細胞的侵襲及遷移是導致惡性腫瘤患者病情進展的主要因素,TGF-β-Twist1信號通路能夠誘導腫瘤細胞侵襲及遷移,敲除γ突觸核蛋白基因可抑制TGF-β-Twist1信號通路的誘導作用[12]。因而γ突觸核蛋白異常表達可能促進了原發性肝癌發生及發展。
據報道,許多轉錄物參與了惡性腫瘤某些關鍵的生物學過程,包括細胞增殖、細胞凋亡、血管生成、免疫反應和復發轉移等,與患者生存率存在密切關系[13]。本研究中,隨訪結束后發現,20例原發性肝癌患者中死亡11例,存活9例,其中γ突觸核蛋白陽性患者死亡率高于陰性患者(P<0.05),說明γ突觸核蛋白與原發性肝癌患者預后密切相關。進一步分析發現,多因素Cox模型結果顯示,γ突觸核蛋白陽性是影響原發性肝癌手術患者預后的影響因素(P<0.05),說明γ突觸核蛋白陽性表達可以為原發性肝癌患者預后預測提供臨床參考,可能作為評估原發性肝癌患者預后新的標志物。這為原發性肝癌靶向治療等療法提供依據,從而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以盡可能延長生存時間。
綜上所述,原發性肝癌組織中γ突觸核蛋白表達水平升高,其水平與患者病灶直徑、組織學分化程度、TNM分期以及肝外轉移具有密切關系,且γ突觸核蛋白表達陽性是原發性肝癌不良預后的重要危險因素。不過本研究已存在一定局限,樣本量偏少,且均為本院患者,隨后可擴大樣本量,開展大樣本多中心研究,進一步證實原發性肝癌組織中γ突觸核蛋白表達水平與患者病情及預后的關系。